1. 简单百科
  2. 翘鳞内齿菌

翘鳞内齿菌

翘鳞内齿菌(Sarcodon imbricatus (L.) P. Karst.),又名翘磷肉齿菌、香茸、獐子菌、翘鳞肉齿菌、马露菌、牛舌头、黑虎掌菌等。烟白齿菌科(Bankeraceae)肉齿菌属(Sarcodon)真菌。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浙江省福建省云南省四川省西部等地,以云南和四川居多。翘鳞内齿菌属外生菌根菌,在自然界中多分布于海拔2000-3000米的高山针叶林中地上,以云杉(Picea asperata)和冷杉属(Abies fabri)林中最为常见。大多为单生,少有群生。

翘鳞内齿菌体型大,菌盖呈半球至扁平型,内侧如同漏斗,边沿周围有波状或瓣状裂痕,呈褐色至暗灰色,菌盖外层浅灰色,鳞片厚重,呈瓦片状排列,干燥后呈黑褐色,酷似虎爪,故又名黑虎掌菌。

翘鳞内齿菌菌肉鲜脆,香气浓郁,干制后香味更加浓厚,还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较高,是中国著名的出口食用菌之一。翘鳞内齿菌子实体可入药。具有消肿散结,泻火解毒,消炎等功效。此外,翘鳞内齿菌在挪威还被用于给羊毛染色。

历史

翘鳞内齿菌在中国作为传统药材和食品使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国宝珍品,是历代皇朝纳贡的贡品之一。

1732年,瑞典植物学家 Olof Celsius 报道翘鳞内齿菌出现在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附近。1737年,瑞典植物学家 Carl Linnaeus 在其著作 Flora lapponica 中记录了翘鳞内齿菌。20世纪60年代,翘鳞内齿菌被两位英国植物学家首次发现,经过十多年的野外考察,科学家提出翘鳞内齿菌只生长于北纬30°,随后不久才在中欧和北美等国家相继出现。

分类

命名

1753年,瑞典植物学家 Carl Linnaeus于 物种 Plantarum(第二卷)中对翘鳞内齿菌进行首次描述,并将其命名为 Hydnum imbricatum 。种名 imbricatum 来源于拉丁语 imbricatus,意为"瓦片"或"重叠的瓦片"。1881年,芬兰真菌学家 Petter Adolf Karsten 将翘鳞内齿菌归入Sarcodon 属。

类群划分

翘鳞内齿菌生于云杉林或松林中,但松林中的子实体更小且更适口。此外,由于翘鳞内齿菌在挪威被用作染料,人们发现在松林中采集的翘鳞内齿菌的新鲜子实体会产生色素,但在云杉林中采集的翘鳞内齿菌只有老熟的子实体才会产生色素。脱氧核糖核酸 分析也显示这两种子实体在遗传上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列颠群岛荷兰生长的被描述为翘鳞内齿菌的种群被归类为暗鳞肉齿菌(Sarcodon squamosus)。

特征

菌盖

翘鳞内齿菌体型大,菌盖呈半球至扁平型,直径5-30厘米,初期凸起,后扁平,内侧如同漏斗,边沿周围有波状或瓣状裂痕,呈褐色至暗灰色,菌盖散逸层浅灰色,鳞片厚重,呈瓦片状排列,趋向中央极大并翘起,呈同心环状排列,干燥后呈黑褐色,酷似虎爪。

菌齿

翘鳞内齿菌子实层体齿状。菌齿初期灰白色,后期深褐色,锥形,长可达10毫米。菌肉新鲜时近白色,成熟后污白色至淡灰色。

菌柄

翘鳞内齿菌菌柄圆柱形,中生或偏生,长3-11.5厘米,粗1-3厘米,整体呈灰褐色。

孢子

翘鳞内齿菌担孢子近球形,无色,壁稍厚,呈瘤状突起。孢子印棕色。

分布

分布范围

翘鳞内齿菌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甘肃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云南省四川省西部等地,其中以云南和四川居多。

栖息环境

翘鳞内齿菌在自然界中多分布于海拔2000-3000米的高山针叶林中地上,尤其以云杉冷杉属林中最为常见。在中国云南多生于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卡西亚松(P. Kesiya var. langbianensis) 与栎属栎属 spp. )的混交林和栎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中。林中较为阴湿,郁闭度约为60%,林中上层土壤5-10厘米厚,肥沃疏松,微酸性;下层土壤黄色,较为坚硬。

习性

翘鳞内齿菌属于外生菌根菌,在沙质土或白垩土(白色疏松的土状石灰岩)上以蘑菇圈的形式出现。生长于夏秋季节,大多为单生,少有群生。除气温过高的热带地区或气候干燥的沙漠地带不适宜生长外,其他地区都可以生长,以低温潮湿的西部地区最适宜。子实体生长发育期间,以温度10-15°C,相对湿度80%-90%为宜。出菇的早晚及出菇量与当年的雨季早晚和雨量有关。 雨季早时,出菇时间较早,雨量充沛时,出菇量较大。

繁殖

翘鳞内齿菌子实体成熟时,散发出担孢子,但其担孢子不易萌发,原因可能是其担孢子必须在自然条件下满足某些条件才能萌发,或者其担孢子具有一定的休眠期,被子实体散发出来后,需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萌发。

栽培

由于翘鳞内齿菌的孢子在人工条件下极难萌发,人工驯化难度大,截止2015年,还未被人工繁殖成功。通常在九月份采集野生翘鳞内齿菌子实体,采集期一个月。

用途

食用营养

新鲜的翘鳞内齿菌菌肉鲜脆,香气浓郁,干制后香味更加浓厚,可以将其腌制或晒干,用作调味品。在保加利亚,翘鳞内齿菌被晒干后磨成细粉,用作芳香蘑菇粉。在韩国,翘鳞内齿菌可用于制作蘑菇茶。此外,翘鳞内齿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糖类物质、芳香油、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营养价值较高。

医学药用

翘鳞内齿菌子实体可入药。味甘,性平。具有消肿散结,泻火解毒,消炎等功效。主治痈疽疮、湿疹、恶疮、溃后久不收敛,各种炎症等。

工艺原料

翘鳞内齿菌及其近缘种含有蓝绿色色素,在挪威被用于给羊毛染色。

相关研究

热加工方式研究

研究表明,不同热加工方式的翘鳞内齿菌,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成及相对含量存在一定差异。煮制翘鳞内齿菌可能造成一些香气成分的损失,蒸制翘鳞内齿菌检出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均高于煮制样品。煮制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以醇类化合物为主;蒸制样品以醛类化合物为主,类和醇类次之。两种热加工样品均未检测到酸类、醚类、含硫化合物。

现代医学研究

翘鳞内齿菌子实体含尿素麦角菌淄醇、菌植物固醇甘露醇肌醇、鸟嘌呤、尿酸及多糖。有降低动物血中胆甾醇的作用。

物种对比

翘鳞内齿菌可能与线柄松塔牛肝菌(Strobilomyces floccopus)、暗鳞肉齿菌(Sarcodon squamosus)等真菌混淆。

参考资料

翘鳞内齿菌.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25

Sarcodon imbricatus.Ultimate Mushroom.2023-06-01

Sarcodon squamosu.Ultimate Mushroom.202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