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献公
秦献公(公元前424年-公元前362年),嬴姓,赵姓,名师隰或连,秦灵公之子,秦国第二十四位国君,在位二十三年。秦灵公去世,灵公叔父秦简公(秦简公)成为国君,秦献公被迫逃亡魏国。在秦简公、秦惠公、秦出公之后,秦出公二年(公元前385年),秦献公被迎立回国成为秦国君主。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去世,被葬于嚣,谥号曰“献”,司马贞《史记索隐·秦始皇本纪》作“元献”,另《越绝书》中作“秦元王”,按照所记王数和年数推算,秦献公即秦元王。
秦献公在位期间即位后,采取废除人殉、迁都栎阳、编制户籍、推广县制、初行为市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经过献公的改革之后,秦国社会获得较快发展,军事力量也逐步增强。他对东部邻国发动战争,经过秦献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对韩国、秦献公十四年(公元前371年)对赵国两次战役失败后,他扭转了局势,在其在位的最后数年间,接连取得了三次重大胜利,先于秦献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败韩魏联军于洛阴,秦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又赢得石门之战,这场战役是战国以来秦国军队的首次大捷,两年后又赢得“少梁之战”,秦国开始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在兼并战争中转败为胜,为日后秦国的强大打下了基础。
秦献公是秦国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国君,他在位期间是秦国国势由弱转强的转折点,他怀有“兴秦之志”,且有“治秦之功”,他的政治作为是战国时期秦国富强的前驱,为秦孝公变法改革和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秦灵公元年(公元前424年),秦灵公之子公子连出生,即秦献公。秦灵公十年(公元前415年),秦灵公去世,其叔父秦简公(秦简公)成为国君,公子连被迫逃亡魏国。
回国即位
其后秦国国君之位在秦简公一脉传承,其子秦惠公、其孙秦出公相继成为秦国国君。秦惠公十三年(公元前387年),秦出公即位时年仅两岁,由其母亲秦小主夫人代掌朝政。秦出公二年(公元前385年),由于小主夫人任用宦官掌权,引起国人不满,得知这种情况,公子连便向趁机返回秦国。起初他来到郑所(今华州区东)塞,想从这里回秦国,但守塞的右主然拒绝了他的要求。于是他改走焉氏关塞(今甘肃平凉西北),由庶长菌改将其迎入关内。小主夫人得知此事后,派出部队前去阻拦。因其不得人心,这只部队半路哗变倒向公子连,公子连带着部队回到此时秦国的首都雍城遗址(今陕西凤翔东南),后小主夫人自杀,秦出公也被杀死。公子连成为秦国新君,即为秦献公。
锐意改革
秦国自秦穆公时期达到农奴制社会的鼎盛阶段,后因内乱导致国力下降走向衰落。秦献公即位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取得政权,他开启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他宣布废除人殉制度。次年,秦献公迁都栎阳(今阎良区武屯乡附近)。秦献公六年(公元前379年),秦献公在蒲、蓝田县(今陕西蓝田西)、善明氏设县。次年,秦献公建立商市。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他下令重新编制户籍。次年,他在首都栎阳设县。
献公称伯
秦献公的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后,开始选择对外扩张,秦献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秦将胡苏带兵攻打韩国,但在酸水(今河南延津西南)被韩将韩襄击败。秦献公十四年(公元前371年),秦军与赵军在高安交战,秦国兵败。在经历两次失败后,他终于扭转了败局。秦献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魏惠王与韩懿侯在宅阳(今河南荥阳东南)会盟,秦军发动进攻,在洛阴(今陕西大荔县西)击败魏、韩两联军。秦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秦军趁胜深入山西省,与魏军在石门(今山西运城西南)大战,此役秦军大胜,斩首六万。此战后,周天子赠予秦献公绣有花纹的礼服以示祝贺,秦国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秦献公也公然称起“伯”来,“伯”即霸主之意。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韩、魏、赵三国混战,秦献公派军队进攻魏国少梁(今陕西韩城市南),大败魏军,俘虏魏将公叔痤,攻占庞城(今陕西韩城东南)。
人物身死
这几次军事胜利,初步改变了秦国被动挨打的局面,但秦献公“复秦穆公故地”的目标还没有实现,河西之地仍在魏国掌控之下,秦献公便去世了,时年为秦献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后他被安葬于嚣圉,谥号曰“献”,司马贞《史记索隐·秦始皇本纪》作“元献”,《越绝书·卷第八·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曰:“秦元王至子婴,凡十王。百七十岁 。”,以所记王数和年数推算,秦元王便是秦献公。
为政举措
政治
废除人殉
人殉是一种以活人陪葬的丧葬习俗,人殉的对象是死者身边的服务人 员,诸如妃妾、卫士、仆役、御夫乃至近臣等等。它分为两种,一种是强迫性的,称为“杀殉”,一种是自愿的,称为“义殉”。秦国的人殉习俗承袭自殷人,秦武公之后,这种风气愈演愈烈 ,如秦穆公之葬便有“从死者百七十七人”,除了国君陵墓之外,秦国中小型贵族墓葬殉人现象也极为普遍,在春秋战国中秦国是人殉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人殉是一种反人性的贵族葬制,它不仅残酷地剥夺了许多无辜者的生命,从而大量消耗秦国的劳动力,阻碍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是对人性的精神摧残,是违背人类社会文化、道德的一种制度。秦献公即位后宣布“止从死”,以法令的形式正式废除了殉葬制度,虽不能完全杜绝此制度,但至少表明了他个人的道义态度,有力的遏制了人殉风气,对于重振公室声望、争取民心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迁都栎阳
秦献公即位后将秦国首都从雍城遗址迁往栎阳,其目的有三。首先是为了为了削弱旧贵族的影响力以及减轻他们对改革的阻碍;其二栎阳地理条件优厚,栎阳位于渭北平原东部,石川河绕城北和城东后南流,有水利资源丰富的良田区,且地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其三,雍城地处渭河平原西部远离秦、魏前线,不利于发动对魏国的战争、收复河西之地,而栎阳距离魏国较近,有利于国君控制全局,亲临指挥,把握战机。此外,由于秦献公即位前的数十年间,秦国时常遭受晋国以及由晋分出的魏国的攻击,因此迁都栎阳也是为了能营造一个条件优越、能够安心东进的基地。
户籍相伍
战国初期,秦国人口分为居住在城里的“国人”(即平民和奴隶主)与城外的“野人”(即奴隶)。秦献公的“户籍相伍”是一项把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军赋制度紧密结合起来的措施,即依据村社份地 的规划配置,统一编制村社成员的户籍。他将秦国人口按五家为一“伍”的单位编制起来,取消了“国人”与“野人”的界限,提升了“野人”的政治地位,有利于其耕战积极性。同时该制度将秦国人口置于军事编制下,加强了对人口的管理,有利于收取租赋、征调兵丁、安排摇役。这是秦国完成由村社制向自耕农制转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秦国社会制度大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为以后的商鞅变法创造了条件,也为促使秦国社会体制进步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行县制
秦国是当时中国最早设县的地区之一,早在春秋时期,秦国就在边远地区设置了带有军事性质的县,如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在伐邽(今甘肃天水)、冀戎(今甘肃甘谷东)设县,至战国时期,秦国不断在边地设县,如公元前456年,秦厉共公在频阳(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设县,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在陕(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设县。秦献公起初也是在蒲、蓝田县(今陕西蓝田西)、善明氏等边地设县,公元前374年,他在首都栎阳也设置了县这一行政机构,一是说明栎阳处于军事要冲,二是说明县这个以前是解决新兼并的边远地区管理问题的权宜措施,变成了常规性的性质区划,他在为将“县”推行至秦国全国作准备。县制的推行在客观上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封建政府的建立。
经济
初行为市
所谓“初行为市”,并非是说秦国之前没有市场、没有商业活动,甘肃秦文化研究会会长祝中熹认为而是此前的商业活动可能是一种原始的民间自发、无序的行为,规模不大,政府不重视对市场的管理,商业处于比较次要的位置。在这样一种经济状况下,秦献公开启了政府对市场的建设、运作以及管理,祝中熹认为其中可能包括规划市场位置、指定交易时间 、明确交易原则、 规范度量衡,以及宣布税率和征收方式等一系列内容。在这些措施下,维护了市场秩序,使得商业经济得到安稳、健康的发展,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军事
秦献公之前,由于多次的内乱,秦国实力削弱,河西之地也被魏国夺取,秦人的势力范围被限制在在黄河以西地区, 使秦人失去了向东发展的机会。献公即位后,即欲“复秦穆公之故地”,收复秦穆公时占领的河西之地。经过献公的改革之后,秦国社会获得较快发展,军事力量也逐步增强。他开始对东部邻国发动战争,经过秦献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秦献公十四年(公元前371年)两次战役失败后,他扭转了局势,在其在位的最后数年间,接连取得了三次重大胜利,先败韩魏联军于洛阴,后又赢得石门之战,这场战役是战国以来秦国军队的首次大捷,两年后又赢得“少梁之战”,秦国开始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为日后秦国的强大打下了基础。此外,秦军还曾兵临渭河上游地区,攻灭狄戎等少数民族部落,“兵临谓首,灭狄獂戎”,继续推行征服戎狄的政策 。
外交
在对外战略上,秦献公即位之初,面对被魏国夺取河西之地的局面,他并未选择立即开战,而是先稳定国内政局,迁移首都安心变法图强,以图国势长远发展,使秦国国力逐步恢复。国力小成后,秦献公在军事上发动了与魏国的河西争夺战,同时向南他保持了与楚国的结盟关系,在西北对抗义渠以解除秦国的后顾之忧。
家族成员
人物轶事
赏罚分明
秦献公即位后,感激菌改迎立之功欲重赏他,对拒绝他入塞的郑所塞右主然则很是怨恨,要处罚他。但大臣监突谏言道,秦国公子流亡在外的很多,如果秦献公重赏了菌改,则大臣们就会效仿菌改迎立其他流亡在外的秦国公子,这对秦献公是很不利的。于是秦献公听从了监突的建议,下令赦免了右主然,对菌改则赐予官大夫的爵位,并给守塞的士兵每人二十石米。
太史儋谶语
秦献公十一年(公元374年),周太史儋给秦献公说了一则谶语,《史记·封禅书》载:“秦始与周合,合而离,五百岁当复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史记·秦本纪》载:“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史记·周本纪》载:“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
意思大概相同,对此后人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秦国土地本是西周之地,后姬宜臼迁都洛邑,将秦襄公封为诸侯,并赐予土地。五百多年后,秦昭襄王五十二年时(公元前255年),西周文公入秦献土。十七年后则是秦始皇元年,即“霸王出”。另一种则是,秦、周都是黄帝之后,至秦始祖秦非子才得到封地为秦,五百年后,姬扁与秦亲近。十七年后,秦孝文王称“伯”,即称霸,后秦惠文王称王,即即“霸王出”。
人物评价
秦献公之子秦孝公即位后,发布的诏令中盛赞了其父对当时秦国局势的扭转,他说献公即位后,镇抚了边境地带,迁都栎阳,且有心东伐,恢复秦穆公时秦国拥有的土地,重整秦穆公时宏明的政令。后秦国丞相吕不韦在其《吕氏春秋》中曾言:“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称赞了秦献公的赏罚分明。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序言中,则将秦献公时期看做秦国国势由弱转强的转折点,曰:“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秦国最初只是个偏远小国,中原各国都排斥它,把它看成戎狄等少数民族部落,秦献公即位后,才开始称雄于诸国。
甘肃秦文化研究会会长祝中熹认为:“秦献公即位于秦国的衰落期。长达30年的流亡或至少政治上被边缘化的经历,培养了他的意志和判断力。他清醒地把握当时列国纷争的大势,熟悉秦国的社会实情,了解民众的愿望,故掌国后能兴利除弊,施行改革,引导秦国走出国弱政乱的低谷,军事上也逐渐恢复了强势,为孝公时代的辉煌铺平了道路。从各方面看,献公都是秦国历史上一位有胆识、有魄力、手段硬朗、敢于开创新局面的国君。”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影视形象
角色解析
在《大秦帝国》的小说和电视剧的故事开始于秦献公发起的秦、魏“少梁之战”,秦献公的角色形象也与史实形象有很大区别,在小说与电视剧中他被描绘成穷兵武的形象,自他即位二十三年,年年有战,秦国在他的带领下越打越穷、越打越弱,到了崩溃边缘,随时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但同时也是一位在临终之前不忘女儿的成年礼的、不忘给儿子秦孝公指点治国之道的老父亲。
参考资料
秦献公西县即位翻开强国新一页.陇南日报.2023-06-29
大秦帝国之裂变.豆瓣电影.2023-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