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河
石川河,位于陕西省中部渭河平原,是黄河支流渭河支流。源头位于陕西省铜川市焦坪北山的北山,自西北向东南流向,经过铜川市王益区、耀州区和富平县,最后在西安市临潼区交口镇流入渭河。石川河的上游为漆水河和沮水河,两水在富平县境内的洪水乡岔口合流,蜿蜒曲折长达百余公里。石川河盛产细砂和鹅卵石,因此被称为石头之川。石川河可能是指位于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的石川河(渭河),或者是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东安江右岸的石川河(东安江)。
干流概况
上源段
上源二支,东支漆水,又称铜官水,西支沮河为石川河正源。
漆水,以称漆河,以源头多漆树得名,源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东北凤凰山东面的梁下,与宜君县西南哭泉梁的塔尼河汇合后入金锁关,南偏西流,合马杓沟、雷家河,穿过铜川市区,再合王家河、小河沟等,于耀州区城南入沮河。全河长63公里,流域面积814.7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1‰,年均径流量0.38亿立方米。上段基岩裸露,中段为大理石地段,河床多砾石,下段进入地堑式断陷盆地,河谷展宽。沿河两岸水泥窑场、废渣碎石遍布,阻碍行水,易发洪水灾害。
湋水,也称沮河,源于耀州区西北长蛇岭南侧,由大坡沟、西川等数条小溪流汇集而成,南偏西流至庙湾转东南流,于柳林镇上下,东纳校场坪,西纳秀房沟(头道沟)水,在耀州区城南与漆水河交汇,河长67公里,流域面积871平方公里,比降13‰,年均径流0.62亿立方米。
干流段
漆水、沮水耀州区城南两河汇合后始称石川河。东南流,于马槽村入富平县,过庄里镇进入 渭河平原,绕过富平县城西,接纳赵氏河,在魏村入临潼区,经康桥、相桥,转西南行,接纳从西面来汇的清河,在交口附近入渭。
在富平县境内,石川河由县境西北向东南斜经洪水、庄里、淡村等10个乡镇,至交口城有赵氏河汇入,再至吕村乡姚村入阎良区与临潼区(原临潼县)界。境内流长33公里,流域面积为132.4平方公里。
在西安市阎良区境内,石川河经富平县境西南从区境阎良乡断村入境,由区境西北向东南于康桥乡樊家村纳苇子河水,又于武屯乡小苏村纳清河水出境,经临潼区交口乡迎仁村入渭河。境内流经阎良、新兴、康桥、武屯四乡。境内流长30公里,河床比降4.4‰,流域面积4585平方公里,其中,境内河道控制流域面积188平方公里。
在西安市临潼区境,石川河原临潼县新兴乡水北村入境,纳温泉河,于交口镇迎仁村入渭河。境内流长32.3公里,控制流域面积4356.8平方公里,其中境内控制流域面积189.9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给本县提供径流量6476万立方米,流域形状系数0.031,河床比降在县境内为1.03‰。
水文特征
据阎良区水文记录,石川河年平均径流量2.15亿立方米,河水流量极不稳定,平时水量不大,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旱时常断流。洪期为每年7至9月,有时亦于4、5月发早洪,早洪时正是两岸人民群众引水灌田的好时光。明代《临潼县志》“名胜”篇中有“谷口春涨”之记载:“栎阳西北田高,泾渠不能到,因从断塬口堤石川河水以灌之,故断塬口亦名谷口。每值春涨,无问男妇老幼,皆执争引,不终日而千倾弥漫,可乐也。”
石川河的水利资源开发利用已有2200年的历史,《史记·河渠书》记载,秦始皇初年(前246),开凿的郑国沿荆塬入区境内,绕断塬而北,至万年陵东纳石川河水灌溉富平县及境内康桥、六盘山大部分土地,出境经富平至蒲城东南注入北洛河。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上游修建水库、河水截流,加之采石挖沙,工厂排放废水,石川河已长期断流,河床凹凸不平,多有污水,昔日的自然景观已不复存在。
主要支流
清河,石川河右岸支流,由清峪河与冶峪河汇流而成。清峪河又名清浊河,源于耀县照金镇西北的野虎沟,向南过白村为淳化、耀县界河,过岳村为三原县、泾阳界河;冶峪河一名冶峪水,源出淳化县北安子哇乡老城湾,两源相隔不远,一在石门山东南,一在石门山之南。冶峪河出谷口有临江潭,峡谷飞瀑,景秀迷人,正南行绕淳化城转东南,过黑松林、石桥,入泾阳口镇、云阳,在三原县安全滩汇清峪河,向南又急转东偏北行,河床深切百余米,由三原城北经大程入临潼,转东南流注入石川河。清河长147公里,长于石川河干流,集水面积1550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3‰,年径流量0.63亿立方米。
温泉河,以其水至隆冬不冰微温而得名。河两岸浸泉分布较多,犹如母猪乳形,故也习称母猪河;又以沿河盛产芦苇,亦名苇子河。其河源市出县城西北南社乡龙王村,经县城北而东南下,流经城关、华朱、王等八个乡镇,东南至留古乡猴王洞入临潼区境,汇石川河入渭河。境内流长25公里,均宽4米,流域面积601平方公里。沿河道建有三寨、贺兰、南阳3座水库,筑有各种便桥31座。
赵氏河,源出淳化县杨家山,经耀州区、三原县,于本县西北的洪水乡窑庄村入境。此河原为北宋皇帝定名。至金朝,又名金定河,民间习称赵子河。赵氏河系沙泥底河床,西北——东南流向。流经洪水、觅子乡,至淡村乡交口城入石川河,境内流程16.5公里。河谷狭深,岸均宽8米。水源依靠山洪,故流量不定。逢夏、秋雨季,水深0.5至2米。因三原县境玉皇阁水库和本县红星水库截流蓄水,故旱季往往断流。
顺阳河,古称频水,以其河水流向与太阳运行相同而得名。据考查,其河源头在铜川军台岭,入县境纳频山之洪,顺山洄流,在赵老峪里流长25公里。出峪后,由北向南,流经宏化坊到河子头逐渐折流西南,再流至王寮原北坡下丈八村,与原平行,由东向西至神下村,与温泉河汇流,全长33.5公里。流域面积约159.7平方公里。主流长24.2公里。多年平均流量达200万立方米。据传,古时河水之大,可以行舟。由于长期引洪漫地,加之自然地貌不断发生变化,河道已退到距县城40公里的宏化坊一带,下游河床已夷为平地。
流域概况
流域西宽东窄,呈不对称的巴掌形,东面石川、南洛河之间古为金氏陂及卤泊滩,没有支流入渭。
在富平县境,左岸上段临土崖,下段较平坦;右岸上段较平坦,下段临土崖。河水流量极不稳定,旱时常断流,属季节河。每年7至9月份是洪期,有时亦于4、5月份发早洪。每逢暴洪,流宽可至百米,洪峰高流,萦回境内,使富平自然景观大为增色。清邑人赵兆麟曾作《春日过岔口揽胜》一诗:“岭南鹳鹊别封疆,历历相传岁月长。漆沮流来还诩,山崖断处是频阳。峰峦耸翠依天秀,桃杏飞红带雨香。极目登临情不厌,几回搔首自徜徉”。
开发治理
引水灌溉
石川河的水利资源开发利用,连同西面清河流域北原下之地,皆属郑国渠灌区。汉代,刘恒为其外婆灵文侯夫人于怀禹都阳城遗址修建文昌渠,明清时期,疏修渠道,引水灌田较前扩展。据清光绪《富平县志》记载,引石川河东滨水修渠11条,渠名为文昌渠、实惠渠、东永济渠、东永兴渠、广济渠、广泽渠、永长渠、溢水渠、石水渠、千年渠、永润渠,合计灌地面积达142.7顷;引石川河西滨水修渠14条,渠名为偃武渠、中渠、小白马渠、大白马渠、永寿渠、新渠、西永济渠、杨家渠、清泉渠、小判官渠、兴隆渠、永兴渠、遣爱渠、长泽渠,合计灌田139顷。以上25条渠道因年久失修、改建渠道等缘故,已俱废。到20世纪末,东干、西干、民联、广惠、温惠等十余条渠道均可引流灌田。
支流顺阳河上游赵老峪口,古今都是有名的引洪漫地灌区,流经的绵川(流曲川),即秦始皇赐王翦“美田千顷”之地。建国后,为了更好地发挥顺阳河水利资源效益,1966年在赵老峪新修了红卫渠,改造原有设施,造成多渠口、短渠线的渠系,使山前有效灌溉面积发展到28900多亩。20世纪中,由于忽视了对顺阳河古道的疏通,致使其失去泄洪能力。1983年到1984年,秋雨过多,连年山洪下泄成灾,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20世纪80年代后,富平县人民政府1984年6月作出疏通顺阳河古道的决定,8月进行勘察,11月5日分段破土疏修。到1985年6月前,已完成全部工程量,使洪水归河,造福人民。新疏通的顺阳河古道,从薛镇水泥厂至神下村,全长29.17公里,河口宽6米,深1.8至2米。
水库建设
阎良区内有清河、石川河、苇子河三条河流过境。农业合作化后,群众在这三条河上筑堤修库,蓄水浇田,促进农业发展。1958年,康桥公社修建苇子河一、二库,并开挖“团结渠”。1971年,政府投资66.25万元,在石川河与清河交会处,修建“二龙口水库”。当年动工,1974年竣工,蓄水87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1987至1995年,市、区又对该库投资78万元,加固加高了库坝,更换闸门,复修溢洪道,增加了蓄水能力。1971年,谭家公社(后改为振兴公社)投资5.04万元,在慕郑清河上修拦河闸一座,当年动工,第二年完成,蓄水54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万亩。1973年,阎良区在北屯平安村修建栎阳水库,投资141万元,当年动工,1974年完成,库容894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6万亩,使北屯公社受益。
以上四库一闸都对缓解旱情,夺取丰收起到很大作用。但是,由于水源不足,常年淤积,设备老化,有效灌溉面积大大缩小,其中康桥一、二库和栎阳水库已报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