蟒(学名:Python bivittatus)属于蟒科、蟒属,又名缅甸蟒。原为印度蟒(Python molurus)的亚种,2009年成为独立物种。其以树栖夜间活动为主,善于缠绕和捕食。蟒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的缅甸、泰国等国及中国南方,在北美洲成为入侵物种。

蟒多栖息在雨林、河谷、林地、灌木丛、湿地和半岩石的山麓地区。其体长可达11米,重量可达160千克。头部腹面黄白色,头颈部背面有一暗棕色矛形斑。体背棕褐色、灰褐色或黄色,体背及两侧均有大块镶黑边云豹状斑纹,体腹黄白色。头小吻部较平扁、颈分明,眼大、瞳孔纵向椭圆形,鼻孔向上。头背部有大鳞,腹部鳞大都双行,泄殖腔附近有退化的后肢。

2011年,蟒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受威胁等级为易危(VU)。2021年蟒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蟒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II。

命名与分类

命名

最早为蟒命名的是德国博物学家库尔(Kuhl, 1820)。Python源于古希腊语,来源于神话传说中被阿波罗杀死的德尔菲神庙巨蛇。

分类

蟒原为印度蟒亚种,2009年被确认为独立的物种,有别于原有名称,在此之后蟒也被称为缅甸蟒。(缅甸)蟒也被分为两亚种,即指名亚种(Python bivittatus bivittatus),苏拉威西的种群被命名为印尼亚种(Python bivittatus progschai)。

形态特征

蟒体形大,长度可达11米,重量可达160千克,头、颈分明,体稍侧扁。眼大、瞳孔纵向椭圆形,前颌骨有齿,上、下颌前段齿裂较长,向后逐渐低短,鼻孔位于半裂的大鼻鳞上,唇窝位于上下唇鳞处,雄性泄殖腔附近有退化的爪状后肢。印尼亚种则个体较小,体长不超过1.85米。

蟒体色较为丰富,头部腹面黄白色,体背棕褐色、灰褐色或黄色,体背及两侧均有大块镶黑边云豹状斑纹,体腹黄白色。头颈部背面有一暗棕色矛形斑,头侧有一条黑色纵纹从鼻孔始,经眼前鳞、眼斜向口角。眼下亦有一黑纹向后斜向唇缘,下唇鳞略有黑褐斑。在圈养条件下,有较多的白化病个体出现。

其吻鳞宽大于高,从背面可以看见。鼻间鳞长度略大于宽度,在其后为一对较大的前额鳞,位置相对应。眼前鳞为2片、眼上鳞1片较大、眼后鳞3-4片、眼下鳞1片。头顶、颊部、部鳞片均较小。上唇鳞片11-13片。鼻鳞被一对鼻间鳞分隔。体鳞光滑无棱。头背部有对称的大鳞,颈部鳞片54-64行,中段鳞片64-72行,肛前鳞片40-44行。腹鳞较为窄小,大都双行,共255-263片。肛鳞形状完整,泄殖肛孔两侧具爪状后肢残迹,尾下鳞片共计63-71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蟒指名亚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从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到中国南方福建、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海南岛。印尼亚种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苏拉威西岛。在北美洲美国的佛罗里达州成为入侵物种。

栖息环境

蟒活动地区海拔多在200米以下,也会进入高原地区,分布海拔最高可达4050米。因其善攀援,可长期生活在水中,栖息地地貌包括雨林、河谷、林地、灌木丛、湿地和半岩石的山麓。蟒喜欢热带亚热带温暖湿润的环境,从未在远离水源的地方被发现。蟒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无法在平均气温低于8摄氏度的环境下生存,一般需要在25摄氏度以上才能正常进食,但当温度高于35摄氏度时,其活动频率降低,在强烈阳光的暴晒下甚至会导致死亡。

在旱季,蟒更倾向于选择海拔较高的栖息地。同时相对于雨林和阔叶林,它们更喜欢栖息在灌木丛及草丛中,这是因为在这种地貌更有利于其保持体温。

生活习性

日常行为

像所有的蛇类一样,蟒的头部也有热感应器,这使它能够探测到比周围环境温度更高的猎物,其视力很差。

蟒一般独居,交配或冬眠时才会聚在一起。平时较少移动,只有在捕食和受到威胁时才会行动。主要待在地面上,但有时也会爬树。蟒游泳能力较强,一次可以潜水长达30分钟。

在遇到危险时,蟒会出现假死行为,可全身保持不动持续数分钟,在确认威胁消除后才会恢复正常动作。

温度与节律

蟒一天中的85%以上的时间都在休息,夏季活动高峰在黄昏,冬季活动高峰在白天。

从10月到次年2月气温较低时,蟒会待在隐蔽的地方聚集冬眠。在天气回暖后它们才会再开始活动。

食物与摄食

蟒可捕食10-15千克的山羊、鹿、猪等动物,常食鼠类、鸟类、爬行纲两栖动物。它们会通过头部的热感应器搜索猎物,然后慢慢爬行接近,迅速咬住后用身体将其缠绕绞死,压成长条形后分泌唾液,将之润滑后吞食。

蟒进食频率较低,在饱食后可数周乃至数月不进食。交配后的雌性进食频率也会降低。在冬眠期间基本不进食。

种间关系

蟒的主要寄生昆虫是蚊子,在佛罗里达,绝大多数雌蚊的腹中都发现了蟒的血液。

成年蟒基本没有天敌,但幼体会被鳄、其他蛇类、猛禽以及食肉哺乳动物捕食。

生长繁殖

求偶与交配

在繁殖期,雌性有聚集现象。求偶时雄性用身体包裹住雌性,并用舌头在雌性的头部和身体上反复滑动。雌性可配合雄性的动作,雄性用泄殖腔后面的爪状器官按摩并刺激雌性,随后将两只交接器中的一只插入雌性泄殖腔完成交配,过程可持续5-30分钟。

产卵与孵化

交配完成约3-4个月后,雌性会产下数十枚卵,每只约重达200克。孵化期为2-3个月,孵化温度范围是29-33摄氏度,最佳为31.5摄氏度。孵化期间雌性很少离开卵,可通过肌肉抽搐来提高温度,最多可将卵的温度提升8.3摄氏度。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动物园,一条雌性蟒在没有交配的情况下连续五年产卵,其中少量卵含有胚胎。胚胎都是雌性的,基因类型完全与母体相同。属于典型的孤雌生殖。

生长发育

初孵化的幼体体重约为130-140克。幼体第一个月每天能长4厘米,8-13个月每月可长4-7厘米,13个月后可达2米,体重3.3千克。幼体前6个月的存活率约为40%,一年存活率约为28%-35%,三年存活率只有不足10%。

蟒2-3岁可达性成熟,其寿命可达寿命达25年以上。

人工养殖

适宜环境

蟒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在其饲养环境中必须有供其躲藏用的树枝、石头等。在其笼舍内应放置水盆,供其饮水与调节温湿度。笼舍长度不应小于其体长的1/2,以使其有足够的活动空间。笼舍内可用白炽灯泡或荧光灯照明,但照明时间不能超过12小时,以免对其造成压力影响其生长。

饲喂

蟒的耐饥能力较强,但为了其正常生长与繁殖,应定期投放食物。蟒蛇1个月可进食4-6次,每次饲喂量可为其体重的1/7-1/5。可以饲喂冷冻再化冻的肉类及动物内脏,,可提供足够营养并避免蟒感染寄生虫。亦可喂食人工饲养的兔、鼠等活食。喂食后要避免捉起蛇,防止其呕吐。并为其提供准备足够的清洁饮用水。

繁育

蟒在繁殖季节可雌雄同舍,舍内温度和光照均需降低。交配受精卵后所产卵可人工孵化,控制好孵化的温度及湿度,并应注意观察卵的孵化情况。对于即将孵化的卵要及时取出,避免影响其他卵,对于停止发育的卵要及时剔除。

幼蟒出壳后约8天后首次进食,此后每5天饲喂一次。幼蟒对于温湿度变化较为敏感,需保持笼舍环境稳定,并做好笼舍卫生。

疾病防治

蟒的主要疾病是各种寄生虫,外部寄生虫应及时摘除并涂抹植物油预防,体内寄生虫应定期服用驱虫药进行清除。温度变化时蟒易感冒,严重时会形成咽喉炎及肺炎,应及时用药治疗并保持合适温度。湿度过大时蟒易患皮肤疱疹及溃烂,应及时治疗并保持室内合适湿度。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蟒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物种,其种群总数并无具体数字,至2011年全球数量在10年间下降了约30%-50%。越南2006年统计近10年其数量下降了约80%,中国2007年统计近10年其数量下降了90%。在其分布地区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和中国,蟒都非常罕见。

致危因素

蟒面临的主要威胁是环境破坏、栖息地丧失和非法贸易。

由于在东南亚地区人类长期以来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进行农作和生活,导致大量的森林被砍伐、烧毁。这使得蟒的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和退化。由于许多动物都是蟒的重要食物来源,猎物数量减少,也导致了蟒生存条件的恶化。同时,由于失去了适宜的栖息地,蟒的生存空间受到了限制和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其生存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由于非法贸易的盛行,该物种亦受到严重威胁。在中国,蟒皮被用于制作皮革和传统乐器,如二弦琴、三弦琴铃鼓越南种群也面临被捕食和剥皮的压力。还有一部分蟒被捕捉作为宠物和标本出口,另一些则被用于制药。印尼亚种也受到类似威胁。

保护级别

2011年,蟒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受威胁等级为易危(VU)。

2021年,蟒被列入中国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蟒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II。

保护措施

在美国,对蟒的特性和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在中国、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蟒受到保护,并建立了保护区。在世界各地的动物园和饲养机构中,有很多蟒被饲养,这对于研究其生活习性以及种群保护有较大的积极意义。圈养个体应激反应较小,但健康状况普遍不如野生个体。

入侵物种

蟒在北美洲并无自然分布,在野外的个体主要是宠物逃逸或不当放生所致。由于当地没有蟒的天敌,导致其迅速繁殖。对当地的小型动物尤其是鸟类的生存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威胁。对其数量进行控制的方法主要是人工捕捉。

主要价值

蟒的皮和肉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食品、医药、皮革及乐器制造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其性情温顺,体质强健,适于人工养殖。蟒作为宠物在欧美地区也有较多人饲养,尤其是白化品种较受欢迎。

参考资料

Python bivittatus.iNaturalist.2024-08-26

物种2000中国节点.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8-26

..2023-06-21

..2023-08-2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公告(2023年第1号)(《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文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27

..2023-06-06

..2023-06-06

..2023-06-06

Python molurus: INFORMATION.ADW.2023-05-27

Python词源(Etymology).趣词词源[英文版].2023-05-27

Python bivittatus Kuhl, 1820.COL .2023-05-27

..2023-06-06

..2023-08-23

..2023-08-23

..2023-06-06

..2023-06-06

..2023-08-23

Burmese Python Animal Facts | Python bivittatus.AZ Animals.2023-06-26

..2023-06-06

..2023-06-06

..2023-06-06

..2023-06-06

..2023-06-06

..2023-06-06

..2023-08-23

..2023-08-23

..2023-08-23

..2023-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