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中原地区十大考古新发现”即“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简称“十大发现”,是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社和举行的,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上年度重大考古发现的一项连续性活动,始于1990年。

“十大发现”评选,注重发掘具有历史意义和科学艺术价值的项目,为中国考古学科提供内容信息及认知。截至2022年,“十大发现”评选活动已历时32载,共有320项考古发现入选。项目遗址遍布中国全境,包括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旧石器、新石器、夏商周时期项目,在“十大发现”总量中约占比55%。水下遗址、矿冶遗址、水利设施、军事设施遗址等发现,均丰富了“十大发现”的项目类型。 2022年度“十大发现”之一“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证实了中原地区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洛阳妯娌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专家推测为黄帝生活的故土;“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作为军事设施类项目,拓展了考古研究的维度。

“十大发现”描绘了人类文明进程,其评选活动被誉为“文物界奥斯卡”。年度“十大发现”考古成果为复原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发展过程,提供了大量一手的考古资料,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也促进了考古知识的普及、项目遗址的后续保护与利用,同时增强了中国考古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

活动历史

活动缘起

“十大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最早由中国文物报社主办,是一项作为行业媒体品牌进行的评选活动。曾任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中国文物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彭卿云先生回顾:1991年2月,包括苏秉琦宿白等老先生在内的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文物局系统十余位考古学家受中国文物报社邀请,前往报社办公室兼会议室,共同评选“‘七五’期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及“1990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缘此,“十大发现”评选活动开始启动,直至延续至今。中原地区国家文物局主管的“十大发现”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双峰并峙,均为中国田野考古新发现的最高奖项,一直受到多方关注。“十大发现”评选活动发起至今已经经历32个春秋,展示了丰富的考古成果。

规则制定

1991年,考古学家“临时起意”进行了“十大发现”的首次评选;2009年,中国国家文物局明确了“十大考古”评选原则、标准和定位,标志“十大发现”从行业媒体评选身更加严肃的政府奖项;2019年,中国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文物报社修订了《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章程》《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细则》,明确了活动组织、参评项目条件、参评资格、评选程序、终评评委产生方式等内容,确定了评审委员会专家库人选;2022年,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再次对活动章程和细则进行了修订,更新了评审委员会专家库。

主办机构方面,在1991年“十大发现”评选活动起源时期,活动由中国文物报社主办,后由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联合主办;2009年,“十大发现”评选活动主办单位升格为中国国家文物局。2011年,根据中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领导小组有关要求,“十大发现”评选活动的组织机构做出调整:由中国国家文物局主管,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

公共活动

2012年,“十大发现”走进大学校园,探索考古工作面向大众的新形式。北京大学吉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具有考古学科专业的高校成为“十大发现”进校园合适场所。“十大发现”项目负责人和相关学者,就考古、保护等课题与公众进行交流,学术气氛浓烈。2013-2015年,“十大考古”连续三年走进北京大学,引发北大学子对考古知识的强烈兴趣。同时还联合吉林大学开办了相关主题沙龙。2016、2018年度“十大考古”联手首都师范大学,成为各专业在校学生和社会听众近距离接触考古工作,了解学科前沿的重要途径。

另外,媒体推介也对活动的宣传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2012年度活动期间,中国文物信息网开展了“我心目中的十大发现”有奖竞猜活动;2019年至2022年,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举办了“十大发现”评选推介活动,助力文物“活”起来;此后,“十大考古”登上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纸媒整版报道,相关新闻登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馆网站首页;2021年度“十大发现”考古成果终评会全程直播创下新记录,新浪微博与头条话题阅读量超过4.8亿,系列节目、报道及直播总观看量超过7亿人次。

2020年是“十大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成功创办30周年,主办方原本筹划了终评环节的系列评选与推介活动。受疫情影响,中国国家文物局决定终评会以网络形式举行,通过新媒体客户端直播,让“十大考古”走向云端。全新会议形式和传播方式收到极好的效果。“十大发现”直播首日便创造了中国文物报社第一个单日过亿的传播量。

活动规则

活动特色

描绘文明

“十大发现”通过历年年度评选推介,展示了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神木市石遗址皇城台、山西闻喜酒务头商代墓地、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等项目,阐释了中国境内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中华文明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等关键问题,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也为实证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演进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富集豫陕

从持续发布的“十大发现”评选结果中可见,从中国领土东端的黑龙江省饶河小南山遗址(2019年入选)到西端的新疆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2012年入选)、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2020年入选)以及南端的海南史前遗存,重大考古项目有着广泛分布,而河南、陕西一直都是历史遗存比较密集的地区。河南省是公认的地下文物大省,几乎年年都有项目入选。2007年度5个项目、2022年度3个项目分别入选“十大发现”行列。截止2022年度,河南入选“十大发现”项目已达54个,继续领跑考古业。陕西省也多次出现年度入选两个以上项目。河南和陕西两省在历年“十大发现”评选中,共计有83项考古成果入选“十大发现”,占“十大发现”总量26%弱。

刻画先秦

“十大发现”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时期的远古项目约占总量55%强,其中包括世界遗产浙江良渚遗址殷墟、被誉为“中国文明的前夜”的陕西石峁遗址、“夏都”河南二里头遗址以及四川省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考古成果不断刷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原地区”重大项目取得重要成果,使得历史信息更加清晰、全面、真实地呈现在了公众面前。2021年霸陵、2019年南海区1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等对于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解释早期中国形成和发展的整体面貌具有重大意义。

类型多元

“十大发现”入选项目涉及的类型越来越丰富,既有帝王陵寝、诸侯王(后)墓、贵族墓等,也有聚落址、洞穴遗址和城址、建筑遗址。其后,聚落和建构类入选项目数量明显多于墓葬类。在2022年度评选结束时,墓葬类项目总计89处,聚落类和建、构筑类项目则都达到103项。客观反映出在理论、方法、技术不断进步的前提下,考古工作者对聚落遗址、城址、建筑基址的深入研究,使得水下遗址、矿冶遗址、水利设施、军事设施遗址等新的项目类型不断发现,并取得重要成果。

储备“国保”

“十大发现”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提供了丰富的“候选”名单,目前已有不少于227项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占总量71%。而这一数字也无疑会在后续公布新批次“国保”中被继续刷新。郑韩故城是首批“国保”单位,其在1997年、2017年均有新发现并入选“十大发现”。同为第一批国保单位的云冈石窟辽上京遗址、汉魏洛阳城也因在后续考古工作中的重要发现而分别在2011、2012、2015年入选。这样先成为国保单位、后又有重大发现而被入选“十大发现”的项目总计达到65项。

历年评选

遗址分布

活动影响

普及考古

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先生说过:“考古是人民的事业。”精彩的考古成果由考古人发现、解读和保护,同样应该由考古人及时介绍、展示给人民,这是让文化遗产为全民所享、让考古理念为公众所知、让文物保护深入人心的必然要求。“十大考古”发布主会场经常出现社会公众,包括在校学生、专业工作者、自媒体运营者和对考古工作抱有浓厚兴趣的社会关注者。社会听众的广泛参与使得“十大考古”不再是一场学界内部的“闭门”评选,而是意味着中国考古学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迎接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

促进保护

“十大发现”不仅带动了考古学学术研究,同时对入选遗址的后续保护利用也具有促进作用。继湖南永顺县老司城遗址入选2010年度“十大发现”之后,贵州遵义市海龙囤遗址也成功入选2012年度“十大发现”。随着两项土司遗址的入选,社会各界对于土司制度及其遗存的关注度逐渐增多。2013年,中国国家文物局更新了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确认将由湖北咸丰唐崖土司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囤土司遗址一并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区位价值

“十大发现”中的陕西省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是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中保留距今10-1.5万年间人类化石和丰富文化遗存的洞穴遗址,丰富了中国境内相关时期的关键考古资料;黑龙江省饶河小南山遗址,则确认了五支不同时期新的文化遗存,跨度超过1万5千年。类似的系列考古新发现具有的独特区位优势,一改东北亚史前考古以日、俄学者为主导的被动局面。

国际意义

新石器时代遗址古墓葬的考古发掘,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以及中华先民的勤劳智慧。在农业生产、玉器加工、陶瓷制作、金属冶炼、养蚕缫丝等方面,古代中国也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各地史前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说明,中华五千年文明绝非虚言,而是历史真实。此外,中国考古学学科建设全面进步,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考古人为复原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发展过程,提供了大量一手的考古资料。

延伸阅读

2022年“十大考古”之“浙江温州市朔门古港遗址”,重现了宋元温州港的繁华景象,为温州坐实龙泉瓷外销的起点港和“海丝”重要节点城市提供了关键物证。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遗址是迄今国际上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在世界航海史上具有突出价值,是海丝申遗工程的经典样本和支撑性遗产点。2022年中国考古成果丰硕,是少有的考古大年:主动发掘比例在增加;年代分布均衡,有百万年、万年、5000年、三代、秦汉的项目;科技考古发挥了重要作用,起了放大镜和显微镜作用;许多年轻考古学者挑大梁,中国考古事业后继有人。2023年3月28日揭晓了2022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并有分集视频呈现。

参考资料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十年回顾.国家文物局.2023-06-01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今日头条.2023-05-30

32载320项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勾勒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国历史研究院.2023-05-30

新中国考古学70年发展与成就.搜狐网.2023-06-01

透过“十大”看古代文明简史.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2023-07-05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十年回顾.国家文物局.2023-05-30

2022“十大考古”背后的故事.国家文物局.2023-05-30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30年(1990~2020)全整理.中国历史研究院.2023-05-30

湖北 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国家文物局.2023-06-01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国家文物局.2023-05-30

河南 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国家文物局.2023-06-01

陕西 旬邑西头遗址.国家文物局.2023-06-01

33年53项,河南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一览.腾讯网.2023-05-30

“十三五”期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中国历史研究院.2023-05-30

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中国政府网.2023-05-30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炉 多项具有国际意义.今视新闻.2023-06-03

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南海1号”等入选.搜狐网.2023-06-03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6-03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2022年是中国少有的考古大年.腾讯网.2023-05-30

国家文物局.十大发现.2023-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