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吴哥窟

吴哥窟

吴哥窟(高棉语:អង្គរវត្,英语:Angkor Wat),又称吴哥寺,或小吴哥,梵语意为“寺之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寺庙,吴哥古迹中最大且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位于柬埔寨粒市。吴哥窟的造型已作为柬埔寨的国家标志成为国旗的图案。

吴哥窟大约建于公元1113年至1150年之间,为高棉国王苏耶跋摩二世统治时期。作为吴哥王朝的国寺,花了大约35年建造而成。吴哥城始建于公元802年,曾是柬埔寨的王都。1431年暹罗军队入侵后,吴哥遭到了严重破坏,王朝被迫迁都金边。此后,吴哥被遗弃,逐渐淹没在丛林莽野之中,直到400多年后的1861年才被法国博物学家发现,并向欧洲和世界广为宣传,才使其重现光辉。

吴哥窟是高棉建筑古典风格的典范,占地面积达到162.6公顷。吴哥窟坐东朝西,主体建筑为三层方形祭坛、回廊和宝塔。祭坛由三层长方形有回廊环绕的须弥台组成,逐层升高,象征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

第一层祭坛回廊上刻有长达800米的浮雕,故事题材取自于佛教传说;第二层祭坛四周各有一座宝塔,但塔顶已脱落;第三层祭坛四周也各有一座宝塔,中央矗立一座65米高的宝塔,按五点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寺庙外围环绕一道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的咸海。在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杆上均有浮雕,内容主要是有关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传说,取材于印度史诗《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话《乳海》。考古学家把吴哥窟与中原地区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迹。

吴哥窟于1992年12月被同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和《濒危世界遗产名录》。1993年,教科文组织在东京建立了保护遗址的国际协调委员会。由于国际社会的努力,吴哥窟得到了适当的修复和保护。2004年在中国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吴哥窟不再名列《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名称由来

吴哥窟高棉语为Angkor Wat,“寺庙之城”的意思。在高棉语中,“អង្គរ”(Angkor)是“都城”的意思,]“វត្ត”(Wat)意为“寺庙之地”,来源于梵语词汇“वाट”(vāṭa),意思是“围栏”。吴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佛学古籍称之为“桑香佛舍”。

Angkor Wat与粤语吴吴哥窟(ng-go-gwat)发音近似,且17至20世纪初,高棉华人以广东人最多,故现通行之“吴哥窟”中译名由粤语音译而来。

历史沿革

12世纪中叶的始建

吴哥窟的最初设计建造于12世纪上半叶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 统治时期(1113年至1150年),苏利耶跋摩二世被认为是高棉帝国(公元 802-1431 年)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重新统一了吴哥地区,吴哥王王朝进入第三时期。吴哥窟最初是作为苏利耶跋摩二世的陵墓设计建造的,供奉着印度教的三相神之一——毗湿奴,但尚未完成建造,苏利耶跋摩二世便去世被埋葬到其他地方。

吴哥窟经过精心设计与建造,与该地区其他面向东方的寺庙不同,吴哥窟坐东朝西,即面向死亡之地。吴哥窟的整体设计象征着印度教中的须弥山——印度教宇宙的中心,吴哥窟中的五座尖塔代表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寺庙外廊雕刻众多宗教故事的浮雕,外廊四个角锚定地球的四个角,据相关研究者称外廊是出于天文观测目的建造的,使天文学家可以清晰观察天体运转

12世纪末的转变

苏利耶跋摩二世去世约 30 年后,阇耶跋摩七世于 1181 年登基。在邻国占族入侵后,他重振了高棉王国的命运,并将佛教定为国教,巩固了佛教的地位。吴哥窟逐渐逐渐转变为佛教寺庙,并建造了佛教雕像,但寺内的印度教浮雕依旧保留。 中国元朝大臣周达观目睹小吴哥,在其著作《真腊风土记》中形容其为“鲁班墓”。元朝航海家汪大渊在1330年至1339年曾游历吴哥,他称吴哥窟为“桑香佛舍”,这表明在十四世纪中叶,吴哥窟已经从印度教寺变为为佛寺。汪大渊还报告吴哥窟有“裹金石桥四十余丈”,十分华丽,有“富贵真腊”之语。

此后,高棉帝国逐步衰落,15世纪30年代,高棉统治者放弃了吴哥的宏伟建筑群,迁往南部新建立的金边。至16世纪初吴哥窟一直作为佛教寺庙,但已经极少居住使用。

16世纪后的再发现

16世纪中后期,方济各会修士和旅行家安东尼奥·马格达连那游历吴哥,他写到吴哥窟“建在一块非常平坦的空地上……寺庙周围有宽阔的护城河”。1857年,在驻马德望的法国传教士夏尔·艾米尔·布意孚神父写作的《1848—1856印度支那旅行记,安南与柬埔寨》一书中也描写吴哥窟的宏伟状况,但在当时并未引人注意。直至1861年,法国博物学家毛霍德(H. Mouhot)寻找热带动物时发现吴哥遗址,并著书《暹罗柬埔寨老挝诸王国旅行记》,吴哥遗址引发世人关注。苏格兰摄影师约翰·汤姆森是世界上最早拍摄吴哥窟的摄影师,1866年3月他抵达吴哥,拍摄了世界上最早的吴哥窟照片,于1867年在爱丁堡出版了《柬埔寨的古迹》一书。

20世纪以来的修复

1908年起,以巴黎文理研究大学远东学院为首的遗址修复机构及学者开始对吴哥遗址开展为期十年的精细修复工程。当时的吴哥遗址除去吴哥窟被护城河隔开森林外,其余建筑几乎都被树根嵌入导致砖墙建筑破裂、塌。学者们用了四年的时间清理除草、伐树、去土、灭白蚁、加稳地基、支撑建筑物。1930年学者们开始用分析重建技术复原吴哥窟,除材料不存在的情况,其余必须使用遗址的原材料须、原建造方法。直至1970年代柬埔寨发生内战,修复工作被迫暂停,1990年代修复工作重新恢复。

1992年12月14日,吴哥古迹作为濒危遗产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3年,柬埔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该行动是有史以来历时最长的文化遗产国际合作项目,超过20个国家持续三十年的参与使吴哥古迹成为遗产保护国际交流的平台。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中国工作队于1998年开始吴哥古迹保护修复工作。 2004年,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定,不再将柬埔寨吴哥窟保留在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之内。

地理环境

吴哥窟位于柬埔寨北部的暹粒省暹粒市的吴哥遗址区域内。吴哥遗址是东南亚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它占地约 400 平方公里,由数十座寺庙、水工建筑物(盆地、堤坝、水库、运河)以及交通路线组成。几个世纪以来,吴哥一直是高棉王国的中心。其坐落在广阔的扇形平原上,由荔枝山顺流而下的暹粒河冲积而成,地势每延伸1000米就会有1米的落差。吴哥窟于大片沼泽地上建立,先清理草木,深挖地基;再挖旧土,换沙、石,铺土。吴哥窟所在位置受季候风影响,每年有半年为雨季,降雨量也达到全年的88%,其余半年为旱季,雨量稀少。为保证涨水时不影响吴哥窟地基,外围修筑有190米宽的护城河,起到蓄水和储水的作用。也正因为护城河,使得吴哥窟被树木侵害情况变弱,成为吴哥遗址中相对完好的存在。

景区布局

与大多数吴哥庙宇坐西朝东、面向朝阳的布局不同,吴哥窟正门朝西,面向日暮方向。主殿外面由护城河环绕,护城河呈长方的"口字形"。护城河上正西、正东各有一堤通往吴哥窟西门和东门。护城河的内岸留有一道约30米宽的空地,修筑围绕吴哥窟的红土石砖长方形围墙。吴哥窟是按照印度宗教中“须弥山”式样而建造的,主殿以中央的五座佛塔为主体,主塔最为高大,约 65m;殿的外围有护城河和堤道围绕,代表“宇宙”的边界,具有护卫宇宙世界的意义。

吴哥窟占地面积达到162.6公顷,布局严谨规整,东西轴线的运用使主殿呈南北对称(上下对称),是高棉建筑的主要特色。主殿主要由回廊、塔门、中央尖塔、祭坛组成。其中回廊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

第一层回廊建在最高层的台阶上,呈正方形,高出地面约12米,比第二、三层台阶高出一倍。台基四周有12道石阶,东西南北边各有三道,坡度十分陡峭,台阶上方建有"十字形“回廊,矗立着五座梅花桩式样的宝塔,共同组成象征须弥山的布局。

第二层回廊呈长方形,东西方向长约115米,南北方向长约100米。回廊共有十座廊门,四隅各一座,其中东、南、北各一座,西边三座。每座廊门有内外两道石阶,外通第一层回廊内院,内通第二层回廊内院。

第三层回廊由砂岩石建成,地基高约3米,上有3米高的长方形回廊。回廊的四角各建一座塔门,共八座廊门(正东正西回廊各三座,正南正北回廊各一座)。塔门和廊门有内外两道石阶,可通向第一层的内院及寺庙外院。

三重回廊作为衔接宝塔和城门的要道,是主殿重要组成部分。吴哥窟的第一回廊和第二回廊之间是一座"十字形"回廊,它是通往宝塔的必经之路。由于庙宇坐东朝西,各层的回廊位置并不是在下一层回廊的正中方位,而是略微靠后向东,为的是将西边的空间尽可能扩大,因此西边的台阶较东边的台阶坡缓。

祭坛由三层长方形有回廊环绕的须弥台组成,逐层升高,为了突显庙宇的神圣,三层须弥台之间均以十分陡峭的石筑踏步连接, 每级踏步高约 300mm,宽仅为 200mm,朝拜者必须手脚并用,匍匐攀登,爬上约 70°的天梯,才能最终到达神的住所。 主塔的神据说起初是四面通畅的,中供毗湿奴一尊,在改奉南传佛教后,中供佛像,三面用佛像壁围拢,仅留一面作为朝拜通道。

建筑特征

建筑材料

建造吴哥窟工程巨大,含有采石、细致的艺术工作和大量的深挖掘。仅寺庙周围建造护城河,就需要搬运150万立方米的沙子和淤泥,而这项工作需要成千上万的人同时工作。

高棉建筑中最常见的材料是砖、瓦(或瓷砖)、石板、红石、木料和金属(青铜为主)。7至13世纪的柬埔寨,砖被作为制作神龛的最好建材,高棉建筑所用的砖由泥和沙组成,特别坚固牢靠,这些砖块被用来铺在地上,也常被用作建造内墙;石板是前吴哥时期至吴哥后期高棉王国大量使用的建材。9世纪,前吴哥窟时期末,石板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门阶、门廊和石柱以及雕像的建造;吴哥窟的建筑还使用了一种红石材料建造回廊和围场,有时也会用作基台,这种材料含有铝氧化物和铁等成分。在前吴哥时期,木材被用作建造皇家宫殿和简陋的农民房屋。在庙宇内,门、天花板,甚至门窗的过梁都使用木材,但木制建筑由于不具备防火、防腐蚀等性能,容易损坏;而青铜工业可追溯到高棉文明初期,青铜与石块切割技术在古代高棉得到同时发展。在Mlu Prei地区发现大量文物包括斧子、刀、镰刀等器具,由此可证实高棉早期文明已有铁器技术存在。

建筑风格

吴哥窟是古迹中保存得相对完整的庙宇,它的建筑形式及空间形态深受印度教和佛教文化的影响,而浮雕和寺庙结合又体现了高棉人独立于印度艺术影响的风格。 吴哥古典时期,寺山发展以吴哥窟与巴戎寺为代表达到了顶点。其特点是寺山全部使用砂岩,并引入回旋式大回廊,建筑呈对称式布局,规划严密,气度宏伟,代表了东南亚艺术的一个高峰。早期的吴哥窟建筑呈平面式,后逐渐转变为金字塔式,这是柬埔寨文化自身发展的结果。到了吴哥古典时期,长回廊、大通道和中央高塔的组合成为建筑最主要特色,吴哥寺从第一、二回廊到第三回廊呈阶梯式上升,形成金字塔形的外观。吴哥窟结合了高棉寺庙建筑学中祭坛和回廊两个基本布局,是典型的高棉古典主义建筑艺术风格。

在结构上,吴哥窟的坐东朝西和南北对称在高棉庙宇中独树一帜,“十字形”回廊和浮雕装饰也是吴哥窟两大特色,均凸显出高棉建筑高超的技术。“十字形”回廊位于吴哥窟的第二回廊与第三回廊之间,它是衔接两条回廊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回廊与主殿之间有了呼应关系。信奉“宇宙论”的柬埔寨人认为,水利系统和护城河一样作为“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宇宙”内的人们提供绵延不断的能量,因此吴哥窟与水利系统紧密联系,“十字形”回廊内的四个水池,不仅为宗教仪式提供洗礼之用,而且也是“宇宙”的一个基本元素。

吴哥窟在建筑风格上具有浮雕与建筑融为一体的特征,使其本身成为一件伟大的雕塑品。大到浮雕的规模,小到浮雕故事中人物表情与动作,浮雕内容如实刻画或记载了神话故事或历史。这种庞大而又精致的工程是高棉建筑史上的首例,这种风格不仅彰显了印度宗教中的”宇宙论“精神,也融入了高棉民族的建筑特色。

内部空间

吴哥时期的拱券技术尚不发达,且建筑主体部分大都是采用石板或者红土石砖,外表看似庞大的建筑,其室内空间颇为狭小。不仅是吴哥时期的建筑,整个东南亚的建筑理念也都崇尚高大巍峨的建筑外观。虽然在技术上尚未解决内部空间问题,但并不妨碍人们对高大建筑的推崇。吴哥窟廊门台阶的坡度均为陡坡,西面台阶和东面台阶又有所区别。吴哥窟坐东朝西,为了使整座庙宇的空间看起来更大,建筑师们就将主体建筑相应地往东移,因此东边的台阶较于西边的台阶更陡。

寺庙艺术

浮雕

吴哥窟的浮雕极为精致且富有真实感,在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杆上均有所分布。观看浮雕需从第三回廊正西面的南墙开始,并循逆时针的方向观之,浮雕的内容连贯且统一。浮雕的人物形象有大小之分,体型较大的象征其权力更大。浮雕内容主要是有关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传说,取材于印度史诗《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话《乳海》,也有战争、 皇家出行、烹、工艺、农业活动等世俗情景,装饰图案则以动植物为主题。

其中围绕主殿第 1 层台基的回廊被称为“浮雕回廊”,长达 800m, 墙高超过 2m,壁面满布浮雕。位于第三回廊东墙南半部分的“搅乳海图”,讲述的是众神和阿修罗(恶神、妖魔)为了获得长生不老药而齐心协力搅动大海,由于长生不老药意外被人夺去,众神和阿修罗们展开一系列的争斗。在故事中,毗湿奴也是为获得长生不老药而搅动乳海的成员之一,他把蛇作为搅动乳海的工具。这个故事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人们的表情、神态和动作栩栩如生,整个场面颇具阵势,这是吴哥窟中最具代表性的浮雕之一。北壁的“毗湿奴与天魔交战图”,西壁的“猴神助罗摩作战图”等,均描绘神话故事; 而南壁西半部的“苏耶跋摩二世骑象出征图”则为世俗题材。 这些浮雕手法娴熟,场面复杂,人物姿态生动,形象逼真,且采用重叠的层次来显示深远的空间,堪称杰作。

舞蹈也是吴哥古迹浮雕的重要主题。吴哥窟内总计有1800多个飞天舞者(apsaras, 音译:阿普萨拉)舞蹈浮雕,舞姿各异。身穿薄纱的飞天,婷婷玉立于莲花的少女,从头至脚戴着各种耳环、项链、手镯、脚镯等配饰。柬埔寨的仙女舞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典型的姿态是支撑腿屈曲,动作腿上提至胯部,腰部弯曲,上身与头部挺直,双臂弯曲托起。从舞蹈技巧的角度讲,有很高的难度和欣赏性。据传在阇耶跋摩七世时期,阿普萨拉舞蹈在柬埔寨宫廷盛行,当时所建的塔普伦寺、圣剑寺等庙宇中都建有舞蹈厅,最多时舞者可达3000人。欣赏阿普萨拉舞蹈,需要重点关注手势。比如手指的形态代表植物生长,隐喻生命的萌芽。据不完全统计,阿普萨拉舞蹈的手势多达1500多种,舞姿更是有3000种以上。

造像

吴哥王朝接受了印度文明创造的印度教和佛教这两大宗教,并将其本土化,重造自己的风格和信仰。吴哥时代的雕像凭借高度完成的面貌、丰富的独创性,很早就引起专家的注意。早在1875年,法国的东方艺术收藏者谈道:“高棉人创造出的雕像是高水平的作品。他们对印度雕像再次塑造,最终转变为当地独特的平静优雅的美术样式。例如在容貌的表现方面,脸上浮现出的微笑让人感觉到温和,形成了庄重的特征。即便是人在活动时,它也几乎不强调肌肉的膨胀。这些雕刻作品明确展现出高棉人独特的感性,因此,我们不可能把柬埔寨古寺中放置的雕像与印度雕像混为一谈。”

雕像所表现的佛陀大多身着袈裟,身上用宝物饰品装饰,头上还戴着王冠形状的发饰,被描绘成坐在盘曲缠绕的七头那伽柳仙)之上的姿态;毗湿奴神是世界的救济神,在雕像中,这位神有一头,但多数情况下有四只手。毗湿奴在创设宇宙之际,横睡在不灭的大蛇身上,在此期间创设了来世。毗湿奴作为永远的救世主,时而化为动物,时而化为人形,呈现出各种不同形态,以“化身”活跃于世间。毗湿奴最为人熟知的化身便是“罗摩”王子,罗摩是《罗摩衍那》的主人公,也是民众心目中的英雄。毗湿奴的化身也以克利须那(黑天)的形态登场。克利须那是迷惑人的牧羊人,也是拥有夺人魂魄的怪力持有者;湿婆既是世界的创造者,也是破坏者。湿婆神雕像通常有一张或五张脸,两只或多只手臂。额头上有竖着的第三只眼睛,发型则一般把头发盘结成高发髻,而且装饰着三个日月。湿婆神拥有多种身份,因此被描绘为多种姿态。除了印度教的主要神之外,人们还经常描绘其他陪神和保护神。例如,湿婆神的儿子,拥有象头的智慧与幸运之神“象头神”,湿婆的另一个儿子战神“塞犍陀”,以及原本是至上神、主管降雨的雷霆神因陀罗(帝释天)等。

价值与影响

历史价值

吴哥遗址能反映吴哥王朝在当时东南亚社会发展状况,而且吴哥窟有多个浮雕、绘画作品,提供了吴哥时期社会生活研究的细节,比如吴哥窟回廊的内壁、廊柱有关于工、农业、战争、皇家的浮雕,加上吴哥遗址建筑形象和水利系统,连接了古高棉人和现代高棉人,证明历史没有断层,且不同宗教有融合交流。另外吴哥窟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表示当时的吴哥王朝在东南亚历史和世界史发展有中巨大的影响。

美学价值

吴哥遗址地域范围大,时间跨度长,艺术整体统一,加上寺庙与环境的交融、高品质的浮雕给人带来的强烈的美学体验,让高棉人独立于印度艺术影响的风格有杰出普遍价值,给人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和美学体验,传达出柬埔寨人对建筑的美学品质、宗教重要性以及象征意义的重视。

科学价值

吴哥窟外围有护城河,周围又草木自,因长时间的遗弃,吴哥遗址里有丰富植被环境,生态环境多样。吴哥遗址为了防御外敌,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建造,用了大量的红土石、砂岩等自然材料,建筑的建造就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而且丰富的浮雕、绘画等艺术传递出考古学科研究价值,以及修复吴哥遗址,多个机构和学者为世界丰富了保护学科的研究。

社会价值

吴哥窟是吴哥遗址中代表部分,是国家民族的象征、神圣的遗产地,是遗产、文化活动、自然与文化的交互作用三者的结合体,是高棉人传统知识和社区生活在吴哥社区的延续证明,构成地方认同。同时吴哥遗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还有旅游价值

开发与保护

保护与修复

1992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将吴哥古迹列入濒危世界文化遗产名单,鼓励柬埔寨政府保护现场,并再次号召世界各国为保护吴哥古迹出力。于是1993年起,世界各国对吴哥窟的保护工作重新展开。德国飞天保护工程(GACP)正致力于保护吴哥窟的飞天仙女和其他浮雕装饰免遭损坏,修理工作有修理倒塌结构、修复等多个项目。还有法国、中国、日本等个国家对吴哥窟进行了修复和保护。

2003年开始,吴哥古迹步入保护与研究并重的轨道。经过世界各国古迹维修专家们的修复,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2004年决定,将吴哥古迹从濒危世界文化遗产名单除名。吴哥遗址保护行动中展现出来的多国合作模式和跨学科综合性的保护和发展方法,使其成为全球范围内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旅游开发

1992年,吴哥窟成为了柬埔寨旅游胜地。1993年不到一万人次,2007年已达二百万人次。自吴哥遗迹1908年开始修复的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国为保护这份世界文化遗产投入大量资金在吴哥古迹的维护工程上。除了一些涂鸦之外,寺内的大型浮雕已用绳栏保护,地面加盖保护木板,游客的涌入造成的损害较小。大部分维修保养工作不是由柬埔寨政府进行,而是由外国政府赞助的队伍进行。除赞助外,吴哥遗址的门票为维修工作提供一些额外资金,其中约28%用于吴哥寺维护。吴哥窟的造型,展现在柬埔寨的国旗上,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1992年,吴哥古迹因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i)(ii)(iii)(iv)标注的价值,包括建筑和艺术价值、文化交流以及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的表述,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同时被世界遗产委员会以濒危遗产的形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吴哥发展起来的高棉艺术、吴哥遗址展示出来的历史文化以及高棉建筑在东方艺术中的独特特征成为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条件。

[资料(i)(ii)(iii)(iv)来源于:世界遗产公约遴选标准]

延展阅读

众多电影取景地

作为柬埔寨知名景点,《古墓丽影》《变形金刚》《《花样年华》》等众多著名电影都曾在此取景。由安吉丽娜·朱莉主演的电影《古墓丽影》,在拍戏期间,剧组每天都在吴哥窟里架设摄影器材和布景道具,制作公司派拉蒙影业公司因此每天付给当地政府1万美元。在电影《花样年华》结尾中,梁朝伟扮演的苏慕云最后对着吴哥窟墙上的小洞倾诉了自己的心事。他离开后有一个墙洞的特写,斑驳的墙面上,一个小小的洞,洞里有一缕枯草。镜头慢慢拉开,身后是吴哥神秘而恢宏的殿堂。

参考资料

Angkor .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2023-08-09

Largest religious structure.Guinness World Records.2023-06-28

吴哥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23-06-28

柬埔寨主要旅游城市和名胜古迹.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柬埔寨王国大使馆.2023-08-09

吳哥窟 Angkor Wat.academic accelerator.2023-08-09

Largest religious structure.吉尼斯世界纪录.2023-08-09

吴哥窟:古代寺庙的历史.livescience.2023-08-09

遗失的王国,微笑的高棉.中国国家地理.2023-06-28

..2023-08-09

..2023-08-09

柬埔寨吴哥窟摄影展在联合国总部揭幕.联合国官方网站.2023-08-09

不仅仅有吴哥窟.今日头条.2023-08-09

Angkor Wat – History and More.helloangkor.2023-08-10

Angkor Wat.worldhistory.2023-08-10

Key Components of Civilization.National Geographic.2023-08-10

..2023-08-09

吴哥窟最早的照片 – 约翰·汤姆森 (John Thomson).mr-angkor.2023-08-09

吴哥古迹入遗30周年 中国援柬专家获骑士勋章.光明网.2023-08-10

三处遗产从世界濒危遗产名录中剔除.中国青年报.2023-08-10

Angkor.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2023-06-28

吴哥古迹:还有许多待解之谜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08-09

Watch Ancient Megastructures Videos Online.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2023-06-28

..2023-06-28

Angkor Wat: History of Ancient Temple.LiveScience.2023-06-28

柬埔寨的昨天与今天 都在舞蹈里.环球时报.2023-08-10

印度教与佛教影响下的吴哥时代柬埔寨佛像造像.澎湃新闻.2023-08-10

Preservation and documentation.Angkor Wat Cambodia.2023-06-28

German Apsara Conservation Project am Angkor Vat, Kambodscha (GACP).GACP.2023-06-28

拯救吴哥:古迹保护与考古研究并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2023-06-28

Preserving Angkor.Ang Choulean.2023-06-28

不仅仅有吴哥窟.今日头条.2023-08-09

..2023-08-09

和TA一起 邂逅吴哥窟_海峡都市报电子版_海都报电子版_网络版_电子报纸_海都网.海峡网.2023-08-09

..2023-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