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脚秧鸡
长脚秧鸡(黑枕黄鹂普通亚种:Crex crex),为秧鸡科长脚秧鸡属。该物种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雄性重约153克,体长252~255毫米,体色偏淡,总体呈两色斑杂状。自顶冠到枕部经背部至尾上覆羽为棕灰色,各羽间具显著黑褐色纵轴斑,周围棕褐色,羽缘灰棕色。眉纹灰色或淡蓝色,过眼纹褐色,眼部虹膜为褐色,眼先、耳羽及上嘴均为棕褐色,颏、喉部为棕白色,颊部呈灰色或淡蓝色,翼覆羽棕栗色,胸棕灰色或灰褐色,自后胸到两胁经腋羽到尾下覆羽至腿覆羽间,均有明显的棕褐色与棕白色相间或淡红褐色与白色相间的粗状横纹。腿部为褐色,跗为灰色或暗褐色。
长脚秧鸡全球分布于北古北界西部至中亚及俄罗斯南部,引种至美国东部,中国分布于新疆西部和北部、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属草地生活型鸟类,主要栖息于海拔600~3700米的山前绿洲、河滩河谷和亚高山草原,常见于胡麻地、苜蓿草丛、农田麦地和水域附近的杂草丛中。
2016年,长脚秧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2021年,长脚秧鸡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分类历史
长脚秧鸡属单型种,无亚种分化。1758年,瑞典生物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é)命名长脚秧鸡(Crex crex),1803年,Bechstein将长脚秧鸡分类到长脚秧鸡属。
形态特征
长脚秧鸡成鸟体色两性相似,区别较小,体色偏淡,总体呈两色斑杂状。自顶冠到枕部经背部至尾上覆羽为棕灰色,各羽间具显著黑褐色纵轴斑,周围棕褐色,羽缘灰棕色。眉纹灰色或淡蓝色,过眼纹褐色,虹膜为褐色,眼先、耳羽及上嘴均为棕褐色,颏、喉部为棕白色,颊部呈灰色或淡蓝色,翼覆羽棕栗色,内侧有不明显的白色横纹,初级飞羽棕褐色,内褐色为主,第1枚初级飞羽的外翈呈棕白色,翼下覆羽为棕褐色、无斑点,胸棕灰色或灰褐色。自后胸到两胁经腋羽到尾下覆羽至腿覆羽间,均有明显的棕褐色与棕白色相间或淡红褐色与白色相间的粗状横纹。腿部为褐色,跗跖灰色或暗褐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长脚秧鸡全球分布于北古北界西部、中亚和俄罗斯南部,引种至美国东部,后分布于北美。
中国分布
栖息环境
长脚秧鸡属草地生活型鸟类。在中国新疆栖息于海拔600~3700米的山前绿洲、河谷地带和亚高山草原,常见于胡麻地、苜蓿草丛、麦地和水域附近的杂草丛中。6~7月收割季节会躲入禾本科杂草较多的果园和田间灌丛内。在中欧和东欧地区,长脚秧鸡则通常选择以农业草甸及附近荒废草丛为栖息地。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长脚秧鸡食性较杂,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包括昆虫(鞘翅目、双翅目、直翅目等)、软体动物门、小型两栖动物、小型哺乳动物。植物性食物主要是绿色部分和种子,特别是草籽和谷粒。越冬地的食性与繁殖地相似,能用喙探寻,移走枯枝落叶,对活动的猎物能追逐捕食。
鸣叫行为
长脚秧鸡叫声十分独特,两声一度,大而嘶哑,声如“krek,krek”。根据叫声寻找和辨别长脚秧鸡是其野外鉴别的主要方法。雄性长脚秧鸡处于繁殖期时,以低且细微的叫声来示警踏入其领地的入侵者,以高而洪亮的叫声同其他雄性争夺配偶、吸引雌性。
家域行为
长脚秧鸡通常单个活动,不集群。存在占区行为,并通常在其领地及周围通过伸长脖颈鸣叫示警入侵者。雄性在繁殖季有较强的领地意识。
防御行为
长脚秧鸡善于藏匿,如遇敌害,即快速奔跑或飞行一段距离再进入草丛中。
节律行为
长脚秧鸡属长距离迁徙候鸟,在新疆等地属夏候鸟或旅鸟,白天通常活动于浓密草丛中,早晨和傍晚出来活动,雨后或下小雨时最活跃。4月下旬迁徙而来,10月迁往非洲越冬。欧洲的种群,秋季8~11月(通常9月为迁徙高峰期)从地中海东侧经埃及或从地中海西侧经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最后抵达非洲。少数会直接飞越地中海到达非洲越冬。古北区东部的种群,会向西南迁徙,途经阿拉伯海和红海后进入埃及和苏丹,大部分种群会在11月下旬至12月到达非洲中部和南部,于2月下旬至4月离开越冬地。引至美洲的种群,则同样会迁往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迁徙过程中,会有迷鸟分布至中东、南亚及东南亚。冰岛、格陵兰、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均有迷鸟分布。
生长繁殖
长脚秧鸡在繁殖季之前,会同以前的配偶单配,只有在定期时会发生多配。多配情况下,雄鸟与交配雌鸟的数量不少于2只,当雄鸟与其中1只雌鸟共栖至前半个产卵期后,便会另寻配偶。营巢时,长脚秧鸡会选择灌木或禾本科杂草的草地为筑巢地,筑巢时以枯树叶为垫,并将巢周围植物的顶枝折弯,当做顶蓬。巢内直径通常为12~15厘米,深为3~4厘米,可能仅由雌鸟筑成。产卵时,每窝产卵约3~14枚,孵化期为16~19天,之后早成雏同时孵出。
长脚秧鸡是早成鸟,出壳后便能离巢。从孵卵至孵化离巢期间,均由雌鸟单独负责。雏鸟出壳后经3~4天可自行觅食,34~38日龄后长出飞羽,此间可独立生活。待可飞行时开始换羽,1个月以后完成换羽,1岁便开始繁殖。西欧地区通常每年产2窝卵,第1窝卵在6月中旬孵化,第2窝卵在7月下旬孵化,卵丢失时会补充产卵。整个繁殖周期为4~6个月。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世纪,长脚秧鸡在中国新疆的分布区域较为广阔(东西跨度1500千米,南北约1000千米)。平均密度为2~4只/千米,伊犁河谷地带(新源县)约6~8只/千米。长脚秧鸡在中国(新疆)的种群数量为1500~3000只。世界范围内,该物种仍广泛分布,在东欧和中欧密度较高。
致危因素
(1)农田生境单一化:同传统农田相比,现代农田因农业实践方式改变使土地发生同质化,导致农田生境单一、景观异质性下降,从而使生物多样性下降。以长脚秧鸡为例:在东欧传统农田地区,长脚秧鸡仍广泛分布,但在西欧地区,景观同质化已威胁到长脚秧鸡的生存。(2)农业强度的增加:分布于欧洲地区的长脚秧鸡主要栖息在农业草原上,农业实践的集约化和割草的机械化会导致过早割草以及割草频率过高,从而破坏巢穴伤害早成雏,并致成年个体分散。(3)肠道疾病(球虫病):球虫病在健康的野生长脚秧鸡中很常见,但对重新引入饲养的圈养幼鸟而言极易受到影响。
保护级别
2016年,长脚秧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2021年,长脚秧鸡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基于对栖息在农业草甸环境下长脚秧鸡种群的管理和保护,欧洲国家已实施包括引入农业环境计划(AES)、为长脚秧鸡制定“优化栖息环境”的方案、在长脚秧鸡繁殖季节延迟割草等保护措施。
相关研究
为评估长脚秧鸡的种群和解决种群遗传结构,研究人员通过建立分布模型(MAXENT)、利用小型卫星进行定位标记等方法,对长脚秧鸡种群及其遗传结构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资料
Crex crex (Linnaeus,1758).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1-05
Corncrake.IUCN.2023-05-31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11-05
Crex crex (Linnaeus, 1758).GBIF.2023-05-31
长脚秧鸡 Crex crex Linnaeus.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3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林业和草原局.2023-06-02
Crex crex (Linnaeus, 1758).Catalogueoflife.202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