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刘炫

刘炫

刘炫(约546-约613),字光伯,河间景城人(今河北献县东北),隋朝著名经学家,累迁太学博士。与信都刘焯合称“二刘”。

刘炫约生于东魏武定四年,先后历经东魏、北齐北周和隋四个朝代。 刘炫的幼年和青年虽历经政治风云变幻,但他一直坚持钻研学问,奠定了其毕生学术的基础。到南北朝末期,南北学术从隔阂迈向合流,刘炫就不觉中成了这一潮流的先行者和引导者。隋初刘炫被征入京安排修国史以及其他杂务。后被诬告而返乡,开始了一段长达十余年的家居教授生涯。开皇二十年(600),刘炫由于声名日盛再次被朝廷征召入京,事王建两年左右。隋炀帝即位后,刘炫参与了朝廷重修律令的工作。可惜好景不长,因种种原因,刘炫被迫离任,终于结束了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回到老家河间。约613年,刘炫在兵荒马乱中贫困病死,时年六十八岁。

刘炫学识广博,著述宏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有《毛诗述义》四十卷、《春秋左氏传述义》四十卷、《尚书述义》二十卷、《古文孝经述义》五卷、《论语述义》十卷等。刘炫经学学术影响深远,与郑玄并称经学史上两大高峰。

人物生平

聪敏少年

刘炫约生于546年,他的幼年和青年是在一个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时代度过的,但政治似乎对他并无影响。他记忆力突出,刘炫曾与刘焯一道闭门读书10年,并向刘轨思学习《毛诗》,向郭当学习《左传》,向熊安生学习《礼》,同时成为刘献之的三传弟子。他钻研学问,对五经各类重要注本无不精研细究,至于史子文集、掌故记录,也都“咸诵于心”。不仅如此,他对天文律历也颇有研究并擅长做文章,奠定了其学术基础。

宇文邕灭齐,刘炫大约30岁,这时他已经小有名声,被瀛州刺史宇文亢引为户曹从事,后来刺史李绘用为礼曹从事。他在任期间,因为聪明干练而广为人知。

初次出仕

隋朝开国之初,朝廷比较重视文化,征召了不少民间学者,刘炫就在其中,因此刘炫第一次进京入仕,时间大致从581年始到586年结束。

隋开皇年间,刘炫奉敕令和著作郎王劭一起修撰国史。不久,改署于门下省,以待顾问。又奉令和诸位术士修订天文律历,兼在内史省考定诸家言论。刘炫虽然任职三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 用,他和其他学者不过是杂务人员,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帮忙,以至于连官籍都得不到。后来,刘炫向时任吏部尚书韦世康陈述其博通诸经的学问状况,朝廷才最终给了他一个殿内将军的低等官衔。

敬献“伪书”

在刘炫第一次进京入仕期间,杨坚为显示其重视文化,曾听从牛弘的建议,进行了一些文献整理工作,并对于敬献古籍者给予奖励。刘炫为了获得赏赐,开始伪造古书,模拟古人句子,竞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他一口气伪造了一百多卷古典文献,其中有《连山易》《鲁史记》等,拿到了一百多匹绸绢的奖赏。后来,有人告发刘炫所献古书百卷没有一本是真的。朝廷派人调查,果然全是假的。刘炫本可以凭借才华在仕途上节节晋升,却因作伪之事差点丢了性命,后来一度除名归家从事教授之业。此后,刘炫 也因此事而失去了一些不错的仕进机会。

也有一种说法,别人告发刘炫造伪书,很可能是故意诋毁。刘炫好争辩,书生气很重,人际关系并不好。刘焯、刘炫与其他儒者讨论经义时“深挫诸儒”,遭到其他儒者的妒恨,可能有人因此便翻出旧事,诽谤刘炫之前献的书为伪书,朝廷未经细查便把他削职为民。

但无论如何,此事对刘炫后来的整个人生都有着相当的负面影响。

居家讲学

586年,刘炫因敬献“伪书”一事,与刘焯二人同时免官,并开始同在家乡教授居家教授。许多学者不远千里前来求学,可以想见其学术名声之盛。刘炫的许多重要著作,如《毛诗述义》《尚书述议》等,应该都是作于这一时期。刘炫居家教授的时间很长,直至开皇二十年(600年)。这一时期,刘炫虽为朝廷贡献过若干正确主张,但均因前科而籍籍无名 。开皇末,朝野上下一致的征辽声,独刘炫以为不然。 征辽战事失利后,人们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牛弘与刘炫的关系开始渐渐走近,经常就朝廷之事相询于他。

再次出仕

开皇二十年(600),刘炫由于声名日盛再次被朝廷征召入京。刘炫此次被征召本想 出来做一番大事业,没想到要去偏远的四川省侍奉王建。刘炫当时已年近六十,可能心有不平,加之当时蜀国路远, 此去不知能否返回,故“迁延不往”,不想却惹怒蜀王, 被押送至蜀。在蜀期间,以名儒年老之身,为门卫之杂役,郁郁不得志。其间,他虽远在四川,仍关心学术文化之盛衰,并极力阻止杨坚废学校的举动。刘炫事蜀王两年左右,至仁寿二年(602年)12月癸巳,益州总管蜀王秀废为庶人,他才解放出来。

大业元年,隋炀帝即位,恢复了文帝末年荒废的文化学术事业。此时, 刘炫迎来了其人生的最高峰,先是与杜正藏一起以学业该通应诏被举(《北史》卷二十六),随后又被纳言杨达举荐为太学博士(《本传》),其学问得以重新弘扬,成为独步学林的宗师。期间,他参与了朝廷重修律令的工作。可惜好景不长,因他在朝廷的品秩底下,不符合做 博士的要求,可能还因为其好胜的性格遭到其他学者的妒恨,被迫离任,终于结束了一生的仕宦生涯,回到老家河间。

贫困病死

刘炫再次被罢免归家之后,恰逢隋末乱世,隋炀帝连年征伐高丽导致农民起义蜂起,他的满腹学问无处施展。不久,他就在兵荒马乱中贫困病冻而亡,时年六十八岁。

主要著作

刘炫一生撰述颇富,有《孝经述义》《毛诗述义》《论语述义》《尚书述义》《春秋左氏传述义》等,他的许多重要著作都是在居家讲学期家完成的,可惜的是后来都陆续失传。

刘炫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正是律法儒家化的时期,儒、法关系与当时的忠孝之辨、仁孝之辨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三大主题。《孝经》本身论述忠孝关系,且有专门关涉律法的《五刑章》,是当时士人关注的重要典籍。刘炫以注解和发明《古文孝经孔传》撰著了《孝经述议》,对这三大主题都做了回应。他不主郑氏,力排众家,主张忠先于孝、仁大于孝,尤其对当时流行的东晋南梁人之注解做了回应,与其主张不孝之罪在三千刑律之内的立场一致。从某种程度上说,此书在《孝经》历史学上综合了南北思想,成为走向唐朝经学统一时代的先导,可谓是《孝经》学发展的一大转折点。

《毛诗述议》为刘炫撰著的训书,提出了“夫妇为兄弟” 说, 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学说中的奇论。主要与北朝 “重情” 习俗、女性社会地位上升以及“兄弟”伦常普遍化等社会风气密切相关 ,该说将夫妇关系比附为某种兄弟之道, 既反映了隋唐儒家学者尊重现实并试图将其合理化的经取向,又是他们自觉对传统儒家经典叙述加以改造、利用和修正的结果。全书共40卷,书已亡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存1卷。

学术特色

刘炫与刘焯并称“二刘”,为南北朝至隋时重要的经学家。刘炫的学术特色根植于南北朝经学发展的大背景,同时渗透着其独特的个性气质,在转益多师的学术历练下, 他最终形成了敦实谨笃、条达融通的学术风格。

但论事实,不为附会

刘炫为北人,受北方学风浸染,他的学术背景也决定了其学术风格。刘炫为学远承汉儒敦实、保守持重的特点,若不是有十分确切明显的文献,他绝不会轻易地比附解经,而是会持“多闻阙疑”的态度,严谨地对待每一 段文本。

驳诘反复,言辞犀利

以《孝经·应感章》为例,刘炫先以大量篇幅洋洋洒洒地解释经传,开始解释《孔传》,转达《孔传》作者的观点。接着便以对孔传传文展开驳斥,揭示《孔传》将经文中的“孝”解释成“立宗庙,丰祭祀”的不合理性。他还举了《诗》之“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来佐证 他的观点。从这段论述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刘炫言辞犀利、驳诘反复的学术特色。根据《北史·儒林传》,刘炫这种鲜明的学术特色恐与其“躁竞”的性格密不可分。文如其人用在刘炫身上可谓再合适不过。

博采文献,罗列精审

刘炫对文献谨严诚敬的态度与他个人的学术成长轨 迹密不可分。刘炫天资聪颖、禀赋异常,天赋异禀及过 往的勤奋使得他攒下深厚的学术功底,文献阅读记忆能力皆超时人。而他与刘焯一同转益多师,为学不拘泥于终始,务条达融贯,这样开明的学术态度决定了他既能接触更为广泛的文献,也更能包容与“北学”背景截然相异的观点。厚积薄发之下,他的学问确乎如其自述中 所言渊综广博,故终成一代硕学鸿儒。由此,这种广罗文献的学术特色实则是刘炫渊博学识自然而然的呈现,也是其作为一代经学大师不可或缺的学术能力。

历史评价

《北史-儒林下》高度评价了刘炫的学术成就,又对其生不逢时的遭遇做了一番感慨:“刘炫学实通儒,才堪成务,九流七略,无不该览,虽探索隐,不逮于焯,裁成义说,文雅过之。并道亚生知,时不我与,或才登于下士,或馁弃于沟壑,惜矣。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之所与者聪明,所不与者贵仕,上圣且犹不免,焯、炫其如命何!”意思是:刘炫学识是通儒,有能力完成任务,九流七略,没有什么没看过的,虽然探索玄妙道理,不及刘焯,裁成义说,文章通过的。都道次生知,不给我时机,有的人才能升到下士,有人饿弃在水沟里,可惜了。卜商说过:死生有命,富贵都是上天安排的。天之所与的聪明,所不同的高位,圣明的君主尚且不能避免,刘焯、刘炫他们的命运是什么!

《隋书-刘焯传》:“刘炫聪明博学,名亚于焯,故时人称二刘焉。天下名儒后进,质疑受业,不远千里而至者,不可胜数。”意思是:刘炫聪明博学,名气次于刘焯,所以当时的人把他们称作“二刘”。全国著名儒生后辈学者,希望能师从答疑受业,不远千里赶来的,不计其数。

参考资料

沧州历史名人-刘炫.沧州文旅.2023-06-07

刘炫.辞海网络版.2023-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