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虫性阴道炎
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l vaginitis,TV)又称阴道毛滴虫病,是由阴道毛滴虫引起的常见阴道炎症,是全世界最常见的非病毒、可治愈性传播感染。
滴虫性阴道炎病原体为阴道毛滴虫,可通过性接触直接传播,也可通过洗浴、浴巾、坐厕及医疗器械等媒介间接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异常及外阴瘙痒,分泌物典型特点为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严重者混有血液。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湿片法,镜下可见滴虫波动或变形虫样运动。治疗多采用口服抗滴虫药物,性伴侣需同时治疗。
该病呈世界性分布,人群感染较普遍,据统计全球感染者约1.8亿。人群感染率各地均不同,以女性20~4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滴虫性阴道炎对人体危害极大,可导致不良生殖健康结局,包括子宫颈病变、子宫切除术后残端蜂窝织炎或脓肿、盆腔炎症性疾病、不孕症、增加HIV感染易感性、增加宫颈癌风险等,并且还可能增加精神疾病风险,特别是治疗困难的阴道毛滴虫病患者精神疾病风险更高。妊娠合并滴虫性阴道炎患者早产、胎膜早破、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滴虫感染和新生儿死亡发生率增高。
命名
滴虫性阴道炎又称为“阴道毛滴虫病”。由于阴道毛滴虫除感染阴道外,常同时合并有泌尿道及生殖道其他部位的感染,可引起尿道炎或膀胱炎,而大部分患者无症状,因此将其称之为阴道毛滴虫病更为适合,以引起对全身治疗的充分重视。
病因
病原体
滴虫性阴道炎是阴道毛滴虫感染所致。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TV)是滴虫性阴道炎感染的病原体,生存力较强,适宜在温度25~40℃、pH5.2~6.6的潮湿环境中生长,在PH5.0以下环境中其生长受到抑制。月经前后阴道pH发生变化,月经后接近中性,隐藏在腺体及阴道皱中的滴虫得以繁殖,因此滴虫道炎常于月经前后发作。滴虫能消耗或吞噬阴道上皮细胞内的糖原,阻碍DL-乳酸生成,使阴道PH升高。滴虫能消耗氧,使阴道成为厌氧环境,容易使厌氧菌繁殖,约60%患者同时合并细菌性阴道病。阴道毛滴虫还能吞噬精子,影响精子在阴道内存活。滴虫不仅寄生于阴道,还常侵入尿道或尿道旁腺,甚至膀胱、肾孟,可以引发多种症状。
危险因素
高危性行为、HIV感染、性伴数增加、低社会经济地位及阴道灌洗是阴道毛滴虫病的高发因素。
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
病理生理学
对滴虫性阴道炎患者的阴道组织切片观察,阴道黏膜覆盖一层凝固性物质,内含阴道毛滴虫、白细胞和红细胞。虫体不侵入完整的宿主细跑。阴道上皮细胞一般是完整的,但是由于毛滴虫在细胞间移行,使有些细胞边缘呈腐蚀现象;在上皮细胞上有时可见出血点。表皮下层为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并延伸至基膜及其他上皮细胞表面。在细胞浸润部位有时可见明显的坏死区,并可扩散到表面。毛滴虫多见于坏死的病灶中。
传播机制
传染源
阴道毛滴虫感染者。滴虫可寄生于男性的包皮皱裙、尿道或前列腺中,男性由于感染滴虫后常无症状,易成为感染源。
传播途径
滴虫性阴道炎的感染途径主要为性接触(异性或同性间)或垂直传播(阴道分娩),潜伏期为4~28天。也可经公共浴池、浴盆、浴巾、游泳池、坐式便器、衣物、污染的器械及敷料等间接传播。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
潜伏期为4~28天,患者感染初期无症状,在经培养证实的阴道毛滴虫病妇女中,只有11%~17%出现分泌物异常、瘙痒、排尿困难或阴道灼烧等。85%的感染者无症状,1/3的感染者在感染6个月内出现症状,90%的患者存在尿路感染。
阴道毛滴虫病有症状者可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及外阴瘙痒,间或出现灼热、疼痛、性交痛、尿频、下腹痛等。分泌物典型特点为稀薄脓性、泡沫状、有异味。分泌物灰黄色、黄白色呈脓性是因其中含有大量白细胞,若合并其他感染则呈黄绿色;呈泡沫状、有异味是滴虫无氧酵解糖类,产生腐臭气体所致。瘙痒部位主要为阴道口及女性外生殖器。症状在月经期、妊娠期、疲劳或房事后加剧。
其他症状
约2%的患者出现草莓样子宫颈即检查见阴道黏膜充血,严重者有散在出血点,甚至宫颈有出血斑点。有的表现严重症状并使患者变得虚弱。
并发症
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来诊断,阴道分泌物中找到滴虫即可确诊。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
查体可见女性外生殖器阴道红斑、水肿、有泡沫的黄灰或绿色的阴道分泌物、pH值增高(pH\u003e6),约2%的患者出现草莓样子宫颈。部分无症状感染者阴道黏膜无异常改变。
实验室检查
由于滴虫性阴道炎属于性传播疾病,建议应对患者及其性伴同时进行其他性病(如HIV、梅毒、淋病、沙眼衣原体)的检测。
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原则
滴虫阴道炎患者可同时存在尿道、尿道旁腺、前庭大腺多部位滴虫感染,治愈此病需全身用药,并避免阴道冲洗。
临床治疗
2.持续性阴道毛滴虫病
预防
预后
滴虫性阴道炎是一种可治愈性传播感染,绝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预后较好,对药物治疗耐受良好,治疗成功率高。甲硝唑方案对阴道毛滴虫病的治愈率为84%~98%,替硝唑方案的治愈率为92%~100%。
历史
在过去的 2个世纪中,对于阴道毛滴虫的研究已经从之前生物体的发现、对其通过性传播感染及公共卫生意义的认识,进展到改进诊断方法,其重要发现时间如下:
1836年,OAlfred Donne在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官的脓性液体和分泌物中发现Animalculi;1957年,培养方法用于改善阴道毛滴虫病的诊断,与镜检相比病原检出率大于20%;1957年,在法国兰斯举行的阴道毛滴虫感染研讨会上,阴道毛滴虫病被确定为性传播疾病;1959年,甲硝唑用于阴道毛滴虫病的治疗;1970s,推荐使用2g甲硝唑来治疗阴道毛滴虫病;1990s,阴道毛滴虫被确认为HIV传播的协同因素;1990-2000s,核酸探针,抗原检测以及InPouch培养法用于阴道毛滴虫检测;2004年,批准替硝唑用于阴道毛滴虫治疗;2007年,基因组序列草图完成;1993和2004年,现场及时检验方法用于女性;2001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批准第一个用于女性检测的核酸扩增技术。
研究进展
参考资料
ICD-11编码工具.WHO.2023-06-13
关于性传播感染:你需要知道的信息.世界卫生组织..2023-06-13
阴道毛滴虫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up to date.2023-06-13
滴虫性阴道炎.术语在线.2023-06-13
阴道毛滴虫病诊断(WS/T567—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08-04
滴虫性阴道炎.默沙东诊疗手册.2023-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