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梁台
柏梁台,中国古代建筑。属于汉代台名。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区西北长安故城内。也泛指宫殿。地址在未央区,汉长安建章宫北,柏梁村附近。
名字来源
东柏梁、西柏梁这两个村,之所以叫“柏梁村”,据《长安县志》上说,大约在清朝乾隆,人们误将村东不到一里路远的汉建章宫神明台遗址土夯台当成了汉未央宫“柏梁台”故迹,因而讹称“柏梁台村”,由此得名。那么柏梁台到底在哪里呢?
历史记载
《三辅黄图》卷五中记载:“柏梁台,刘彻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阙内。”《长安志》引《庙记》:“柏梁台,汉武帝造,在北阙内道西。”《史记·孝武本纪》载:“其后则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科之属矣。”《汉书》有“未央宫柏梁台”的记述。由此专家推测,柏梁台可能在直城门大街以南未央宫天禄阁附近,因为未央宫北司马门就在这里。而现今这里已布满民房,土台遗存了无痕迹。
而一种观点则认为柏梁台在未央宫西,而且遗迹尚存。元代李好文在《长安志图·汉故长安城图》中将柏梁台位置标注在未央宫以西,章城门与直城门之间。清代王森文在《汉唐都城图》前记中说:“殿北二丘,当即天禄、石渠;又北一丘少西,当即柏梁故迹也。”刘运勇《西汉长安》一书中推测:“卢家口村东有一高约七米的夯土堆,可能是柏梁台故迹。”而在李志慧著《汉赋与长安》中有类似说法:“在今日西安西北郊卢家口村东有一残存的高约7米的夯土堆,正与文献记载的柏梁台位置相合。清代王森文判断:‘当即柏梁故迹也。’”几次到卢家口村查访,村民一致表示,村东从来就没有过夯土堆,只在村北100米与周河湾村接壤处有一个夯土台。由此怀疑“村东”之说应为“村北”之误。
历史背景
位于卢家口村北、周河湾村南的这座夯土台,由于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加之人为破坏,台身垮塌较严重。当地村民说,过去这个圪塔子占地面积比现今大两三倍,周围都有漫坡,人可沿坡直上到台顶。现今漫坡已完全被切削掉了,四面悬崖陡壁很难攀登,形同孤岛耸立。台下石碑上标注“未央宫夯台”,却不能传达更多的信息。村民向我透露,考古人员经过试探,发现这座夯土台西傍未央宫西宫墙,与西城墙仅隔30米。历经两千年风剥雨蚀,土台夯层依然清晰可辨。更令人惊异、匪夷所思的是台西北角上豁然显现一个斜穿下来形似柱穴的空洞,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三国演义》第105回曹叡派人从柏梁台拆取铜柱承露盘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演义……眼前这个默然矗立的夯台是否就是刘彻建造的那个以香柏为殿梁、产生过有名的《柏梁台诗》并形成为后世所称道的“柏梁体”的香闻十里、遐迩闻名的柏梁台呢?千古凭谁问,高台静无声。而《史记·平准书》上的记载让我确信众多方家的判断没错,柏梁台就在这里,而且只能在这里。
典故
武帝时由于盐铁官营和“告缗钱”等措施的实施得力,朝廷“用益饶矣”。上林苑存放的没收来的财物已经堆满,于是“加广”上林苑。而“加广”前上林苑可能只限于秦旧宫苑渭南部分,即后来建的建章宫遗址所覆压的部分,而此处离汉长安未央宫最近。《史记·平准书》:刘彻元鼎二年,“是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乃大修昆明池,列观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天子感之,乃作柏梁台,高数十丈。宫室之修,由此日丽。”柏梁台作为汉长安城进入大规模建设的标志和见证,它的诞生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只有把柏梁台“安排”在靠近西城墙的地方,才最适合俯瞰上林苑的草长莺飞、兔走狗逐,才最适合登高远眺长安城西南洱海上的壮观景象。而将高台建在“北阙内”的话,人的视线就被坐落在龙首山上的前殿挡住了,失却了“天子感之,乃作柏梁台”的本意。何况北阙内再建台,有无“重复建设”之嫌呢?当时未央宫西南是一片辽阔水域———沧池,使台不能再向南建。看来,要足不出宫而使上林壮景尽收眼底,这一位置得天独厚。
十一年后,刘彻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史记·孝武本纪》载:“十一月乙酉,柏梁灾。”,“十一月乙酉,未央宫柏梁台灾。先是大风发其屋。”(《汉书》)柏梁台上的殿宇随着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灰飞烟灭了,惟余高台独耸。这一场大火烧掉了柏梁台上的宏伟建筑,却使一个宏大壮丽的巨制———建章宫遗址横空出世势压未央宫。柏梁台大火给了汉武帝大展鸿的机会,使一个藏在他心中许久的梦想提前出炉。柏梁台“牺牲”得值!
柏梁的诗
李显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
润色鸿业寄贤才,(李显)
叨居右弼愧盐梅。(李峤)
运筹帷幄荷时来,(宗楚客)
职掌图籍滥蓬莱。(刘宪)
两司谬谢钟裴,(崔湜)
礼乐管效涓埃。(郑愔)
陈师振旅清九垓,(赵彦昭)
欣承顾问侍天杯。(李适)
衔恩献寿柏梁台,(苏颋)
黄青简奉康哉。(卢藏用)
生侍从忝王枚,(李乂)
右掖司言实不才。(马怀素)
宗伯秩礼天地开,(薛稷)
帝歌难续仰昭回。(宋之问)
微臣捧日变寒灰,(陆象先)
远惭班左愧游陪。(上官姓婕妤)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