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口角炎

口角炎

口角炎(angular cheilitis)又称口角唇炎、口角糜烂,是发生于上下唇两侧联合处皮肤和邻近唇部黏膜——口角区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的总称。

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可分为三型:感染性口角炎、创伤性口角炎、营养不良性口角炎。感染性口角炎主要病因是口角区唾液过度浸渍后继发细菌、真菌感染,或继发于全身或其他部位的病毒感染;创伤性口角炎由创伤、物理性刺激或不良习惯引起;营养不良性口角炎由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引起。

口角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发病率约为 7 /1000,最常见于老年人,义齿配戴者的发病率增加约 3 倍,炎性肠病与HIV 感染也增加了口角炎的发病率。该病的易感因素包括上下颌垂直距离缩短、配戴不合适义齿、口腔卫生差、免疫缺陷病、患有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等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口角区裂、糜烂和结痂。治疗包括去除易感因素、治疗原发病、外用或口服抗真菌药、抗生素、抗病毒药物,补充维生素等。口角炎治愈后,复发较为常见。

分型

口角炎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型:

病因

感染性口角炎

致病原因

感染性口角炎由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原菌引起,其中白色念珠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常见的感染病原微生物。

发病机制

在牙齿缺失过多或因全口牙重度磨耗所造成颌间垂直距离缩短、口角区皱褶加深的情况下,唾液易浸渍口角,为白色念珠菌、链球菌或葡萄球菌感染提供了有利条件;患长期慢性病,或放疗、化疗后体质衰弱的患者,其口角区易感染念珠菌;小儿患猩红热时口角区易感染链球菌;此外,还有疱疹病毒感染、梅毒螺旋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等,可引起疱疹性口角炎、球菌性口角炎、艾滋病非特异性口角炎等。

创伤性口角炎

致病原因

由口角区医源性创伤、严重的物理刺激或某些不良习惯引起。

发病机制

口腔治疗时使用粗糙的一次性口镜或口角牵拉时间过长造成口角破损,制备牙体时不慎碰伤口角,配戴口腔正畸矫治器或不适合的义齿造成口角磨损,对口腔卫生用品或义齿材料产生刺激性或变应性反应等医源性创伤,或搏击、运动、工作时等不慎撞击口角区引起创伤,以及用舌舔口角,或用手指、铅笔等异物摩擦口角等不良习惯等引起的损伤,处理不当则在创伤区继发感染造成创伤性口角炎。

营养不良性口角炎

致病原因

由营养不良(如蛋白质营养不良),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B2、烟酸叶酸、维生素 B12 )、微量元素(如铁、锌)缺乏引起。

发病机制

维生素B2 缺乏达1年之久者,可因体内生物氧化过程长期不正常或脂肪代谢障碍发生口角炎;患有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进食障碍或有全肠外营养史,以及继发于糖尿病、贫血、免疫功能异常等全身疾病所致的营养不良,可引发口角炎。

病理生理学

各种因素造成的浸渍导致表皮屏障破坏,并为真菌和细菌微生物提供了理想环境。缺齿患者经历下颌骨的骨吸收,这也导致口角接合处面部组织下垂和过度褶皱。 唾液积累和水分捕集为二次机会性感染提供了理想环境。

流行病学

口角炎在人群中发病率约为 7 /1000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常见于老年人,义齿配戴者的发病率增加约 3 倍。25%的口角炎病例与营养缺乏相关,11.3%- 31.8% 与贫血相关。7.8% 的克罗恩病患者和 5% 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有口角炎。HIV 感染者的口角炎患病率为 5.6%-28.9%,在一项针对巴西 HIV感染者的研究中,口角炎的发病率为 13.9%。

临床表现

感染性口角炎

创伤性口角炎

创伤性口角炎临床并不多见。常常为单侧性口角区损害,为长短不一的新鲜创口,裂口常有渗血、血痂。陈旧创口则有痂皮、水肿、糜烂。外伤引起者可伴局部组织水肿、皮下淤血。

营养不良性口角炎

局部症状

可单侧口角或双侧口角同时发病。 表现为口角处水平状浅表皲裂,常呈底在外,尖在内的楔形损害。裂口由黏膜连至皮肤,大小、深浅、长短不等,多数为单条,亦可有2条或以上。稍大的皲裂区可有渗出和渗血,结有黄色痂皮或血痂。口角区皮肤受长期溢出的唾液浸渍而发白,伴有糜烂。无继发感染时疼痛不明显,但张口稍大时皲裂受牵拉而疼痛加重。

伴发症状

检查诊断

感染性口角炎

创伤性口角炎

营养不良性口角炎

鉴别诊断

1) 疱疹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二者均为口角区的疱疹型病损,前者多为口角区唇粘膜及皮肤的成簇聚集的小水泡,后者口角区唇粘膜的病损多为单发圆形溃疡,不累及口周皮肤。

2) 手足口病:由柯萨奇病毒感染引起,除口腔粘膜处病损外,尚可见手掌、足底的散在水泡、丘疹、斑疹样病损,以及发热、困倦、淋巴结肿大等前驱症状。

治疗

感染性口角炎

去除诱因

消除引起感染性口角炎的不良环境。例如,改善口腔卫生,纠正过短的颌间距离,修改不良假体,增加颌垫,制作符合生理颌间距离的义齿,减少口角区皱褶,保持口角区干燥等。

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感染性口角炎的不同病原菌,以局部湿敷或外涂软膏抗感染治疗为主,局部治疗控制不佳可加用全身抗感染治疗。细菌感染常用药物有:氯己定液、0.5%氯霉素或金霉素软膏;真菌感染常用药物有:2%碳酸氢钠溶液、咪康唑克霉唑软膏;病毒感染常用的药物有:α-干扰素、0.5%碘甘软膏或3%阿昔洛韦软膏等。

创伤性口角炎

局部治疗

以局部治疗为主。对创伤处的口角使用消炎溶液局部冲洗、湿敷或外涂,常用药物有:复方绷酸液、过氧化氢溶液、生理盐水、依沙吖溶液、氯己定液、聚维酮碘等。

手术治疗

因外伤而致创口过大过深不易愈合者,可于清创后行手术缝合。

营养不良性口角炎

去除诱因

积极治疗糖尿病、贫血、免疫功能异常等原发病。

局部治疗

口角区病损外用药物湿敷、外涂,保持病损部位干燥。常用药物:0.1%依沙吖啶溶液、0.02%~0.2%氯己定液、抗生素软膏等。

全身治疗

补充维生素叶酸等。常用药物:维生素B2,烟酰胺,维生素B12,复合维生素B,叶酸等。

预防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和正确佩戴义齿可以降低口角炎的发病率。可于夜间使用外用防护乳膏保护口角处皮肤免于潮湿。一项对60例神经外科不自主流涎的患者的研究发现,使用唾液收集器可降低不自主流涎患者口角炎发病率。一项纳入92例接受牙周翻瓣术患者的研究发现,应用橡皮障开口器可降低术后因口角牵拉导致创伤性口角炎的发生率。

预后

病损消除后,复发较为常见。

历史

最早可于中医学相关古籍中见口角炎相关的描述,称之“口疮”“燕口疮”,如战国时期的《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在茂,燥烁以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六》:“小儿口疮,由血气盛,兼将养过温,心有客热,熏上焦,令口生疮也。”清代陈复正(飞霞)的《幼幼集成·口病证治》:“口疮者,满口赤烂。此因胎禀本厚,养育过温,心脾积热,熏蒸于上,以成口疮。”

参考资料

..2023-06-23

Cheilitis.ICD-10 Version:2019.2023-06-16

唇疮和炎症.MSD诊疗手册专业版.2023-06-16

..2023-06-16

..202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