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
《小雅》是《诗经》内容中二雅的一部分,共74篇,是由上层贵族、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共同创作而成的诗歌作品,历经姬静、姬宜臼和孔子的三次收录编过程而最终定型,其编纂成书时间约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
《小雅》在西周礼乐文化由盛转衰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经过文人的加工创作而产生。在内容上分为祝颂祭祀诗、燕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恋诗等几类作品,描绘了周代的政治统治、社会历史、风俗民情,揭露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展现出强烈的现实热情。在文学创作上,大量运用比兴手法、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结构,具有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特点,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具有深远影响。
周代,人们在会盟、聚会等外交场合下,采用赋诗外交的形式,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来表达态度进行外交,以达到婉曲、含蓄、讽刺等效果。所以《小雅》在西周时期是各诸侯国进行外交的工具,在后世的流传中逐渐被提高到儒家进行个人修身养性、国家治国安邦所参照的理论规范。另外,《小雅》用“铺陈善恶”“直陈时事”的表达方式来批判现实,成为反映周代历史状况、风土民情、礼乐文化的具体文献材料,对于研究周代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书名
关于“雅”的解释,基本认同“雅”是产生与西周王幾一带的乐调,但对于为何命名为“雅”这一名称,存在诸多争议,大约有六种不同的观点。(一)《毛诗序》中有言“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雅”即“正”的意思;(二)章太炎则根据《说文解字》“雅”在西周时期和“乌”同声,把秦地的曲调解释为乌乌之声,秦地是西周的中心地带,“乌乐”即“周乐”;(三)民俗学家孙作云以为雅由地名而来,“夏”和“雅”在西周公国时通用,因周初人往往自称为夏人,所以西周人所作的诗,既可以称为“夏诗”,也可以用“雅”来命名;(四)宋人程大昌认为雅为乐歌名;(五)经学家张西堂认为雅是一种乐器名;(六)梁启超以为夏指称中原地区之人,雅音即夏音,为中原正章。从根本而言,“雅”的得名和夏人的活动有关,西周王幾是周人统治中原后,大批夏人曾居住的地方,周人以自己来自西戎为耻,所以将自己也称为夏人,产生于这一地区的乐调便称为夏声。为区别地名“夏”,将音乐之声命名为“雅”。再加之这是西周王幾的乐调,也就有了“正”的意思,指朝廷正乐。
小雅的定名原因存在不同说法。《毛诗序》中的说法为根据政事的大小分为大雅和小雅;唐朝经学家孔颖达认为诗人如果歌咏大事,则为大体,如果讲述小事则为小体,因为诗体有大小之分,所以乐音分大雅和小雅;方润玉《诗经原始》中还有朝廷纪功颂德之作是大雅,草野歌颂之章是小雅的说法。
成书过程
《小雅》的编纂成书在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通过史料记载和专家的研究成果,可以大致了解到《小雅》的成书过程。周代有“献诗”和“采诗”制度,“献诗”是周代公卿列士给周王进献诗歌,以歌功颂德或讽刺美谏。“采诗”是设置专门的人员到民间采诗,集中上报到周朝中央管理音乐的官员处,经过乐官的编辑整理再献给天子。具体的编辑过程,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次是在姬静时,包括从周朝建立之初到宣王时的作品。西周建立之初周公为了维护统治设立礼乐制度,建立起以“德”为核心的礼乐文化,这逐渐成为统治者用来管制平民百姓的思想工具,也成为规范统治者自身行为的规范依据。同时周代是奴隶制宗法社会,这种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要求统治者制定等级规范严格的礼乐制度,以便调和宗族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因此以重德为主要特征的周代礼乐文化,正是小雅诞生之初的文化土壤,西周公国前期产生了许多祝颂祭祀诗、燕飨诗等和平华贵的“正雅”作品。姬静时期修政、效法周章、武、成、姬钊的遗风,实现周王朝的中兴。姬诵和康王都曾有兴正礼乐的举措,宣王效法前代周王编订乐诗底本,作为典礼用乐的规定在逻辑上是可能的。这一时期收录的作品大多为“正雅”即符合周代诗教要求的温柔敦厚的“治世之音”,《小雅》中的《信南山》《采菽》《楚茨》还有以《鹿鸣》为代表的等十余篇诗作全部是宣王时的颂诗。
第二次是姬宜臼时期。西周末年,君王荒淫无道,礼崩乐坏,地方诸侯势力日益强大,社会战乱频仍、纷争不断,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在这一背景下表现下层人民激愤怨怼之情的怨刺诗、战争徭役诗等“变雅”作品应运而生。平王东迁后发扬以礼乐治国的传统,吸取前代治世教训,收录了反映周朝政治衰乱的“变雅”诗,以厉王、姬静和姬宫湦三代的诗作为主。小雅的诗作记录了三代中厉王和幽王的两朝衰微,和宣王的一朝中兴,带有总结经验教训的意义,收集起来用作统治者制定政策的参考。
第三次为孔子的整理编订,孔子从礼乐角度,将无法演奏、不能用于礼乐的诗篇进行取舍,对小雅进行了增补,基本形成《小雅》的格局,其成型时间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
西汉时期,朝廷号召献书,当时先后有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生、燕人韩婴、 鲁人毛亨四家传《诗经》,前三者合称“三家诗”。这三家都采用汉隶写成,因此称为“今文诗”,但魏晋以后“三家诗”先后亡佚。毛亨所传《诗经》使用先秦的文言文写成,称为“古文诗”。虽然在西汉未成为显学,但保存得较为完整,一直流传至今,今天看到的《小雅》即是古文《诗经》的一部分。
主要内容
《小雅》共74篇,除了少数篇章为东周作品外,其余都作于西周晚期。在题材内容上可以分为祝颂祭祀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婚恋诗等几类。其他还有《黄鸟》《我行其野》哀叹人生际遇,《鹤鸣》表达隐士情怀,《鼓钟》传达怀旧意识等篇章。《小雅》中的诗篇展现了周代的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
祝颂祭祀诗
共23首,如《天保》《车攻》《吉日》《楚茨》《信南山》等。最初用于典礼、祭祀、朝聘等场合,西周为了强化政治统治,制定了规范严格的礼,小雅基本上是诸侯公卿举行礼乐活动时演唱的诗歌。另外不同诸侯国的外交使臣常用《小雅》中的诗句来出使专对、应酬作答,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比较有代表性的《吉日》赞美了姬静能尊崇礼乐、善待下属;《楚茨》写了贵族祭祀祖先神灵的全过程。
燕飨诗
共10首,如《鹿鸣》《棠棣》《南有嘉鱼》等。以君臣、好友欢聚宴饮为主要表现内容,更多地反映了西周初期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燕飨诗赞美尊礼守序、和谐融洽的宾主关系,批判越礼越的失德宴饮,是西周礼乐文化的载体。如《鹿鸣》描写了天子和群臣的欢聚宴享,赞美周王并进谏有益的治国策略;《蓼萧》在欢乐和谐的气氛中宣扬美德;《伐木》描写了宴请兄弟的礼仪,表达了对亲友相爱的期待。所以燕飨诗不单纯为了娱乐享受,更在于通过宴会来团结君臣、兄弟、亲友的关系,通过加强宗法联系来维护政治稳定。
怨刺诗
共20首,如《节南山》《白华》《北山》等。西周末年开始周代逐渐衰微,礼崩乐坏、朝纲废弛、社会动荡,大量鞭笞社会现实的怨刺诗产生。怨刺诗不仅批判政治荒芜、社会混乱,为周王朝的命运担忧,还感叹自身遭遇,宣泄心中的不平之情。像周大夫家父所作《节南山》讽刺太师尹任人为亲、欺君罔上、不事朝政导致天下大乱;《水》将自己和自由翱翔的鸟作比,表达自己有口难言、寸步难行的窘境;《正月》揭露了周王的残暴,斥责其对奸小人熟视无睹,哀悼周王朝国运衰微。
战争徭役诗
共10首,如《采薇》《四牡》《出车》《小雅·何草不黄》等。战争徭役诗中的战争诗除了思乡厌战的情绪外,还有激奋昂扬之情。而徭役诗大多表达了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征夫戍卒的思想之情。典型的战争诗《出车》写了将军对同僚的热烈赞美,同时也展现了战争的焦急和将军对国事的忧虑;《采薇》讲述的是周人同匈奴的战争,表现了士卒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经历战争后的孤独哀伤,表达了对战争价值的否定。
婚恋诗
共5首,为《白驹》《何人斯》《谷风》《小弁》《隰桑》。婚恋诗反映了西周时期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质朴坦诚的情感。《谷风》是写夫妻离异的诗,表达了女子被丈夫抛弃内心的忧怨之词;《隰桑》表现男女之思,极写对爱人的喜爱和两人感情的深厚。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敬天尊礼
“天”在西周人的观念中具有至上的地位,天无所不在,所有自然现象如四季更替、斗转星移、草木枯荣、人的生老病死等,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由"天"的意志主宰。如果君王不崇德敬礼、施行仁政,上天就会降下惩罚。所以统治者要敬畏上天,举行祭祀活动。如《天保》一诗谈到安邦定民最重要的是四季对祖先、鬼神、上天的祭祀,并且提出了“德”的概念,提倡以德化民、善待百姓。又如《渐渐之石》是一首祭星辰的诗,祈求风调雨顺。《小雅》中的《彤弓》《瓤叶》都写了宴饮中的献、酬、酢,这是周代飨礼中“献宾之礼”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些礼仪程序所凸显的是参与者各自等级秩序规定和君臣礼节对行为的规范。又如《湛露》中写酒过三爵,便不能再继饮,崇尚适量有节的酒德。所以《小雅》中的祝颂祭祀诗、燕飨诗中体现出敬天、崇德、遵守礼乐规范的概念。
现实主义精神
《小雅》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表现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爱情、民风等现实情况,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奴隶制宗法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事实。《小雅》中创作于西周末年的怨刺诗、徭役诗等,表现出下层人士对现实的关注,充满了忧国忧民的精神和对参与政治的热情。像《北山》写士大夫分配差役不均,针砭时弊地表现了士子在当时的艰难处境,抒发了对徭役繁重的愤慨。《十月之交》是官吏在地震后揭露君王不行君道,任由贵族祸乱朝纲导致民不聊生,周代大厦将倾。《小雅》的诗篇抨击时政、斥责奸佞小人、批判背德违礼的行为,真实地记录了当时腐朽、混乱、怨声载道的社会现实,而其中展现出的对正道的坚持、对民生的体恤、对政治的担忧,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
艺术特色
比兴手法
《小雅》大量运用比兴手法。“比”的运用非常广泛,有整首诗都使用拟物手法的篇章,如《鹤鸣》借鹤来比喻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内心追求的高洁和高远;有以具体事物和动作来比拟难以言说的情感或特征明显的事物的作品,《巧言》形容语言“巧言如簧”,形象生动,将不易描摹的情态化为具体的形象“簧”。“兴”的手法在开头起到调节韵律、激发情绪的作用,以客观事物激发诗人情感,引起歌唱,与后文无直接联系,如《鸳鸯》中的兴句和后面的祝福语并无语义上的联系。但有的兴句和后句是比类关系,《南山有台》用南山、北山草木起兴,引起想象,象征君王的美好声誉和长寿。
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手法是指一首诗的不同章之间内容和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在对应的地方更换几个字词。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和主题反复咏唱,营造氛围抒情氛围,表达作者情感。另外,《小雅》在句式上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四言二节拍的句式使诗句节奏鲜明,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抒情性。同时,《小雅》还大量使用重言,即叠字。如《伐木》中用“丁丁”“嘤嘤”摹仿伐木、鸟鸣的声音;《采薇》《角弓》用“霏霏”“浮浮”描绘雪的盛茂;《四牡》中用“啴啴”指马的喘息声。用重言将具体形象模糊化,引起心理上的联想和体验,强化了接受者的印象,增添了情感色彩,使音律更加舒缓悠扬。
作品影响
中国影响
《小雅》的创作和成书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在当时有多种社会作用和影响。第一,《小雅》是春秋时期各国进行外交的辞令工具,用赋诗来进行外交上的往来。第二,统治者和士大夫用它来宣扬人伦观念和治国安邦的策略。如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具有考察政事、表达怨刺之情、协调人际关系达到和谐的作用。孔孟之后,《诗经》被提高到儒家修身养性、治国安邦所参照的理论内容。在后世的发展中,《小雅》作为《诗经》的一部分逐渐成为对百姓进行潜移默化的伦理道德教育的范本。
《小雅》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民族价值。《小雅》反映了周代贵族阶级的淫乱暴政、平民百姓的日常劳作、同外族的战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反映周代社会历史的具体材料。《小雅》可以了解到西周、春秋时代许多地区人们在祭祀、婚恋等方面的民俗。从《信南山》等篇目中可以了解到周人的地理环境、土地、对祖先和上天神灵的敬畏等历史状况和民风民俗。同时《小雅》也保留了许多礼乐仪式,成为后世了解礼乐文化的文献内容。如《彤弓》记叙了天子赐有功诸侯以彤弓,说明周初以来,对于有功于国家的诸侯,周天子需要以大典的形式赐给诸侯弓矢。《小雅·鹿鸣》的代表性更大些,此诗是王者宴群臣嘉宾之作。《瞻彼洛矣》展示周王和诸侯检阅军队,可分别从中了解婚礼、军礼等礼乐文化。
在文学艺术方面,《小雅》也有深远的影响。《小雅》中大部分篇目是抒情言志之作,显示了中国抒情诗发达的民族文学特征,使抒情诗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在内容创作上表现出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真诚朴素的人生态度和注重道德的意识,奠定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这些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为后世文人所继承。屈原抒发不平情绪的《楚辞集解》、陈子昂对诗歌“风雅兴寄”的提倡、杜甫诗歌广泛反映社会现实的特点都受到了“风雅”精神的影响。在艺术手法上,比兴这种有所寄托的表现形式成为后世文人运用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重要手法,形成中国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特点。在体裁方面,《小雅》中的四言形式为魏晋时期的嵇康、曹操等人所继承,后世的箴、铭等四言句式和骈文的四六句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小雅》。
世界影响
从汉代开始,《小雅》作为《诗经》的一部分逐渐传播到中原地区的周边地区。越南在李朝十世的时候将《诗经》定为考试内容,《小雅》位列其中。从12世纪开始,越南文学、诗词中开始大量引用《诗经》中的典故,《小雅》得到广泛传播,促进了越南文学的发展,许多成语仍保留在越南语言中。朝鲜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传入《小雅》,对古代朝鲜的民俗谚语、语言体系都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影响。日本在天宝时候广泛接受中国文化,《小雅》出现日语译本,日本和歌的诗体、内容和风格都受到了《小雅》的影响。欧洲从18世纪开始不断出现对《诗经》的译介和评价,19世纪以后汉学在法国兴起,《小雅》随着《诗经》的传播,在欧洲主要语种中都有了译本,欧洲也从《小雅》中了解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20世纪初开始《诗经》译介到北美地区,逐渐形成西方《诗经》研究中心,《小雅》因其是《诗经》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讨论和传播,成为世界汉学的热点之一。
作品评价
季札对《小雅》的评价是“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意思是在周代礼崩乐坏的背景下,称赞先王的圣明但又不有悖于当时的君主,怨刺当时的政治却没有背叛的想法。
司马迁说《小雅》“怨诽而不乱。”
荀子评价《小雅》“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声有哀焉。”认为《小雅》的创作不满政治,虽乐调哀怨,流露怨愤情绪但不犯上作乱,善于把握感情,富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