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兽派
野兽派(Fauvism),也称为“野兽主义”,是20世纪初出现于法国的一个画派。野兽派主张用原始眼光或用儿童眼光来观察世界,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形象夸张变形,色彩对比强烈,多用大色块和线条追求“单纯化”的装饰效果。
野兽派代表人物有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莫里斯·德·弗拉曼克(Maurice de Vlaminck 1876-1958)、安德烈·德兰(Andre Derain 1880-1954)等,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保罗·塞尚、文森特·梵高、保罗·高更和新印象派的影响。
1905年,该画派的代表画家亨利·马蒂斯等人共同参加巴黎秋季沙龙展(Salon d’Automne)时,评论家路易斯·沃克塞尔(Louis Vauxcelles)以“野兽”(Fauves)称呼其画作,“野兽派”由此得名。
野兽主义虽然发展时间不长,在1908年后便逐渐解体,但它在西方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20世纪在欧洲形成的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标志着西方绘画与传统的决裂,是西方现代艺术运动中最初的一个美术流派,为其他西方现代艺术流派指引了新方向。野兽派彻底推翻了色彩作为绘画装饰物的固有观点,真正确立了色彩在绘画中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对诸如德国的表现主义和苏格兰色彩主义者的作品,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野兽派与立体主义几乎是同时期产生的,二者在表现方式与艺术追求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野兽派有许多画家转入立体主义,成为其中的重要成员。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野兽派得名于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龙展览。当时,刚从美术学院毕业不久的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莫里斯·德·弗拉曼克(Maurice de Vlaminck 1876-1958)、安德烈·德兰(Andre Derain,1880-1954)、亨利·马蒂斯 (Henri Matisse 1869-1954)、阿尔伯特·马尔凯 (Albert Marguet 1875-1947)、基斯·凡·东根(Kees Van Dongen 1877-1968)参加了这次展览。他们的参展作品一改传统的艺术手法,造型大胆、夸张,色彩对比强烈,基本使用平涂的手法表现形体与空间,给人惊世骇俗的感觉。对于这种令人惊愕的画风,舆论哗然,讽刺和挖苦的声音处处皆是。当评论家路易斯·沃克塞尔(Louis Vauxcelles)走进展厅,看到在一片色彩狂野的绘画作品中间,有一件阿尔伯特·马尔凯(Albert Marquet)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雕塑家多那泰罗风格所作的作品时,便随口说了一句讽刺的话:“Donatelloparmi les fauves”(“多那泰罗被一群野兽给包围住了”)。这句话在人们中间流传开来,从此,这个带有讽刺意味的“野兽”称谓,便被人们用来称呼这群青年画家的作品及其艺术风格,以这种风格作画的画家群体就被称为“野兽派”。
源流背景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社会变革,整个社会从平静、安定的传统形态渐入躁动不安的、不断否定的现代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政治经济的变革,现代文明的来临,不仅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局面,也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衍生出各种社会矛盾。在绘画领域,由于受亨利·柏格森、克罗齐等人哲学思想的影响,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艺术家们开始突破材料和形式的局限,尝试用新的观念和手段对时代变化作出积极的回应,通过色彩和造型的基本元素去解构和重构他们眼中的世界。特别是摄影术发明和流行之后,绘画的写实与记录功能遭遇危机,绘画朝向自身——本体化路径发展,这使得现代艺术的呈现具有了可能性。在法国,印象派画家开现代主义之先河,突破性地将自然光线下的光色变化作为绘画表现的主题,而不再将绘画仅仅服务于记录事件和物象;同时,新印象主义、后期印象派、象征主义、纳比派等艺术思潮纷纷掀起,使绘画从关注“画什么”走向了“怎么画”的形式实验和变革之路。在不同思潮的影响下,野兽派诞生了。
西方印象派的绘画理论和艺术观念,对野兽派画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使他们走出画室,寻找自然光线带来的色彩美感,尝试用最纯粹鲜亮的颜色表达内心感受。新印象派画家在印象派的基础上,把感性色彩用理性思维进行了分析,他们利用分割原理,把色彩用点描的方式呈现于画面,通过合乎规律的光学原理将色点并列排序,产生视觉混合的光感效果。这些新的原理与方式,对野兽派画家产生了新的启示,虽然短暂,却是使野兽派走向成熟的开端。
后印象派主张带有个人情感的自由绘画,认为色彩、线条、空间都不应该是仅仅描绘客观世界,内心情感也可以用绘画语言去表现。这让野兽派画家们开始运用个人主观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作品新颖、大胆,色彩鲜明,艺术表现力极其强烈。
野兽派画家还吸收了非洲艺术淳朴自然的特质、夸张变形的形象以及流畅简洁的线条。
此外,他们也受到中国画的启发,注重运用留白构图,拓展观赏者的想象空间;注重线条的运用,用线塑造形体,表达画家情感,丰富画面构成。
日本浮世绘中非对称性构图和以色彩装饰性为主导的画面图像,也被野兽派吸收和借鉴。
画派发展
尽管最初受到批评,但野兽派画家在1905年的Salon d'Automne展览后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野兽派画家们又举行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展览,他们的影响巨增、势头高涨。野兽派这一初含讽刺意味的名称,后来也逐渐失去了它的贬义。在1907年的独立沙龙,野兽派画家的作品更是在名为“Fauves‘Den”的大房间里独立展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艺术家开始加入野兽派,包括:奥斯顿·弗里斯(Othon Friesz)、乔治·鲁奥(Georges Rouault)、基斯·凡·东根(Kees Van Dongen)、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和拉奥尔·杜飞(Raoul Duty)。在野兽派短暂的鼎盛时期,这些艺术家一起旅行,分享工作室,并自由地交换意见。
分离解体
因为野兽派没有正式的组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大部分艺术家都脱离了严格的野兽派原则,并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1908年起,野兽派的年轻画家们开始了各自的艺术发展,不再以相同的风格和面貌出现。艺术家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受到保罗·塞尚展览的影响,开始倾向于更严格的色调,更多地关注色彩和比例的细微分级,后来他成为了立体主义风格的重要先导。阿尔伯特·马尔凯(Albert Marquet)是最早的野兽派画家之一,他在短暂的停留于野兽派之后,又重新回到了自然主义绘画风格中。莫里斯·德·弗拉曼克(Maurice de Vlaminck)是野兽派中最具革新意识的一位画家,他也脱离了野兽派,走向了表现现实主义。安德烈·德兰(Andre Derain)虽然创作了很多野兽派风格的作品,但他本身是学院派画家,最后回到了古典主义风格。只有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继续走在探索野兽派的道路上,直到晚年因眼疾,开始创作大型剪纸壁画和雕塑作品。
因此,有人认为野兽主义只是马蒂斯等画家艺术生涯中短暂的一个阶段,一个特别注意线和色彩表现力,不受任何程式束缚的阶段。又由于野兽主义与表现主义在许多方面的类似,因而野兽主义也被视为广义表现主义的一部分。
艺术特点
形体和空间布局
野兽派画家经过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启蒙,开始进行不同的表现尝试,最后彻底放弃了传统的三维透视,使用二维平面来构成作品。首先,野兽派画家把传统的焦点透视和成角透视变成了散点透视和移动视点透视,以呈现强烈的主观意识。在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作品《对话》中,在画面中画家突破传统的三维空间,画面具有平面性特征,背景运用大面积的蓝色,画中描绘了两个正在进行对话的人物,画家运用简化的方法表现人物的动势与状态,在画面中间画了一扇窗户,没有窗户框只是用了蓝色的背景作为界定,窗外的景色同样运用二维平面简化的处理手法,画面使用蓝色,绿色为主,在人物服饰上使用黑色平衡画面关系,在窗外风景中运用橘色与大面积的冷色调进行对比,画面整体感觉安静和谐。
其次,他们对绘画语言进行了筛选,去除了繁杂的线和面,把物体本身的外形作为空间上的界定,使画面更简洁,更直观。在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的作品《红色画室》中,画面以红色为主色调,背景全部运用红色,画家用黄色的轮廓线勾勒出画室中物体的形状,用物体本身的轮廓线作为对空间的界定,画中物体没有空间体积感,只是平铺在画面中,但是画面看起来色彩丰富,画面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意味。
其三,利用时空方式的转换塑造空间的深度。例如在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的作品《红色的和谐》中,画家在橘红色的背景色中,画上了一面窗户,窗外是蓝绿色的景色,使画面形成蓝色与橘色的对比色,对比关系强烈,把观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画家营造的室外,造成视觉上的转换,蓝绿色的景色只占了画面一小部分,这无形中扩展了整个画面的空间感,这种时空的转换,是利用假象扩展了视觉空间的方法。
第四,利用视点局部定位,局部移动表现不同的空间。例如在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作品《奢华》中画面下方下蹲的女人,画家把她上身的边缘线拉长后,在构图上下半身部分会显得紧凑,但画家使观画者的视角随着线条向下移动,增加了观画者看画的时间,造成视觉心理的变化,使画面造成空间扩展的假象。
色彩
野兽派画家们继承了修拉,高更,塞尚等人在色彩方面的表现手法,但又向前迈了一大步。他们用不写实的色彩,表达内心的真实图像与理想意境,从而表达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并达到色彩形式上的创新。
野兽派画家们更善于通过色彩在作品上的呈现来表达他们的主观情感。绘画作品中的色彩强烈,不依赖日常经验,具有独创精神。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在《金鱼和雕塑》的表现中,将现实的物象处理为二维的平面印象,对象、图形、空间被当作单纯的色素进行组织与安排,无论是图形还是色彩,都是画家主观意愿的表现。墙和桌子通过蓝色结合成为一个共同的色面。红、绿互补色形成了构图的焦点,其他各种色彩元素也以不同的形态与强度延伸出来,形成画面的整体。宽宽的石色使人物形象达到了平衡的状态,而绿色的三角形也体现了一种新的形态的组合,使得这幅作品具有强烈的构成形式,摆脱了传统绘画色彩的观念的束缚。
笔触和线条
野兽派绘画用笔粗狂而有力,反对细节化,认为细节化会破坏线条的纯粹并减弱感染力。
受保罗·塞尚、古斯塔夫·莫罗、中原地区画、浮世绘以及非洲雕刻艺术的影响,画家常使用简洁的线条对空间进行分割,每一根线条都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不可复制。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的作品《舞蹈》使用概括形象的线条,使画面中人物形象达到了简化的极致,画面中的五个人手拉手围成一圈狂热的舞动,动势形象夸张,富有强烈的节奏感,画面线条极其简单流畅,但是却不影响画家准确的表现出人物形体的动势以及画中舞者传达出的内在激情。
装饰性
野兽派作品对装饰性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像儿童绘画一样的趣味性,二是体现出原始艺术的独有魅力。
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的绘画作品中,体现出了像儿童绘画一样、以人性自发本能为出发点的特征。他一生都在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和表现作品,喜欢用鲜艳直接的颜色,简化形体的手法,平涂作品,而这种方法正是儿童时期绘画所采用的方法,是自发的本能体现。
画家也非常注重表现画面的原始感。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907年创作的作品《蓝色裸体:关于Biskra的记忆》,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塑造出一位腰身很纤细体态优美的女人,在造型上与非洲原始木雕极其相似。从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出,无论是造型,色彩还是精神内涵,都体现出他从原始艺术中对人类生命本质与精神的探索,这也表达了马蒂斯要传达出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及艺术的真实性。
代表作家及作品
野兽派的主要人物有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莫里斯·德·弗拉曼克(Maurice de Vlaminck 1876-1958)、安德烈·德兰(Andre Derain 1880-1954)、乔治·鲁奥(Georges Rouault 1871-1958)、阿尔伯特·马尔凯(Albert Marguet 1875-1947)、基斯·凡·东根(Kees Van Dongen 1877-1968)、拉奥尔·杜飞(Raoul Duty 1877-1953)等。
根据出身,野兽派画家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小集团。其一为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莫罗画室学生为主的小集团,包括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乔治·鲁奥(Georges Rouault 1871-1958)、阿尔伯特·马尔凯(Albert Marguet 1875-1947);其二是来自巴黎夏图的安德烈·德兰(Andre Derain)和莫里斯·德·弗拉曼克(Maurice de Vlaminck)的小集团,二人曾经共租画室;其三是来自法国北部勒阿弗尔市的(Le Havre)的拉奥尔·杜飞(Raoul Duty)和乔治·勃拉克(Georges Braque)的小集团。最初,巴黎美术学校莫罗画室的青年画家关系很亲密,尤其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和阿尔伯特·马尔凯(Albert Marguet),二人的友情终生不渝。但是,当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开始和夏图派的安德烈·德兰(Andre Derain)、莫里斯·德·弗拉曼克(Maurice de Vlaminck)结交新的关系,接着又和勒阿弗尔派接触后,莫罗画室同学们的交往就逐渐淡薄了。不过,勒阿弗尔派虽然也加入了野兽派, 但并不是一直都与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同步,不过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的挚友阿尔伯特·马尔凯(Albert Marguet)经常与拉奥尔·杜飞(Raoul Duty)一起作画,他们俩的绘画风格也比较近似。
亨利·马蒂斯 Henri Matisse (1869-1954)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法国画家,野兽派代表人物。生于法国诺尔省。20岁后始学画。1895-1898年,在巴黎美术学院跟随象征派画家古斯塔夫·莫罗学画,受严格的基础训练。后又受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影响,并吸取波斯绘画、非洲雕刻、东方艺术的手法,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1905年后,他的创作造型夸张,线条极度简化,用几乎平涂的强烈的纯色色块来表现结构和光,使画面呈现单纯、稚拙的装饰趣味。马蒂斯积极参加进步的社会活动,但认为艺术只是给人美感,令人赏心悦目。除油画外,他也从事素描、版画、雕刻、剪纸等的创作。代表作品有《奢华、宁静与愉悦》《舞蹈》《蓝色的裸体》等。
莫里斯·德·弗拉芒克 Maurice de Vlaminck(1876-1958)
莫里斯·德·弗拉芒克(Maurice de Vlaminck 1876-1958),法国野兽派画家。他自称是传统的叛逆者,曾扬言要用钴蓝与朱红摧毁艺术院校,画风狂野,描绘笔触有力,色调对比强烈,画面线条有激奋不安的感觉。早期属于野兽主义画派,1908年以后逐渐放弃野兽主义,转而接受立体主义影响。代表作品有:《夏都的住宅》《布日瓦尔的山丘》等。
安德烈·德兰 Andre Derain(1880-1954)
安德烈·德兰(Andre Derain,1880-1954),法国画家、雕塑家,野兽派创始人之一,20世纪初期艺术革命的先驱之一,他和亨利·马蒂斯一起创建了野兽派。同所有野兽派画家相比,德兰的作品更规矩,绘画观念也更古典、传统。他的野兽派绘画作品,色彩处理介于马蒂斯的和谐和弗拉芒克的强烈之间,代表作有:《威斯敏斯特大桥》《伦敦桥》等。
乔治·鲁奥 Georges Rouault(1871-1958)
乔治·鲁奥(Georges Rouault 1871-1958),法国画家,是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的同学,野兽派代表人物之一。1891年,他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École des Beaux-Arts),师从古斯塔夫·莫罗(Gustave Moreau),并成为老师的得意门生。乔治·鲁奥(Georges Rouault)常在作品中反映宗教情绪,描绘痛苦和绝望的形象,与其他野兽派画家相比,他的作品有较强烈的表现性。代表作品有《镜前裸妇》《敲鼓丑角》《老国王》等。
阿尔伯特·马尔凯 Albert Marguet(1875-1947)
阿尔伯特·马尔凯(Albert Marguet 1875-1947),法国画家,野兽派代表人物之一,是野兽派中,最接近于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个人水平的画家。由于他和马蒂斯的友谊,他曾短暂逗留于野兽派中,不久后,阿尔伯特·马尔凯(Albert Marguet)开始寻找自然中微妙的色彩变化,用概括的手法描绘对象,提炼绘画对象的抽象形式美感,逐渐形成了自己简约的绘画风格面貌。代表作品有《那不勒斯湾》《那不勒斯海景》等。
基斯·凡·东根 Kees Van Dongen(1877-1968)
基斯·凡·东根(Kees Van Dongen 1877-1968),荷兰画家,法国野兽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擅长描绘妇女肖像,运笔用色极为大胆野性,作品色彩艳丽,观赏性很强。画风成熟后,他的作品呈现出雅致的商业味道,后期,他的画风有了新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唯美主义的象征性。代表作品有《裸女》《阿尼塔》等。
拉奥尔·杜飞 Raoul Duty(1877-1953)
拉奥尔·杜飞(Raoul Duty 1877-1953),法国画家、设计家、野兽派代表人物,现代派艺术思潮的带头人。生于法国北部阿弗尔港,很早开始学画,1905年结识了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并加入野兽派。拉奥尔·杜飞(Raoul Duty)常采用全景的构图、稀薄而明快的油彩、极少的笔触和明显洗练的线条表现港口、船坞、划船、赛马、音乐厅等场面,一生忠于自己的画法和野兽派的色彩,晚年偶尔借鉴抽象派,并把他们的特色转变为精美的装饰风格。代表作品有《挂着旗子的街道》《布洛涅的树林》《红色小提琴》等。
价值与影响
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
野兽派的出现打开了现代绘画的大门。它解放了色彩,诠释了线条,营造了平面装饰性空间,为二十世纪西方现代艺术流派指引了新方向。
对立体主义的影响
野兽派绘画冲破传统艺术囚笼,主张个性自由的展现画面,吸收非洲原始雕刻艺术精华,容纳东亚美术特征,简化物体造型,追求单纯化的表现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立体主义的产生。立体主义与野兽派几乎是同时期产生的绘画流派,因此在表现方式与艺术追求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野兽派的许多画家也曾尝试用立体主义方式作画,甚至一些艺术家从此转入立体主义成为其中重要一员。
立体主义领军人巴勃罗·毕加索深受野兽派影响,从他的作品中能够发现野兽派的影子。其作品《梦》创作于1932年,画面中,一位体态丰盈的金发少女坐在红色椅子上,头倚着自己右肩甜甜的熟睡。这件作品造型简约,线条流畅,色彩上使用鲜亮的纯色平涂,构图上采用完全不对称的创作手法。画家将少女的形体用色块进行重组,整个人物造型进行了简化,手臂肢体等采用了夸张手法,由此体现出毕加索对艺术的简化追求。画面中从色彩运用,到人体造型勾勒,再到背景的装饰性纹样,均透露着野兽派的影子。
对表现主义的影响
野兽派画家注重自我表现力,强调色彩间的对比关系,追求自由自在的精神世界,也为德国表现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德国表现主义产生的时间与野兽派诞生的时间相差无几,表现主义画家同野兽派一样具有反对客观表现事物的态度,更加崇尚画家的主观性表现与个人精神的彰显,在表现精神世界的道路上比野兽派走的更远。他们的作品主要是对当时社会人、事、物等内在精神的表现,对于自然景物很少进行描摹。与野兽派相似的是二者都是运用强烈的色彩与简约的造型表现内心的精神状态。表现主义画家常常将眼中的人物造型进行扭曲变形,利用主观夸张的色彩来表现内心情感。
德国画家诺尔德,曾参加了由德国表现主义画家组成的桥社,他的作品深受野兽派影响。1920年所创油画《舞者》就是其中一幅。整幅作品构图自由,仅由两个跳舞的女孩占据画面,她们造型简单,舞姿稚拙,充满着原始气息,女孩身上的长裙色彩鲜明亮丽,图案古朴简约。画中的观舞者则充当了画面背景,与跳舞女孩形成对比,整张画给人一种享受、欢乐的气氛。
对中国现代艺术的影响
野兽主义对中国早期西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原地区早期绘画对于野兽主义的引入和展开,最先是受到后印象派启示,到20至40年代中期迎来野兽主义相关倾向实践的高峰。20年代后,艺术家开始将注意力从写实转向表现,从内容转到形式,这些改变大多是源于野兽派的影响。
艺术家对于野兽主义的实践,最初表现为:将野兽主义绘画本身较为鲜明的平面笔触和线条关系,与中国写意绘画的语言形式上的书写感和笔意感结合。在此基础上,艺术家们还借鉴了野兽主义的色彩原理,将其与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赋色表达融合。此后,他们还吸收了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的部分技巧,采用野兽主义的色彩表现形式,对艺术形象作适度改变与主观变形,手法偏向写实,以具象风格表达个人情感。受野兽主义影响的画家包括陈抱一、丁衍庸、倪贻德、关紫兰、潘玉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