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
印象派亦称“印象主义”,是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绘画艺术流派,以重色彩和外光而著称。代表人物为爱德华·马奈、埃德加·德加、雷诺阿、毕沙罗、克劳德·莫奈、阿尔弗雷德·西斯莱等。
1874年,莫奈、雷诺阿、毕沙罗等青年画家形成一个艺术群体,在卡普辛大道举办独立联合展览会,因发起人莫奈的一幅名为《日出•印象》的画,该展览被官方批评家路易斯·勒罗伊(Louis Leroy)讥评为“印象主义的展览会”,印象派由此得名。在之后的1874年到1886年,印象派共举行了8次展览。正是这8次展览以及随后在欧美各国的各种展出活动,使得印象派从被人嘲讽转为一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流派。
印象派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运用色彩表现光线和空间的变幻,表现大自然的瞬间印象。他们更专注当下,尤其是自然景观,所画的人物也都是普通人而非专业的模特。在绘画语言上,印象派采用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表现物体的动态变化和光色的斑斓绚丽、光怪陆离。在构图上,印象派突破旧的固有模式,不再严守绘画作品的构图完整性,多作架上小品,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要求对画面构图进行随意剪裁,努力追求偶然和率真的艺术效果。
印象派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扭转了西方美术的发展方向,开启了美术的新纪元,成为了西方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从而推动了世界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印象派的出现,不但对法国美术、对世界美术有着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而且逐渐影响到文学、音乐、摄影、电影等领域。
名称由来
十九世纪的欧洲画坛,尽管出现了敢于对抗传统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但官方学院派的势力依然很强大。许多青年画家在克劳德·莫奈、雷诺阿、卡米耶·毕沙罗等的影响下,形成了观点较为统一的艺术群体。1874年在官方艺术沙龙展前两周举办了绘画、雕刻、版画的“无名画家展览会”,参加展出的有三十多人,引起巨大轰动。莫奈的展出作品《印象·日出》受到了保守人士的嘲讽,记者路易斯·勒罗伊(Louis Leroy)在分析该画时,写了一句著名的话:“印象——我肯定。我只是告诉自己,既然我印象深刻,应该有给我留下印象的东西。......什么自由,什么便于创作!刚刚挂浆的墙纸都比这个海景好看。”尽管他的评论是一种讽刺,却无意中给了这种风格一个众所周知的名字——印象派。
历史沿革
起源
印象派是大工业时代的审美意识、视觉观念和技术革新的必然选择。十九世纪中叶,发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使欧州各主要国家先后进入蒸汽时代。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不但引起了生产技术的变革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处于蒸汽时代的人们对人性、物质时空,以至宇宙的认识都有了质的飞跃,艺术家眼中的生活环境在剧烈而快速地变化着。当时,巴黎是十九世纪的世界艺术中心,艺术流派此起彼伏,百家争鸣,流派与流派之间的艺术论战也是异常激烈,对当时法国的艺术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论争、碰撞造就出了一批年轻的艺术叛逆者。同时,巴黎的经济飞速发展,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当时流入巴黎的中国工艺美术和日本浮世绘,对印象派产生了极大影响。违反科学透视的构图、新鲜有趣的色彩,让追求突破的年轻画家们激动不已。他们开始在尝试作品中改变透视关系,以此给画面带来特殊的张力。
照相机的出现也给印象派带来强烈的冲击。印象派画家们发现照片打破了传统绘画里人工安排的布局,能够呈现一个未经透视筛选的、完全自然的空间,因此有许多画家开始以照片的方式描绘作品,这直接促成了印象派在绘画技法上的大胆创新。克劳德·莫奈的《金莲大街》描绘了巴黎城市中喧闹的生活场景,他按照摄影家拍摄金莲大街的照片来创作这幅作品,将照片中虚化的人物再现于笔下。
产生
总部位于巴黎的法国艺术学院是当时的权威艺术组织,会每年举办沙龙。而雷诺阿、阿尔弗雷德·西斯莱、莫奈、弗雷德里克·巴齐耶、卡米耶·毕沙罗等一批年轻画家却受到学院派的压制,不能在官方沙龙展出,他们共同于1863年举办了“落选沙龙画展”,遭到学院派古典主义的猛烈攻击。年轻画家们没有灰心,又埋头奋斗10年。1874年4月15日,艺术家们在巴黎的卡皮西纳大街35号纳达尔(Nadar)的工作室展举办了震惊画坛的“无名艺术家、油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协会”展览,这个展览也是第一次印象派展览。这实际上是一个对抗官方沙龙的展览,参展画家共有30人,包括埃德加·德加、克劳德·莫奈、卡米耶·毕沙罗、保罗·塞尚、雷诺阿、阿尔弗雷德·西斯莱、摩里索等成员。首次参展的也有与印象派无关的传统派艺术家,如画家爱德华·布朗东、雕刻家奥古斯特·路易·玛丽·奥丹。其中,莫奈的展出作品《印象·日出》受到了保守人士的嘲讽,称画展为“印象主义者展览会”,并把青年画家们讥讽为“印象派”。印象派从此诞生,高举对传统艺术的反叛旗帜,揭开了美术史的新篇章。
发展
历届展览
在法国巴黎第一次举办展览之后,印象派艺术家每年都会举办自发性的民间展览,印象派和学院派之间的对抗渐渐演变成一场改变艺术史的新运动。
1876年,在卡耶博特的援助之下,第二届印象派画展在丢朗·吕埃的画廊展出,参展画家有凯博特、埃德加·德加、莫里索、毕沙罗、雷诺阿、阿尔弗雷德·西斯莱等十九人。
1877年,第三次印象派画展在勒·坡勒蒂耶大街六号举办,参展画家有凯博特、保罗·塞尚、德加、克劳德·莫奈、卡米耶·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等人。展出作品共252件。第这次画展集结了许多日后被誉为名作的作品,堪称一次里程碑式的展览。如雷诺阿展出了他户外人物画集大成的作品《红磨坊的舞会》。在第三届画展之后,雷诺阿、塞尚、西斯莱、莫奈开始从印象派画展中独立出来,各自摸索自己的绘画艺术,埃德加·德加与毕沙罗则继续举办印象派画展,一直举办到第八届为止。
1879年,在歌剧院大街二十八号举办了第四次印象派画展,自此自称为“独立派画家”,参展画家有凯博特、布拉克蒙、玛丽·卡萨特、德加、卡米耶·毕沙罗、克劳德·莫奈等。
1880年,在金字塔街十号举办了第五次印象派画展,参展画家有布拉克蒙、莫里索、卡萨特、德加、保罗·高更、毕沙罗、保罗·塞尚、莫奈、雷诺阿等。在1880年,莫奈将自己的两件作品送交了沙龙,莫奈此举被德加视为“变节”。印象派画家之间出现了裂痕。为此,莫奈没有参加第5、第6次联展。
1881年,第六届印象派展览举办,与第一次举办地点相同,由埃德加·德加、毕沙罗组织。参展画家有卡萨特、德加、高更、莫里索、毕沙罗等。此次展览塞尚、克劳德·莫奈、雷诺阿、阿尔弗雷德·西斯莱没有参展。
1882年,在拉菲特街举办了第七届印象派画展,参展画家有德加、保罗·高更、乔治·修拉、吉尤曼等,莫奈、雷诺阿仍没有参展。
1886年,印象派画家举办了第8次印象派展览,在这次展览中,修拉的《大碗岛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引起了轰动。第八次印象画展也是印象派群体最后的一次联合展览,它标志着印象主义运动的解体。到这个时候,几乎没有参与者以印象派的方式工作。大多数核心成员都在发展新的、个性化的风格,他们的作品也转向更易出售的地方展出。
在8次展览中,参与的艺术家数量从9人到30人不等。卡米耶·毕沙罗是唯一一位在所有8场展览中都展出的艺术家,而莫里索、埃德加·德加参加了7场。领导这项工作的画家弗雷德里克·巴齐尔在战争中丧生,随后的展览由不同的艺术家主持。正是这8次展览以及随后在欧美各国的各种展出活动,使得印象派从被人嘲讽转为一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流派。
新印象主义
正当印象主义绘画方兴未艾之际,在这个团体中逐渐滋生出一个新的支派,即新印象主义。它的代表画家是乔治·修拉和保罗·希涅克,他们崇拜理论,把理论看得高于感觉。修拉和西涅克依照谢弗勒尔的色彩学说,尝试用原色色点配置,使画面产生视觉混合的色彩效果,运用这种准确分布的各种色点来客观理性地、冷静地组成画面艺术形象因他们用这种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笔触,代替了印象主义画家的那种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动潇洒的笔触,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科学的印象主义”,以区别于克劳德·莫奈为代表的浪漫的印象主义”。修拉运用印象派的画法和吸收现代科学成果,产生了新的表现手法,创作了《大碗岛一个星期天的下午》。
后印象主义
19世纪80年代,后印象主义兴起。所谓后印象主义是指保罗·塞尚、凡·高和保罗·高更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造。许多人把他们尊称为“现代艺术之父”。1911年英国画家兼艺术评论家洛克·弗莱创造了一个“印象派之后”的新名词来称呼他们,从此这三位画家就作为同属一个流派的成员被艺术评论家列在一起了。但他们的艺术主张以及创作方法和印象主义不一样,印象主义忽视表现对象的实在形体,而后印象主义是对所看到的形体进行新的塑造,使画面的构成形式具有稳定性。后印象派不满足印象主义那样记录瞬间的光色效果,试图探索一种表现艺术家情感和精神的绘画形式。
艺术特点
主题
印象派之前的欧洲古典风景画,多以圣经题材或希腊罗马的理想幻境为主题。在印象派看来,这些画题材老旧、缺乏现实环境的生动描绘。于是,印象派抛弃了学院派的古典、历史题材,把视觉放在首位,表达的是眼见的真实,对真实物象色彩、光感的描绘,把视角投向那些平凡、熟悉的事物上。从酒吧里灌着苦酒的酒鬼,到舞台上灵动的少女;从喷着蒸汽奔向远方的火车,到夜晚流动的星月。繁华的都市大街、咖啡馆、戏院、火车站这些都市生活场景成为他们描绘的对象。如马奈的《杜伊勒宫的音乐会》和雷诺阿的《红磨坊街的舞会》等。印象派通过描绘自然和生活来表达他们对色彩和光的理解。如莫奈的《特鲁维尔的旅馆》(Hotel des Roches Noires, Trouville)和雷诺阿的《荡秋千的女子》等,都是画家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的,成功捕捉了景物中阳光的变化和转换。
印象派的绘画并不是毫无故事情节的,如埃德加·德加的那些“芭蕾舞女画”,很多都是一些身材十分瘦小的女舞蹈家们,穿着非常华丽的舞蹈服在那训练的画面,虽然姿势优美,但还是能够从画面中看到一种艰辛。因此,印象派并不是完全地否定题材,也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更重要的还是通过绘画语言表达作者绘画中题材内容的强烈情感。
色彩
印象派是绘画色彩的革新派。他们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运用色彩表现光线和空间的变幻,表现大自然的瞬间印象。犹如现代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说:“印象主义派要求画家们所做的一切,就是真实地记录下那些于特定时刻和特定地点知觉到的最小色彩单位。”
印象派的色彩实际主要是研究“条件色”,他们打破一成不变的“固有色”观念,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的那种瞬息即逝的色彩,那种受一定的环境条件、空间距离和周围其他物体的影响的颜色。使画面上物体的色彩无论是亮处还是阴影部分的色彩,都显得极为丰富明朗。如雷诺阿的代表作品《持扇的少女》,他将人物背景一分为二,左边为花团锦簇的瓶花,右边则是带粉绿色竖条的日式屏风。整个作品氛围是鲜艳明快的暖色调,红白相间的花束与少女粉嫩的肤色相呼应,绿白相间的中式屏风则调和了上衣的暗褐色调,同时也与少女所持的绘有日本人物的圆扇一起揭示了画中所蕴藏的某种东方情调。
印象派画家们把19世纪光学研究成果吃得很透,他们发现了即使是阴影中也具有色彩。他们反对古典绘画统一而理想的用光原则,注重展现生活中真实的光影效果,如克劳德·莫奈连续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池塘·睡莲》《干草堆》和《鲁昂大教堂》,正是为了反映不同时刻、不同季节之下变换的光影和色彩。
构图
古典艺术主要关注神话、战争和历史题材,讲究构图的舞台戏剧化效果,场面宏大富有文学性。而印象派的构图突破旧的固有模式,不再严守绘画作品的构图完整性,多作架上小品,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要求对画面构图进行随意剪裁,努力追求偶然和率真的艺术效果。这种似乎漫不经心的构图与传统的舞台样式的构图相比,要更自然生动。例如从晚会包厢里俯视舞台,从某一个角落侧视大厅,从头顶上仰视一群舞女。
印象派还采用了类似图案式的极富装饰性的手法,来安排具有不同色块的物体和构图,使画面的一切布局,尽量服从单纯的形式美的效果。1863年,爱德华·马奈在落选者沙龙中展出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引起了轩然大波,而它也成为了现代派绘画的开端。《草地上的午餐》创作于1863年,首先把前面的人物置于茂密的树林中,通过远近透视,展开一定的空间,恰好与远景中的沐浴女子构成三角形,这样反而阻止了深度空间的发展,强调了绘画向二维平面的回复。更值得关注的是,画面的陪衬物与人物们都处在各自不同的视平线上,改变了焦点透视,重组了画面结构。
细数印象派的画家,尽管他们的绘画手法各具特色,但都受着同一种理念的指引——以光影记录真实。在“印象派”这一名词诞生前,早期印象派的代表是新现实主义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和爱德华·马奈。库尔贝曾经创作过一幅以德国宗教为题材的三联画,他不仅抛弃了学院派看重的精准线条,还选取了将有艺术素养的欣赏者和下层普通民众放于同一空间的构图方法,大胆突破了上层社会和普通民众之间的隔阂。在库尔贝的一生中,他始终秉持这样的创作理念:只记录亲眼所见的真实存在。
技法
印象派的表现技法强调“写”,采用原色并列、重叠和补色手法形成新的绘画语言。为了表现物体的动态变化和光色的斑斓绚丽、光怪陆离,他们运用小笔触和色调并列的方法,时而摆、时而刀刮、时而重叠、时而揉擦、时而横涂纵抹、时而积点成面等多种手法,有些颜色不再在调色板上调配,而是直接放到画面上去感觉和组合,并进行红色和绿色、黄色和紫色、蓝色和橙色的互补对比,使色彩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中产生新的意义上的和谐。像克劳德·莫奈作画很快,用色彩的间杂、快而密的笔触,描绘光线的变化以及水流、雾气等流体,定格瞬间的画面。
印象派的重要绘画方式是“把画架搬到户外”。这不是简单的绘画场所的位移,而是绘画方式的变革,改变了西方人几百年在画室中作画的传统绘画方式。阳光下的色彩,更易观察入微,更为玄妙莫测,更加强烈鲜亮,更是稍纵即逝。为了追踪这种流变的现象,印象派画家发展出一种快速作画的技术,莫奈的“一次性画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谓“一次性画法”,就是在不打底色的画布上直接施加颜料,不等颜料干燥便直接施加第二层、第三层颜料,这就使得颜料在画布上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远比调好的颜料更为强烈的色彩感觉。克劳德·莫奈则同时支起多个画架,一天当中在不同的时间点、在不同的画布上作画。第二天则在与前一天差不多同样的时间点和光线条件下重新回到画布前。基于同样的时间考量,他创作出《鲁昂大教堂》《干草堆》等系列作品。
代表人物和作品
印象派创始人——莫奈
克洛德·莫奈(Claude Monet, 1840年-1926年),法国巴黎人。被称为“印象派之父”,莫奈一生共留下500余件素描,2000多幅油画。莫奈引导了印象派的发展,随着其绘画风格的成熟,印象派也逐渐成熟,形成体系,影响了更多的绘画者,如凡·高等。
1857年,克劳德·莫奈遇到启蒙老师欧仁·布丹,从此开始风景画创作之路。1862年,莫奈在巴黎加入了夏尔·格莱尔画室。在那里他结识了雷诺阿、弗雷德里克·巴齐耶以及阿尔弗雷德·西斯莉,他们共同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手法,即在户外和自然光线下用浓厚的油彩作画。1873年前后,莫奈以勒阿弗尔的一处风景为背景创作了《日出•印象》。它在1874年第一次印象派画家展上亮相,成为印象派的代表画作。1890至1891年间,他创作了30余幅《干草垛》组画,大获成功。干草垛简单的造型使人们将注意力全然放在炫目光线的变化上。此后,陆续创作了《白杨树》《鲁昂大教堂》等系列组画,后者成为他最宏伟的组画作品。
克劳德·莫奈喜欢户外写生,运用短促的时间来描绘大自然中光斑闪耀的画面艺术效果,用灵动细碎的笔触将厚涂法和叠加法表现的淋漓尽致,使他的作品画面在色彩和笔触上显得格外生动自然。他的画不像是在描绘他所看到的物体,而是通过描绘物体的色彩变化来描绘光线,最能代表其艺术追求的表现光的流动感的作品是他晚年的巨制《池塘·睡莲》系列,通过水面的波光粼粼,把早晨、傍晚的光线变化表现到了极致。
印象派奠基人——马奈
爱德华·马奈(Édouard Manet,1832年-1883年),法国巴黎人,出身于上流社会。18岁时,马奈走进了巴黎古典主义画家托马斯·库迟尔的画室学习绘画。后因不满学院派的僵化和虚假,而迷恋历代大师提香、格列柯、里贝拉、委拉斯贵支、戈雅、哈尔斯和鲁本斯的艺术。1856年,马奈离开库退尔画室之后,到处旅行,在各地的博物馆里学习和研究。他将光和色彩带进了人物画,开创了印象派的画风。
马奈作为印象派的前驱,其作品取材于巴黎的生活,主要是表现那些在阳台上、公园里、赛马场、旅游船上的人们。爱德华·马奈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意无意地通过构图、形体和色彩配合的方式来实现他追求的印象表达。其作品色彩鲜明,人物形象生动自然。如《吹笛的男孩》,画中描绘的是近卫军乐队里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的肖像,马奈在色彩上追求一种稳定的、几乎没有变化的亮面,然后突然转入暗部,将人物置于浅灰色、近乎平涂的明亮背景中进行描绘,用比较概括的色块将形体显示出来。
法国印象派鼻祖——雷诺阿
皮耶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年-1919年),出生于法国中南部城市利摩日。他在法国画家格莱尔的画室学习期间,结识了克劳德·莫奈、巴齐依、阿尔弗雷德·西斯莱等一大批印象派画家。雷诺阿没有一味地追求印象派画法中粗犷大胆的用笔技巧,而是把传统画法与印象派画法完美结合。他的画法不拘泥细节,又生动唯美;色彩鲜丽而透明,独具魅力;人物鲜活,仿佛都在游动,即使是画中那些作为背景的五官模糊人物,也似乎富有表情。
雷诺阿尤其擅长人物画,并将爱德华·马奈画风景画时的观念变革贯彻在他的人物刻画中,加强了素描的分量,以光色的融合虚化边缘线,忽略了偶然光,强调了形体的完整和线条的完美。玫瑰色脸颊洋溢着欢快的青春少女、明快响亮的暖色辉映出充满健康活力的女人体、花儿般娇嫩无邪的儿童等,都是雷诺阿的人物画所表现的经典形象。
《阳台上的俩姐妹》是雷诺阿人物画的代表作,画中央是带着红帽子的少女,身旁是可爱的小妹妹,整幅画面充满了五彩缤纷的光与色。纯洁的少女和天真的孩童在敞开的阳台上享受着大自然清新的空气,姐妹俩和五彩新鲜水果组成了金字塔的造型。少女的帽子是饱和度极高的红色,还有姐妹俩头上戴的大红的鲜花,盘中鲜红的水果,一系列明艳纯粹的红色体现了雷诺阿的欢快心情。
法国印象派女画家——莫里索
贝尔特·莫里索(Berthe Morisot,1841年-1895年),法国人,印象派创始成员之一,以时代生活和家庭场景题材作品知名。23岁入选法兰西艺术院主办的巴黎沙龙,之后连续6年被选为参展画家,直到1874年她加入被学院派抵制的“印象派”团体,与马奈、塞尚、莫奈、德加、毕沙罗、雷诺阿等人一同办展。
莫里索以独特的女性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她的作品崇尚精美、华丽,多以描绘妇女肖像和熟悉的家庭场面。作为印象派最忠实的画家,坚持了她对光和色彩的创新原则,作品中充满着柔和的空气,阳光使色彩变得五彩缤纷,画面总是轻松和谐。1875年,莫里索画了一幅典型的印象派风格的风景画《麦田里》。爱德华·马奈很欣赏这幅画,在莫里索的劝告下,马奈开始到户外作画,他的作品开始呈现印象主义的风格。
1878年,莫里索形成了自己的印象派风格并从此稳定下来。《夏日》《夏日窗边的女人》《为舞会而装扮的女人》是这个时期风格的代表作品。这个时期她的作品笔触奔放细小,色调和谐,画风自由大胆,画面更加流畅、轻快、活泼。
印象派中的开创性人物——德加
爱德加·德加(Edgar Degas,1834年-1917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艺术氛围浓厚、家庭资产雄厚的家庭,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雕塑家、摄影师,是19世纪晚期现代艺术大师之一,是印象派展览的主要发起者和策划者,是印象派艺术家群体的核心成员。
德加在许多方面并不符合人们心目中“典型”的印象派,例如他对户外直接作画持拒绝态度,不认为记录真实的视觉所见是艺术的首要目标。从题材的选择来说,在以风景画著称的印象派画家中,埃德加·德加对人物画的痴迷已经表明了他的与众不同。德加最为人熟知的就是舞女、交际花、出浴系列作品,人们称赞德加是画舞女的大师。在《舞蹈课》中,德加用众多的人物真实展现了正在练舞的芭蕾舞女演员们在后台的生活。舞蹈教师佩罗就站在画面中心靠右的位置,手拄拐杖,指导着他面前的芭蕾舞女。他与女演员之间保持的距离和他坚定的姿势都告诉人们他的权威不容置疑。画面前景是两个等待上场的女孩,她们一个坐在钢琴上扭着身子在背上挠痒,另一个拿着折扇挡在面前,放松的动作被德加捕捉到并生动细致地刻画出来。
澳大利亚印象派的领军者——罗伯茨
汤姆·罗伯茨(Thom Roberts,别名:Thomas William Roberts,1856年-1931年),澳大利亚画家,海德堡画派艺术运动(也称为澳大利亚印象派)的领导者。出生于英国多尔切斯特,于1869年移民到澳大利亚。在经历了维多利亚州国家美术馆艺术学校的系统学习之后,他去往欧洲,在那里,罗伯茨受到了欧洲印象派作品的影响,第一次接触到户外绘画的概念。
1885年回到墨尔本,罗伯茨开始了远郊的绘画和素描之旅,在博克斯山和海德堡建立了绘画营地,在那里他与弗雷德里克·麦库宾、亚瑟·斯特里顿和查尔斯·康德一起工作。他们在户外绘画,致力于表现澳大利亚的光、热、空间和距离。罗伯茨最出名的是他的“民族叙事”——其中包括《剪羊毛》《保释》和《突破!》。
《南下》(Coming South)是罗伯茨于1886年创作的一幅油画,这幅画描绘了从欧洲乘蒸汽船来到澳大利亚的移民。历史学家汉弗莱·麦奎因(Humphrey McQueen)将其称为罗伯茨最著名的七幅画作之一,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将其称为“移民经历的决定性图像”,它也是“罗伯茨首次探索澳大利亚生活的伟大主题之一”。
价值
历史价值
在美术史的发展进程中,印象派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同时印象派也是美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画派。印象派是欧洲绘画史上第一次以探索艺术形式为主的画派,所以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美术的开端。
印象派对于之后的现代主义艺术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不仅使画家从受雇创作中跳脱出来,开始以自立发展卖画为生同时也打破了学院为艺术家唯一培养之地的传统,启迪了后来的立体主义、野兽派以及表现主义画派,成为西方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从而推动了世界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
艺术价值
印象派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扭转了西方美术的发展方向,开启了美术的新纪元。
首先,印象派脱离了以往艺术形式对历史和宗教的依赖,其作品因为更加真实地反映人的感觉而具有人文意义。评论家阿尔芒•西尔维斯特曾这样评价印象派的作品:“每一件事物都令人愉悦,是春天的节气,是金色的傍晚,或是开花的苹果树。他们的画布,就像一扇通往一片欢乐田园的窗户。”
其次,印象派开辟了绘画语言的新天地,颠覆了古典绘画中素描高于色彩的传统认识,推动着对色彩及其构成的认识和研究,它们用新的技巧展示了客观世界和人们主观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它们拓展了人们的审美领域,为艺术家发挥个性提供了新的可能。,为后来后印象派、纳比派、色彩分离派乃至构成主义绘画流派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经济价值
印象派绘画已成为高利润投资的代名词,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从20世纪50年代起,其价格在震荡中表现出戏剧性的高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买入印象派作品的第一次热潮在1965年至1971年,价格上涨了117%。之后第一次石油危机使作品下跌了54%。第二次购入热潮更为疯狂,1982年至1990年印象派作品价格上涨了602%,接下来的3年暴跌55%。2005年到2008年,印象派作品价格迎来第三次热潮,攀升到第二次热潮价格水平的两倍。
2007年世界拍卖记录排名前10位作品中,印象派增加到了7个。当年11月纽约佳士得“印象派和现代艺术夜场拍卖”,全场有13件作品的成交价超过1000万美元,更有3件拍品的价格在3000万美元之上。雷诺阿的《花园中的女人》,10年中四次上拍台,一年之内有接近400万美元的涨幅。2010年6月24日,克劳德·莫奈的《池塘·睡莲》更以4100万英镑的天价拍卖。2019年苏富比春季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拍中,莫奈的《干草堆》以1.1亿美元成交,成为当场拍卖中最高价者。
影响
印象派的出现,不但对法国美术、而且对世界美术有着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
相关重要展览
印象派第二次展览
1876年4月,印象派在保罗·杜兰德-鲁尔(Paul Durand-Ruel)的画廊举行第二次展览,全程由保罗·杜兰德-鲁尔赞助。这次展览加入了新的成员—卡耶博特,但保罗·塞尚和纪尧姆不在,总人数也从第一次展览的30人变成19人。这一次展览在艺术界和公共之间都引起了极大轰动。
粉彩和水彩画展览
1886年4月10日,美国艺术协会在纽约东23街6号举办的“粉彩和水彩画展览”开幕。整个展览共计289件绘画作品,包括莫奈特(40幅)、卡米耶·毕沙罗(41幅)、雷诺阿(35幅)、埃德加·德加(20幅)、爱德华·马奈(15幅)、莫里索(8幅)等人的作品。两周后,展览搬到了美国国家设计学院,并于5月25日重新开放了一个月。展览结束时,克劳德·莫奈、雷诺阿、布朗等人创作的49幅画作以40,000.45美元的总价售出。这是印象派展览第一次受到公共和媒体的好评。
格拉夫顿画廊印象派展览
1905年,杜兰德-鲁尔在伦敦的格拉夫顿画廊(Grafton Galleries)举办了一次展览,截至2014年12月,该展览是规模最大、最出色的印象派绘画展览,其囊括了印象派画家的315幅作品。
印象派作品亮相中国
2004年10月,“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在国家美术馆开幕,集中了法国印象派代表人物克劳德·莫奈、爱德华·马奈、卡米耶·毕沙罗、雷诺阿、阿尔弗雷德·西斯莱、埃德加·德加等人的51幅原作。2020年9月,展览“日出·光明——莫奈《印象·日出》”在上海开幕,这是印象派开山之作创作150年来首次亮相中国。
对其他国家艺术家的影响
中国
中原地区由20世纪初期李叔同到日本接受印象派风格开始,以后陆续又有关良、陈抱一等一批人到日本学习印象派风格的绘画,自此印象派绘画风格逐渐对中国的油画风格进行渗透、影响与融合。改革开放以后,各类学习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作品大量的涌现,这时期大多数艺术家都在尝试新风格的绘画技法,其中也包括对印象派风格的尝试。如中国油画风景画家马虹就是受印象派风格影响很深的一位画家,他的油画作品在色彩方面具有印象派的和谐与感性,还具有中国传统国画的笔墨韵味。
1982 年是印象派扩大影响的一年:爱德华·马奈、阿尔弗雷德·西斯莱、克劳德·莫奈、卡米耶·毕沙罗、雷诺阿、莫里索、方丹-拉图尔、埃德加·德加、保罗·塞尚、保罗·高更、文森特·梵高等人的数十件作品在北京进行展览。这是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家第一次在中国集体亮相。吴甲丰的专著《印象派的再认识》也于次年出版,这本为印象派正名、恢复名誉的专著,洗刷了强加于印象派头上的“不实之词”。
美国
美国印象派在早期是哈德逊河画派,受巴比松画派和英国风景画的影响较大。南北战争后,很多画家到了欧洲,受到欧洲绘画尤其是法国印象派的影响,哈德逊河画派画风有了变化。尤其是19世纪末有一批美国的学院派画家在欧洲学习后回到美国办了画展,成为“十人派”,是美国现代艺术的重要发展阶段。20世纪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杰克逊·波洛克就深受克劳德·莫奈影响,从他的《薰衣草之雾》可以看出与莫奈《池塘·睡莲》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不仅表现在朦胧跳动的画面效果,更多的是“绘画”被认为是一种艺术行为。
俄罗斯
19 世纪后期当印象派绘画被各种现代主义绘画冲击而弱化的同时,它对东方的俄罗斯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俄罗斯印象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法国艺术创作印象派画家影响应运而生。除了表现瞬间、情感以外,俄罗斯画家的目的是表现灵魂,表现作品的文化含义。俄罗斯印象派特点是多重意义,作品与法国印象派画家的都市风景创作相比缺少动力化。俄罗斯印象派代表人物有康斯坦丁·柯洛文、瓦伦丁·谢洛夫、伊戈尔·格拉巴尔、康斯坦丁·尤翁、季娜伊达·谢列布里亚科娃、伊萨克·列维坦等画家。
对其他领域的影响
印象主义艺术思潮随印象派绘画而生,印象派绘画又在印象主义艺术思潮的涌动中兴盛。印象派绘画对现实客体的重新限定,以及对新型艺术语言的探索精神,逐渐影响到文学、音乐、摄影、电影等领域。
文学
印象主义大概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触及文学领域,文学印象主义的美学追求是力图唤醒主观和感官印象。通过这些印象主义式的光影和色彩的变化,读者可以一窥人物的性格和心情。印象主义文学思想借鉴了印象主义绘画的核心理念,凭借“色与光”来把握现实,并强调印象的主观性瞬间性。印象主义作家包括亨利·詹姆斯、斯蒂芬·克莱恩等。詹姆斯在《小说的艺术》中提出小说即作家“个人对于生活的直接的印象”,并认为“小说的价值就取决于这印象是否强烈”。
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传入中国是在西方的印象主义衰落之后。李健吾(李健吾)有意识地将印象主义作为一种批评理论和方法引入中国,并和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构建了一种中国式的印象主义文学批评体系、格局和路子。他1936年的《咀华集》和1942年的《咀华二集》的出版,代表了中国式印象主义文学批评的实力和理论高度。
音乐
在音乐领域中,印象主义的迹象早有表明,法国作家拉弗格曾经将瓦格纳比作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和卡米耶·毕沙罗;画家雷诺阿与瓦格纳也曾经讨论过“音乐的印象主义者”。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通常被认为是半音音阶和声学手法的顶峰,这个乐剧中运用了与剧情相吻合的主导动机的手法,通过半音化的旋律进行在不同层次上刻画了所要表现的对象。在瓦格纳的《名歌手》中,半音化的倾向使旋律失去了重心,“把黑暗和阴影、闪烁的光芒以及色彩等都纳入一条连绵不断的、起伏的溪流,没有清楚的边沿和鲜明的轮廓。”
音乐中“印象主义”一词的正式出现是于1887年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的作品《春天》。德彪西在罗马时期的第二部交卷作品交响组曲《春天》被法兰西美术研究院评委批评“结构不明确,要警惕模糊的印象主义”。从此,德彪西不但没有避免印象主义,还将印象主义在音乐中发扬光大。德彪西以后,虽然难于将某个作曲家归入印象主义的行列,但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与手法的实际影响已遍及整个音乐世界。
电影
20世纪20年代,深受印象派绘画影响的德吕克、阿倍尔.冈斯和谢尔曼·杜拉克等人组成了法国电影中的印象派。印象派电影最大的特点是: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着重营造一种氛围,用画面本身来表达,追求造型美、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这正与印象派绘画重视光影的变化效果,描绘转瞬即逝的直接印象有异曲同工之妙。。德吕克的作品《西班牙的节日》被公认为是印象主义的代表作,一些早期影评人将电影的成功归功于德吕克剧本的抽象文学风格和对一系列动态图像的唤起, 认为剧本超越了电影。
摄影
在英国,摄影家将印象派理念融入到摄影当中,使得摄影艺术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采用印象派理念创作出的摄影作品,不仅能够清晰的展示出景物的细节特点,还能够从细节中体现出整个自然的发展特点。受印象派摄影影响并身体力行的摄影家主要有:英国摄影家约翰•杜利•约翰斯顿,法国摄影家罗伯特·德马奇,奥地利摄影家海因里希·库恩等。印象派摄影家还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如拉克罗亚在1900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就象是一幅画在画布上的炭笔画。印象派摄影家使自己的作品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之为“仿画派”。
参考资料
艺术科普 | 什么是印象派?.深圳市龙岗区美术家协会-微信公众平台.2023-12-12
印象派到底是怎么回事?.微信公众平台.2023-11-20
日出·永恒:印象派的高光逆袭.复旦青年-微信公众平台.2023-12-12
绘画与革命:印象派的八次展览.艺术中国-微信公众平台.2023-12-12
印象派从浮世绘里学到了什么?.艺术中国-微信公众平台.2023-12-12
雷诺阿笔下的巴黎女子图鉴.艺术中国-微信公众平台.2023-12-12
人们为何喜爱印象派绘画.光明网.2023-11-20
逐光者莫奈(经典流芳).人民网.2023-11-18
莫奈被称"印象派之父" 一生创作超2000幅油画.人民网.2023-11-20
大师代表作|马奈最有名的10幅画.澎湃新闻.2023-11-18
爱德华 · 马奈油画作品欣赏.日照市美术馆-微信公众平台.2023-12-12
雷诺阿:追逐阳光的“少年”.人民网.2023-11-18
历史上的今天:法国印象派大师雷诺阿诞辰.正观新闻.2023-11-18
贝尔特·莫里索:塑造印象派.澎湃新闻.2023-11-18
纪念|德加诞辰187年,与失明缠斗却画出唯美舞者.澎湃新闻.2023-11-18
古典与现代的交织.光明日报.2023-11-18
250余件印象派画作在澳大利亚展出.凤凰网.2023-11-18
鉴赏 | 澳大利亚印象派的领军者——汤姆·罗伯茨作品欣赏.新浪看点.2023-12-11
Tom Roberts.artgallery.2023-12-25
鉴赏|澳大利亚印象派的领军者——汤姆·罗伯茨作品欣赏.齐鲁壹点.2023-11-18
Coming South.trek.2023-12-25
印象派为什么值那么多钱?.微信公众平台.2023-11-20
印象派画家莫奈画作预估价4.8亿人民币亮相拍卖行,该画作此前几乎从未公开.扬子晚报.2023-11-18
paul-durandruel-the-man-who-invented-impressionism-explored-in-new-exhibition.artlyst.2023-12-12
“印象”魅力穿越时空 法兰西画魂打动北京.中国新闻网.2023-12-11
2004年,印象派第一次到中国展出_百度搜索.中国政府网.2023-12-11
摄影风格发展史之—印象派摄影.中国网.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