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宝塔碑
多宝塔碑,全称为《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完成于天宝十一年(752年),是唐朝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代表作之一。
《多宝塔碑》由岑勋撰文,书法家徐浩题写碑额,颜真卿书丹,碑刻家史华刻石而成。原碑在唐长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时移至陕西西安碑林,康熙年间碑石断裂,现保存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碑高285厘米,宽102厘米,文共34行,满行66字,共2027字。碑文内容主要记载了西京(今陕西西安)龙兴寺禅师楚金修建多宝塔之原委和经过。
《多宝塔碑》主要采用“重按直提法”运笔,字形方正厚重、棱角分明。清代书法家何焯评价《多宝塔碑》:“此碑能专精学之,得其神,便足为‘二王’继。”现今通行的汉文正楷体字中,仍然保留着许多此碑的字体特征,现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三至六年级的书法课本例字均取自《多宝塔碑》。
创作历程
相关作者
《多宝塔碑》碑文撰者为岑勋,南阳人,无官位,生平无考,诗人李白曾送诗二首,分别为《送岑征君归鸣皋山》《鸣皋歌送岑征君》,“征君”是李白对这位民间征士的尊称。
碑额由徐浩题写,徐浩(703~782),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张九龄甥,是唐朝书法家,擅长楷书,著有《论书》(又称《法书论》)等。
碑文是颜真卿44岁时所书。颜真卿(709—784年),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阎良区及临潼区渭河以北地区)人,祖籍琅临沂(今临沂市)。先祖颜之推为北齐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幼年丧父,由母亲殷氏抚养长大,伯父颜元孙也对其教诲颇多。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曾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封鲁郡开国公,人称“颜鲁公”。他为人清廉正直,严谨端正,是四朝元老,深得历任帝王的信任。颜真卿擅长楷书、行书,他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其代表作品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祭侄文稿》等。
立碑过程
多宝塔指安置释迦佛与多宝佛的佛塔,据《多宝塔碑》碑文记载,西京(今陕西西安)龙兴寺高僧楚金禅师静夜诵读《法华经》时,觉得时有多宝塔浮现眼前,于是发愿修建多宝塔,后选中了千福寺作为多宝塔安放地。千福寺旧址位于唐长安安定坊(今西安市之西南火烧碑西村附近),李治咸亨四年(公元673年)时立寺。在众人襄助下,多宝塔始建于于天宝元年(741年),天宝四年(744)落成,李隆基曾为立塔赠银50万、绢上千匹。楚金禅师逝世后,唐玄宗特派使者吊唁,监护丧事,并亲自书写了塔额。天宝十一年(752年),在多宝塔前立《多宝塔碑》。据《历代名画记》,在“会昌法难”的废佛运动中千福寺被毁,幸而被毁不久后又随着李忱的继位而重建。
作品内容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又称为 《千福寺多宝塔碑 》《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 》《多宝佛塔碑 》《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书丹、史华刻石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
碑石
《多宝塔碑》原碑在唐长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时移至陕西西安碑林,现保存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碑高285厘米,宽102厘米,文共34行,满行66字,共2027字。此碑直刀平底镌刻较深,且石质坚润甚少剥落,总体完好。据《善本碑帖录》,碑石原缺“二”下的“日”字、“检校”上的“敕”字、“塔使”下的"正议”2字;康熙年间碑石断裂,共损20字,包括“佛知见法为”5字、“空王可托本愿同”7字、末行“大夫行内侍赵思”7字、碑尾“刻”1字;现存碑石又缺“赵思”下的“”字、碑尾“刻”字上的“河南省史华”4字,但缺失时间不详。
碑文
《多宝塔碑》为真书(指从汉魏到隋唐的楷体,其特征是楷中有隶),其中碑额“大唐多宝塔感应碑”为隶书,分两行阴刻;碑侧刻有金莲峰真逸题名及金明昌五年刘仲游诗;碑阴是僧人飞锡为纪念楚金禅师所撰文字,吴通征楷书;碑文开头写明“南阳郡岑勋撰,朝议郎判尚书武部负外郎临沂市颜真卿书,朝散大夫捡校尚书都官郎中、东海徐浩题额”。
碑文内容主要记载了西京龙兴寺禅师楚金修建多宝塔之原委和经过,首段称:“妙法莲华,诸佛之秘藏也;多宝佛塔,证经之踊现。”意指多宝塔为《法华经》的护持,每当诸佛宣说《法华经》时,多宝佛塔会从地涌出,出现于诸佛之前,以证《法华经》真实之义。碑文中描述在始建多佛塔之时,“千家献黄金,万匠磨琉璃”,多宝塔建成后“宝塔凌太虚,忽如涌出时”。
《多宝塔碑》碑文中凡遇“帝”“圣”“宸”“恩”“旨”“敕”“我皇”“我帝”“主上”等字都在字前空格,多为空三格,且提行,此种格式意在表示敬意。碑中还涉及避讳,例如李隆基名李隆基,碑文中的“隆”字以“盛”字代,“基”字则以“本”字或“阶”字代,如“筑基”改成“筑阶”。
艺术鉴赏
提按运笔
笔尖着纸后运行直至完成笔画收笔,这一连续动作过程中笔法的运动变化通常分为提按(提笔收起、下笔着纸以及用这种方法来控制线条的粗细)、平动(书写线条的中部,包括直线和弧形线,同时有提按动作)、使转(书写多数笔画端部的特有形态和线条的转折处,亦同时有提按的动作)三个主要动作,三个动作的复杂合和综合发挥便产生意态万千的笔画形态来。从《多宝塔碑》强调笔画端部和转折处的形态以及笔画的粗细差别,尤其从横划细、竖划粗来看,《多宝塔碑》在起笔与收笔中具有明显的提按,即“重按直提法”应用的结果;而从点画的精致入微,细节处变化细致来看,部分糅合了使转笔法。
主笔突出
在《多宝塔碑》单体字中,一般以横划或竖划为主笔,书写时会突出主笔,以保持重心稳固。《多宝塔碑》以竖划作为主笔较多,碑中展示了两种竖划写法,一为悬针竖,以“年”字为例,中间的悬针竖为该字主笔,横向下笔后斜向顿笔,然后向下行笔,至下段渐渐提笔使线条变细,最后出锋收笔,竖划虽尖而不飘;二为垂露竖,因下端圆润如下垂的露珠而得名,以“下”字为例,起笔以及中上段写法与悬针竖相同,区别在于中下段,行笔至中下段时笔锋略向左摆,接着向右下顿笔,再向上回锋收笔,形成明显增粗的尾端。
方正厚重
在用笔上,《多宝塔碑》起笔藏锋为主,兼用露锋,方圆并用,具有丰厚遒美、腴润沉稳、横竖粗细、对比强烈等特征;在结体上,《多宝塔碑》既讲究规矩,又生动活泼,具有紧凑规整、平稳匀称等特征。《多宝塔碑》的竖画多为垂露竖,属于“藏头”“护尾”;横画起笔下切,收笔“护尾”。整体而言,《多宝塔碑》书写较为迟缓,易形成厚重之感,线条刚劲有力,具有男性的阳刚之美。但在一个笔画中也有相对的快慢变化,仍以“下”字为例,横划起笔下切入笔较为慢,随后由慢到快进入中后段,然后又减速,缓慢以顿笔收笔。
避让恰当
楷书中每一个笔画都可能受到周围其他笔画的影响,有时为了配合整体而舍弃单字的独立美,采用部分避让的方式。《多宝塔碑》涉及字体避让时,对避让的主次区分恰当。以左右结构为例,《多宝塔碑》中展示了让左和让右两种做法,如“勃”字就属于让左,左边大右边小,右边避让给左边;“何”字属于让右,左边的“单人旁”在整个字中仅占很小空间,右边的“可”占据近四分之三的空间。两个字通过恰当的避让,达到了动态的平衡,整体结构稳固。
院体风格
颜真卿的舅祖殷仲容为李治和武则天时期的重臣、书法家,书风为宫廷风格,其后代颜元孙、颜惟贞承继了他的书风,因而颜真卿早期受家族宗派传承影响较大,在《多宝塔碑》体现出的书风综合了殷式、颜式以及唐翰林院的院体王氏书风。《多宝塔碑》为大型宗教碑文,颜真卿非文本作者,他以华丽的书写方式来回应文本内容,从而呈现出典型的院体风格。例如,碑文中笔画较为锋利,通常带有尖锐的收笔;并且,当两侧有纵向长线时,往往左侧较细,右侧较粗,且有微向内凹的倾向,以“圆”字为例,右侧的竖划明显比左侧粗。
棱角分明
《多宝塔碑》多数横划的起笔处露锋直入,即笔尖顺势着纸形成小斜面,很多长横总体略粗,左端起笔时稍向上斜,右端落笔时顿笔较重,使得左段和中段对比之下显得纤细,形成明显增粗并向下弯的端点,最后左右两个端点都显出明显的棱角。以“七”字为例,起笔时斜向顿笔较重,起笔的下方形成了明显的外廓折线,落笔时的顿笔使右端也有明显的外廓折线。其它笔画如横折、横折钩、横撇、横钩,以及竖提、撇折等处的折角,由于在写折之前轻提笔之后较重顿笔,提按的起伏幅度较大,外廓线的棱角更加突出。
名家点评
宋代学者、书法家朱长文《续书断》评《多宝塔碑》:“遒劲婉熟,已与欧、虞、徐、沈执笔相上下。”
明代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书法家王世贞在《弇州山人四部稿》评论此碑:“此帖结法尤整密,但贵在藏锋,小远大雅,不无佐史之恨耳。”
明孙矿《书画跋》认为此碑:“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史家鼻祖。”
明书法家、画家、诗人盛时泰在所著《苍润轩碑跋》中评论:“鲁公书《多宝塔碑》最窘束而世人最喜。”
清代的书法家王澍评价《多宝塔碑》:“此碑书法腴劲,最有态度。鲁公书多以骨力健古,独此碑腴不剩肉,健不剩骨,以浑劲吐风神,以姿媚含变化,正其年少鲜花时意到书也。”
清代的藏书家、书法家和校勘学家何焯评价《多宝塔碑》:“鲁公用笔最与晋近,结字别耳。此碑能专精学之,得其神,便足为‘二王’继。”
拓本
《多宝塔碑》传世拓本中最早者为北宋拓本,包括康熙年间宫内藏本,宋权、宋草、张玮递藏本,李宗瀚旧藏本等,另外,还有南宋拓本、明中期拓本、明末清初拓本、清乾嘉后拓等。《善本碑帖录》认为北宋拓本最佳,而近拓“不足观”。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拓本《宋拓多宝塔感应碑》册以及明拓本《多宝塔碑》;文物出版社影印有宋拓《唐颜真卿书多宝塔碑》《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金石拓本菁华》收有明中期整拓;《西安碑林名碑》辑有馆藏明末清初拓;甘肃省档案馆收藏有一拓本,年代不详,档案馆鉴定为应系明代以前的拓本。
后世影响
《多宝塔碑》历来为学习书法者所重视,许多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可以说,此碑至今仍是学者众多、影响巨大的楷书学习范本。
现今通行的汉文正楷体字中,仍然保留着许多《多宝塔碑》字体之特征。。现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三至六年级的书法课本例字均取自《多宝塔碑》。
相关争议
千福寺位置争议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多宝塔碑》原立于唐长安城千福寺,而明代金石学家赵蛹《石墨镌华》则称此碑原在兴平市(今陕西咸阳兴平县)千福寺。明代以后的金石著作对此多未明辨,但多认可张彦远的说法。然而,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京兆府府学新移石经记》提到从兴平移《多宝塔碑》;当代碑帖专家王玉池先生编的《历代著名碑帖译注》,介绍《多宝塔碑》时也说千福寺在兴平。
塔院位置争议
千福寺分为东塔院和西塔院,根据《多宝塔碑》碑文中:“至二载,敕中使杨顺景宣旨,令禅师于花萼楼下,迎多宝塔额”,比照《历代名画记》卷三所言“西塔院李隆基皇帝题额”,似乎多宝塔和碑应是立于西塔院;但《历代名画记》卷三又记有“此东塔玄宗感梦置之”,据此又说明广惠寺华塔和碑应在东塔院。鉴于此,多宝塔和《多宝塔碑》在千福寺中的具体塔院位置尚不能定论。
参考资料
释迦、多宝.故宫博物院.2023-07-06
多宝塔.故宫博物院.2023-07-06
多宝塔碑.故宫博物院.2023-07-06
宋拓多宝塔感应碑册.故宫博物院.202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