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狮科
海狮科(Otariidae)隶属于哺乳纲食肉目。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分类,海狮科共分为7属16种:南海狗属(Arctocephalus)、海狗属(Callorhinus)、北海狮属(Eumetopias)、新海狮属(Neophoca)、海狮属(Otaria)、熊海狮属(Phocarctos)、加州海狮属(Zalophus)。此外海狮科物种还具有部分相同外形特征:大部分海狮的身体上都长有浓密的短毛,下面还有一层薄层的绒毛,不同海狮的毛色深浅并不一致,主要为黄褐色和褐色。颈部较长,有小的耳壳,前肢较长,无爪无毛,后肢比较发达,向前屈曲,能在陆上移动。具有明显的尾巴,但都较短。
海狮科共分为7属,广泛分布于生活于整个太平洋和南大洋的亚极地、温带和赤道水域;其中海狗和北海狮在中国海域出没过。海狮科动物属于半水栖肉食动物,主要以鱼类、鱿鱼和甲壳亚门(包括磷虾)为食。
海狮科物种全部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加岛海狗、澳海狮、新西兰海狮、加拉帕戈海狮处于濒危;北海狗处于易危;北海狮处于近危。2021年,在中国出没过的两种海狮科动物北海狮和北海狗均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等级为二级。
种属分类
截至2023年年,在海狮科的分类中,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分类,海狮科共分为7属16种:南海狗属(Arctocephalus)、南海狗属(Arctocephalus)、海狗属(Callorhinus)、北海狮属(Eumetopias)、新海狮属(Neophoca)、海狮属(Otaria)、熊海狮属(Phocarctos)、加洲海狮(Zalophus)。南海狗属(Arctocephalus)包括南美海狗(Arctocephalus australis)、新澳海狗(Arctocephalus forsteri)、加岛海狗(Arctocephalus galapagoensis)、南极海狗(Arctocephalus gazella)、胡岛海狗(Arctocephalus philippii)、南非海狗(Arctocephalus pusillus)、安岛海狗(Arctocephalus tropicalis)、瓜岛海狗(Arctocephalus townsendi);海狗属(Callorhinus)包括北海狗(Callorhinus ursinus);北海狮属(Eumetopias)包括北海狮(Eumetopias jubatus);新海狮属(Neophoca)包括澳海狮(Neophoca cinerea);海狮属(Otaria)包括南海狮(Otaria byronia);熊海狮属(Phocarctos)包括新西兰海狮(Phocarctos hookeri);加州海狮属(Zalophus)包括加州海狮(Zalophus californianus)、加拉帕戈海狮(Zalophus wollebaeki)、日本海狮(Zalophus japonicus)。本词条以此分类为标准。
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海狮科的分类标准存在一定差异,以中国国内海狮相关研究为例,海狮科同样被分为7属14种,其中加州海狮属只包含有加州海狮(Zalophus californianus)一个物种。国际研究中根据综合生物分类信息系统(ITIS)分类,海狮科被分为7属15种,其中毛皮海狮属不包括瓜岛海狗(Arctocephalus townsendi),其他属划分与IUCN分类相同。
形态特征
海狮科物种是高度性态二异的动物,雌雄之间,大小相差悬殊。北海狮为例,雄的长达3.50~3.80米,重达700~1000千克;雌的只有250~350千克重。加州海狮,雄的长约2.10~2.40 米,重达300~350千克;雌的长不过1.80米,重不过100千克。此外海狮科物种还具有部分相同外形特征:大部分海狮的身体上都长有浓密的短毛,下面还有一层薄层的绒毛,不同海狮的毛色深浅并不一致,主要为黄褐色和褐色。颈部较长,有小的耳壳,前肢较长,无爪无毛,后肢比较发达,向前屈曲,能在陆上移动。具有明显的尾巴,但都较短。海狮科物种的特点是胡子特别发达,胡子根部的神经非常复杂,不仅可以通过触摸进行感觉,还可以接受声音,具有声音感受器的作用。
分布栖息
海狮科共有7属16种,广泛分布于生活于整个太平洋和南大洋的亚极地、温带和赤道水域;其中北海狗和北海狮在中国海域出没过。不同海狮科物种之间的分布区域有所差异,其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表:
生活习性
食性
海狮科动物属于半水栖肉食动物,主要以鱼类、鱿鱼和甲壳类动物(包括磷虾)为食。但不同海狮科动物的食性略有差异,具体如下表:
觅食模式
海狮科物种会根据不同季节而集中捕食某些食物,以北海狮为例:冬季捕食鱼鱼群,春季捕食产卵鱼群,夏季和秋季捕食鲑鱼,全年捕食明太鱼和太平洋鳕。加州海狮会在冬季以捕食北美鳟鱼为主,春季时则以捕食大麻哈鱼为主。
迁徙
大部分海狮科物种存在迁徙现象(加拉帕戈海狮不迁徙),其中北海狮虽然会因为觅食的缘故长距离移动,但不被认为是在进行迁徙。以北海狗迁徙为例,北海狗每年都要进行大规模的迁徙,前往季节性多产的觅食区。根据研究,北海狗主要在夏季迁徙到白令海集中觅食(但也有记录一小部分成年雌性北海狗和幼崽存在冬季迁徙情况)。
生长繁殖
生长
对于海狮科物种来说,雌性在3岁时达到性成熟,在3~5岁之间进行第一次繁殖。雄性通常在5~7岁性成熟,甚至更晚,因为雄性需要大到足以占据繁殖领地才能与雌性交配。雄性通常只能活到十几岁,而雌性则能很好地活到30多岁。雌性每次繁殖期只生一只幼崽,而且幼崽之间经常有间隔。根据物种、气候影响、疾病事件和雌性投入精力差异的不同,头一年的幼崽存活率变化很大(从0到90%存活率)。不同海狮科物种的成长差异不大,以北海狗,南美海狗和加州海狮为例。
北方海狗的幼崽早熟。在出生当天就会游泳,但直到一个月大时才会主动游泳。当雌北海狗外出觅食时,北海狗幼崽们会撤退到繁殖地的无人居住的地方,以避免被成年雌性咬伤。北海狗幼崽成长速度很慢,因为每次在母北海狗外出觅食时幼崽都要禁食,而且大多数时候都要面对需要高代谢率才能生存的寒冷天气,大约10%的幼崽在断奶前死在岸上。
北海狗幼崽在成年母崽体重的40%左右断奶,大多数幼崽会在断奶之前并离开陆地。雌性北海狗在3~5岁左右性成熟后几乎立即交配,并开始每年生产一只幼崽。雄性北海狗直到8~9岁才在社会上成熟(大到足以在雌性中获得领地)。
加州海狮幼崽的声音和嗅觉印记伴随着出生,并被雌性和幼崽用来在分离后团聚。产后的第一周,雌性会陪伴幼崽,然后开始轮流在海上喂食和在陆地上哺乳,这种喂食模式一直持续到11个月后断奶。
南美海狗出生后,雌性给幼崽喂奶,并在岸上禁食近11天。然后雌性开始觅食,把幼崽留在岸上,花4~5天在海上觅食,花1~2天在繁殖地哺育后代。雌性照料幼崽的前三个月,雌性觅食旅行的持续时间变化很大,这会影响后代的生存,较长的觅食旅行会增加幼崽死亡的风险。
繁殖
海狮科物种中除了全年繁殖的澳海狮外,其余物种均是年度繁殖动物,繁殖期聚集在繁殖海滩或岩石地区。所有物种都是“一夫多妻制”,领地内雄性与不止一只雌性交配。在海狮科物种繁殖对,雄性首先到达繁殖地,建立并占领领地。雌性通常在分娩前1或2天上岸,通常在分娩后5-10天内发情。出生后,雌性轮流在海上觅食和在岸上照顾幼崽。大多种群具有高度同步的分娩时间,大多数分娩发生在2-3周内。所有的雌性在受精卵后都有3-4个月的胚胎滞育期(延迟着床),妊娠期被认为是8-9个月。由于海狮科物种分布广泛,不同物种之间繁殖行为有一定差异,以北海狗、加州海狮和南美海狗繁殖做重点介绍。
北海狗是“一夫多妻制”动物,成年的平均性别比例约为每只雄性九只雌性。雄性将雌性使用的生育区域划分为不同的领地空间。雄性主要用叫声和姿势威胁来保卫领地的边界,有时还会打架。雄性比雌性早一个月到达领地,花费时间禁食维持边界。对于雄性北海狗群来说,禁食平均持续38-42天。在整个主要的繁殖季节(7月),雄性花大部分时间与雌性互动和交配,每只雄性都能独占其领地内的所有雌性。体型最大的雄性在7月下旬离开自己的领地,取而代之的是体型较大的亚成年雄性,它们完成了一年中大约20%的交配。
雄性对要保卫的区域非常明确,每年至少保持一些相同的边界,很少有保卫的领土与前一年的领土距离超过10米。雄性会年复一年地坚持保卫一块领地,即使这块领地上的雌性很少。雌性通常在分娩前一天到达,选择一个分娩地点,而不考虑雄性是否会保护该地点,通常在晚上分娩。雌性留在分娩地点和幼崽在一起,保护幼崽不受其他雌性的伤害,直到交配发生。然后雌性离开去觅食几天,再回来哺育幼崽。归来的雌性通过叫声或气味来定位幼崽。雌性除了自己的幼崽,它们不会给其他幼崽喂奶。孤儿和饥饿的幼崽会偷偷吃奶,但经常被咬伤,许多幼崽死于伤口和感染。
加州海狮繁殖期为五月到七月,5月成年雄性开始在浅水区建立领地,领地一般建在海滩上。在6月下旬和7月雌性进入发情期时,领地争斗会加剧。大多数雄性都不成功,会退到海里或“单身”。领地雄性靠冬天堆积起来脂肪在领地内禁食,时间从1天到一个月不等,雄性脂肪耗尽后,领地就会被其他雄性取代。
南美海狗是“一夫多妻制”动物,繁殖期为10月下旬到1月中旬,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是幼崽出生高峰期。雄性在繁殖期间具有领地意识,且只与领地内雌性交配,减配期间会保持占领领地,最长达60天,这期间保持禁食,结束繁殖后雄性离开领地开始在海上觅食。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数据,海狮科中部分物种的种群数量基本稳定、部分上升、部分减少,具体如下表所示:
致危因素
海狮科物种的致危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由于毛皮市场的需导致的过度商业捕猎。以北海狗为例,1786年到1828年之间,每年平均有10万只北海狗被猎杀,对其的商业捕捞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种群数量大幅减少的直接原因。
二、由于栖息环境被破坏导致的数量大幅度下降。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阿拉斯加大部分地区的海狮数量减少了60%~70%。这是由于海狮食用的鱼类和商业渔业捕捞的鱼类的种类组成和大小重叠,过度商业捕捞导致海狮食物匮乏,进而种群数量下降。自1998年以来,新西兰海狮的主要繁殖地奥克兰群岛的幼崽产量下降了40%,主要原因就是来自渔业引起的资源竞争。
保护等级
海狮科物种全部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加岛海狗、澳海狮、新西兰海狮、加拉帕戈海狮处于濒危;北海狗处于易危;北海狮处于近危。具体等级如下表:
2021年,在中国出没过的两种海狮科动物北海狮和北海狗均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等级为二级。
海狮科、海象科与海豹科的区别
在形态特征方面,海狮有明显的外耳,而海豹和海象没有明显外耳,但雌雄海象都有一对很长的犬齿。此外,海狮的皮毛比海豹要厚,海狮有较长的护毛与浓密的绒毛,皮毛可以很好地隔绝水和空气。海狮的皮下脂肪一般比海豹要少,海象的躯体表面光滑无毛。
在陆地运动模式方面,海狮的鳍状肢可以弯曲,在陆地上四肢可以将身体撑离地面,主要靠前鳍状肢发力,陆地行动比海豹和海象要灵活。海豹的鳍状肢无法支撑身体离开地面,它们以鳍状肢作为辅助,通过蠕动的方式前行。
海象的鳍状肢形态接近海豹,呈三角形,它们的后鳍状肢可以向前弯曲,这点又类似于海狮。早在16世纪,瑞典地理学家、作家马格努斯就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他写道:"海象靠它的牙齿,攀到岩石顶端,然后又回到海里。"海象可以依靠长牙和鳍状肢来到没在水中的浮冰边,然后用长牙钩住冰缘,紧缩颈部肌肉,以便使一只鳍状肢攀到冰上。海象把全身重量都集中到长牙上后,全身向前猛冲,最后用鳍状肢蹒跚地在冰上爬行。
主要价值
研究人员通过对加州海狮的基因组进化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半水生哺乳动物适应性进化的基因组机制,为了解半水生哺乳动物的进化、哺乳动物二次入水过程中动物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加州海狮发现其前鳍起到水翼的作用,在水中垂直移动时产生向前的推力和升力。基于此设计了三相推进系统,可产生比完全基于升力的水翼或基于阻力的划桨游泳方式所能达到的更大力量。
参考资料
Eared Seals.ITIS.2023-07-02
Otariidae - Family.iucnredlist.2023-07-02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中国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3-07-02
Sea-lion.sandiegozoo.2024-09-11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7-02
Callorhinus.ITIS.2023-07-02
Eumetopias.ITIS.2023-07-02
Arctocephalus.ITIS.2023-07-02
Neophoca.ITIS.2023-07-02
Otaria.ITIS.2023-07-02
Phocarctos.ITIS.2023-07-02
Phocarctos hookeri.iucnredlist.2023-07-02
Zalophus californianus.iucnredlist.2023-07-02
Zalophus wollebaeki.iucnredlist.2023-07-02
Zalophus japonicus.iucnredlist.2023-07-02
Steller Sea Lion.iucnredlist.2023-07-02
New Zealand Fur Seal.iucnredlist.2023-07-02
Arctocephalus galapagoensis.iucnredlist.2023-07-02
Arctocephalus gazella.iucnredlist.2023-07-02
Arctocephalus philippii.iucnredlist.2023-07-02
Arctocephalus tropicalis.iucnredlist.2023-07-02
Arctocephalus townsendi.iucnredlist.2023-07-02
Neophoca cinerea.iucnredlist.2023-07-02
Otaria byronia.iucnredlist.2023-07-02
Callorhinus ursinus.iucnredlist.2023-07-02
Arctocephalus pusillus.iucnredlist.2023-07-02
South American Fur Seal.iucnredlist.2023-07-02
形态各异的哺乳动物.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2023-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