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尔敦
窦尔敦(生卒年不详),乳名窦二东,又名窦开山,河北献县人,清代时侠盗。
窦尔敦其人在清代正史两大基本史书《清史稿》和《清实录》中都没有记载,而散见于《献县志》等地方志,以及《阅微草堂笔记》《清稗类钞》《蝶阶外史》等笔记中。在各古籍中,窦尔敦大都为献县人,武功高强,善于劫盗,但盗亦有道。《献县志》中记载了窦尔敦单人突破数百人围攻的故事,《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窦尔敦在夜里潜入他人家中,将女子掳走的故事。而在《辽海小记·红胡子》中,窦尔敦为反抗清朝统治的起义军领袖,力图反清复明,以接纳天下绿林好汉,杀尽天下贪官污吏为职责。
窦尔敦的故事在小说、戏剧中多有出现。在满族说部中,窦尔敦曾在献县起义,被俘后发配至漠北充军,抵御沙俄入侵。在《施公案》中,窦尔敦盗得康熙帝御马,被施世纶破案擒获。在《彭公案》中,窦尔敦因反对黄三泰借银,与其进行比武时被打伤。在京剧《连环套》中,窦尔敦在《施公案》与《彭公案》中的事迹被合并,他先是反对黄三太执金镖借银,在比武过程中,被黄三太用暗器打伤。然后离开河间来到连环套地区落草为寇。时至十几年后,窦尔敦盗得御马并嫁祸黄三太,但此时黄三太已死,黄三太之子黄天霸奉命缉拿窦尔敦,窦尔敦被擒认罪。
无论是小说笔记,还是京剧中,窦尔敦都是一个侠肝义胆,充满反抗精神的巨盗。纪昀曾称赞窦尔敦盗亦有道,充满侠义精神。民国著名清史学家萧一山称窦尔敦是一位积极从事反清复明的义士。
主要事迹
窦尔敦其人在清代正史中两大基本史书《清史稿》和《清实录》中都没有记载,而散见于《古城珲》《献县志》等地方志,以及《阅微草堂笔记》《清稗类钞》等笔记中。
《献县志》
《献县志》记载,窦尔敦为康熙的大盗,曾经单人骑马在路上抢劫,多人联手不能阻挡。献县县令率领数百人到城西廉颇庙围攻窦尔敦时,窦尔敦未骑马,而是裸露胳膊,紧握大刀,大叫着从庙里跳出来,将众人打得奔溃。
《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记载,窦尔敦是献县的大盗,乳名二东,他的哥哥叫大东,兄弟俩名字都已佚失,所以以乳名相传。窦尔敦,就是窦二东的转音。窦尔敦能在夜里进到人家里,偷看到女人睡下后,控制她们不让出声,连同被子卷起来,挟着越过数十重房屋离开。等到晨钟快敲响的时候,仍用被子卷着送回来,被盗者迷迷糊糊如在梦中。有一天夜里,丢了妇女的人家埋伏在屋里,窦尔敦送还妇女的时候,那些人突然出来搏斗。窦尔敦用一手挥刀格斗,一手把妇人扔到床上,如同风驰电掣般,一转眼就无影无踪了,像唐代剑客一样。
《清稗类钞》
《清类钞》记载,窦开山乳名尔敦,也有说是二东,其大哥叫大东,都是献县的大盗。窦尔敦武功高强,对手十箭齐发,他也能用枪锋抵挡,还能使箭反弹回去,一个也不会遗漏。窦尔敦双刀使得更好,超出同辈。他曾经劫掠一个巨屋时,被官府发现踪迹,前往追捕。窦尔敦手持双刀闪舞而过,捕快没有看到人,感觉像是一条白绢飞舞着飘过去。等捕快定睛观察时,窦尔敦已经逃到数十里外。此时捕快发现他们骑过来的二十五匹马的尾巴尖,都已经被削去。
窦尔敦曾深夜潜入人家,持刀直奔卧室,将老少妇女全部奸污。遇到特别漂亮的,窦尔敦还会用被子裹起来挟持带走,天亮时再送回来。那些被奸污的人都不敢说,否则第二天会再次被窦尔敦挟持走,并且再也不送回来。所以每当妇女辈在夜间见到窦尔敦前来,都会叫他窦师父,然后将金银珠宝送给他。窦尔敦仗着自己的技艺,在阜城、肃宁县、交河、吴桥等县横行,官府虽然知道,但抓不到他。
《蝶阶外史》
《蝶阶外史》记载,窦尔敦是献县的大盗。一日,他尾随一位孤身的旅客,旅客察觉到窦尔敦是盗贼,于是快马加鞭,结果错过了住宿点,只能借住在寺庙。窦尔敦也随之跟到寺庙。寺庙僧人出门迎接,看到旅客的装扮特别开心,将他带进屋内,招待饮食,并且安排与窦尔敦住在一起。深夜,窦尔敦悄悄告诉旅客,他原本想劫持旅客,导致现如今二人同时进入贼窝,但同时也安慰旅客不要害怕,他会救旅客出去。于是窦尔敦在房间西北方向看到一个大缸,缸里有棉絮,把棉絮掏出后,露出一个地道入口。窦尔敦顺着阶梯进入暗道,到达另一个庭院。这个庭院里有一个房间正点着灯,僧人在屋内坐在上位,周围一群少妇围绕。窦尔敦趁着其中一位少妇出门添酒,悄悄问她什么状况。少妇告诉窦尔敦,这些少妇都是附近村庄的妻子,被僧人挟持到密室,一共有二三十人。窦尔敦告诉少妇,如果听他的话,他就能救所有人出去。于是安排少妇回屋后,用酒灌僧人,并且将他的兵器偷走。少妇回屋后,果然开始灌僧人,并且把僧人的武器藏了起来。此时窦尔敦突然闯入屋内,用刀刺向僧人。僧人没有兵器,又喝了酒,于是被窦尔敦杀死。窦尔敦安排所有妇人带着僧人所藏金钱,逃出寺庙,窦尔敦一把火将寺庙烧了。窦尔敦与旅客连夜骑马逃走,到分岔路时,旅客为报答救命之恩,想要赠与窦尔敦金钱。窦尔敦告诉他,如果自己真的想图钱,就不会等到这个时候了。说完,二人便分道扬。
《辽海小记》
《辽海小记·红胡子》记载,明朝末年,明朝大将袁崇焕杀掉手下毛文龙,打开长城,将清军放入关内。而毛文龙深得民心,他的死激起部下不满,一部分人降清,一部分人力战殉城,而另一部分落草为寇,在关里行侠仗义,窦尔敦就是这其中一员。窦尔敦是河北人,李恕谷的徒弟颜习斋的再传弟子。李恕谷和颜习斋都是明朝北方遗老,他们力图反清复明,文武兼修。窦尔敦在他们的教导下,性情侠义,擅长武功,以接纳天下绿林好汉,杀尽天下贪官污吏为职责。
小说形象
满族说部
满族民间说部,是由满族民间艺人创作并传讲的一种长篇散文体叙事文学,其中有一篇名为《傅恒大学士与窦尔敦》的说部,记述了关于窦尔敦的内容。
窦尔敦早年在河北献县一代进行起义运动,活动范围逼近京城。爱新觉罗·弘历听闻后,下令活捉窦尔敦。窦尔敦被抓后押上太和殿,面不改色,誓死如归,痛骂国君不恤民怨,民众怨声载道。窦尔敦的大义凛然,打动了乾隆帝。恰逢黑龙江省沙俄东侵,兵部急募戍边强将。大学士富察·傅恒知窦尔敦有少林武艺便巧言劝阻乾隆帝,意图招抚窦尔敦,发配北疆充军。乾隆皇帝采纳了傅恒大学士的建议,所以窦尔敦被派往漠北充军,抗击俄罗斯帝国。窦尔敦后世留在窦集屯,建立窦尔敦庙,世代守护。
《施公案》
《施公案》的主角为康熙清官施世纶。一日,康熙帝仁寿宫内的御马被盗,钦定施仕伦半年内破案。施仕伦经过多方侦查得知盗马者为窦尔敦,于是带领众多官员侠客前往窦尔敦藏身地连环套。众人三入连环套,但都战胜不了窦尔敦的双头钩。于是设计利诱看马人,盗出御马,将窦尔敦抓获。
《彭公案》
《彭公案》中讲述的是彭公在三河市知县任上,抓获当地恶霸左青龙。左青龙的同党买通朝中官员,罢免了彭公的官职。彭公的好友李七候不平,于是邀请绿林豪杰凑五百银,帮助彭公恢复官职,唯独河间府的侠盗窦尔敦不愿交银。于是另一位侠客黄三泰约窦尔敦比武,暗中用金镖打伤窦尔敦,窦尔敦由此羞愧隐遁。
人物特点
在《施公案》与《彭公案》中,窦尔敦体现了侠客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他反抗清政府的行为体现出一种向不公道的命运进行抗争的精神,一种不屈服于无理的控制或拨弄的精神,即是一种敢于向不合理不公平的现实挑战的精神。同时也体现出窦尔敦扶贫济困、除暴安良及付义疏财的助人精神。
戏剧形象
《连环套》
京剧《连环套》改编自《施公案》中窦尔敦的故事,按传统分头本和二本,头本包括“坐寨”“盗马”两折;,二本包括“拜山”“盗钩”两折。头本的故事情节为,清朝初年,绿林好汉“铁罗汉”窦尔敦,久占河间一代,因不服黄三太执金镖借银,窦尔敦、黄三太二人遂约定比武较量。在比武过程中,黄三太落败,遂使用暗器打伤窦尔敦。窦尔敦一怒之下,离开河间来到“口外”的连环套地区与贺氏四兄弟结盟,并被拥立为首领。十几年后的一天,窦尔敦得知朝中大臣梁九公奉旨到“口外”行围射猎,并携有康熙帝恩赐的一匹御马,顿时想起前仇,便乔装下山,暗入梁九公的营中,盗走御马,并留下“若问盗马人,飞镖三太定知情”的书信,欲栽赃黄三太,以报前仇。这本戏因其情节相对完整独立,故经常独立演出,其独立演出时名为《连环套》,又名《坐寨盗马》,是一出京剧净角的传统剧目。
二本的故事情节为梁九公按名字缉拿黄三太,才发现黄三太已经故去多年,就命黄三太之子黄天霸缉拿盗马之人,限期破案。黄天霸乔装镖客,到连环套探访御马下落,上山后黄天霸报出自己真正身份,激怒窦尔敦,双方约定次日比武赌马。黄天霸好友朱光祖,夜入连环套,盗走窦尔敦的兵器护手双钩,并在桌上插刀示警。次日双方比斗,朱光祖说服窦际敦还马,窦尔敦随之到官认罪。两本戏唱全就叫《连环套》。在同州梆子、徽剧、河北梆子中均有此剧目。
脸谱谱式
在京剧中,窦尔敦的脸谱为勾蓝色花“三块瓦脸”,蓝脸示其勇武,而蓝色又是舞台上表示有心机之人的一种习惯用色。画大宽眼窝,眼下画白纹,显出角色有心机。眉心额头勾一红色尖签,画红黄黑三色花眉子,花鼻窝细而窄。
人物特点
窦尔敦在戏剧中的形象是一位忠厚、直爽、讲究义气、侠肝义胆、勇猛剽悍的绿林豪杰。他身怀绝技,却并不欺人作恶,而是扶危济困、除暴安良。除了《连环套》,在京剧《黄天霸戏》中窦尔敦也有出场,其中窦尔敦黄天霸都是性格鲜明的角色,黄天霸性格毒辣,而窦尔敦则是豪爽的性格特征。
人物评价
纪昀曾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窦尔敦虽然会行窃,但从来不会偷御寒的衣服,回家的盘缠,称赞窦尔敦盗亦有道,充满侠义精神。
民国著名清史学家萧一山高度赞扬窦尔敦啸聚山林,秘密结社,任侠尚义,反抗清代,传布民族意识,努力革命事业的行为,称窦尔敦是一位积极从事反清复明的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