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震亨
朱震亨(1281年-1358年),字彦修,世称丹溪翁、丹溪先生,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赤岸镇)人,是中国金元时期医家之一,与刘完素、张从正、李均并称为金元四大家,创立滋阴学说,被后世誉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朱震亨自幼好学,日记千言,长于音律,十五岁父亲病逝,三十岁开始钻研《素问》为母治病,三十六岁师从许谦学习理学,三十七岁和四十岁参加乡试均落榜,听从许谦劝导改学医学治愈许谦的疾,四十四岁拜罗知悌为师学医,后回义乌悬壶济世、带弟子,六十七岁着手整理行医经验与心得,至正十八年(1358年)六月二十四日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朱震亨独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火论”及“阴升阳降学说”的医学理论,创立滋阴降火、升补阴血以制阳的治疗大法;总结以气、血、痰、火、郁论治的临床实践经验;提倡注重保养精血的养生原则,为中医的医学理论发挥及杂病的治疗做出了贡献;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著作;他的理论发展成丹溪学派;在中国医学界和国际医学界都有很大影响。
生平
出身世家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朱震亨出生在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赤岸镇)取名震亨,字彦修。因家乡有一条溪流叫丹溪,人尊称丹溪先生、丹溪翁。祖上居陕西平陵(今陕西兴平市东南),晋朝时,迁到义乌赤岸,成为义务望族,世代为官袭爵。祖父朱环是进士,父亲朱元有功名在身。朱震亨从小喜爱读书,日记千言,长于音律,性格豪爽。
为母学医
朱震亨十五岁,父亲病逝,全家只靠母亲一人支撑。朱震亨三十岁,母亲患病,各种治疗均不能奏效。于是朱震亨开始钻研《素问》等中医经典。经过五年的攻读,治愈了母亲的病。
为师学医
三十六岁的朱震亨听说朱熹的四传弟子许谦在东阳八华山中讲授理学。他前往求学,成为许谦的得意门生。三十七岁参加乡试落榜。这年,朱震亨的祖父逝世;老师许谦患病,没人能治好。许谦劝朱震亨转学医术。朱震亨四十岁再次参加乡试,再次落榜。至此,朱震亨再次潜心医学,几年后治愈了许谦的痼疾。
访医拜师
朱震亨四十三岁,妻子戚氏积痰病故。此时,医界盛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朱震亨在研读过程中,对书中的药方与症状不能一一对应产生疑惑,于是开始远游寻师。他遍历浙河(钱塘江)、吴中(苏州市)、宛陵(安徽宣城)、南徐(江苏镇江)、建业(江苏南京)等地。泰定乙丑(1325年)折回武林(浙江杭州)。朱震亨听说罗知悌当过御医,是刘完素的再传弟子,世称太无先生,医术精湛,于是前往拜访。这时的罗知悌名气大,年龄大,架子也大。朱震亨登门求教,立其檐下“风雨不易”,三月有余也没见着。后来有人告诉罗知悌,朱震亨是许谦的高足,这样长期冷落他,会被人诟病。罗知悌被迫接见了朱震亨,却一见如故。终于,四十四岁的朱震亨成了罗知悌的徒弟。罗知悌告诫朱震亨,学医之要,本于《素问》《难经》。张仲景之书详于外感,李杲之书重在内伤,需各取所长。朱震亨拜罗知悌为师时,罗知悌已年逾古稀,一年半后,罗知悌辞世。
悬壶家乡
朱震亨回到义乌开始诊务,他的临床疗效日益显现,医名大升,慕名前来拜师学艺者接连不断,元代临床医学的高峰由北方转移到了南国。
晚年生活
朱震亨六十七岁,应弟子们的恳请,整理自己的行医经验与心得,撰写了《格致余论》一卷,医论四十二篇。后又撰写了《局方发挥》,以问答三十一次,强调辩证论治。
逝世
至正十八年(1358年)六月二十四日,朱震亨临终前,叮嘱跟随自己学医的侄子“医学亦难矣,汝谨识之”,要刻苦钻研,端坐逝世。终年七十八岁。葬于朱东山谷头庵(亦作头庵)。人们为纪念他,在他的墓旁建了一座震亨庙。
医学思想
朱震亨学说源于《黄帝内经》,受理学的影响,并继承、融会刘完素、李杲、张从正诸家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了“湿热相火为病甚多”的观点。其“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反映了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并在医理之中贯穿了“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吉凶悔吝皆生乎动”及“动而中节”等理论。他大力宣传“养生”“节欲”“保养肺肾二脏”的重要性,在养生或治疗方面都体现了补阴的思想。他提倡滋阴降火之法,善用滋阴降火之剂,后世称之为“滋阴派”。
阳有余而阴不足论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朱震亨阐述人体阴阳的基本观点,是对《黄帝内经》阴阳学说的一大发展。朱震亨认为整个自然界处于阳有余而阴不足之状态之中,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推论人身也同样存在着阳有余而阴不足。朱震亨所说的“阴不足”,是指阴精难成易亏;所谓的“阳有余”,在生理状态下,是指人体脏腑功能时时处于活跃状态。在病理状态下,由于情欲引动相火,致相火妄动,使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亢进,阴精难成易亏。因此相火妄动,是人体容易发病之关键。要保持阴精充盛,首先就得使相火不致妄动。朱震亨的“阳有余阴不足论”,旨在强调抑制相火,保护阴精,为阐发“阴虚火动”的病机和倡导滋阴降火法提供理论基础,也为其预防、摄生思想提供理论依据。从养生的角度而言,这种注重保护精血的思想,对人们却病延年有着重要意义。
相火论
朱震亨的“相火论”与其“阳有余阴不足论”密切相关,共同构成其滋阴降火理论的基础。他对相火的论述,包括:从生理方面阐述,人体相火以精血为基础,是生命的动力,人体功能活动的推动力。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常处于活跃的状态中,相火能温百骸、养脏腑、充九窍,称为元阳,亦称真阳、真火,与一般所指病理状态之“壮火”“阴虚火旺”不同;从病理方面阐述,当人体的机能处于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就是相火妄动。它能耗损阴精、损伤元气,对人体危害甚大。相火论,是其滋阴降火法及其预防、摄生思想的理论依据。
阴升阳降论
朱震亨认为,在生理情况下,人身之气“阳往而阴来,阴往而阳来,一升一降,无有穷也。”提出了阴升阳降的观点。在五脏之中,脾促成了心肺之阳和肝肾之阴的升降。凡六淫外侵、七情内伤、饮食失节、房劳致虚等因素都可以导致升降失常而产生各种病证。他的阴升阳降观点,与“相火论”“阳有余而阴不足论”有密切关系,也是其升补阴血及补阴抑阳治法的理论依据。
朱震亨节欲养生的思想是医理与儒理的结合产物,与宋明理学禁欲倾向一致,从代表作《格致余论》“饮食色欲箴序”等章节可知脱胎于儒学的“理欲”之辩。
未病先防,养生延寿
朱震亨强调养生,未病先防。他主张生活俭朴,土布宽衣遮体,粗茶淡饭饱腹;强调相火妄动伤阴精,养身先养性;克服私欲杂念,宁心致远,劳逸结合;晚婚晚育。概括起来就是食养茹淡、修身养性 、动静有度、节欲保精。
主要贡献
朱震亨遵经善变、博采众长、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实践,纠正时弊,将医学大师罗知悌的“相火说”和理学名家程颢的“盈虚论”有机连结,独创“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火论”及“阴升阳降学说”的医学理论,阐述了“相火”之“常”与“变”的规律,最终被发展成一个学术流派:丹溪学派;创立滋阴降火、升补阴血以制阳的治疗大法;总结以气、血、痰、火、郁论治的临床实践经验;提倡注重保养精血的养生原则,为中医的医学理论发挥及杂病的治疗做出了贡献。
他撰写的《格致余论》,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医话专著,在纠正时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临证方面,他重视辨证论治,总结出许多独到的经验,在证治法方药诸方面颇多阐发,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杂病中,朱震亨治疗中风、噎膈、证、痛风等症,另辟蹊径,故曰“杂证宗丹溪”。对中风,他提出痰热生风的理论,主张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对郁证,他认为郁生诸病。
主要著作
朱震亨除著有《宋论》《樵隐》《荟丛》《风水问答》外,其代表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另有医书《伤寒论辨》《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发挥》《素问纠略》《金匮钩玄》(一名《平治荟萃》)等,有记载为朱震亨的著作,有记载为“传为朱震亨著作”,尚无定论。流传的《丹溪医案》《丹溪医论》《脉因证治》《丹溪手镜》《丹溪秘传方诀》《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丹溪心法类集》《丹溪篡要》《丹溪心要》《丹溪发明》《丹溪治法语录》《丹溪脉诀》《活法机要》等是其门人及私淑弟子将他的临床经验整理而成,有的已经遗失。
《格致余论》1卷,是丹溪的医学论文集,共载医论40余篇,其中包括著名的“阳有余而阴不足论”和“相火论”,着意阐发相火与人身的关系,提出保护阴精为摄生之本;率先提出痰是痛风的病因之一。
《局方发挥》1卷,着重指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常以温补、辛香燥热之剂治病的流弊,主张戒用温补燥热之法,在纠正时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医学影响
朱震亨创立滋阴学说,对医界影响很大。他作为与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均并称的金元四大家最后一位,其弟子直接跨入明代,没有因为改朝换代而使丹溪学派的传承受到影响。
国内影响:朱震亨医德医术远近闻名,弟子众多,有戴垚、戴原礼、戴思温、王履、虞诚斋、张翼、叶英、程常、宋濂、贾思诚、罗成之、项昕、楼公爽、赵良仁、楼厘、赵良本、赵道震、刘橘泉、徐用诚等。著名的有戴思恭、王履等。戴思恭将朱震亨的经验校补成书,附以个人临床经验和学术高见,流传甚广。后世医家在养阴、治火、治痰、解郁等方面的成就,都受到朱震亨的启发。另有元代周原启,明人王纶、林、虞抟、缪希雍,清代何梦瑶、臧达德等亦接受其学术思想影响。海宁朱仁荣非常崇拜朱震亨的为人和学说,将自己的字丙鱼改成“又溪”。
国际影响:朱震亨学说在国际上也都很有影响。十五世纪,日本技艺僧月湖和弟子田代三喜斋久居中国,奉朱震亨为“医中之圣”。回国后,成立“丹溪学社”,专门研究他的学说。
人物评价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曾云“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气、血、痰、郁,故用药之要有三: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久病属郁,主治郁之方曰越鞠丸”,乃是举其治疗杂病大概而言。
明·方广认为历代医家,“求其可以为万世法者,张仲景外感,李杲内伤,刘完素热证,朱丹溪杂病,数者而已。然而丹溪实又贯通乎诸君子,尤号集医道之大成者也。”
沈明生分析道:“予往往见世人痛骂丹溪,以其偏主凉降贻误后学。今丹溪之书俱在,何尝不用温补,何尝专事寒凉,误药杀人者,正坐不读丹溪书耳。丹溪岂误后人哉!”
《四库全书提要》谓“《局方》盛行于金元,至震亨《局方发挥》出,而医学始一变也”。
后世纪念
朱震亨墓(朱丹溪墓)
朱震亨墓(朱丹溪墓)位于东朱乡东朱村北墎头庵,山上的墎头庵已倒塌。堆丘立碑的土葬墓还在。朱震亨的墓碑上刻有宋濂题写的《丹溪先生墓志铭》。已经过多次修。墓东几十丈有丹溪庙,于1979年重建,庙内有丹溪先生塑像。每年都会举行祭祀活动。
朱震亨陵园(朱丹溪陵园)
朱震亨陵园(朱丹溪陵园)地处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东朱村,始建于1992年。园内有朱丹溪纪念馆、朱丹溪铜像、诊所、陈列室、碑廊等,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震亨纪念亭、街道
朱震亨故里赤岸、丹溪狮子岩顶建有朱震亨纪念亭,赤岸镇、义务城区、金华市区分别有以丹溪命名的丹溪街、丹溪路等。
人物故事
罗门拱立
朱震亨为了求得真学问,不畏路途遥远,到处寻访名师。得知钱塘罗知悌是刘完素再传弟子,并广泛通晓李杲、张从正二家之说,便决意投其门下。罗知悌傲慢不驯,朱震亨多次登门求教不见,还加以责骂。朱震亨甘受冷落,“志益坚,日拱立于其门,大风雨不易”,任凭风吹雨淋,都毕恭毕敬地站立在罗知悌门前。后来杭城士子私下再三劝导罗知悌,说门外站着的是有名的朱彦修。罗知悌终于收朱震亨为徒,尽心传授刘学术。朱震亨跟随罗知悌学医一年多,果然医技倍增。
妙手回春
一次,朱震亨出外给人治病,路上看到几个人抬着一具棺材上山安葬。朱震亨得知是妇女因难产而死,见沿途有血迹鲜红,便说可以抢救。即开棺切脉,开方服药,产妇被救活了。人们称他为医仙。
丹溪墓为何在东朱村
据说有一年,公主阴部生了个瘤,御医也医不好。皇帝只好张榜招聘民间神医。朱震亨认为这是一种不易见到的病例,便赶到京城撕了招榜。
朱震亨悬丝诊脉后,让公主坐一把放了一尺厚的灰的椅子,根据所坐的印子断定患处,诊断瘤已到成熟期,要用刀切除。他在印子的某个地方插下刀片,然后叫人拿进去让公主坐。公主照说的坐上去,尖叫一声昏倒在地。下人见了,说朱震亨杀了公主。皇帝一听大怒,叫人绑了朱震亨斩首。结果皇帝发现女儿没死,朱震亨已经人头落地了,便给朱震亨造了个金头,和人身接在一起。但怕别被人偷了,就同时做了十八口棺材,埋在十八个地方。
赤岸、东朱、黄田畈一带的百姓听说丹溪死了,都想把他埋在自己的土地上以报答他的恩德。宫中有个太监是东朱人。到抬棺材那一天,那个东朱太监的眼睛一直盯在第十五口棺材上。东朱村的人马上会意,把那口棺材抬回家。据说东朱人抬的这口是真的。就这样,朱震亨是赤岸镇人,墓却在离赤岸八里路的东朱。现在的朱震亨墓还在东朱。人们在墓地旁造起了丹溪庙,香火旺盛。
参考资料
医学界的罗门拱立:与程门立雪同为佳话——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