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涛
王雪涛(1903年-1982年),原名王庭钧,字晓封,号迟园,河北成安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小写意花鸟画家,曾担任过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北京分会副主席,北京市政协第四、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王雪涛于1903年出生,自幼开始习画,1911年进入成安县立高小读书,开始习画生涯;1922年考入北京国立艺专专门部(大学部)国画科,此后开始接触到影响自己艺术生涯的诸多前辈,曾受过王梦白,齐白石,陈半丁,陈师曾,萧谦中,凌文渊等诸位老师的指导,这时期主要以临摹作品为主;1924年,拜齐白石先生为师,齐先生为其更名为雪涛;1929年,王雪涛任京华美术专科学校教授;1934年齐白石题“蓝已青矣”于王雪涛画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特色;1949年组织成立“新国画研究会”(后改为“北京中国画研究会”);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与齐白石,陈半丁等合作《普天同庆》,赠毛泽东主席;1956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与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西欧,访问意大利,瑞士,法国并开展文化交流,7月11日会见法国著名艺术大师巴勃罗·毕加索,毕加索绘“和平鸽”赠为纪念;1977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王雪涛画集》;1982年11月24日,王雪涛医治无效病逝,享年79岁。
王雪涛的小写意笔法,不同于齐白石的洗炼概括,也不像工笔画的状物精细,而是上承传统,自成一家,形成意态生动,精新活泼,逸趣横生的艺术风格。其代表作品有《雉鸡》《舒笑》《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等。在“八十年代”画展中作品《舒笑》获得一等奖。王雪涛一生致力于小写意花鸟画的创作,钻研和传授 ,他是中国最早一批接受新式美术教育的国画家之一 ,在现代绘画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的结合方面独树一帜,在中国现代小写意花鸟画的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开拓意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3年12月31日王雪涛出生于直隶省(今河北省)成安县。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进入私塾开始学习,于成安县立高小读书,自幼开始习画。1918年,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正式建立,王雪涛考入直隶高等师范手工图画专修科,跟随老师宋荫梧和姚寿昌开始学习画画。与同学田登五,白寿章等人一起筹资出版刻本作品《花鸟画谱》。1921年毕业于直隶高等师范学校之后,在定州师范学校和十三中学担任图画教员一职。
初入艺坛
1922年进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之后,又转读国画系,此后开始接触到影响自己艺术生涯的诸多前辈,在校时曾受过王梦白、齐白石、陈半丁、陈师曾、萧谦中、凌文渊等诸位老师的指导,尤其受王梦白、齐白石和陈半丁的影响最为巨大。1923年,王雪涛拜齐白石为师。
1924年,王雪涛和他在艺专的同学成立“九友画会”。其中成员有王香之,王梦白,徐佩蕸(兰贞),李苦禅,袁仲忻,孙功符,何吉祥(大吉),阎爱兰,王雪涛(庭钧)。在这段时间,王庭钧,徐兰贞两人深受齐白石的喜欢,两人决定一起拜齐白石为师,齐白石先生十分高兴,为兰贞改名佩,为庭钧改名雪涛。
1925年,王雪涛创作作品《不倒翁图》《清白图》等。
1926年王雪涛从艺专毕业,随即受聘为艺专国画系助教老师,兼黎明中学国画教员,仪器科主任。1928年3月王雪涛,徐佩蕸两人终于由恋人变为夫妻,齐白石先生特为二人赐赠斋馆并命名为“藕华楼”。1930年,王雪涛创作作品《芦雁图》等。
1932年受聘担任国立艺专国画组讲师。同期,齐白石,闻一多,常书鸿,王曼硕,庞薰聚,王临乙,吴光宇等也在国立艺专担任教师职位。此间曾担任北平师范大学讲师和北平艺术学院讲师。同时他还在志成中学,四存中学,镜湖中学和市立第二中学等学校教授绘画知识。1933年,齐白石为王雪涛题斋馆号“瓦壶斋”并刻印。翌年收录三年所作花鸟作品24幅,怀英制版局将其整合并出版《王雪涛花鸟画集》,珂罗版印刷的精印本。1934年齐白石在王雪涛的画册上题字“蓝已青矣”。同年王梦白在天津市去世,王雪涛赶赴天津为其料理后事。1935年作《雪涛毛规范画册》,齐白石为其作品题字“夺造化窋”。
1937年发生“七七事变”之后,北京沦陷,王雪涛辞去自己的职位,坚决不为日本人做事,靠卖画维持生活。1938年,王雪涛先后在北平市、天津举办个展,另创作作品《松间鼠戏》《一日能来一百遭》《依傍疏林》。1945年抗战胜利,创作《墨笔花卉卷》。1947年作《草虫花卉》等多幅作品。1948 年作《十二属相图》册。
王雪涛在早期创作的时候,大多以临摹前人的著作为主,包括明代的林良,徐渭,吕纪等;清代的高凤翰和八大等;近代的王梦白,齐白石等人的作品也是他的临摹对象。这个时期的作品的风格特点多为水墨淡色,清雅而秀静。绘画作品中前人的作画风格痕迹依旧存在。
渐入佳境
1952年,王雪涛组织在京的熟人如陈半丁等画家,一同成立了“新国画研究会”,会内成员大都是其画师画友,在此期间他担任福利部主任,常务理事的职位。1953年王雪涛带着作品《芦塘鸳鸯》参加了第一届国画展览会,成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委。
1954年以中国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的身份,和李苦禅等合作完成了作品《天葩奇芬》,与何香凝等合作完成了作品《梅花》。之后又担任北京市人大代表,为中国画院的筹建和准备而努力。1955年与齐白石,王梦白等14人一起创作了《和平颂》,并将其献给在赫尔辛基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紧接着又和陈半丁等人一同合作完成了《五一颂》这篇巨幅作品,郭沫若也前来为其题诗。1956年被推选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与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西欧,旨在访问意大利,瑞士,法国并开展文化交流。7月11日前往会见法国著名艺术大师巴勃罗·毕加索,毕加索亲绘《和平鸽》赠予王雪涛留作纪念。
1957年5月“北京中国画院”正式成立,周恩来总理于大典上出席,王雪涛被选为院务委员,并担任画师,完成巨作《芙蓉鸳鸯》(已被毁)。1959年作《百合》等十余幅作品。1961年参与全国美协西南写生团活动,创作《漓江山花》等20余幅作品。1965年作《山茶寒鹊》《舒笑》等,《舒笑》这一作品荣获“八十年代”画展作品一等奖
20世纪60年代时期,社会环境落后而混乱,但由于王雪涛先生前期丰富的写生经验以及大量的优秀作品临摹,使其并未受到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这一时期,他的作品题材变得更加广泛,不仅有丹顶鹤孔雀,也有益鸟蜜蜂属;不仅有牡丹,也有杂花,平时十分常见的事物也会出现在他的绘画纸上。王雪涛在生活中具有十分细致的洞察力,秉承着这样的一个创作心态,其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慢慢前行。
创作巅峰
1972年中美两个国家开始建交,王雪涛为联合国创作《万紫千红》《紫藤白鹤》巨幅中国画。1973年以毛泽东咏梅诗意创作《松雪梅花图》,贺毛主席八十寿辰。1976年在除掉“四人帮”之后,连作多幅巨制《百花齐放》,以抒发自己的感情。1977年作《牡丹蜂蝶》等巨幅作品。同年,《王雪涛画集》于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王雪涛被推选担任北京市第五届政协常务委员和北京花鸟画会会长。1978年担任北京画院院长,因为身体原因,第一次进入医院进行手术。1980年担任美协北京分会副主席,《王雪涛画集》于台湾出版。《王雪涛的画》《中国花鸟画》纪录片由北京科影完成拍摄。
1981年参加北京画院,上海画院联展,展出作品《舒笑》;参加加拿大中华文化中心举办的北京画院作品展,展出作品《岁朝图》;参加南京画院,北京画院展,展出作品《紫藤白鹇》;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画展及中国画研究院的成立展览。同年会见日本南画院院长河野秋先生;1982年作《祈福》等作品;参加北京画院成立25周年画展;7月创作出作品《灵芝兰花》,并将其捐赠给中国儿童福利基金会;8月为加拿大友人作最后作品的《牡丹清供图》《梅竹八哥图》。
这一时期毛主席推行“百花齐放”的政策,王雪涛心怀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情怀,虽然身体情况不是很好,很难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继续前进,但这段时期却是其绘画风格特色与绘画艺术总结进行传播的重要时期。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在王雪涛的作品中充分展现了出来。在这段时期,他的绘画风格更加老辣,色彩也变得越鲜艳。与中期作品相比,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运笔时更加豪放,笔墨之间有实有虚,有浓有淡,有干有湿,充满千变万化的艺术风格。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信息流通,王雪涛的花鸟画艺术更为广泛地传播到中国南北各地,甚至在海外各国也能听闻其名。
他的作品变得家喻户晓,而他本人则成为大众公认的国画大师。他曾多次与国家领导人同席并为其作画,在许多重要事件上也出现他的作品。 这个时期他的作品主要核心便是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识,同时也有一部分的主体情感在里面。
人物逝世
1982年8月8日因为癌症而进入医院治疗,11月24日医治无效病逝,享年79岁。
主要作品
王雪涛先生的作品,主要保留在济南王雪涛纪念馆,约有200件作品,于1987年王雪涛的夫人徐佩蕸女士所捐赠;另有一部分现藏天津美术学院,共有100余张;在北京昌平也建立了王雪涛纪念馆,收藏了部分王雪涛作品。
代表作品有《雉鸡》《舒笑》《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松雉》等。
绘画作品(部分)
参考来源
《雉鸡》通过大片的留白来表现雪景,但整体笔,墨,色的使用都极为灵活自然,使这花鸟世界在浴雪中显现勃勃生机。此画为王雪涛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
《松雉》是体现王雪涛学养,传统,认知以及情感的代表作之一。此画展现出画家通过观察自然界中不太为人注意的一种鸡趣,画法上工笔与写意结合,在色彩上追求色墨融合,以求整体对比协调,为画面增添韵律。画面右侧两棵曲盘结的墨色古松,用笔苍劲有力,看似简率的松针前后层次分明;松荫下的两只环颈雉虽以墨色为主,但少量的色彩点缀使画面主题直指双雉。
画集
常用印章
参考来源
作品拍卖
(部分),参考来源
创作特点
主题
王雪涛在绘画时的要求非常高,他认为花卉和禽鸟都必须具有蓬勃生气,绘画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仔细观察物像形态,随意下笔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同时,训练眼力,勾勒形象要双管齐下,要让心,手,眼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心要静要机智,调节手和眼;手要熟练,将捕捉到的生动快速记录下来;眼要敏锐,对自然界细微的变化都要敏锐地体会,洞察自然气息。
王雪涛通过写生来使主题物像的形态更加生动,他在北京香山有大量的写生经历。抗日战争时期,王雪涛辞去自己的工作,在北京郊区写生。王雪涛的弟子萧朗回忆说:“1937至1947年的十年里,我追随王先生学习花鸟画,对我的影响很深。画速写, 老师是直接让我们到花市或者鸟市对物写生,教我们要弄清花鸟的动态和脾气,不断积累素材。”王雪涛的写生中蕴含自己独特的理解,他的写生作品不会将自然硬套进来,而是使自然艺术化,取舍恰当,重点突出。最开始写对象的生长规律,探求生活真实,然后有剪裁地写其典型,进入艺术真实。他的作品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和重视,不断地从自然中汲取新鲜的艺术营养, 所画主题生动形象。
构图
王雪涛认为前人关于构图中“宾主”之说过于简单,他依据画面要求将宾主关系重新归纳为“三线”:主线,辅线和破线。以他的理论为基础对“三线”加进行解释,有:“主线”是画面的“大动脉”,它决定画面的“势”,只能有一个;“辅线”是这条“动脉”上的“支血管”,它用来帮助主线,起到突出主线,丰富画面的作用,辅线可以有两条,也可以有很多条,可以离主线很近,也可以很远,视画面而定;“破线”是指在画面中用于打破平衡或僵局的线条,它主要是用来制造画面矛盾,画面中如果没有破线,主线就会显得单调乏味,构图也会因为平白无奇而缺少韵律感。画家灵活运用 “三线”理论,既能突出主次之别,又可体现对立统一规律,规避画面中废线,乱线的出现,使构图在平直中复求曲折,虽奇险但极合法度,常有峰回路转之妙。
除了“三线”理论外,王雪涛还根据太极理论发展出“引,伸,堵,泻,回”五字诀。对“五字决”进行大体的剖析:“引”字就是要将画面中的主体与客体通过有目的布局安排,使主次之间形成线性的互相联动,“伸”字就是伸展,发散之意,它使画面气息不同于画面尺幅之内,让人产生“虽画不盈尺,却有千里之概”的无限神思,延伸画面的生命力;画面构图强调气势周整饱满,气息羸弱则无法取到振奋人心的效果,“堵” 就是要将画面中某些“漏气”的地方堵住,使其浑然一体,气势充盈;如果画面某处笔墨过于集中,势必会引起气息堵塞,只有打开一条通道,将气息“泻” 去,才能使画面美观舒适;“回”字诀是王雪涛“五字决”中最为独到的创见, “回”字关注构图结构的呼应关系,既承接着画面各部分之间气息的完整,又巧妙地照顾到整幅画的虚实安排。“五字决”中每一字都对应一种布局方法,五种方法既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成为一套完整的应用体系。
墨法
在王雪涛的作品中,其挥洒笔触自由随性,黑色渲染用得洒脱,这是把前期的绘画进行反复锤炼与提升,在生涩之处添加了些许以前没有的韵味。王雪涛的画面上展现出来的是他娴熟的笔墨和深厚的功力,从画面形象上看往往都是落笔成形,没有丝毫犹豫,以洗练的笔墨完整地诠释了“形”与“神”的关系。
在《凌霄》中,凌霄肆意绽放,枝条弯曲多姿,鸜鹆振翅飞鸣,这些元素都极力地表现出王雪涛洒脱畅快的笔势。王雪涛很重视笔墨技巧,这是受到清代华岩、近代任伯年的影响。他善于画动态中的鸟,对鸟类的运动规律非常了解,寥寥数笔就画出了八哥的形态,再用小碎笔细心收拾,圆中见方的运笔方式使得鸜鹆头、颈、肩、背的衔接十分自然,可见王雪涛笔墨功力深厚,用笔挺劲而精到。 王雪涛笔下的枝干以意笔写出、长短不一、富有力度、笔势连绵不绝,不刻意追求浓淡、干湿间的变化,斜线的运用疏密得体。画面中水墨和色彩的处理以及凌霄枝枯笔飞白的质感强化了画面的对比关系,宾主得宜、主次分明,使观赏者赏心悦目。
色彩
王雪涛在中国花鸟画的创作时添加了从西方绘画作品中学到的色彩技巧,他认同中国传统绘画中色彩的观念和特点,但却不仅仅拘泥限制于此,他在传统绘画色彩理念的基础上引进融合了西方绘画的用色特点。在画面中他讲究画面的色调要统一,要有冷暖关系的对比,比如一幅作品中的花朵过于鲜艳,那枝叶就应该用淡墨或者加赭石来中和,画面如果用浓墨则会显得用力过猛,颜色艳俗。所以王先生所画的牡丹既鲜艳又脱俗,不矫揉造作实在是更好地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王雪涛先生曾说过:
主要成就
艺术成就
王雪涛是中国20世纪美术史上卓有成就的花鸟画大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热情,那些灵动的,形象的,恬美的形象直触观众心灵。他追溯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花鸟画法,潜心研究,也到了真似的阶段,用自己的创作印证了他“师古人,师师长”的艺术实践。
1987 年王雪涛纪念馆落成之时,齐白石的后人齐良迟也曾经感慨的说,“今天的后人为他建立了纪念馆,说明他的艺术得到了公众的承认,是人民尊敬艺术家,热爱艺术事业,崇尚文化的结果”,可见王雪涛影响了很多人,不仅对当时僵化的,难以生存下去的花鸟画具有极大的突破,而且对现代花鸟画的发展有很深的启发。
教育成就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这个时期大部分的美术工作者创作的中国画的主题都是歌颂新社会,中国画的创新因绘画题材的局限性和政治性而得不到发展,此时的中国写意画几乎都是为了新中国而服务的。但王雪涛坚持“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创作理念,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致力于寻求中国写意花鸟画的革新,创作出众多彰显新气象、新情感、新格调的花鸟作品,他将个人艺术语言与时代精神相契合,满足了新时代人民大众的文化精神需求,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赞扬,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同时,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美术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课程。
王雪涛作为中国写意花鸟画的传承与发展者,将写意花鸟画引领到了另一个高峰。王雪涛在绘画创作的道路上打通了古今的脉络,他交融中西,开创了具有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写意花鸟画的崭新面貌。王雪涛晚年身兼文艺界多项要职,社会影响力空前高涨,并且他极为重视对后辈的教育培养,承担着北京画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等课堂教学工作,承前启后,开宗立派,对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萧朗,王雪涛的弟子,曾任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天津美术家协会顾间。20世纪40年代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河北艺术师范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任教。是当代王雪涛画派最高成就的体现者和代表人物。
陈葆棣,王雪涛的弟子,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财经大学画院名誉院长,国际友好文化交流协会理事,王雪涛艺术研究会理事。
所获奖项
《舒笑》作品在“八十年代”画展中获得一等奖。
人物评价
花鸟画作为中国画三科之一,在变革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创作名家,其中最令人瞩目要数吴昌硕,齐白石,王雪涛三位。与吴昌硕笔力雄浑,艳而不腻的金石味花鸟,齐白石笔酣墨饱,妙趣横生的大写意花鸟相比,王雪涛以其笔墨灵巧,鲜活多姿的小写意花鸟独树一帜。
齐白石,曾亲自为王雪涛题字“ 蓝已青矣”,“夺造化窋”,称赞王雪涛的艺术。齐白石将之作为题词公之于众,这是向所有人公开表明自己对王雪涛的极高赞扬与肯定,这不仅直接点明王雪涛的作品技法与自己的密切关系渊源,也是对王雪涛超越和突破自己的由衷感叹。
王梦白,与齐白石一样对王雪涛有着重要影响的前辈,也曾对他称赞有加。王梦白曾说,“ 从我学者逾百人,得余衣钵者仅雪涛一人耳”。而后其成为师友,亲密无间。可见其对王雪涛的极度认可。
萧朗,王雪涛的弟子,在其身边学习十余年,深得王雪涛先生真传,在对先师的回忆中说道,王雪涛先生一生都保持着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他认为生身靠父母,成才靠老师。他对老师齐白石,王梦白,陈半丁,萧谦中等人都怀有深深的敬意,在平日言谈话语中,时时流露出感恩戴德之情。先生热情好客,富有同情心,十分重视学习,雪涛先生是非常重视学习的画家,他在从师齐白石,王梦白,陈半丁的同时,还广泛向前辈名家萧谦中等,以及国外画家克罗多等人学习。
荣宝斋的米景扬先生,曾对王雪涛有评价,说 “王雪涛的小写意花鸟,几乎做到了前无古人,同时也开启了一代新风”。
相关人物
徐兰贞,王雪涛的妻子。1919年幼年迁居济南市,此年入济南女子第一师范学堂,毕业后留校任教一年;1923年徐兰贞考入国立艺专西画科,并从师陈半丁学国画;1924 年,与王雪涛同为成员成立《九友画会》,此年,与王庭钧一同拜齐白石为师,齐白石先生为其更名佩蕸。1928年3月,王雪涛,徐兰贞成婚。
王泷,王雪涛之子,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是一位重要的美术史学者,一直致力于王雪涛的研究推广工作。
王雪涛曾受教于陈师曾,凌文渊,萧谦中,齐白石,王梦白,陈半丁等诸位前辈。
收有入室弟子萧朗,芝圃,李承毅,马志丰,王培东,温瑛,赵鸿月,陈葆棣,钱春宁,李赞周。
人物轶事
不倒翁图
齐自石先生始终都是王雪涛最崇敬的师长,齐先生想画不倒翁嘲讽为官者。1925年,王雪涛尚在艺专就学时,画了一幅不倒笛背面图急呈先生指教,齐先生即为王雪涛题诗二首并有附记:
今日所见齐先生之画不倒翁背面图与王雪涛之作何其相似,再与上述诗文相较,足可见其师生间之人品与画品。
释文:
为官分别在衣冠,不倒名翁竞可怜,又有世间称好汉,无心身价只三钱。相亲寂寞老疏迁,同调忘年德不孤,怜汝启予商也意,柴门风雪日停车。第二首谓雪涛也,雪涛仁弟画此,因闻余欲画背面,先画此呈余论定,正合余意。题二绝句归之。时乙丑十月十二日齐。
与毕加索趣闻
1956年,王雪涛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欧洲。王雪涛与巴勃罗·毕加索这两个东西方绘画大师会面时,王雪涛用了七分钟挥就一幅《松鹰图》,这让毕加索对中国绘画艺术惊叹不已。毕加索也当场画了一幅彩笔《和平鸽》送给王雪涛。王雪涛将齐白石的画册送给毕加索,向他讲解齐白石作品的艺术特色。 临行前王雪涛邀请毕加索到中国访问,毕加索开玩笑地说:“中国有大画家齐白石,我不敢去。”有趣的是,自此毕加索开始临摹齐白石的画。此事传出缘于张大千访毕加索,毕加索出人意料地拿出一叠临摹齐白石的画请他看,由此成就了绘画史上的一段佳话。
后世纪念
2021年4月3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生趣盎然——王雪涛艺术展”展出了现代著名画家王雪涛的写意花鸟画,早期临摹佳作,速写稿等共计122件(套)作品,涵盖了他新中国成立前作品共44件(套),新中国成立后作品共51件(套)以及部分年代不确定的画稿。
王雪涛纪念馆,位于济南市趵突泉公园内的沧园,1987年1月利用原有建筑建成,纪念馆分“无陋山庄”,“萝日堂”,“瓦壶斋”三个展览厅,陈列王雪涛遗作和收藏品及生前绘画用具200余件。1987年王雪涛逝世,而他夫人将家中的百余画作全都捐给了政府,存于济南市的王雪涛纪念馆。
参考资料
王雪涛艺术简历.人民网.2023-12-29
王雪涛.艺术中国.2023-12-30
呈现20世纪花鸟画勃勃生机.人民网.2024-03-25
门人半知己:齐白石与王雪涛的师徒之谊考略.中国书画网.2024-04-28
王雪涛.艺术中国.2023-07-14
Forbidden.人民网.2023-07-15
近现代名家赏析:王雪涛.搜狐网.2023-07-13
雉鸡.中国美术馆.2023-07-14
王雪涛《松雉》赏析.人民网.2023-07-21
王雪涛画集.豆瓣读书.2023-07-22
王雪涛作品:十年价格一览表!(苏富比专场2010—2020).搜狐网.2023-07-15
陈葆棣 官方网站.陈葆棣简介.2023-07-27
中国美术家网.陈葆棣官方网站.2023-07-27
文学报.中国作家网.2023-07-14
“生趣盎然——王雪涛艺术展”启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