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岩

李岩

李岩(?-1644年),原名信,天启七年(1627)举人。李岩出生于杞县,其家境富裕,为人行侠仗义,乐善好施,人称“李公子”。明末起义将领。

李岩的父亲名为李精白,官至山东巡抚兵部尚书,在魏忠贤逆案中被定罪后革去官职,成为了杞县的乡绅财主。其母为汤姓,是杞县当地的豪门贵女。天启七年(1627年),李岩中举,成为了一名举人。在杞县发生灾荒时,李岩劝诫当地县令宋某赈济灾民,之后二人进行商讨。在赈济灾民期间,李岩作了一首《劝赈歌》劝说当地富户捐粮。后事态恶化失控,宋某将罪责推给李岩,并将他抓进大牢。李岩受百姓拥戴,被救后投奔李自成,辅佐其通过仁政和约束士兵等措施来收服人心,从而建立起大顺。大顺永昌元年(1644),因李自成起疑和牛金星的推动,李岩惨遭冤杀。

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李岩“是否存在这个人”的论辩始终不休。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评价李岩在李自成取得胜利过程中,推行以民为本的德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岩,原名为李信,籍贯为河南开封府杞县。李岩的父亲名为李精白,官至山东巡抚兵部尚书。李岩父亲李精白在朱由检初年的魏忠贤逆案中被定罪为交结近侍,于是徒三年,输赎为民。李精白被革去官职后成为了平民,但他也是杞县的乡绅财主,之后与当地的豪门贵女汤姓成亲生下了李岩。 天启七年(1627年),李岩中举,成为了一名举人

赈济灾民

明代从万历年间开始就灾害频发,导致饥荒的出现。李岩所在的杞县也因灾害而引起饥荒,但是当地的县令宋某依旧下令征收赋税,导致无力上缴的百姓们流离失所。李岩为此向宋县令进言,提出此时应该停止征收的工作,转而去赈济灾民。宋县令表示接连收到杨阁部(杨嗣昌)催粮的檄文,因此无法停止征税,而县衙中的公款也不够拿来赈济灾民。并且表示如果要赈济灾民的话,只能向杞县当地的富户们救助,于是李岩回去之后就立马捐献了两百石米用于赈济灾民。这件事被当地的地痞无赖知道了以后就共同上门闹事,并且用放火来威胁李岩交出粮食,还前往其他富户的家中逼迫他们交出粮食。于是众富户来找宋县令,希望宋县令可以制止这种行为,并且对这些人作出处罚。

于是宋县令在李岩的帮助之下发布了公告,公告中对无赖们的行为进行了谴责,要求这些人各自谋生,不许再以赈济的名义进行勒索。但公告牌被饥民们砸碎,这些人全部聚集杂官府门口抗议。宋县令连忙邀请李岩前来商议解决的方法,李岩表示现在要立刻停止征收赋税,由官府牵头来劝说富户们拿出钱粮赈济灾民。宋县令采纳了李岩的建议,饥民们这才离开,但他们离开前表示没有粮食的话会再次闹事。宋县令将此事怪罪到了李岩头上,认为如果不是他多此一举捐献粮食,民众就不会发起叛乱。

归附李自成

宋县令在不久之后就上书向按察司举报了李岩,罪名是李岩身为举人,利用捐献粮食的举动来收买人心、扩大势力范围,还随意殴打侮辱官府人员。并要求马上抓捕李岩,将其关押到牢狱中。于是按察司向宋县令发布了秘密抓捕李岩,限制其行动的命令。宋县令因此将李岩关入牢房,但由于李岩受百姓爱戴,所以愤怒的百姓们将宋县令杀死后救出李岩,并且释放了其他囚犯,还洗劫了官府。李岩得知百姓们做出的举动之后,提出前往投靠李自成来躲避官府的惩罚,众人纷纷响应。之后李岩将自己的住处烧毁,带着家人和众多百姓一同前往投奔李自成。此时城里就只剩下了数十个衙役和几百个平民。

辅佐大业

崇祯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从巴西鱼腹山(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州古城)中突围成功,带着轻骑借道郧阳区均州前往河南省。此时遇上了前来参加起义军的李岩,二人初见面时就相谈甚欢,李岩表达了对李自成的崇拜和愿意追随之情,李自成则表示看好李岩本人的才能,认为他是可以帮助自己成就大业的助力者。李岩加入起义军后就进言劝说李自成对待平民百姓要采取仁义的做法,对自己的士兵进行限制,管束士兵不去随意杀害平民,这样子就可以收买人心,获得更多人的支持与推崇,有利于成就大业。李自成同意了他的观点,并且对于李岩所推荐的牛金星等人才也收为己用。之后前来投奔归顺于李自成的人越来越多,其势力也在不断地扩张和壮大。李岩还派遣同党假扮成行商,向百姓传播李自成所带领的部队是仁义之师,不会抢杀百姓,也不会征收粮食的消息,进一步扩大了李自成的声望,许多百姓都在期盼着李自成及其部队赶到,众城镇也望风投降。李岩也因此被称为“有文武才”“好施尚义”的知识分子。

被冤致死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西安市称王,国号大顺。不久后攻陷京城,京城地区的府县全部归顺。山海关区总兵吴三桂未接受李自成的劝降,李自成带领军队与其交战后失败,于是逃回京城。同年五月清军入京,李自成逃走,后在定州市被吴三桂追上并交战失败,向平阳逃去。不久后李自成就知晓了河南省全境投降于明朝军队的消息,因此召集手下共同商议对策此时李岩主动提议,表示自己可以率领两万精兵赶到中原地区进行震慑,如果中州附近郡县发生暴动也可以及时进行镇压,谋士牛金星赞同了他的提议并请求李自成答应李岩的请求。但李自成不仅没有当即同意,还怀疑李岩的真正用意。之后牛金星主动向李自成表明自己可以除掉李岩,李自成同意了他的做法。于是牛金星设下埋伏后,就以李自成的名义让李岩前往军营饮酒。李岩和他弟弟李牟到达军营时,伏兵将二人抓住杀死。

主要作品

李岩在杞县时为了劝说当地富民们拿出粮食赈济灾民,写出了一首《劝赈歌》,其大致内容为由于蝗灾而导致田地歉收,米价上涨,平民百姓只能用草根等物果腹。但官府依旧征收粮税,因此饿死的百姓不计其数,令人感到不忍。于是请求富农拿出粮食赈济灾民,用以拯救百姓的性命,做善事也可以积攒功德,有利于子孙后代。

诗歌原文:

年来蝗旱苦频仍,嚼啮禾苗岁不登。米价升腾增数倍,黎民处处不聊生。

草根木叶权充腹,儿女呱呱相向哭。釜尘飞绝烟,数日难求一餐粥。

官府征粮纵虎差,豪家索债如狼豹。可怜残喘存呼吸,魂魄先归泉壤埋。

骷髅遍地积如山,业重难过饥饿关。能不教人数行泪,泪洒还成点血斑。

奉劝富家同赈济,太仓一粒恩无既。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

天地无私佑善人,善人得厚福长臻。助贫救乏功勋大,得厚流光裕子孙。

人物争议

对于李岩此人是否真实存在,历史学界各持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李岩就是一位被虚构出来的人物。河南人郑廉在《豫变纪略》通过李岩在军中和附近郡县均无见闻的现象,提出杞县不存在李岩此人的说法。康熙帝时期所编的《杞县志》中有一篇关于李岩是否存在的《李公子辨》中提出了李岩不是李精白的儿子,并且也不是举人。学者顾诚根据这些史料在《李岩质疑明清易代史事探微》一书中提出李岩不是真人而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历史人物这一观点。此外,学者顾诚对红娘子此人是否存在以及与李岩是否为夫妻的事实也进行了考证。吴伟业的《鹿樵纪闻》和无名氏的《梼杌近志》中都明确记载了李岩与红娘子一事,而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彭孙贻的《平寇志》、计六奇的《明季北略》中都未曾提及红娘子。

史学界也有不同意李岩是虚构形象这一说法,近年在博爱县唐村所出土的《李氏家谱》中明确记载了李岩此人,此家谱是李元善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修撰而成。但家谱中记载李岩为河内人(今博爱),只是在杞县居住过一段时间,还记载了其叔父李精白与堂弟李牟。据考证,其叔父名为李春玉,字精白,和史书上所记载的兵部尚书李精白不是同一个人。之后学术界对于李岩存在问题的争论主要围绕着“李岩是否为真实存在的自然人”这一论点展开。学者陈生玺在《再论李岩其人——顾诚〈李岩质疑〉辨误》中根据李自成进京之后的各种记载中都有提到李岩,而指出确有李岩此人。并且陈生玺还指出,李岩在李自成进京到撤离时都一直待在北京,其劝说李自成营救天启张皇后的事迹也存在记录。

历史评价

明季北略》中记载李岩为人行侠仗义,乐善好施。

甲申三百年祭》用“人民本位”的历史评判标准衡量了李岩的“悲剧”,旨在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朴素真理。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分析知识分子李岩的作用时,严格用“人民本位”作准绳来评价李岩在李自成取得胜利过程中,推行以民为本的德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重思“李岩是否确有其人”.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7-14

《甲申三百年祭》的廉政思想启示.嘉廉话.2023-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