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事故
切尔诺贝利事故(俄语:Авария на Чернобыльской АЭС,乌克兰语:Чорнобильська катастрофа,英语:Chernobyl nuclear disaster),是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苏联统治下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子反应炉破裂事故。该事故是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核事故之一,属于国际核事件分级表7级(特大)事故,所释放出的辐射剂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广岛原子弹爆炸的400倍以上。
1986年4月26日凌晨,位于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按预定计划在四号反应堆停堆过程中,关闭其中一个反应器20秒,并趁机进行发电机能力测试。莫斯科时间1点23分,因操作失误和反应堆本身的设计缺陷,反应堆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连续的爆炸损毁了反应堆建筑,近520种危险的放射性核素释放到大气中,这些放射性烟羽飘散到核电站场区外大面积区域,一直持续到1986年5月4日。爆炸导致31人当场死亡,事后苏联政府动员了约60万人完成事故后续的恢复行动,这60万名“清理者”受到了高剂量的核辐射。事故火灾扑灭后,为防止反应堆核心内的高温与水泥融化而成的岩浆熔穿厂房底板进入地下,前苏联政府派出大批军人、工人,修建了钢筋混凝土的“石棺”,将炸毁的四号反应堆彻底封闭起来。
这次事故对当地乃至全球生态造成了难以想象的负面影响,核污染扩散至前苏联大部分地区,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三个国家受到核辐射的人口将近840万,此三个国家受到核污染影响的领土面积约为15.5万平方公里,近40.4万人被重新安置,造成经济损失超过两千亿美元(已计算通货膨胀),是近现代历史中代价最大的灾难。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为中心半径30公里内的大片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领土至今仍被两国政府列为管制区。同时,该事故也引起了全世界对于苏联核电工业上的核能安全顾虑,并减缓了一系列的核电工程进度。自1986年以来,联合国机构和主要非政府组织针对切尔诺贝利事故推出了230多个研究和援助项目,包括住房建设、社会心理康复、经济恢复、环境、清洁食品生产和信息提供等。
事故背景
核应用背景
1942年12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建成的世界第一座反应堆验证了可控的核裂变链式反应的科学可行性。1957年,美国首先将核潜艇的压水堆和常规蒸汽发电技术结合起来,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电功率为60 MW希平港原型压水堆核电站,后又于1960年建成电功率为200MW德累斯登原型沸水堆核电厂。法国、德国、瑞典以及日本先后放弃了原先的石墨天然铀技术开发路线,转向引进美国轻水堆技术,苏联在1954年建成电功率为5MW实验性石墨沸水堆,1964年建成电功率为265MW原型压水堆,石墨沸水堆和苏式压水堆成为苏联和东欧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发展的主力堆型。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前后,基于军用核反应堆技术,、、加拿大、英国等国家设计、开发、建造的首批原型堆或示范电站,验证了核能发电的技术可行性。这期间为第一代核电技术,现在第一代核电机组大多数已退役。
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引发了美国与西欧各国的核电建设高潮。在第一代试验性和原型核电机组基础上,陆续建成电功率在30万千瓦以上的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等核电机组,它们在进一步证明核能发电技术可行性的同时,使核电的经济性也得以证明:可与火电、水电相竞争。从这个时期开始建设的核电站通常称为第二代。第二代核电厂考虑了设计基准事故,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商用化和批量化,提高了经济性。目前世界上商业运行的四百多座核电机组绝大部分是在这段时期建成的,这一时期是商用核电厂大发展的时期,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正是修建于这一时期,称为第二代核电站。同时第一代核电技术在安全理念选用材料和制造质量方面的问题逐渐暴露。1979年3月三哩岛核事故后,美国核管会(USNRC)加强了对核电厂的安全监管,不但严格控制新的建造许可证的发放,而且对原有核电厂设备和规程的要求一再加码。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现乌克兰共和国(原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首都基辅迪纳摩市北130公里处,位于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镇附近,距切尔诺贝利市西北18公里(11英里) ,距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边境16公里(10英里),靠近白俄罗斯共和国边界。建核电站前,这里人口密度较低,大约70人/平方公里,核电站处于白俄罗斯与乌克兰大森林地带的东部,周围是一片平坦的风景区。这是该国有史以来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
20世纪70年代初,前苏联选址在这里建造核电站,一期两个机组于1977年建成发电,二期两个机组于1983年建成发电,到1986年核电站拥有RBMK-1000共4台机组。每座RBMK-1000核反应堆能产生1千兆瓦(GW)的电能(3千2百兆瓦特的热功率),核事故发生时四个反应堆共提供了乌克兰10%的电力。1986年4月26日发生灾难性事故的是核电站4号机组,该机组建成、投入运行是在1983年12月。1986年4月25日前,它一直稳定运行在额定满功率下,按计划4月25日停堆检修。在 4 号反应堆爆炸时,5 号反应堆已完成约 70%,并计划于 1986 年 11 月 7 日(大约七个月后)投入使用。事故发生前,核电站的建设和工人方面就曾出现问题:反应堆的地基基础薄弱,需要回填,垂直防水方面有结构性损坏等问题,苏联政府和情报机构已经意识到这—事实,但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灾难发生后,5 号和 6 号机组的建设停止。
RBMK-1000核电机组采用的是苏联独特设计的大型石墨沸水反应堆,用石墨作慢化剂,石墨砌体直径12米,高7米,重约1700吨,沸腾轻水作冷却剂,轻水在压力管内穿过堆芯而被加热沸腾。堆芯石墨砌体中间孔道内可装1680根燃料管。反应堆是双环路冷却,每个环路与堆芯840根燃料管的平行垂直耐压管相连,堆芯入口处冷却剂温度为270 ℃进入燃料管道,向上流动,被加热局部沸腾,汇流到一边两个的四个汽包中,汽包中的蒸气直接进入汽轮机厂房,两环路各对一台汽轮发电机组(一堆两机)各发额定功率一半的电功率(4号堆供汽给7号和8号汽轮发电机组)。在该类反应堆的技术规格书中,有如下两点规定:当热功率低于 700MW 时,禁止以连续的方式运行;在正常运行时,需要有 70 根控制棒插入堆芯。
事故经过
蒸气涡轮测试计划
1985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超额完成近10%的生产任务,部分原因正是新任苏联能源部部长梅奥雷茨延长了反应堆关闭的间隔时间,减少了维修时间。因此到1986年,反应堆急需关闭维修。反应堆关闭后可以在较低的辐射水平下对其庞杂的系统进行检测。而关闭前的诸多检测中,有一项是关于蒸汽涡轮。该设计可以使反应堆在安全控制棒激活模式下更加安全,该模式可自动将控制棒插入反应堆堆芯,在紧急情况下终止反应。其原理为,在遇到紧急情况导致核反应堆关闭时,机组仍然需要用水泵将冷却剂输送至过热的反应堆,以防堆芯熔化,如果此时断电了,紧急柴油发电机就可以提供急需的电能以支持水泵工作。
然而现在柴油发电机只能在反应堆关闭后供电45秒,如此便产生了供给缺口和潜在安全问题。为应对这一问题,来自乌克兰东部城市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的研究所的工程师提出解决方案,正如堆体无法在关闭后即刻冷却一样,涡轮机在剩余液流压力的驱动下依旧可以运转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运转所产生的能量,足以弥补柴油发电机仅能供电45秒的电能缺口。但需要通过测试,得出涡轮发电机的动能能使其运转多长时间,以及运转能提供多少电能。因此必须在四号机组关闭的过程中完成蒸气涡轮测试任务。
为了开展测试工作,系统必须模拟电站发生电力事故或断电情况下的状态,因此在测试期间存在核反应堆失控的风险。该类型的试验在之前的停堆过程中开展过,但未得到可信的结果,因此决定重新开展试验。准备工作始于3月,4月中旬总工程师尼古拉·福明才召开由电站工程师、研究所代表和咨询机构参加的筹备会,讨论具体程序,确定联合测试计划。四号机组除了水泥槽外,没有任何安全壳,但委员会认为反应堆各系统运转状况令人满意,协调各项测试时间表的鲍瑞兹建议停堆可以从4月24日周四晚10点开始,包括停堆在内的全部测试工作将在4月25日凌晨1点结束。专家组建议停堆应该在早上10点结束,否则反应堆的辐射水平将会低于允许范围,于是总工程师福明在计划书上签字同意。由于试验团队认为此次试验不涉及核的部分,因此,试验大纲中未包含充分的安全防御事项,缺少与反应堆运行及安全人员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与协调,运行人员未察觉电气试验的核安全问题及潜在威胁。然而,四号机组的停堆并非如鲍瑞兹建议的那样在4月24日夜开始,而是在25日清晨操作员换班时开始。凌晨4点48分,核反应堆的功率已降至一半,达到1600兆瓦。
反应堆停堆推迟
测试前置作业于1986年4月25日清晨操作员换班时开始。凌晨4点48分,核反应堆的功率已降至正常(3200MW)一半,达到1600兆瓦。早晨8点夜班与早班换班,停堆的后续程序由四号机组早班值班长伊戈尔·卡扎奇科夫接手。此时为了降低核反应强度,反应堆的控制棒几乎都已插入了堆芯。只剩不足15根尚未使用、可供支配的控制棒。操作手册显示此刻应该停堆,然而夜班操作员和卡扎奇科夫出于不违背上级测试计划的原因,都没有开启停堆程序。并且在没有极端紧急的情况下,只有电站领导下达指示,才能关闭核反应堆,或使其脱离电网,而电站领导又需要来自基辅的电网监管层的默许才可下达指示。
恰在此时,位于乌克兰南部尼古拉耶夫州的一个小型核电站有一台机组无预警跳机,基辅电网调度单位遂要求切尔诺贝利优先支援傍晚尖峰用电,延后降低输出。电网部门希望切尔诺贝利的机组能维持目前1600兆瓦的水平,将目前发电状况维持至夜间。可是测试必须在700兆瓦的功率下进行,停堆不得不被推迟至当日深夜。其他不影响输出功率的前置作业依然持续进行,包括关闭紧急核心冷却系统(英语:Emergency Core Cooling System),一个在紧急状况下向核心注水降温的系统。尽管ECCS不足以阻止最终的爆炸,但关闭它也反映了本次测试对安全的极端忽视。
延后测试带来很大的影响,受过训练的早班人员早已下班离开,25日下午4点,晚班人员到控制室上班。值班长尤里·特雷胡布对测试计划知之甚少,根据原先计划,测试应在早班结束并完成停机,大夜班人员只需管理冷却系统即可。此时计划更改,大夜班人员为了在交接结束前做好测试准备,决定极快地降低功率。接替特雷胡布的值班主任为亚历山大·费奥多罗维奇·阿西莫夫,操作员为列昂尼德‧费奥多罗维奇·托普图诺夫(Леонид Фёдорович Топтунов)。后者在三个月前才升任高级工程师。
测试与爆炸
测试计划要求四号机输出功率缓慢从1,000MW降至700MW。4月26日凌晨0时05分,输出功率降至720MW,但反应堆内产生的衍生物-135持续吸收中子,使得输出功率持续下降,当输出功率降至500MW时,托普图诺夫又错误地将控制棒插得过深,功率水平突然下降。凌晨0时28分,电脑显示核反应堆功率已降至30兆瓦,测试还远未结束,堆体却要关闭了。此刻,反应堆的输出功率是测试计划的5%,阿西莫夫和托普图诺夫共同支持直接停机。但负责指导实验的代理总工程师阿纳托利·斯捷潘诺维奇·佳特洛夫执意继续进行。两人被说服后,命令控制室人员关闭控制棒自动控制系统,再以手动控制抽出大量的控制棒。数分钟过后,反应堆输出增加,稳定维持在160-200MW,这一水平远低于测试要求的760兆瓦,但他们认为200兆瓦的功率足以使反应堆保持稳定,并且启动了测试。
但为了提高反应功率,工作人员直接忽视了凌晨0时35分至45分之间的警报。凌晨0时43分,操作员按照命令关闭了两台需要测试的涡轮机的故障信号灯,1点03分为了增加反应堆水量,先行激活了两台备用水泵中的一台,并于4分钟后激活了另外一台,凌晨1点19分时水汽压力过低警报响起。由于功率依旧无法上升,操作员关闭警报并关闭两个循环水泵,降低水流,并手动移除了更多控制棒。在只有四台水泵运转的情况下,冷却系统中的水达到了沸点,已转化成水汽,极大地削弱了水作为冷却剂吸收中子的作用。不断减少的液态水与逐渐增多的水汽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中子无法被吸收,1点22分计算机显示反应速率加快。按操作规范,在紧急情况下仍需保留插入至少28支控制棒以确保安全,此时却只有18支插入。反应堆的配置已经超出原始设计的安全范围。凌晨1时23分,测试开始。36秒后,反应堆失控了。水冷却剂中的汽穴数量激增,冷却剂无法吸收中子,而反应堆活性区的控制棒已被人工取走大部分,自动控制系统试图利用仅存的9根控制棒降低核反应速度。阿西莫夫下令关闭核反应堆,要求按下紧急停堆的AZ-5键。
按键刚按下,178根控制棒就被调入反应堆活性区,含硼控制棒能吸收大量中子促使核反应减速。然而,控制棒的顶端由石墨制成,棒的顶端取代了活性区上部能吸收中子的水,这样一来,核反应速度非降反升,还使堆芯温度大幅上升。而升高的温度反过来又引起了燃料棒保护层的破裂,破损的燃料棒挤压着控制棒,后者此时刚插入了三分之一,因此核反应堆活性区的核心和底部并未接触到控制棒,那里的核裂变无法控制。原本徘徊在200兆瓦的输出功率,数秒内跃升至500兆瓦,然后一路狂奔直冲30000兆瓦,这一水平是正常值的10倍。凌晨1时23分44秒,先是一声低沉的爆炸声传来,紧接着传来轰天巨响。水汽爆炸摧毁了核反应堆外壳,将上层生物保护屏,即重达200吨的水泥板从四号机组顶抛向半空。整个反应堆的基础构造都固定在水泥板上,当它重重地落回时,并不能完全覆盖堆体顶部,而是留下一条缝隙,辐射从这里喷薄而出。仅仅两秒钟后,传来了另一声轰天巨响。地板和墙面剧烈摇晃,照明系统失效,无数的警报响成一团。第二次爆炸破坏了安全壳原本完好的部分,将减速剂核心的石墨块连同部分燃料抛向空中,这些具有高度辐射的石墨碎片落在了邻近的三号核反应堆的顶棚上,随后飘散至电站的每个角落。此外,石墨使受损核反应堆内部发生燃烧,放射性颗粒借着火势被卷入半空。
消防员灭火
爆炸发生后,1时26分发出火警信号。两分钟后,弗拉基米尔·帕夫洛维奇·普拉维克中尉指挥的切尔诺贝利军事化第二消防站的28名消防队员立即出动,赶到现场。消防队员首先扑灭被四处飞溅的反应堆炙热残骸引发的,位于三号反应堆与四号反应堆旁的汽轮发电机厂房顶的沥青大火,保护邻近正在运转的三号反应堆。此时汽轮机厂房屋顶的辐射照射强度为2万伦琴(200希沃特/小时),被炸开的反应堆内部是3万伦琴,而5个小时500伦琴的照射会导致急性死亡。到4时50分,四号反应堆厂房内的火灾基本上获得控制。
陆续赶来抢险的消防队员、军人、直升机飞行员、核电专家与工人轮番上阵,努力控制反应堆残骸中熊熊燃烧的原本作为中子减速剂的石墨。约爆炸发生两个小时后,已派出 37 个消防队,总共 186 名消防员,所有火灾被扑灭。但4号反应堆内部的火灾仍在继续,并持续了10天。期间参加灭火的全部108人被空运往基辅临床研究所与莫斯科6号医院,治疗急性放射病,其中28人在随后三个月内死于急性放射病。28名消防队员有16人活到了事故二十周年。
事后估计爆炸瞬间约有50吨核燃料化作烟尘进入大气层,另有70吨核燃料和900吨石墨崩溅到反应堆周围,引起30余场火灾。核反应堆中剩余的800吨石墨引起的大火,用了10天才扑灭。直升机直接飞进放射性烟尘,从空中向暴露的反应堆残骸倾倒了近2,000吨碳化硼和沙子后,终于停止了反应堆内的核裂变反应。最终直升机的总空投量达5,000吨。10月2日,一架吊载硼砂罐的米-8直升机,在投放硼沙之时不慎桨叶打在旁边大型吊车的吊索上,立即坠毁于反应堆上,2名机组和2名操作员不幸遇难。
后续处理
苏联政府应急指挥
4 月26 日清晨,苏联能源部部长阿纳托利·伊万诺维奇·马约列茨通过电话向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古拉·雷日科夫汇报:“核电站的核反应堆发生了爆炸,核电站的夜间密码警报显示“1、2、3、4’,这四个数字标示了核泄漏、核辐射、火灾和爆炸..... 目前切尔诺贝利镇的事态仍不甚明朗,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从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事故发生到5月6日放射性释放基本结束,苏联政府迅速组建了政府工作组、政府委员会等机构,围绕“控制反应堆放射性物质的泄漏”主题边调研边救助,先后采取了灭火、调入军队和清理事故人员、隔离事故反应堆、疏散附近居民等多项措施。
尼古拉·雷日科夫接到汇报后,立即组建政府委员会,苏共中央政治局组建政府工作组领导切尔诺贝利事故应急处理工作。政府委员会由原子能、反应堆、化学等方面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及克格勃官员组成。第一批政府委员会成员由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鲍里斯·叶夫多基莫维奇·舍尔宾领导,于 26 日 20 时到达切尔诺贝利事故现场。同机到达的政府委员会成员包括: 苏联能源部部长阿纳托利·伊万诺维奇·马约列茨、核物理学家瓦列里·勒加索夫院士、国家水文气象中心主席尤里·安东尼耶维奇·伊兹拉埃尔等。此后政府委员会一直在切尔诺贝利地区办公其成员实行轮流值班制度,直到 1986 年9月辐射剂量稳定后,轮流值班制度才取消。
政府工作组设在莫斯科,其主要成员包括: 4名苏共中央政治局成员一尼古拉·雷日科夫、叶戈尔·利加乔夫、维塔利·伊万诺维奇·沃罗特尼科夫、维克托·米哈伊洛维奇·切布里科夫,2 名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3 名苏共中央政治局秘书、2 名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苏联中等机械制造部部长和第一副部长、16 个主要部门主任、苏联科学院主席团主席阿纳托利·亚历山德罗夫院士等。政府工作组的工作具体包括::了解、指导政府委员会的工作;听取各部门事故处理的工作汇报,并对其进行指导;沟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派出工作组成员赴重点地区进行考察等。26 日全天,苏联的气象、辐射和公共卫生监测部门在紧急状态下迅速组成监测系统开始工作,调度直升机在事故反应堆上方的不同部位进行勘查,收集空气样本,对放射性物质做了一系列测量。连续几天的测量数据为未来苏联政府估计反应堆状况,编制初步放射性污染地区图以及进一步决策奠定了重要基础。
紧急疏散
根据26日苏联政府根据初步调研,做出紧急决策,调入军队控制局面,封堵反应堆爆炸缺口;将紧靠的镇的居民紧急疏散,调入民防人员初步清理污染。普里皮亚特镇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工作人员的生活区,位于核电站以西 3 公里,有 4.9万居民。在核电站东南 15公里有切尔诺贝利镇,人口为 1.25万。随后,26 日深夜,尼古拉·雷日科夫得到鲍里斯·叶夫多基莫维奇·舍尔宾的电话汇报,要求派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兵参与事故处理工作,并指出政府委员会决定将紧靠核电站的普里皮亚特镇的居民紧急疏散。1000 多辆汽车正连夜赶往普里皮亚特镇,乌克兰铁路局向普里皮亚特镇发出三趟专列。27日早晨,国防部派遣更多的直升机和化学兵赶到切尔诺贝利,防化兵司令弗拉基米尔·卡尔波维奇·皮卡洛夫将军亲临现场指挥。
为避免引起居民恐慌,官方未通告事故情况,仅通知居民关闭门窗,尽量留在家里。在当地医生的坚持下,政府开始陆续给居民挨家挨户发放碘片,但并不及时。26日下午14时开始,政府委员会组织普里皮亚特镇居民撤离,经过3个小时左右,约 4万居民秩序井然地被撤到波列斯格纳等镇,国防部为当地机构提供了1.5万人居住的帐篷。政府委员会相继确定了距核电站 10 公里、30公里为半径的禁区,政府工作组集结苏联内务部、卫生部、国防部、民防部的力量,组织居民撤离禁区,对灾民重新安置并进行医疗救护。政府工作组和政府委员会要求卫生部汇报每天的住院人数,特别关注儿童住院人数及确诊放射病的人数,对病人进行分类治疗。政府工作组协调卫生部、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乌克兰医疗机构,重新安排了收治灾民的医院::莫斯科 6 号医院用来专门收治受强辐射的病人,位于莫斯科郊区的米哈伊洛夫斯克疗养院和敖德萨等地的疗养院用来收治轻度患者,把从强辐射区撤出的儿童送往专门的旅馆和少先队夏令营过暑假。另外,联合教育机构,在基辅郊区和乌克兰其他地区调出 1900 个床位,安排孩子们在寄宿学校和全年制少先队夏令营学习生活。
截至5 月6 日,共撤离居民 13.5万人,入院治疗人数达 3454人,其中包括 471名儿童。确诊为放射性病的有 367人,其中包括 19名儿童,重症患者 34人,179人被送往莫斯科6号医院住院治疗,其中有2名儿童。政府工作组针对卫生部药品储备不足的问题也进行了协调,责令卫生部尽快拟定药品、医疗器械清单,由苏联外贸部负责进行国外采购。
抢险救灾
4月27日到5月6日,直升机飞行员们在9天中连续向 4 号反应堆投下 5000 多吨灭火材料。5月6日,放射性释放物数量从4月26日的12000kBq 降至 100 kBq。意味着 4 号反应堆的放射性物质大规模释放基本结束,封堵反应堆爆炸缺口的应急处理工作告一段落。
在向外撤离居民的同时,苏联政府向事故区内调集了国防部防化部队和民防人员进行重灾区的初步放射性清理工作。事故清理人员对 1、2、3 号反应堆进行清理调试工作,民防人员在道路上建立清除放射性污染工作站,进行辐射检查,清除道路上的放射性污染。但是,鉴于民防人员工作不力,苏联国防部从防化部队抽调 2600 人、400 辆汽车对核电站污染区域内的所有运输工具等进行严格的剂量测定和去污,建立了 16 个消除放射性污染点,绘制了标有居民点和受污染状态的地图,对污染程度不同的农业区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着重研究了清理过的居民点是否适合居民回迁的问题,并对居民回迁的相关程序作了具体规定,设立了切尔诺贝利登记处,以便掌握这部分灾民的健康状况。
尽管反应堆的裂口已经被 5000 吨灭火材料填满,但在堵塞口的下方,反应堆底部仍有 195 吨的核燃料在闷烧,堵塞口的表面开始出现裂痕,而内部温度还在升高,将有可能引发比26 日爆炸更具有破坏性的爆炸。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苏联政府采取了建造人工除热水平层和建造“石棺”两项措施。首先派大量消防队员抽干反应堆底部的水,接着派矿工通过挖隧道的方式,在反应炉底部建造人工除热水平层,防止反应炉中的岩浆下渗,避免引发更大的爆炸。
善后工作
苏联政府为灾民建立了一座新城,并建立了大规模的福利系统。但是,由于福利系统的后续资金来源不稳定,许多政府承诺的救济福利没有到位。并对发生事故的 RBMK 型反应堆的安全性能进行了改进,于1989 年4 月正式撤销了拟建的四个以 RBMK 型反应堆为基础的核电站建设计划,全面停止建设 RBMK 型反应堆,研制新一代核反应堆,并确定了相关各部门的职责,以便迅速启动这项工作,在核安全方面提出了两方面建议: 一是建立核动力安全发展的国际制度,二是防止核恐怖行为。随着放射性释放物数量下降,苏联政府开始有计划的清除放射性污染,避免放射性转移造成循环污染。苏联政府的应急工作重心也转为全面有序地开展消除事故影响,,并力图恢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其他反应堆的生产。具体工作重点包括消除放射性污染、实施对居民的医疗保障,以及尝试开展国际合作等。
与此同时,苏联政府对事故原因进行了技术性分析,苏联科学院针对事故后果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其中以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为主。苏联卫生部生物研究院医学科学教授萨伊洛夫1987年5月22日在维也纳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宣布,苏联将在基辅成立一个专门研究所,负责协调和领导对1986年 4月26日切尔诺贝利事故后从核电站周图撤离的 13500名居民身受放射性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他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一次专家会议上指出,研究工作可能持续40或50年,或更长的时间。该研究所于6月成立。
此外,苏联政府经过机构合并成立了国家工业及核电安全监督委员会,后来被新成立的核电核工业部所替代,建立了一批核安全部门,例如: 全苏核电厂运行科学技术研究所、世界核运营者协会、核能和化学技术安全发展问题研究所、全苏辐射医学中心等等。事故发生后,苏联政府并未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通报,直到1986年8月25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在维也纳召开专家会议,苏联国家原子能利用委员会为本次会议编制了《苏联报告: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及其后果》,全面介绍了切尔诺贝利事故及其后果。1989年10月,苏联政府进一步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请求,希望国际原子能机构对,苏联为使其居民能在因切尔诺贝利事故而遭受放射性污染的地区里安全生活而形成的总体思想,作一次国际专家评价,并对该地区的居民保健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国际原子能机构接受了苏联政府的请求,组织了各方面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展开评估工作。
新旧石棺
1986年6月至11月,苏联政府投入大量人力,建造了被称为“石棺”的水泥围墙和上盖以覆盖损毁的4号机组,以免辐射持续扩散。所谓“石棺”是事故反应堆的掩体工程,建筑工人把被破坏的反应堆封存在一个用混凝土和钢壳建造的盖子里,并在其内部安装了通风过滤装置、辐射水平检测装置等,用于监测反应堆后续的状况,解决反应堆的放射性扩散问题。第一个石棺于1986年11月建成,新石棺于2016年11月建成,设计使用寿命为100年。
石棺设计工作开始于灾难发生24天后,建设开始前,为了防止熔融的核燃料烧穿地下室的天花板,需要在反应堆底部建造一个冷却层。当局召集四百名煤矿工人,于1986年6月24日前挖出了一条长168米(551英尺)的隧道。核电站的建筑由于事故变得具有过强放射性以至于无法使用人工方式铆接或者焊接石棺,所以石棺的密封性并不是很好。建造消耗了超过400000 m3的混凝土和7300吨的金属框架。但是,旧石棺原计划以30万立方米混凝土加固反应堆外墙和上盖支撑钢梁,碍于现场辐射剂量过高,时间紧迫,计划未能遂行。随着时间推移,当时以人力及工业机器人搭建的旧石棺正在严重地风化。
为确保长期的辐射防护效果,2012年国际社会提供捐助支持新的“掩体”项目。资金由28个国家共同筹集,由欧洲复兴和政策性银行管理。2016年11月,新石棺建造完工。2019年7月10日,新掩体管理权移交给乌克兰政府,并正式投入使用。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可移动金属装置,宽275米,高108米,重36000吨,重量约为埃菲尔铁塔的四倍。该装置造价16亿美元(约合110亿人民币),将取代苏联30年前建造的“石棺”。
事故调查与研究
1986年苏联原委会调查报告
1986 年8月苏联当局在国际原子能机构 (IAEA)维也纳大会上作出事故初始报告,提交的报告材料中,虽然承认过量石墨引发的空泡正反应性导致最终爆炸,但将全部事故原因归结为操作人员“违反指令和规程”。前苏联原子能利用委员会(简称原委会)的资料把操作人员的违章行为归纳为以下 6 条。
1986年INSAG-1调查报告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事故发生后,迅速组织了国际核能安全咨询小组(INSAG)进行调查,INSAG在于维也纳召开的“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事后评审会议”上,基于苏联提供的数据发布了《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后评估会议的总结报告》(INSAG-1) ,该报告也完全支持了苏联原子能利用委员会的观点,认为灾难由操纵员严重违反运行程序所致。这一早期报告更多地把事故的原因归咎于电站的管理缺陷(如安全知识培训、安全信息沟通、人员专业资质、实验计划制订和执行等)和操作人员的失误。也是在 INSAG-1这份总结报告中,国际原子能机构首次构造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深层次原因。国际原子能机构在该报告中多次提到“安全文化的缺失(an Absence of Safety Culture)”或“安全文化的薄弱(a Poor Level of Safety Culture)”是导致管理失误和人员错误的原因。国际原子能机构创造性地提出“安全文化”概念以后,安全文化立即被世界各国安全领域的机构和人士所关注。1986年,美国NASA机构把安全文化应用到航天工程的安全管理中。
1992年INSAG-7调查报告
1986一2005年,IAEA 应苏联及俄罗斯政府的请求,通过开展“切尔诺贝利计划”(1989-1991),召集了25 个国家7 个组织和11个实验室的 200 位专家开展了50个实地调查任务,评估了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最严重的苏联境内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3个加盟共和国的辐射状况。1992年IAEA在其发布INSAG-7 报告中,承认由于之前掌握的信息不够和立场偏颇所得出的错误结论,认为事故的根本原因为设计缺陷。此后,对此事故的认识,国际上基本趋于一致:由于 RBMK 致命的设计缺陷,加上试验过程中运行人员多次违反运行规程,酿成了切尔诺贝和核事故。INSAG-7 报告减轻了操纵人员的职责。认为事故是由于反应堆设计、操纵员行为、运行经验反馈、核安全管理体制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导致的。
后续调查研究
截止1994年,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原因进行的调查报告及相关论文,仅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的数据库 Chernolit 里就收集了4600余篇,为此召开的国际会议不下数十次。1996 年8月8至12日,IAEA 在维也纳召开“切尔诺贝利事故后10 年后果总结”国际会议。此次会议汇集了800多名来自 71个国家从事辐射防护核安全、医学环境和工程等方面研究的专家,来自31个国家的 208名记者和包括白俄罗斯总统、乌克兰总理、俄罗斯和法国的部长等在内的多国政要。会议交流、分析、总结了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 10 年后与核辐射相关的后果。
2003-2005 年,IAEA 先后举办了3 届由政府官员专家,以及媒体公众参加的“切尔诺贝利论坛”,在国际社会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公开切尔诺贝利事故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探讨缓解事故影响的实施方案。在“切尔诺贝利论坛”的框架下,IAEA 分别组成了由国际原子能机构负责协调研究环境的放射性污染及其后果的专家组,即“环境专家组(EGE)”,包括来自1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 36 名专家。以及由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协调以研究人类的医疗健康为主题的专家组,即“健康专家组(EGH)”,包括来自13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 45 位专家。
2005年4月18至20日在维也纳国际原子能机构总部召开了第三届“切尔诺贝利论坛”。与会代表讨论并通过了由“环境专家组”和“健康专家组”的技术报告。2005年9月6至7日,“切尔诺贝利:回顾过去,展望未来”(Chernobyl;Looking back to go forwards)国际会议在维也纳召开。多个国际机构、多国政府、民众代表、专家和媒体人士在联合国框架内对“切尔诺贝利论坛”的结论、意见和建议达成共识。但也有反对的声音,主要在疾患和死亡人数上有很大分歧。
2024年12月,美国的科学家指出,切尔诺贝利核灾难遗址附近的流浪狗展现出对辐射、重金属和污染的免疫力。科学家从切尔诺贝利隔离区内的116只流浪狗身上采集血液样本,发现两个种群在基因上与周边狗存在显著差异,已适应长期暴露于有毒环境,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理解狗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机制,也为研究长期暴露于多重环境危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提供了线索。研究团队发现近400个异常基因位点及52个相关基因,可能与环境污染暴露有关。此外,突变狼和东部树蛙也展现出对有毒环境的适应力,科学家希望这些研究能加深对环境危害影响人类的理解,并探索减轻健康风险的方法。
事故结果
核辐射扩散
在1986年的INSAG-1报告中,100%的惰性气体的放射性核素泄漏出厂外。IAEA成立的专家组则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泄漏放射性物质总量达14X1018 Bq,欧洲在超过20万平方千米的面积的土地上137Cs 活度超过 37 kBq/㎡,其中71%的区域位于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早期最重要的放射性核素是131I,后期主要发挥作用的核素是137Cs和 134Cs,其中137Cs在森林以某些地区水鱼中含量超标,可造成人体内照射。事故发生后一个月,约116,000名住在核电站方圆30公里内的居民都被疏散至其他地区。但辐射所影响的范围其实能散播至超过方圆30公里外的地方,有超过300,000人脱离了灾难的威胁,但仍然有数百万人继续居住在污染区内。
三国境内估计有840万人受到辐射影响,切尔诺贝利事故中受到辐射人群主要有三类,即60万清理人员,11.6万从高污染区内撤离的当地居民和 27万事故后滞留在污染区内未迁移的居民,他们吸收的辐射剂量大大超过 100 mSv。在白俄罗斯、俄罗斯联邦和乌克兰,1986 年时年龄在 18 岁以下的童中诊断出近 5000 例甲状腺癌。在接触剂量最高的切尔诺贝利事故清理人员中白血病发病率加倍,未来在暴露程度最高的三组人群中可能最终超过 12万人死于癌症,受辐射人群的焦虑水平为正常人的2倍,一些体征为常人的 3~4 倍。
受到核污染影响的区域面积约为15.5万平方公里,几乎是意大利领土面积的一半;受到强放射性元素污染的农业区面积约为5.2万平方公里,比丹麦的领土面积还大,而这两种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分别长达30年和28年。由原子炉熔毁而漏出的辐射尘飘过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也飘过欧洲的部分地区,例如:土耳其、希腊、苏联的摩尔多瓦和立陶宛、罗马尼亚、芬兰、丹麦、挪威、瑞典、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斯洛文尼亚、波兰、瑞士、东德和西德、意大利、爱尔兰、法国(包含科西嘉岛)和英国。欧洲议会议员丽贝卡·哈姆斯2006年撰写的一份关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报告《TORCH 2006》称,从辐射尘飘散的分布来看,白俄罗斯(占国土约22%)和奥地利(13%)是最受辐射尘污染的地区。其他国家,例如乌克兰 (5%)、芬兰和瑞典皆受到高程度上的污染 (污染程度:\u003e 40,000 贝克勒尔每米,-137)。更有80%的辐射尘飘至摩尔多瓦,和欧洲的土耳其、斯洛文尼亚、瑞士。而斯洛伐克则受到较低程度上的污染 (污染程度:\u003e 4,000 贝克勒尔每米,铯-137)。另外,德国44%和英国34%境内地区均受辐射尘埃的污染。
事故伤亡和人体影响
IAEA 报告认为,在当年参加救援的人群中,迄今只有 62 人直接死于核辐射,切尔诺贝利事故只导致约4000例甲状腺癌,其他癌症的发病率没有明显增高,最多仅有4000人直接死于这次灾难。而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基于50多份公开发表的科学研究成果,于2006 年4月发布报告《切尔诺贝利灾难的健康后果》指出全球共有 20亿人口受到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影响,27 万人因此患癌,其中有9.3万人致死。另外据相关数据统计,在这次事故中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经有7万人成为残疾,5.5万人丧生,30多万人因受到放射性伤害而死去。受到伤害最为严重的乌克兰有450万人身患各种疾病,其中儿童占了十分之一。
另一方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与事故前相比,白俄罗斯核污染地区儿童罹患甲状腺癌的病例增加了33倍。报告指出,在1991年至2015年期间,在白俄罗斯、乌克兰全境以及俄罗斯四个受污染最严重的州,约有2万例甲状腺癌病例。这些人在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时年龄在18岁以下。科学委员会现在估计,其中四分之一的病例可能由于辐射照射导致,约为5000人。
丽贝卡·哈姆斯的TORCH报告则认为,这次事释放的放射性物质碘-131(增加引起甲状腺癌的主要物质),会散布至苏联之外等地,预计会额外有30,000至60,000人死于癌症,大部分固体癌症的潜伏期大约是在20至60年,还预计当中会有18,000至66,000名白俄罗斯人患上甲状腺癌,最受辐射尘所污染的白俄罗斯罗斯地区的癌症个案会上升约40%。不过,这些病症当中,还会有很多潜在因素,所以无法于2006年初期准确地预计出正确的资料。另外,2005以来,45岁以下女性患上乳癌的个案亦有所上升。癌症以外,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与白内障和心血管疾病两项非癌症疾病有关。
生态污染
在离反应堆30公里区域的范围内,辐射对受照区域的动植物产生了急性副反应,并与辐射剂量和动植物敏感性有关。而在隔离区以外,基本没发现急性辐射诱发副反应。在隔离区内辐射诱发的细胞死亡和细胞发育异常导致个体和种群的效应包括:松树和土壤无脊椎动物和哺乳动物死亡率升高,动植物生殖能力丧失。随着放射性核素的自然衰变和转移,生物种群的数量开始恢复。在事故后第二个繁殖季节以后,通过繁殖和其他地区的动物迁入,生物的生长能力逐渐得到恢复。由于隔离区内人类的迁移,农业和工业活动的停止都促进了生物区种群的恢复。许多动植物数量反而比以前增多,甚至隔离区成为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区。
2008年至2010年,白俄罗斯科学家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隔离区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通过观察波莱谢省放射生态保护区中动物的雪地足迹来评估动物数量。与此同时,利用直升机统计了核事故发生10年后的动物数量。结果显示,在核事故发生后1到10年内,、和野猪的数量开始增加。虽然野猪数量在某个时期有所下降,但原因是畜疫爆发,与核辐射无关。相比之下,同期乌克兰其他地区的驼鹿和野猪数量都在下降。
事故发生后,周围7000米范围内的树木逐渐死亡。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内,10公里以内的区域无法耕种和放牧,而100公里范围内的牛奶生产被禁止,切尔诺贝利的核辐射通过风力、雨水等方式传播,污染了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等地的土壤,这些地区都以肥沃的土壤而闻名。在事故后,隔离区内变成部分野生动物的天堂。在隔离区内的动物比如老鼠已适应了辐射,它们的寿命和没受辐射影响地区的老鼠比较大约相同。下列为隔离区内再度出现或被引入的动物:山猫、嗤怪子、大白鹭、天鹅、棕熊、欧洲野牛、普氏野马、獾、河狸、野猪、鹿、麋鹿、狐属、野兔、水獭亚科、浣熊、狼、水鸟、灰蓝山雀、黑松鸡、黑鹳、鹤、白尾海雕。
事故影响
对苏联影响
经济方面,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处理事故的开支是巨大的。事故的直接影响包括14.4×104hm2农田停止生产、49.2×104hm2森林土地禁用。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共有784320公顷的农业土地和694200公顷的原木生产地由于辐射被禁止使用。由此引发失业率升高,私人投资明显减少,人才流失严重,增加了贫困风险。以白俄罗斯为例,据估计约有60%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上。白俄罗斯政府1991年至2003年间用于处理核事故的资金总额超过130亿美元,占国家总预算额的7%~10%。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30多年间,白俄罗斯为消除事故影响共花费超过220亿美元,因此遭受的经济损失超过2350亿美元。而乌克兰方面,需要救助的受害者人数多达200多万人,仅2010年用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的财政支出就已经超过70亿乌克兰格里夫纳(约合10亿美元)。独立后,乌克兰创造了一个特殊的税种——切尔诺贝利税,即通过特殊的税种筹集资金来救助遭受核辐射侵害的人们。2000年,乌克兰总统列昂尼德·库奇马下达了永久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命令。
政治方面,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的时期,苏联突然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基层运动,绿色运动。特别是在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最严重的地方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这些活动力量空前壮大。而事故发生后,当局并未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并向民众公布详情。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5月14日才向民众发表讲话。绿色团体在乌克兰组织的集会结果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参加者,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抗议活动之上,独立运动也发展壮大起来,苏联体制失效是一个重要原因。戈尔巴乔夫在2006年发言称:“20年前这个月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可能成为五年之后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其重要程度甚至要超过我所开启的改革事业。切尔诺贝利灾难的确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其前后的两个时代迥然不同。”
国际影响
切尔诺贝利事故后,意大利、、荷兰和等国相继取消或推迟了其建造计划,美国自1978年以来,先后撤销97座核电站的订单。美国核管委员会(NRC)官员基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对美国商用反应堆安全管理的影响,建议美国的核电站进一步检查已有的管理法规,包括运行人员培训、应急计划和安全壳性能等方面,以确保其适应潜在的安全挑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切尔诺贝利事故提出的若干具体技术问题,例如、低功率或零功率下的事故以及放射性释放特征等,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对当事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造成经济损失大概两千亿美元(已计算通货膨胀)。事故给当事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带来惨痛损失,引发核信任危机,从而促成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也促进了核工业在全球社会的健康成长。事故后,各国开始审视核能战略。在1986年西欧共同体能源部长会议上,、爱尔兰和公开反对使用核反应堆。世界能源会议上,菲律宾、、意大利和决定不建,德国冻结核电站使用期限。多国签署《》和《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成立世界核电运营协会,预防事故并提供国际援助。
切尔诺贝利事故后不久,原子能机构起草了得到成员国批准的两项公约,即《核事故早期通知公约》和《核事故或放射性应急援助公约》,这两项公约建立起应急通报、信息交流和应请求提供国际援助的国际框架。1994年通过了《》(CNS),为国际核能安全提供了指导。对于放射性废物管理,1997年制定了《乏燃料管理安全及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联合公约》,具体规定了核电站、研究堆和相关产业中的放射性材料和物质的跨国界转移。国际核安全标准也不断完善,包括涵盖设计、选址、建造和运营等各个方面,成为各国民用核电站法规制定的基础。在研究堆安全性方面,2004年发布了《研究堆安全管理规范》,明确了监管机构和反应堆运营商的责任。此外,2004年通过了《核及放射性应急准备和响应国际行动计划》,建立了国际核及放射性应急沟通和援助机制。
事故评价
亲历者回忆
事故亲历者,工程师尤里·科尼夫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天空色彩缤纷,非常明亮,有橘色、红色、天空蓝、鲜血般的红色犹如彩虹非常美丽。”
俄罗斯新闻社摄影记者伊戈科斯汀:“当我们靠近第四区,并在上头盘旋,我完全不知道其中的危险,我们飞到第四区上空时,我打开直升机窗户,我当时并不知道犯下大错。我只设法拍了12张照片,回到基辅后,我开始处理照片,我看到底片全都是黑的,没什么色彩,我当时并不知道这些照片全都暴露在放射线中。”
前切尔诺贝利操作员,奥列克西·布鲁斯回忆称:“当我看到发生了什么情况之后,大为震惊的是他们居然把我们带到那里去。核反应堆看上去破坏严重,几乎等于报废了。”
消防员瓦西里·伊格纳坦纳可的妻子柳德米拉·伊格纳坦纳可回忆:“这些人全死去以后,他们把医院重新装修了一遍,铲去了墙皮掘掉了地板。他去世后,他们给他穿上制服,戴上军帽,但无论如何穿不进鞋子,因为他的脚太肿了。他们就把赤着脚的他埋葬了。我的爱人。”
国际社会评价
切尔诺贝利论坛主席、辐射效应权威伯顿·贝内特博士评价:“这是一次非常严重的事故,对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对于数千名在早期受到辐射剂量很高的工人,以及数千名患有甲状腺癌的工人来说。然而,总的来说,我们已经没有发现对周边地区其他人口的严重负面健康影响,也没有发现大范围的污染将继续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只有少数特殊的限制区域。”
瑞典林雪平大学的科学家和调查组负责人马丁-童德尔认为,前苏联乌克兰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在瑞典北部导致了849例癌症。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纪念日,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表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善后工作者的勇气和献身精神大大降低了灾难规模。”
事故纪念
事故区开放
2011年1月1日,乌克兰政府宣布,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废墟周围地区成为旅游景点,并向游客开放。切尔诺贝利一日游在爆炸周边30公里管制区内可大概停留6至7小时,所受辐射与一次洲际长途飞行相当。管制区内有数千工作人员长期生活。
2019年,白俄罗斯宣布开放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禁区内的95个被弃村庄供游客参观,但部分地区因辐射过高仍禁止进入。分开放的禁区位于白俄与乌克兰边境森林深处约15公里处,周围30多年来无人生活。据俄罗斯《生意人报》报道,白俄罗斯开通了两条通往禁区的旅游线路,最初每个月将组织两次徒步旅行。
纪念活动
25周年纪念
2011年4月26号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5周年纪念日。当天,乌克兰举行了多项仪式,纪念事故的遇难者。当天凌晨1点23分,也就是当年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的时间,乌克兰首都基辅敲响了25声钟声,拉开了当天纪念仪式的序幕。人们点亮蜡烛,向遇难者遗像敬献鲜花,寄托哀思。同一时间,为安置核电站周边疏散民众所建的小镇斯拉武季奇也举行了纪念活动。当天下午,时任乌克兰总统的亚努科维奇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来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原址,出席纪念仪式。梅德韦杰夫表示,希望世界各国能够合作,共同制定新的核电站安全标准。
另一方面,在即将迎来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5周年纪念日之际,法国多个地方的民众于25日走上街头,悼念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和福岛核电站事故死难者,并呼吁关停使用年限过长或危险系数过高的核电站。数千名法国和德国民众当日聚集在连接法国斯特拉斯堡和德国凯尔的欧洲桥上,举行悼念人类历史上两次最严重核事故死难者的纪念活动。参与纪念活动的民众拉响警笛,并躺在桥面上进行拟死示威。随后,人们往莱茵河中投放鲜花以示追念逝去的生命。同时,在离德国和卢森堡不远的法国第二大核电站——卡特侬核电站附近,当天也有2000多反核人士举行活动。
27周年纪念
2013年4月24日,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27周年前夕,白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残疾人协会联合举办纪念会。4月26日,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人们参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7周年纪念活动。当日,乌克兰民众在首都基辅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死难者纪念碑前举行活动,纪念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7周年。
36周年纪念
当地时间2022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6周年纪念活动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举行,民众点燃蜡烛和放置献花,悼念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死难者。
国际切尔诺贝利灾难纪念日
2016年12月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将每年的4月26日设立为“国际切尔诺贝利灾难纪念日”。 决议指出,“在切尔诺贝利灾难发生三十年后,至今依然存在灾难带来的严重长期后果,受影响的社区和地区继续存在相关需求”,并邀请“所有会员国、联合国系统相关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以及民间社会举办纪念日活动”。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史上最惨烈的核灾难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中国核电网.2023-11-12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день памяти о чернобыльской катастрофе, 26 апреля.UnitedNations.2023-11-12
国际切尔诺贝利灾难纪念日 4月26日.UnitedNations.2023-11-06
什么是核事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2023-11-06
Chernobyl: Assessment of Radiological and Health Impacts (2002).Nuclear Energy Agency.2023-11-06
Top 10 Most Expensive Accidents in History.wrecked.2023-11-06
国际切尔诺贝利灾难纪念日 4月26日.UnitedNations.2023-11-06
世界核电技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国家能源局.2023-11-06
如何认识目前已知一 二 三 四代核电.国家能源局.2023-11-06
世界核电站介绍之——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北极星电力网.2023-11-06
Timeline of the disaster.The Chernobyl Gallery.2023-11-12
МОУ " Суркинская начальная средняя обще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ая школа".Wayback Machine.2023-11-12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盖上新“石棺” 将封住辐射100年.央视网.2023-11-12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善后过程.科学人.2023-11-13
Frequently Asked Chernobyl Questions.IAEA.2023-11-13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新掩体竣工.新华网.2023-11-13
乌克兰花16亿美元建“金钟罩” 欲“封印”切尔诺贝利.新华网.2023-11-13
背景资料:切尔诺贝利论坛及大事记.国家原子能机构.2023-11-13
切尔诺贝利附近的狗已变异,它们对辐射、重金属和污染免疫.今日头条.2024-12-13
【专题报道】噩梦般的记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灾难纪念日反思.联合国新闻.2023-07-14
日本福岛“核震”之鉴[组图].南海网.2023-11-13
切尔诺贝利,殇之思.人民网.2023-11-13
野生动物在切尔诺贝利隔离区茁壮成长.中国科学院.2023-07-14
Wildlife deies Chernobyl radiation.BBCNEWS.2023-11-13
403 Forbidden.新华网.2023-11-13
2000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 第3版.govopendata.2023-11-13
国际纵横:切尔诺贝利事故如何动摇苏联.BBC NEWS中文.2023-11-13
“追究他责任!”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5周年,俄共产党人党要起诉戈尔巴乔夫.环球国际.2023-11-13
切尔诺贝利的转折点.Project Syndicate Logo.2023-11-13
核能之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江苏智库网.2023-11-13
切尔诺贝利:热播剧的虚构和事实真相.BBC NEWS 中文.2023-10-13
Chernobyl: The True Scale of the Accident.IAEA.2023-11-13
瑞典癌症增多,祸首疑为切尔诺贝利.德国之声.2023-11-13
中国新闻网.普京赞扬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善后工作者.2023-11-13
切尔诺贝利废墟感受生死.手机环球网.2023-10-13
白俄罗斯开放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部分禁区供参观.中国网.2023-10-13
[视频]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5周年:乌、俄总统出席纪念仪式.央视网.2023-10-13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5周年 法国多地举行纪念活动.中国新闻网.2023-10-13
宫建伟大使出席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7周年纪念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白俄罗斯共和国大使馆.2023-10-13
乌克兰:纪念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7周年.中国网.2023-10-13
白俄罗斯纪念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6周年.光明网.2024-08-21
国际切尔诺贝利灾难纪念日 4月26日.UnitedNations.2023-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