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奕车人

奕车人

奕车人,又称叶车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人口约2万余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大羊街乡、浪堤、车古三个乡,同时也与一些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交织居住的地区。在历史上没有文字系统,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彝语支。

奕车人大致形成于宋朝末期。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文献史籍中从未出现过“奕车”这一族称的相关记载。但从流传于奕车人聚居区的“奕车王子”的逃难传说中可以看出奕车人在动荡的朝代更替间经历了艰苦的迁徙和人口损耗。现今的昆明南屏街、螺狮湾和威远街一带曾是奕车人的古居之地。在与大自然长期的相处和碰撞中,奕车人创造了原始、神秘、辉煌的奕车文化,它涵盖了哈尼族农耕、宗教、祭祀、历法,民俗、服饰、婚姻、饮食等,具有社会学民俗学伦理学的深内涵。奕车人以独特的服饰文化而闻名,主要以耕作梯田为生计方式。奕车社会是典型的父系社会结构,其社会组织以祖先记忆为基础,以男性血缘为纽带,代代相传。奕车男女找情人,一女多男或一男多女均可。已婚男女也可以继续结交婚外恋情。

随着社会环境变迁,现今的奕车人梯田农耕文化情感逐渐淡化,传统土掌房减少,10-29岁奕车女孩90%不再穿传统民族服装,更喜欢汉族服装。5-14岁奕车孩子不愿说本民族语言,汉语普遍。

历史沿革

奕车人,又称叶车人,是一支哈尼族的分支。从哈尼族父子联名谱系上看,奕车人的支系名称来自其世祖“奕车”的名字。根据史学界的计算,奕车作为一个单独的支系存在已有约900年历史,大致形成于宋朝末期。由于人口稀少、力量薄弱,并长期远离哈尼族政治中心,奕车人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习俗一直鲜为外人所见。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文献史籍中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奕车”这一族称的相关记载。但从流传于奕车人聚居区的“奕车王子”的逃难传说中可以窥见一些端倪。学术界普遍认为,从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六世纪间,哈尼族社会逐渐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之后父系制社会得到巩固和发展。唐南诏时期,哈尼族先民被称为“和蛮”,与滇东北云南省彝族一起被称为“三十七部蛮”。在七、八世纪间,滇东南六诏山区相继出现“和蛮”的大首领和大鬼主,这时期是阶级社会初期的贵族。然后,在公元世纪中叶,各部和泥联合推翻了杨氏的统治,建立了大理白族自治州段氏封建领主政权,其中以因远部最为强大。在元朝时期,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归属中央朝廷,奕车人因不满元朝统治而反抗。元朝派兵平息哈尼族族势力,哈尼各部仍不屈不挠继续抗争。经过多次交战,元朝最终摧毁了“罗架国”。

关于奕车人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根据传说,阿波仰者原本定居于昆明滇池沿岸,后遭到异族侵略和迫害,不得不向南迁徙,最终定居于哀牢山

无论起源说法如何,奕车人都经历了艰苦的迁徙和人口损耗,最终在现今的居住区域定居下来。为了延续家族血脉和发展人口,奕车人形成了对人口、粮食和财物的坚持追求。在哈尼文化中,崇尚繁衍和发展的生存哲学成为重要特征之一。

现今的昆明南屏街、螺狮湾和威远街一带曾是奕车人的古居之地。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威远街也被人们称为“窝促街”。据汉文史籍记载,在古代,汉族通常将所有少数民族称为“夷人”。近现代,特别是汉族,将哈尼族简称为“窝尼”。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许多年轻哈尼族纷纷外出打工,对梯田农耕文化的情感逐渐淡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高科技等外来文化大量涌入,不断冲击着传统民族文化。尽管生活水平提高,但由于基础设施滞后和传承人才匮乏,传统民族文化逐渐式微,人们渐渐遗忘了它们,退出了哈尼人社会生活。

传统土掌房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别墅式的落地钢混房。年龄在10到29岁之间的奕车女孩中,90%不再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更喜欢汉族的服装和饰品。5到14岁的奕车孩子也不愿意说本民族语言,汉语越来越普遍。传统的歌舞已被遗忘,80%的年轻人不会吹巴。传统的民族节日失去了光彩,汉族春节逐渐流行起来。最重要的祭祀活动也开始简化,仪式过程由繁复变得简单,传统的程序逐渐破裂,许多祭祀文化正在消失。改革开放后,先进的生产工具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淘汰了原有的落后农具。交通便利使他们有机会接触外界,开始改变思维方式并与外界交流。新的生活和文化形式娱乐方式纷至沓来,对传统文化构成强烈冲击。

地理分布

奕车人在云南省一百多万哈尼族大家庭中有2万余人,分布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大羊街乡、浪堤、车古三个乡。分布区域大部分地处高寒山区,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1050-2015米之间,全年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生产活动

奕车人作为哈尼族的古老支系,在漫长的民族迁徙后定居于哀牢山区,开展了梯田稻作农耕。这一生产活动形成于基于地理环境和丰富自然资源的条件下,是在一般稻作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他们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农耕型自然经济,这种经济形态具有高度稳定的发展态势,为奕车人的繁衍与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

奕车人主要以耕作梯田为生计方式,分布在海拔中。他们利用山区的自然条件开垦梯田,这是哈尼族的特长和千年的传统。他们种植红米的历史同样悠久,早在很早时期就已经将红米作为商品进行贸易,这是他们生产活动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他们世代传承的经济生活方式。

语言文化

奕车人与其他哈尼族支系一样,在历史上没有文字系统,使用口语传承文化。他们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彝语支,具体是哈尼语次方言中的浪杂土语。与红河南岸其他哈尼族支系相比,奕车人之间可以自由进行交流和沟通。虽然他们没有文字,但通过口语传承。

社会结构

奕车社会展现了典型的父系社会结构,其社会组织以祖先记忆为基础,以男性血缘为纽带,代代相传。"奕车"是该支系最早的氏族祖先,随着人口的增长逐渐分化成更多的氏族。然而,类似于其他民族,随着时代的演变,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早期社会组织形式逐渐减弱,但仍然影响深远。

奕车社会内部,存在着一个家族单位称作"一窝人",相当于家族的概念。这个家族单位不仅以血缘为纽带,还受地理位置的影响,通常具有共同的坟场或者形成独立的村寨。家族成员之间需要团结互助,同等对待,形成了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

在奕车人的家庭结构中,父系血缘关系扮演着重要角色。家族成员分层级地划分,从外围的"一家人",到祖父、家族,再到父亲、同胞兄弟的家庭,关系越亲密,人数越少。传统上,家族成员间的关系也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仪式来确认,如出生礼、结婚礼和丧葬礼。

尽管如今随着迁徙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变得不如从前紧密,但三大礼仪中的关系确认仍然被严格遵守。奕车人的家庭结构体现了他们传统的血缘联系、地域关系和团结互助的文化价值观。

服饰特色

奕车女子的服饰充满魅力,展现了她们的自信和美丽。她们通常裸露双脚,特别是胸部和双腿,根据古老的信仰和审美观念。上衣分为外衣、衬衣和内衣。外衣被称为"雀朗",是一件青色的对襟短衣,上面钉有精致的装饰排扣。衬衣名为"雀马",是一件无领、尖口的衣服,而内衣叫做"雀帕",无领、圆口,可系于右腋下。这些衣物在制作过程中,经过染色和涂抹,展现出独特的颜色和光泽。奕车女子的裸露衣着传达出一种神秘感和美好感觉,她们的裸露是为了留给自己的"车艾"(亲密的伴侣、情人)。她们穿着一种扭裆裤,裤腰前后钉有细麻线绳,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不同年龄段的女性穿着略有不同,但都充满自信。奕车女人将头部戴着一顶名为"帕常"的白色尖顶软帽,帽后部边缘绣有精美的花纹。这个软帽的设计不仅紧覆住头发,还能在风中飘舞。"帕常"后部的花纹形成了无数个"火"字图案,是奕车人古老的部族符号,代表着族群的身份和延续。

软帽“帕常”

"帕常"是奕车女子的独特头饰,呈现为三角形的尖顶软帽,以白色布料制成,内部用棉线固定在头发上。

上衣“雀朗”

"雀朗"是一种蓝色的无领斜襟短衣,通过交叉系带固定,袖子宽松延伸至肘部。衣领边、腰部和下摆点缀有银币、银泡等银饰,形成美丽的装饰。这种上衣采用多层相同的衣物钉在一起制成,因而得名“霉千张”。除了"雀朗"外,还有"雀马"和"雀帕"。"雀马"是一种无领斜襟衬衣,左襟由细棉线系在右腋下,左右两襟下摆呈交叉状。而"雀帕"是无领对襟的贴身内褂。

短裤“拉巴”

奕车女子的短裤是其服饰中最独特的部分,展现出鲜明的特点。这种短裤紧贴身体,长度仅及大腿根部。短裤分为两种款式,分别称为“拉巴”和“拉朗”。年轻女子通常穿着“拉巴”,因此这种款式的制作更加精致,结构也更为复杂。“拉巴”的整体呈现出一个“人”字形的结构,腰线部分形成一个倒置的“v”形。正面裤口处有数道褶皱,可以向上翻起并固定。这种设计使得“拉巴”短裤具有独特的轮廓,将女性的身体线条展现得恰到好处。

节日习俗

奕车人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与农耕生活和民间信仰直接相关,几乎每一个节日都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祭祀色彩。这些活动是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也制约着观念的演变以及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在奕车人社会中,一部分节日由个体家庭独自举行,但大多数节日都是由父系家族集体性地举行。这些节日庆典活动与原始宗教祭祀紧密交织,几乎不可分割。通过这些活动,奕车人向神灵祈求丰收、安宁和幸福,同时也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感激之情。传统节日庆典活动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相互融合,影响着奕车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承。这种密切的联系使得人们在庆典中感受到神秘的力量,同时也促使着传统观念的延续和传承。

年首扎勒特

奕车人的节日庆典活动按照物历年被划分为三个季节,分别是冷暖季、暖季和热季(雨季),每季有四个月,每个月有30天。这种独特的时间划分体现了奕车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农耕生活的紧密联系。冷季被奕车人称作“常塔”,相当于夏历的冬季和春初。暖季被称为“翁夺”,对应夏历的春末和夏初。热季(雨季)则称作“搓塔”或“惹安”,对应夏历的夏末和秋季。整年共有12个月,360天,以十二生肖为命名。奕车人的正月位于夏历冬初十月,称为“年首十月年”。这个时刻代表着新的一年开始,而“十月年”意为制作韬米团子的大汤园,以庆祝新年的到来。这个庆典历时六天,与辰龙日的出现相符,标志着农耕活动的结束,五谷瓜果的归仓,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在奕车人的春节期间,人们参与各种活动,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在属龙这一天的早晨,各家各户都会宰杀一只红公鸡,用来烹制食物,称为“尼当扎”,意味着敬献给在野外丧生的亲人。这个仪式有助于确认父系血缘祖根,区分外人和家族成员的界限。整个年节期间,奕车人充满着喜庆的氛围。在大鼓声的陪伴下,家家户户都会烹美味的食物,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相互操亲访友,赶场聚会。青年们在田间草坪上举行摔跤游戏,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

另外,在奕车人的传统习俗中,嫁出去的女子不论年龄大小,在年首十月年这个节日期间都要回娘家恭贺新喜,以确认血亲祖根。尽管父系血缘观念强烈,女子与娘家的关系在奕车人社会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此,娘家的成员在这个时候被特别款待,他们被视为不可缺少的贵宾,奕车人赠送大耙耙和煮熟的禽蛋给他们作为纪念。

奕车姑娘节

姑娘节,是云南省红河县哈尼族奕车人秉承了千年传统的民族节日。在哈尼语中被称为“仰阿娜”,寓意着青年男女相聚一堂,畅谈爱情、尽情娱乐。每年农历四月的第一个属猴日,标志着姑娘节的到来。由于活动的重点是青年男女,这个节日也被誉为奕车人的“情人节”。

在姑娘节的中午,奕车人会聚集在孟子红都山的多依树下,为游客们祈福许愿。游客们将红色布条系在祈福树上,这是一种古老的仪式。红色象征着幸福美满的爱情和婚姻,两根红布条代表两个相爱的人。这两根红丝带被系在一起,象征着他们的爱情将在天地见证下结合在一起。奕车长者将以哈尼语为游客们祈祷,传承着“仰阿娜”的历史沿革。在孟子红都山,游客们将欣赏到奕车长者吟唱的“仰阿娜”传统歌谣,还有奕车姑娘和小伙们的精彩表演,包括《奕车鼓舞》、《撮泥鳅》、《木屐然咪》以及打“石头架”等原生态的歌舞和民俗活动。来自各个村寨的奕车男女老少将呈现出哈尼族奕车人欢快的现代舞动,这也是姑娘节的一大亮点。

“苦扎扎”节

"苦扎扎"节是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六月举行,因此也被称为"六月年"。这个节日的举办恰逢盛夏时节,正是梯田中的秧苗开始生长,人们期待着即将到来的丰收季节,带着期待和不安的心情迎接着新的阶段。"苦扎扎"节是哈尼族为满足收获需求而举行的特定仪式。尽管哈尼族家族庞大、分支众多,举办"苦扎扎"节的具体时间和仪式内容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终极目标:驱除虫害,祈祷丰收。

传统习俗

按照最古老的传统,奕车女子的一生都不穿鞋子,直到生命熄灭的时候,儿孙们才会给逝者穿上一双美丽的勾尖绣花鞋,而这一生中唯一的一双鞋,是为了让它负载着奕车女子的灵魂,跨越千山万水走回他们的祖灵故地。

宗教文化

奕车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传统宗教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而其他民族的宗教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较小。奕车人并没有形成正式的宗教组织,而是存在莫期、萨满、龙头和乐事等四种主要的宗教人员类型,各自在众多宗教仪式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由于哈尼语方言的差异,相同社会性质的宗教人员在不同的哈尼族支系中可能有不同的称谓。根据目前的研究,奕车人的莫期与其他一些哈尼支系中的摩匹相似,而龙头则与咪谷比较接近。

奕车人的宗教活动与他们最基本的灵魂信仰紧密相关。类似于其他哈尼族支系的灵魂信仰,奕车人相信人类有十二个灵魂,这些灵魂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肉眼不可见的,无法与之直接交流,无论是自己的灵魂还是他人的。这些灵魂在个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身体周围活动,不会远离人体,人体健康时活动自如。然而,如果灵魂离体太远,人体就容易生病。有时灵魂甚至可能因为走失、被抓走、遭到折磨或食用而无法回到人体,这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甚至死亡。个体的灵魂活动是自主的,不受个人意识的控制,因此需要通过宗教仪式将灵魂重新吸引到身体附近,以确保个人身体的健康。这种将灵魂吸引回身体附近的仪式称为“yolaku”,其中“yola”表示灵魂,“ku”表示招回。当地的汉语使用者通常将这种仪式称为“叫魂”,尽管“叫魂”在翻译上不如“招魂”准确,但这个称谓更容易与当地的汉语对接,因此以下将继续使用“叫魂”这一词汇来描述这类仪式。与人类类似,奕车人认为家畜、家禽和庄稼等也都有灵魂,为了它们的健康和繁荣,同样需要进行叫魂仪式。正因为灵魂的状态关系到人畜兴旺和农作物丰收,大部分仪式中都包含有叫魂的环节。

奕车人的宗教仪式多样且丰富,主要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这些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具有极大的繁复性和多样性,呈现出庞大而粗俗的形式。除了定期举行的节日庆典和祭祀活动外,奕车人的宗教仪式涵盖了各种自然景观,如高山、悬崖、古林、泉水和江河瀑布等。这些自然景观被视为崇拜的对象,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

在每年高温多湿、易发病的深秋七八月时节,奕车人会举行特殊的祭祀活动,用黄牛或猪作为祭品,对山水石头等进行祭拜。这些祭祀活动通常限于特定的村寨或地区,而不是全民统一行动,展现出浓厚的原始氏族集团特色。这种祭山、祭水、祭石的仪式传统在某些山或寨子成为特有的神祇崇拜,父系血缘集团即是这些原始宗教仪式的核心,也是宗教仪式的发源地。

婚俗情况

对于奕车人而言,男女找情人,一女多男或一男多女均可。已婚男女也可以继续结交婚外恋情,夫妻双方除固定的日子生活在一起外,其他的夜晚时光就可以和各自的情人。

恋爱

奕车人拥有独特的恋爱观念和游戏规则,将爱情看作一种不受独占和嫉妒情绪影响的情感。根据奕车人的观念,爱情不应包含独占和嫉妒的情感。在他们的文化中,有一套独特的恋爱游戏规则。当奕车男女长到十六七岁,如果还没有频繁地与异性交往,会被视为“不成器的人”。男女可以在节日等机会下建立“车艾”关系,这种关系不受限于一男一女,一女多男或一男多女均可。即便是已婚男女,也能继续与他人结交婚外恋情。除了在固定的日子里与伴侣生活在一起,夫妻们还可以在其他夜晚时光与各自的“车艾”一同度过。然而,如果夫妻在一起时间过长而未去结交“车艾”,甚至可能引来村人的嘲笑。然而,一旦夫妻生育了子女,以上的游戏规则就会被废止。此后,妻子必须严守贞洁,与他人有关系会被视为丧失自己和家人的灵魂。虽然也要求丈夫守贞,但男性似乎享有更多特权。如果发生一夜情,丈夫只需在回家时摸一下门口的狗,便会认为将污秽传递给了狗,从而无虞无忧。

奕车人的恋爱方式非常特别。姑娘会自弹自唱美妙的小三弦歌曲,与小伙子的山歌进行对答。如果姑娘喜欢小伙子,她会摘下头上的白帽子赠送给他。相反,如果不喜欢,她会送给对方一面小镜子,作为这次交往的纪念。然而,如果男方强行夺走姑娘的白帽,不能解读为女方喜欢男方。姑娘的白帽代表着她对心爱之人的承诺。而过去男方会赠送手帕,现在更倾向于赠送更有象征意义的礼物,如钥匙,更直接地表达了与姑娘同宿同栖的渴望。传统上,女子可以准备多顶白帽以应付众多男子的追求,而男子也可同时与多名女子相约。

结婚

在奕车人的文化中,婚姻的缔结和解除都相对自由。这一特点使得奕车女子在婚嫁过程中拥有身价不菲的地位。她们的一生可以多次出嫁,每次出嫁都伴随着一笔聘礼,而这笔聘礼会随着每次出嫁而倍增。例如,当一个男子要娶一位奕车女子为妻,第一次出嫁他需要支付一千元的聘礼,而当这位女子再次出嫁时,聘礼将增至两千元,第三次则为四千元,以此类推。这种奇特的婚姻习俗,使得“姑娘越嫁越有钱”,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由于奕车人的婚姻制度允许女性解除婚姻并重新嫁人,很多家长从早年便给自己的女儿安排了多次婚姻,这些早期的婚姻被视作“娃娃亲”。然后,随着女儿的成长和青春期的到来,她们可以通过解除早期的婚姻关系,并再次出嫁的方式,获得更多的聘礼和经济收益。这种实际上通过解约来达到再嫁目的的方式,使得许多家庭得以轻松地积累起一笔又一笔的财富。

相关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名叫者奕国王,统治着一个富庶幸福的国家,位于现今滇池沿岸。他有十个儿子,其中年幼而聪明能干的奕车王子最为出色。当者奕国王逐渐年迈,需要选定继承人时,举行了一场比赛,奕车王子凭借智慧和勇气赢得了胜利,成为王位继承人。然而,其他九个王子因此而嫉妒。在者奕国王去世后,九个王子诬陷奕车王子谋害了国王,并发动暴乱。奕车王子无法抵挡众多追兵的围攻,只好逃离宫殿,向南方逃去。追兵一直紧追不放,奕车王子躲进了阿姆山。九个王子下令纵火,企图将他烧死。然而,在危急时刻,一只美丽的山瞪羚从火海中冲出来,背着王子向阿波雷山逃去,但在途中被射中倒地。

奕车王子孤身逃往阿波雷山,一路奔跑,但鞋子丢了,裤子被挂断,只剩一截遮体的短裤。终于,在高山榕下倒下,伤心哭泣。他的哭声打动了天上的摩咪,这是红河一带哈尼族崇拜的天神。摩咪降下三顶洁白的“帕常”赐给奕车,他戴上这些“帕常”,躲进花丛中,逃过了追兵的追捕。追兵离开后,奕车继续向阿波雷山顶前进,在那里他遇到了阿波雷山神的七公主,她原本就是他逃离火海时的山羚羊,变成了人形。两人相爱,并在山顶建房开荒种地,成为夫妻。

这个流传于民间的神话传说中,虽然夹杂了口口相传的编织和想象成分,但基本澄清了一个事实:奕车王子曾拥有尊贵的身份,生活在幸福安宁的环境中,却因战乱被逼离开家园,迁徙定居别处。

参考资料

红河:红河县奕车姑娘节,了解一下?.云南统一战线.2023-08-21

云南奕车女人:半露酥胸找情人(组图).新浪旅游.2023-08-21

爱在“仰阿娜”——探秘原始民族,看奕车“姑娘节”.中国国家地理.2023-08-21

云南哈尼族奕车人 中国最性感的少数民族.新浪旅游.202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