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原阻击战
铁原阻击战,是1951年5月28日至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的一次防御战,是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的组成部分。
1951年5月,由于天气原因加以后勤保障不足,志愿军第五次战役参战军队开始逐渐向三八线南北地区转移。6月1日起,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为阻断“联合国军”的进攻,在朝鲜铁原地区展开的绝地阻击战,为中朝军队安排防御争取了时间,阵线重新得到了稳定。63军历时14天的铁原阻击战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为志愿军稳定整个战局争取了机会,为志愿军部署全线防御博得了时间,志愿军63军付出了20000余人的伤亡,以美国军队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伤亡基本与之相当。
战斗背景
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重新完成兵力集结,发起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朝鲜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就此展开,志愿军一举跃过临津江和北汉江,距离南朝鲜国都汉阳一步之遥。经过一段时间的攻防博弈后,由于志愿军缺乏在朝的空中火力支援,美军完全控制了“三八线”前后的制空权,使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出现严重困难,而前线弹药粮草几乎耗尽,为此彭德怀决定暂缓攻势,进行战略收缩。5月21日,彭德怀发出了结束第五次战役的指示,中国人民志愿军各部开始全面后撤。于此同时,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双方统帅的重点都锁定在了铁原郡地区。
战斗经过
1951年5月21日,志愿军总指挥彭德怀的撤退指示下达后,志愿军各部开始全面撤退,进至“三八线”南北地区进行防御。“联合国军”乘机策动全线反击,由美第8集团军司令詹姆斯·范佛里特中将指挥的美国军队攻击部队共分3路:右路,美骑兵第1师、第25师,英国方面第28 旅、29旅,南朝鲜方面第1师,加拿大旅,目标为志愿军后方要冲铁原。中路,美军第7师、第24 师,南朝鲜方面第 6师,以南汉江为基地,朝加平、春川方向推进。左路为美陆战队的三个师,南朝鲜军方面第1兵团,以横城为后方,在日本海方向朝麟蹄、襄阳市一线推进。至1951年5月27日,“联合国军”已进占汶山、永平、华川、富坪里、麟蹄一线,涟川、铁原已经暴露在了“联合国军”的视野之中。
志愿军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右路,若“联合国军”迅速攻取铁原地区这一战略要冲,志愿军将有被合围的风险。因此,在铁原地区阻敌前进,以为主力部队后撤争取时间,就成了眼下志愿军的生死之战。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调第63军到铁原一线驻守,要求坚决阻敌半个月,以掩护主力部队北撤,各部于5月30日全面进入阵地。63军面对的局面不容乐观,“联合国军”有着数倍于志愿军的优势兵力和武器装备。6月1日起,美军第一军、第九军主力开始主攻涟川,企图中央突破,直插铁原。志愿军189师与美国军队展开了战,面对美军的优势火力,189师指挥部将全师分为200多个作战单位,摆开八卦阵,美军陷入“拔钉子”作战,进攻速度大大减缓。187师和188师随即效仿189师的战术策略,成效卓著,在63军官兵的顽强阻击下,美军的进攻被成功遏制。6月3日,美军将第25师投入战斗,战斗愈发激烈。6月4日,志愿军将189师换下,由第二梯队的188师接替189师防御。188师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与美军反复搏斗。6月5日起,第63军转入二线阵地,依靠地形节节抵挡、坚守阵地。战至6月10日,阵地依然在志愿军手中。在63军的奋勇阻击下,志愿军东线军队除60军180师外,均陆续撤回北部。至此,铁原阻击战取得了成功,63军在苦守铁原阻击战14昼夜后撤离阵地,开往伊川。
战斗结果
63军历时14天的铁原阻击战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为志愿军稳定整个战局争取了机会,为志愿军部署全线防御博得了时间,志愿军63军付出了20000余人的伤亡,以美国军队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伤亡基本与之相当。“联合国军”的追击行动被迫中止,整个战局已趋于稳定,“联合国军”被阻止在三八线附近之汶山、高浪浦里、三串里、铁原、杨口、明波里一线,双方均转入防御,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宣告结束。
战斗意义
铁原阻击战的胜利,对志愿军来讲,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既为志愿军主力后撤和二线部队重组战线赢得了时间,也粉碎了“联合国军”实施双海岸登陆的计划。铁原阻击战的胜利,迫使美国对志愿军的战力进行重新评估,是推动美方做出停战谈判的标志性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