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英文:Information Cocoon)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导致自己束缚于像蚕茧一般“茧房”中的现象。信息茧房、回声室效应(Echo Chamber Effect)以及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都是描述因信息偏食而导致信息窄化现象的三个重要概念。
信息茧房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前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 H. Obama)的法律顾问凯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Infotopia: How Many Minds Produce Knowledge)中提出的。信息茧房的形成受大数据技术与实践、用户行为、推荐算法等因素的影响。
信息茧房的出现使用户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为平台提升了用户粘性,但也有着用户信息窄化、局限个人视野、催生群体极化现象、破坏网络公共领域建筑等问题。为了解决信息茧房,需要用户自身、媒介平台和社会共同努力。
概念
信息茧房、回声室效应和过滤气泡作为描述因信息偏食而导致信息窄化现象的三个重要概念,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成因是基于信息效率为优先的推荐算法,通过选择性接受、选择性信任等心理机制与社交媒介环境的内外因素共同造成。但是,三者的侧重点却也有所不同。信息茧房侧重于个体的事实性信息获取行为,强调“束缚”,具有明显的个人偏向性;回声室效应侧重于群体或系统的意见“聚合”及观点强化,并与群体理论密不可分;而过滤气泡则侧重于算法技术导致的信息“过滤”,强调信息环境层面的同质性。
回声室效应
回声室效应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上,一些相近的信息因为不断重复而被放大,令处于其中的人将错误信息误认为正确信息,而正确信息的相关性或重要性可能会被虚假地放大,比如都市传说的传播就是典型的回声室效应。回声室效应不仅仅针对虚假的信息,有时也会涉及到热点“新闻”。
过滤气泡
过滤气泡指用户在互联网上搜索、浏览的痕迹会被记录,这些线索可以形成用户偏好画像,在此基础上依据推荐算法的判断结果向用户推送信息,以此实现用户的个性化信息定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过滤器构造出独特的网络环境被称为“过滤气泡”。过滤气泡更为直接强调了信息过滤对用户的影响。计算机算法向受众传递所谓的“个性化信息”,一系列类似于受众接收信息单一化等“过滤气泡”问题也接踵而至,如:优质内容流失、信息类型单一、受众群体极化现象等。
历史沿革
19世纪法国思想家亚历克西·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他提出,民主社会在促成个人主义生成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而且随着公民身份平等这一观念的推广,这一现象还会不断扩散。
1980年《泰晤士报》文学副刊首次提出“回音室效应”一词。
1995年,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也在所著的《数字化生存》中提到了“daily me”这一概念,即根据个人品味定制的虚拟日报,他认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心情、兴趣来定制新闻,这样获得的信息就是个人化的。但个性化日报的普及,很可能会导致人们陷入信息过载的情况,而且接受大量的同质化信息,用户的客观判断力也会受影响,被这些信息淹没。
1997年“网络巴尔干化”一词提出,指的是在网络中活动的用户会分裂成特定利益的不同子群,成员们几乎总是利用网络传播或是阅读来吸引本子群其他成员的材料,导致用户信息接收呈现封闭状态,这一概念被认为是信息茧房概念的雏形。
2002年提出的“围墙花园”概念与信息茧房的本质相对一致,指的是在用户在使用手机进行社交活动的时候,会形成“圈子文化”。
信息茧房概念是由凯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提出的,2006年他在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Infotopia: How Many Minds Produce Knowledge)首次提到这一概念,随后在《网络共和国》中详细阐述了这一概念,他表示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用户会更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人为地创造出“个人日报”,即“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用户接触的信息就越来越局限,将自身束缚于由“信息”和“观念”组成的“茧房”中,失去对其他不同事物的了解能力和接触机会。
凯斯·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中提到,这种个人日报可能是风险,也可能是机遇,对于商业和民主的影响都是未知的。随着网络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信息茧房”现象已经不再是纸面上的概念,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信息茧房已成为信息学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学者们主要从算法技术、社会交互、人为因素特征等角度研究信息茧化的成因、影响因素和消散策略。
形成原因
大数据技术角度
在信息采集过程中,由于设计的技术层次较深,采集数据量较大,技术类型过于复杂, 因此大数据采集服务的提供者处理水平不够、信息数量过多,就会影响用户获得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对用户造成信息茧房效应。
大数据实践角度
时时在线、社交性传播、信息个性化聚合服务是新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平台会根据用户的兴趣、品位和偏好进行选择性地展示,导致用户很难接触到其他观点,也很难意识到自身兴趣之外存在的东西。
比如社交平台会根据用户的历史访问记录、点赞、分享、评论、转发等内容,对用户行为和个人喜好进行深度分析,在此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服务,导致用户主观舒适区不断加强,用户也很难接触到与自己意见相悖的东西。
豆瓣、知乎、Reddit等垂直社区平台会为用户提供特定主体的讨论环境,为了增加用户粘性,平台会分析用户的主观需求,尽可能避免推送给与用户观点冲突的内容,并且用户也会与自己立场相同的其他用户互动,打造出团体化的氛围,这样增强了用户对平台的满意度,以及自己观点的信心,但同时也降低了对其他观点的容忍度。
用户信息行为角度
用户在获取信息时,会倾向于选择较为熟悉的信息源,信息源过窄会导致用户无法接触到更广泛的信息,在查找与筛选信息时,也会受个人关注点、关键词词义等限制,会忽视自己不熟悉的信息。另一方面,在评估信息的可靠性时,可能会缺乏相关理性和知识。另一方面,用户在接触信息时,会出现进行“选择性接触”,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消息会优先接触。
推荐算法角度
推荐算法是一种机器学习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兴趣偏好、环境特征等信息,为用户推荐其感兴趣的内容,这一过程中会对用户的历史数据建立分析模型,如果获取的数据量不够,就会影响用户获得信息的体验感,甚至会出现推荐不符合用户需求的情况。
协同过滤是通过计算用户之间或是用户与物品之间的关联性,为用户进行推荐,但由于这一过程忽略了用户和物品之间的多样性、意外性,因此推荐时很可能会出现重复度过高的问题。
形态
个人信息茧房
个人信息茧房形成的原因是“个人日报”,即完全根据个人兴趣打造的独一无二的资讯界面,用户对于信息的选择权增加,可以方便地吸收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或是屏蔽不想看到的内容。
群体信息茧房
信息时代下的社会交往不再受时空限制,用户很容易通过社交媒体找到拥有相同或相似爱好、观念的同伴,平台也会为用户之间搭建桥梁,让每个个体“茧房”不断聚合,使其成为具有共同特征属性的人际圈层。这种圈层较为稳固,且具有一定排异性,有不同兴趣偏好和观念差异的人很难融入,最终形成高度同质化的人际圈层,群体信息茧房就此形成。
影响
积极影响
信息时代,用户面对的数据量是较为庞大的,在信息茧房的影响下,用户可以更容易地获取自己兴趣相关的信息,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不仅是娱乐信息,用户如果想要获取专业化信息,也更为方便,如果用户有学习和发展特定领域专业知识的需求,在算法的推荐下, 信息的获取会更为精准。
“信息茧房”的形成条件是平台利用信息推荐算法,为用户推荐感兴趣的东西,通过用户画像、多维度分析,全方位提升了用户的满意度,信息利用率大大提升,降低了用户可能会因为寻找信息离开平台的风险,用户粘度大幅提高,并且还可以进行交互逻辑的优化,让用户更容易看到关注、分享、点赞等按钮,平台转换效率大大提升。
消极影响
用户在长期使用信息平台时,个人对多样化优质信息的获取会受到阻碍,受困于信息茧房中,获取的信息源较为有限,且同质化严重,过度千篇一律的信息不利于用户提升自身素质,高强度、高同质化的绑架式阅读,会导致用户出现阅读疲劳、浅阅读等问题,导致用户的体验下降、形成认知偏执。而且在信息茧房中,个人的偏见会不断强化,用户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和行为都会受到影响,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所下降,比如因过度关注娱乐信息,对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毫不了解。
群体极化指的是在一个组织群体中,个人决策因为受到群体的影响,容易做出比一个人决策时更极端的决定,由于“信息茧房”的存在,用户很难接触到多元化的信息,在拥有相似意见的群体中反复进行自我筛选和自我加强,意见得到进一步强化,导致一旦接触到与自己意见相反的看法,就会产生强烈的不适,比如粉丝群无法接受外部反对偶像的声音,集中开展网络暴力行为,人肉搜索、恶搞视频对任务进行丑化,都是群体极化的表现,而这种群情激愤也会转化为舆论压力,造成负面影响。
网络媒介上存在海量信息,使用户难以筛选信息,能够进入公众视野的是少量网络精英和权威信息源发布的信息,导致大多数人丧失了表达的话语权,无形中被剥夺了言论自由的权利。
另一方面,信息茧房加剧了不同意见群体之间的冲突,难以在社会生活中形成有价值的基本共识,甚至改变公众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导致社会粘性降低。
相关争议
信息茧房让人们对网络信息的了解长时间被限制在“人造孤岛”中,如同蚕蛹被“茧房”束缚。但是也有人认为信息茧房是一个伪概念,比如塞斯·约翰·斐拉克曼 (Seth Flaxman)等学者在2016年进行了一项很有代表性的实验。研究人员选择了5万名参与者,要求他们报告自己最近阅读、观看或收听的新闻媒体,同时通过电子手段直接监测和记录他们的实际新闻消费行为,包括网页浏览历史等。通过两项数据的对比,发现人们实际的媒体消费比他们自己想象的更具有多样性。也就是说,人们只是自以为陷入了信息封闭的境地之中,所谓茧房效应根本不存在。 同时算法推荐被认为是造成信息茧房的原因,可视为舆论建构的结果,本质上是技术污名化的问题。
应对策略
平台
优化推荐算法
“信息茧房”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平台算法的推送机制,平台可以通过改进算法模型、调整推荐策略的方式,让用户接触的信息不止被爱好局限,避免同质化信息推送,也可以公开算法的设计原理,让用户清楚算法推荐的过程,指导用户避免陷入信息茧房之中,并为用户提供对算法推荐的控制权和选择权,让用户能够自主选择是否要使用算法推荐服务,TS-ICC算法可以缓和推荐结果对个人知识的狭隘及信息结构的不平衡。
完善信息提供
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在同一事件中,为用户展示来自不同角度和立场的看法,可以有效打破用户的惯性思维,引导用户多角度思考问题,降低信息偏见。除此之外也可以提供不同信息类型的讨论渠道,让用户能够与持有不同意见的群体进行讨论,打破不同态度用户之间的隔阂。
平台也需要确保自己提供的信息真实准确,建立相应的筛选机制,避免用户受到错误引导,平台可以主动构筑“人行道”模式,增加用户与其他信息偶遇的机会。
个人
改善信息行为
用户在搜索、获取信息时,应选择公正、真实性强的信息源,并主动扩充信息源,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观察视角,用户的判断力就会增强,不会一味被网络推送的信息牵着走,掌握接收信息的主动权,不做“信息偏食者”。
转变信息观念
用户的信息观念指的是用户对于信息的态度、认识和行为的综合,信息观念会影响用户的行为,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应当培养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和包容性思维,提升信息素养,这样在面对信息茧房时,受到的负面影响就会降低,会拥有自己的判断和主见。
加强人际直接交流接触
互联网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用户来说,虚拟世界是非常精彩的,但不应该一味沉湎其中。现实世界才是真实的立身之地,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相处和沟通,是相互了解、传递信息、分辨真假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社会
提供正向引导
在新媒体语境下, 提升社会正效应,为网络群体极化增加阻力,并削弱网络群体极化的动力。为大众“扩建茧房”,使公众能获得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为公众提供媒介素质教育。
政策
专项治理行动
2024年11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等四部门决定自同年11月12日起至2025年2月14日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此次行动主要聚焦网民关切,重点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算法向上向善服务缺失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等重点问题,督促企业深入对照自查整改,进一步提升算法安全能力。
参考资料
Information Cocoon/信息茧房-今日头条.参考消息.2023-07-29
信息茧房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中国经济网.2023-07-29
警惕陷入“信息茧房”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2023-07-29
信息茧房效应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及破除策略 - 理论思考 - 中国大学生在线.中国大学生在线.2023-07-29
虞鑫 王金鹏|重新认识“ 信息茧房”‒‒ 智媒时代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共生机制研究.清华大学清新传媒.2024-01-03
警惕网络“信息茧房”效应_思想理论_人民论坛网.人民论坛网.2023-07-29
信息茧房:个性化推送时代高校思政课的供需错位及矫治_参考网.参考网.2023-07-29
The bespoke newspaper – will the Daily Me soon be delivered?.www.theguardian.com.2023-12-15
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信息茧形成机制及研究者个体差异研究——PMC.PMC.2023-07-29
What is Information Cocoon.www.igi-global.com.2023-12-15
警惕网络“信息茧房”效应.人民网.2024-01-22
“信息茧房”这种概念,可能在误导你对技术的认知.虎嗅网.2024-01-03
算法推荐形成了信息茧房?.第一财经.2024-01-03
四部门: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央视网.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