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子
莫泊桑的《绳子》,写了法国北方诺曼地区一个诚实的农民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的路上捡了一条绳子,被冤家诬告为捡了一个皮夹子,于是引起了一场官司。最后事实真相大白后,他四处去解说,不但无人听,反而受到众人的奚落,以致忧郁而死。
内容简介
《绳子》是莫泊桑写于1883年的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法国,具有“勤俭精神”的奥士高纳在一次赶集时从粪土里捡起了一小段绳子,而遭到马具商诬陷,捡到了乌勒布雷克大爷丢失的皮夹子。奥士高纳又气又怕,全力解释,用生命发誓,主动要求搜身,都得不到大家的信任,甚至在钱夹被别人送回失主后,都不能使人相信他的无辜和清白。可怜的奥士高纳在谣言中备受精神折磨,最后抑郁而死。
人物介绍
奥士高纳
奥士高纳是地道的法国农民,患有严重的风湿病,生活简朴,“具有真正诺曼第人的勤俭精神”,“刁钻”,爱占便宜,不肯吃亏。他曾因为一根络头,与马具商人马朗丹起了纠葛,相互怀恨在心,互不理睬。他又特别看重名誉,当明白自己被人诬陷后,尽管被“吓呆”了,“又气又怕”,然后气得满脸通红,掏出那段绳子,举起手以名誉起誓,用良心和生命担保,抗议。尽管没有人相信他,但是他没有放弃,而是和马具商当面对质,互相对骂,甚至请求大家抄他的身;乡长没有还他清白,他就对遇见的人不断重复绳子的故事,重复他的抗议;当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将捡到的皮夹子送还给了失主后,奥士高纳坦坦荡荡地对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讲他的遭遇,叙述他受到污蔑的经历。原以为事情到此就结束的奥士高纳,却发现大家在背后却指责他是“骗子”,认为他和捡到皮夹子的人是同伙。奥士高纳的抗议在众人的笑声中是如此的无力,他用尽力气洗清自己,还是白费。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的清白。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绳子》折射的是普法战争以后,法国统治阶级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发动侵略,扩张殖民地,随之而来的是社会道德的急剧败坏,尔虞我诈,相互欺骗,损人利己,暗箭伤人的现象习以为常,反而把诚实厚道、纯朴善良看作违反常规。
造成奥士高纳悲愤而死的直接原因,不是沉重的体力劳动,不是贫穷的物质生活,不是资本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也不是法庭的逼供,更不是惨无人道的牢狱之灾,而是十九世纪后期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堕落,愚昧的偏见和可怕的习惯势力。马具商为了报复,昧着良心诬陷善良的奥士高纳,说假话,散谣言而毫不愧疚;奥士高纳的誓言和举证都改变不了乡长的偏见,乡长宁愿信任暗箭伤人的马具商的一面之词,也不相信诚实的奥士高纳、确凿的人证和物证,周围的群众被反常的社会道德所蒙蔽,奥士高纳力争洗冤屈的努力在众人的嘲弄中苍白而无奈。他们在奥士高纳面前筑起了一座高高的道德之墙,熄灭了他的生命之火,成了奥士高纳之死的帮凶。《绳子》控诉这样一种反常的社会道德观念,以及它所造成的毒害。
艺术特色
《绳子》中用词准确、细致入微。作者往往选取那最富有特征性的词语,精雕细刻,以此来表现人物的形象。如主人公奥士高纳大爷出场时,作者写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具有真正诺曼第人的勤俭精神,认为一切有用的东西都该捡起来。他弯下身去,因为患风湿病而十分吃力。他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绳子,并准备绕绕好收起来。这时他发现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他们过去为了一根络头曾有过纠葛,双方怀恨在心,至今互不理睬。现在奥士高纳大爷在粪土里捡绳头,被自己的冤家对头看见了,颇感台。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他又装模作样在地上寻找什么东西,但没有找到,于是便向市场走去,脑袋冲在前面,身子因风湿痛而弓着。”就“捡”一小段绳子这一动作,莫泊桑的笔下用了一连串富有特征的词语来表示: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段小绳子”,“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准备绕绕好收起来”,“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又藏入裤子口袋”,“又装模作样”地在地上“寻找什么”,但“没有找到”,便“向市场走去”。描写得如此细致入微,犹如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把一连串的动作分解了开来。每一个被分解出的动作都反映出了奥士高纳大爷微妙的内心变化。同时作者在精心刻画这一心理活动时。还注重修饰成分的运用,使得词语的含义更丰富。如“立即”、藏进的“进”、藏族的“人”、“又装模作样”,这些修饰成分在“捡”绳子的一系列动作中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充分显示了一个农村老头细致、谨慎、胆劫又多心多疑的内心特点,同时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细致的动作。才为冤家马具商的编谎提供了线索,为他以后的蒙受冤屈埋下了伏笔,这一段描写显示了文辞繁丰的风格。
《绳子》中作者选用句子时,选取了表意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作句子的某一成分,形式上反复,语意上强调,体现出了细致入微的语言特点。奥士高纳大爷被诬告捡到了皮夹子,这是冤枉的,为了阐明这一事实真相,作者连用了语意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如他对乡长说“老天有眼,这可真是千真万确,丝毫不假的啊,乡长先生。”“千真万确”和“丝毫不假”表意相近,都是表明他没有捡到皮夹子是事实,为了反复强调,作者将它们并列作宾语,再三陈述事实。又如,奥士高纳大爷“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重复他的抗议”,“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作者用了二个“重复”分别作谓语动词,二个“更加”和一个“不厌其烦”分别作状语修饰语,从而进一步表现了奥士高纳大爷为证明自己没有捡到皮夹子听做的种种努力。
《绳子》不但用词选句比较细致入微,而且文中有几处在描写方面则明显表现出了繁丰这一语言风格。
一是作者在小说开头花了很多笔墨铺陈描写了赶集去的人们及集市中的场面:工笔细描了男人们的形体、穿戴和赶着牲口,提着鸡鸭的女人,写了他们在路上的开怀大笑,交换货物时的神情及吵闹,还有人畜混杂的集市广场、大院里放满各式各样的车辆、坐满顾客的客店等等,这一个“欢乐的集市”场面,衬托出了农民的愚昧、麻木及黑白不分的社会道德,同时也看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农村的落后和农民生活贫困的情景。
二是当皮夹子被送还给主人后,奥土高纳大爷觉得事实真相大白了,可以证明他是被冤枉的,于是作者写道:“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店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是什么东西,他说不清楚。人家在听他的故事时,脸上带着嘲笑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象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三是当别人指责他与送皮夹子的人是同伙、同谋时,作者又写道:“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忿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特别感到狼狈,因为,凭他诺曼第人的刁钻,他是做得出别人指责他的事情来的,甚至可以自夸手段高明。他门槛精是出名的,所以他模模糊糊意识到他无法证明自己是清白的了。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他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这些都是他一人独处的时候编出来的,准备好的,因为他的心事专门用在绳子的故事上了。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奥士高纳大爷不厌其烦地讲他的事,越讲人们越不相信。因而他的苦闷愈积愈多。以致忧虑而死。正因为作者选用了这种细致人微的描写方法,才把奥士高纳大爷这个诚实的老农民被诬告受冤、四处诉说、无人相信、最终含冤死去的这一形象塑造得如此逼真、生动,也正是通过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十九世纪后期法国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这一道德败坏的社会现象,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下层小人物的命运。
作者简介
莫泊桑(Maupassant,G.D,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遂应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龙老爹》(13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
参考资料
羊脂球 (豆瓣).豆瓣.2021-04-09
莫泊桑.易文网.2017-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