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海河特大洪水
1963年中国海河特大洪水为1963年8月发生在中国海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受到较强西南低窝气流影响,暖湿气团沿太行山东侧,向北席卷了河南省、河北省,形成了大量降雨,并造成了洪涝灾害。这次洪涝灾害造成了104个县、26965个村庄受灾,受灾面积达5438万亩,房屋倒塌1270万间,死亡5119人,伤43386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2.4亿元。
1963年8月,海河南系连续几天暴雨,导致各河洪水骤涨,南系各河中下游河道发生严重漫溢溃决, 必须利用天津市外围的几个洼淀滞洪 。1963年8月7日,谭震林副总理到达天津,并根据当时水情确定了防汛斗争的方针。从8月10日开始,天津各系统职工群众和解放军驻津部队组成的抗洪大军相继开赴独流减河、子牙河、南运河、北运河和金钟河岸边,投入抢修堤埝的战斗。1963年9月27日,《天津日报》刊载《广大军民以回天之力战胜洪水》并配发社论《我们战胜了洪水!我们经受了考验!》标志着天津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
1963年海河特大洪水使得海河流域的省市地区遭受巨大损失,但也为今后的抗洪斗争提供了的宝贵经验。海河流域水患灾害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1963年,党中央、国务院对海河等水系全面治理作出部署,并列入国民经济建设长期计划。海河流域掀起了海河流域治理史上最大规模的治理热潮,基本解决了海河流域的水患问题。
背景
海河流域有北京、天津市两个直辖市,在我国政治、经济上都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该流域在历史上是洪涝灾害发生极为频繁的地区,其洪水主要来源于沿太行山迎风坡发生的暴雨。海河流域平原地区的河道狭窄且平缓,形成了一系列的滞洪洼地,能够减轻河道的防洪负担,但由于建设标准较低,遇到大洪水时仍旧会泛滥成灾。1963年8月上旬,受较强西南低窝气流影响,暖湿气团沿太行山东侧,向北席卷了河南省、河北省。
事件经过
雨情
1963年8月,势力强于以往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势力弱于以往的北方蒙古高压相遇,形成了降水同时也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不会很快被蒙古高压所推动,于是两者徘徊于河北地区,形成了大量降雨。
1963年8月1日,大雨从淮河上游地区移至海河流域。途径河南省南阳市,到达赵都以及内丘县獐么乡。8月2-8日,七天的降雨量超过400毫升,面积可达58000平方公里,处在暴雨中心的河北省内丘县獐獏乡7天的总雨量为2050毫升。8月4日,暴雨强度和范围显著增大,基本笼罩了整个海河系流域。獐么乡的降雨量达到950mm,并且雨带以每天93km的速度向北移动,在到达河北省石家庄市时气流势力减弱。8月6日,暴雨强度减弱,北方灌入冷空气,冷暖气流相互作用,导致西南低涡北部诞生出了新的西南低涡,并向北京方向移动。8月7日,暴雨再次增强,为本次降雨过程中的第二次高峰,大清河为暴雨中心位置。8月8日,北京城区开始下雨,傍晚雨量加大,到夜间24时,降雨量超过100mm,且雨势持续增大。8月9日,太行山区先后雨停,处在暴雨中心的来广营乡24h降水量达到464mm,超过了北京市年平均降雨量的三分之二。过程总雨量1000毫米以上的暴雨区面积达到了5560平方公里,使京广铁路中断,天津市告急,海河流域大面积遭到水淹,海河上游40多条支流相继山洪暴发,漳卫、子牙、大清河同时发生大洪水。大小支流频频漫决,洪水直逼天津城,是华北地区历史上少见的特大暴雨。
此次暴雨的特点是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分布面积广和降水总量大。主要暴雨区在太行山东侧的山丘地区,暴雨区分布大致与太行山平行,7天暴雨大于400毫米的雨带南北长520公里,东西宽120公里,东部地区津浦铁路线两侧雨量较小,仅为100至200毫米。滨海地区大都在100毫米以下。暴雨中心有两个,南部中心在滏阳河上游邢台-临城以西的山区,獐站7天总雨量达2050毫米,大于1000毫米的笼罩面积达5430平方公里;北部中心在大清河上游保定-望都以西的山区,七峪站7天降雨量1329毫米,这一地区大于1000毫米的笼罩面积840平方公里。
本次暴雨时空分布上有三个特点,大暴雨落区与领域分水岭配合紧密,暴雨200mm以上的笼罩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其中90%以上的雨区在南系三条河流12.7万平方公里的流域之内,造成流域产流异常集中;暴雨区沿太行山呈南北向带状分布,暴雨高值带位置均在山区水库坝址之下,水库对洪水拦蓄调节作用有限;雨区位置自南逐渐向北移动,滏阳河和大清河两个暴雨中心出现的时间错开,增加了两河洪水遭遇机会。
水情
1963年8月,海河南系由于连降几天的暴雨,导致各河洪水骤涨。虽然岳城、岗南、黄壁庄及西大洋等10座大型水库拦蓄了水库以上山区洪水总量的46%,但洪水峰高量大,水库又相继溢洪,再加上平原涝水,南系各河中下游河道发生严重漫溢溃决, 必须利用天津外围的几个洼淀滞洪 。1963年,保卫天津市的抗洪斗争是从白洋淀开始的,白洋淀长约7.2km的千里堤保卫着冀中平原,但由于其低于淀水位, 一旦被洪水冲决,洪水将倾泻而下。
大清河南支水库拦蓄洪水18.7亿立方米,消减洪峰30~80%,唐、府、漕、瀑、萍等各河大量洪水漫过京广铁路以后,连成一片流向白洋淀。由于多处河水都流向白洋淀,导致8月9日下午开始白洋淀水位暴涨。8月9-10日,运用周围洼淀蓄滞洪水,但水位仍在上涨。为了保卫千里堤的安全。开始在小关、榕花树向文安洼以及溢流洼分洪。14日,白洋淀十方院水位11.58m。相应蓄水量37.85亿立方米,形成了第一次威胁天津市安全的洪峰。
滹沱河上游水库拦蓄洪水15.78亿立方米洪水,沱河下游堤防或扒口或漫溢。北岸经龙河汇入白洋淀洪水2.49亿立方米,北中山以下决口洪水2.0亿立方米入文安洼。滏阳河上游支流洪水暴涨,京广铁路两侧洪水连成一片。漫流洪水经大陆泽、宁晋泊、千顷洼,沿阳河、子牙河两岸漫流入贾口洼,水面宽达30公里,漫流洪水总量达89亿立方米,形成了天津地区的第二次洪峰。卫河上游各支流8月2日开始涨水,堤防多处决口。漳河上游山洪虽经岳城水库拦蓄6.67亿立方米,9日下泄流量仍达3500立方米/秒。10日洪水在大名县严桥漫过漳河左堤过水1米多,漫溢洪量达12.96亿立方米,漫溢洪水于8月底汇入贾口洼。
天津市地区地势低洼,南系洪水均集中海河汇流入海,给天津市防洪造成巨大压力。白洋淀、白沟河、子牙河前期洪水均汇入东淀,东淀水位11日起涨,4天内汇入洪水约1.3亿立方米。13日午夜,水位超过8.00米,为保卫天津市安全,降低洪水位,除利用海河干流、独流减河泄洪外,先后开启滩里闸、锅底闸、破赵王新渠南堤、独流减河右堤向文安洼、贾口洼、团泊洼分滞洪水。20日12时,东淀水位降至7.15米。
滏阳、子牙、漳河破堤洪水汇入贾口洼,贾口洼水位暴涨,入流流量高达12000立方米/秒。为减轻贾口洼防洪负担,洪水除经独流减河、津浦铁路25孔桥向团泊洼分洪外,先后在王口镇扒开子牙河两堤,在姚马渡扒开子牙河左堤分洪入文安洼,扒开锅底隔堤分洪入东淀。大量洪水分泄入东淀和文安洼,两洼水位上涨,形成三洼联合运用。19日16时,海河闸上水位3.72米。27日西河泄流入海流量1520立方米/秒,独流减河进洪闸下泄流量210立方米/秒。8、9两月汇入贾口洼洪水总量达104.87亿立方米,致使水位居高不下。文安洼发挥显著的滞洪作用,承纳了8月6日以后滹沱河北堤溃决的水量,白洋淀赵王新渠闸下西桥扒口分洪的水量,8月13日以后滩里闸、滩里隔堤分滞东淀部分洪水,承纳了子牙河姚马渡分洪水量以及清南平原沥水。文安洼在9月末水位回落至6.93米。
为减轻东淀、文安洼、贾口洼洪水压力,破开独流减河右堤、疏通津浦铁路25孔桥向团泊洼分泄洪水。因洪水冲刷、浸没路基,津浦铁路一度中断。为打通洪水入海通道,及时排洪入海,26-30日扒开马厂减河左右堤共3152米,洪水分泄入唐家洼。31日20时,唐家洼水位5.24米、北大港水位5.24米,水位接近齐平。由于大潮顶托、排水通道不畅,团泊洼、唐家洼、北大港均蓄滞丁大量洪水。为及时将洪水排泄入海,在北大港东围堤爆破开辟导洪入海口门,9月1日,入海流量增至3550立方米/秒。至此,三洼水位才开始回落。
1963年9月27日,《天津日报》刊载《广大军民以回天之力战胜洪水》并配发社论《我们战胜了洪水!我们经受了考验!》标志着天津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
响应举措
官方动员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防汛指挥部,对海河流域南系罕见暴雨洪水极为关注。8月11号,国务院批复了中央防汛指挥部呈送的“关于当前海河流域水系特大洪水处理的紧急请示”,确立了“保卫天津市,保卫津浦铁路,尽量缩少灾害范围”的指导方针。
8月14日,《天津日报》头版刊登中共天津市委、市人委发出的防汛抗洪紧急指示,号召全市人民动员起来,向洪水展开顽强斗争。“万众一心,英勇顽强,战胜洪水”成为鼓舞人们防汛抗洪的响亮口号。8月19日,中共天津市委再次发出给全体党员的第二封信,题为《迎接更艰巨的斗争,坚决战胜洪水》,广大党员干部和工人、农民、学生等各界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奔赴抗洪前线。全市先后近100万人参加了抗洪斗争,其中50万人开赴抗洪前线,守卫着长达300公里的堤防。
各省支援
中国共产党河北省委员会省政府紧急动员全省党政军民50万人进行抗洪抢险,人民解放军出动10万大军,四天之内空军出动飞机138架次,空投各类器材、食品数万公斤。海军也先后派出13艘舰艇营救群众。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也全力支援河北省抗洪。大批防汛救灾物资从四面八方运来,全国人民捐赠了大量的现金、粮票、粮食、衣物。
抗洪措施
1963年8月7日,谭震林副总理到达天津市,并根据当时水情确定了防汛斗争的方针,在确保天津市和津浦铁路安全的条件下,尽量缩小灾害损失。于是从8月10日开始,天津各系统职工群众和解放军驻津部队组成的抗洪大军相继开赴独流减河、子牙河、南运河、北运河和金钟河岸边,投入抢修堤埝的战斗。8月11号,国务院批复了中央防汛指挥部呈送的“关于当前海河流域水系特大洪水处理的紧急请示”,确立了“保卫天津市,保卫津浦铁路,尽量缩少灾害范围”的指导方针。经过研究部署,当时的泄洪共分三步,进行多点位爆破。8月14日独流减河南堤率先扒开,向大三角分洪。后续的近半个月里,接连在子牙河段堤村实施爆破,向文安洼分洪。在津浦铁路25孔桥南运河堤实施爆破,向团泊洼分洪。在马厂减河大堤爆破向北大港分洪,炸开南大港海挡,让洪水漫流入海。同时,在南运河张村爆破,通过横穿铁路的东风渠泄洪。8月23日,水电部长傅作义到河北省抗洪第一线视察。8月28日,北京部队的杨勇上将等来视察子牙河、独流减河、东淀、贾口洼等地的抗洪阵地。
为保卫天津市安全,降低洪水位,除利用海河干流、独流减河泄洪外,先后开启滩里闸、锅底闸,破赵王新渠南堤、独流减河右堤向文安洼、贾口洼、团泊洼分洪。为了确保大型水库安全,充分发挥拦洪削峰、缓和水势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减轻水库下游的防洪负担,调蓄白洋淀、东淀洪水。于是关闭横山岭、王快、西大洋和安各庄水库泄洪闸门,减少水库下泄流量,起到了很好的削峰错峰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洼淀蓄滞洪作用,进行白洋淀千里堤经抢护和放弃周边埝扩大蓄洪面积以及小关分洪等措施,使蓄滞洪量成倍增加。贾口洼、东淀、文安洼三洼联合运用,缓解厂滏阳河、子牙河决口外溢近100亿立方米洪水进入贾口洼的危急状态,最后实现了七洼两河联合凋度的局面,从而使大量洪水得到控制缓泄;将分洪和蓄滞洪结合,科学有效的调度洪水。在白洋淀小关主动分洪和独流减河闸下破独流减河右堤向团泊洼分洪加大东淀下泄流量,对蓄滞后续洪水,保证防洪工程安全,都起到良好的效果。
缓和水势错开洪峰,为避免多股洪水集中天津市外围,邢台市、衡水市、沧州市等地区利用平原阻水设施拦阻洪水,使进入贾口洼的洪水延缓了4-5天,达到与滹沱河和大清河洪水洪峰错开的效果,为保卫天津市赢得了宝贵时间;放弃主堤,固守次堤,新辟入海通道。沟通三洼(文安洼、东淀、贾口洼)增大蓄滞洪面积,并启用津浦铁路25孔桥分洪道向团泊洼分洪,同时开辟北大港泄洪入海通道。采取这一调度措施,既保了清北地区,有效的调蓄、分泄大量洪水,保护了天津市和津浦铁路安全。
受灾情况
海河流域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洪水灾害,部分中小型水库垮坝,子牙河、大清河、漳河等许多河段溃堤。仅据河北省的统计,邯郸市、石家庄市、邢台市、保定市、衡水市、沧州市、天津市7个专区104个县(市)(占7个专区总县数的90%)受灾,其中32县(市)被水淹。保定、邯郸、邢台等市内水深2至3m,33个县城被水包围,水淹村庄13142个。5300多万亩农田被淹,其中3739万亩绝收,200多万亩农田被沙压水冲毁坏。估计粮食减产25亿kg,棉花减产17.5亿kg,倒塌房屋1625间。水利工程破坏严重,刘家台、东川台、马洒、佐村、乱木等5座中型水库因漫坝或超过设计标准而失事。库容1万立方米以上的小型水库垮坝失事330座。漳卫、子牙、大清三大水系主要堤防决口2396处,支流河道决口4489处,滏阳河全长350km全部漫溢,溃不成堤。62%的灌溉工程、90%的平原排涝工程被冲毁或淤平。据铁道部门统计,京广、石太、石德铁路相继冲断,破坏总长116km。累计中断行车372天。工矿企业亦遭受严重破坏和损失。总计1963年洪水淹没耕地6600万亩,受灾人口2200万人,死亡5600人,伤46700人,直接经济损失60亿元。
事件影响
1963年海河特大洪水使得海河流域的省市地区遭受巨大损失,也给国家增加很大负担。在抗洪中创造的天津西三洼东淀、文安洼、贾口洼防洪联合运用和导洪人海的经验,将成为今后抗洪斗争的宝贵经验。
海河流域水患灾害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1963年11月17日,毛泽东为河北省在天津市举行的抗洪斗争展览亲笔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党中央、国务院对海河等水系全面治理作出部署,并列入国民经济建设长期计划。196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正式成立,山东省和天津市也先后设立了根治海河指挥部。此后15年间,海河流域掀起了海河流域治理史上最大规模的治理热潮,先后开挖疏浚骨干河道50余条,修筑堤防3000多公里,新建扩建了一大批大中型水库,基本解决了海河流域的水患问题。
纪念
1963年,中国共产党河北省委员会为了宣传抗洪巨大成就,弘扬伟大抗洪精神,总结抗洪救灾的经验,决定在天津市举办“1963年抗洪斗争展览”。同年11月12日,毛主席路过天津,听取了河北省委准备在天津市举办抗洪斗争展览的汇报,省委领导请求毛主席为展览题词。11月17日,毛主席挥笔写下了“一定要根治海河”七个大字。
一位在津的日本摄影师拍下了有关这次水灾的记录,此后还出版了一部影集《天津水灾记念写真帖——天津居留民团》;原天津市曲艺团副团长、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李润杰在此次抗洪中创作了《抗洪凯歌》;作家杨伯良新作《激浪滔天》,是以1963天抗洪为基础创作的纪实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
1963:天津人民战洪水.北方网.2023-07-31
河北党史百年百事(53) 1963年河北抗洪.河北省纪委监委.2023-07-31
财经国家周刊:这条大河,事关首都安全、雄安建设….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2023-07-31
1963年特大洪水.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2023-07-31
1963年华北“63·8”暴雨.中国气象局.2023-07-31
1963年海河流域特大洪水回顾.pdf.原创力文档.2023-08-02
寻迹百年 | 1963,为什么天津人民能打赢那场抗洪战役.澎湃新闻.2023-07-31
1963年特大洪水.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20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