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昌
陈继昌(1791年-1849年),原名陈守,字哲臣,号莲史,临桂区(今桂林市临桂区)人,系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三元及第”状元。
陈继昌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好学,能诗文、善书法;清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五年(1820),高中状元,赐进士出身,授职翰林院修撰;爱新觉罗·旻宁二年(1822年)起,先后典试云南、陕西、甘肃多地;嗣后复又历任直隶(今河北)保定知府、山东州知府、通永河道巡察使、江西省按察使、山西布政使、直隶布政使、甘肃布政使、江宁布政使(从二品)等职;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陈继昌官拜江苏巡抚,年底因病告老还乡;三年后,卒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终年五十九岁。
陈继昌一生身怀抱负,推崇儒学,形成了“经世致用”的一系列思想认知,出任地方官期间,政事勤勉、公正廉明,颇受爱新觉罗·颙琰、道光二帝赏识,故以“循吏”誉之。今有诗集《如话斋诗存》、文章《殿试策》传世。
人物生平
出身世家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陈继昌出生于广西临桂(今桂林市临桂区)的一个官宦世家,高祖陈宏谋系乾隆朝东阁大学士,历任清代五部尚书(除兵部);曾祖父陈鸣珂系乾隆朝举人,官至江西督粮道;祖父陈兰森系乾隆朝二甲进士,官拜刑部郎中;父亲陈元焘亦为乾隆朝举人出身,官至内阁中书。陈继昌幼年即读书刻苦,少年时代便能吟诗作画、为乡里书写对联、文书。
科举入仕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陈继昌在父亲的影响下,首次参加广西乡试,便高中解元(乡试第一名);嗣后他又四次参加会试,最终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二月夺魁,高中会元;同年四月,陈继昌在京参加殿试,在当年246名贡生中脱颖而出,夺得状元,赐进士出身,继而成为了中国科举史上第十三位“三元及第”者,自此声名大振。殿试前夕,本名陈守叡的他,为在殿试中能够拔得头筹,遂易名为陈继昌。
陈继昌登科后,作为“三元及第”的文魁,颇受嘉庆帝赏识,除按惯例授职翰林院编修外,还特在崇文门内为其赐宅一座。爱新觉罗·旻宁二年(1822年),陈继昌受命出任云南省主考学政,嗣后又相继典试陕西省、甘肃省,视学京、察哈尔省,南下讲学广州市,直至道光十年(1830年),回京担任翰林侍读学士;同年再度外放,受命出任直隶保定知府。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陈继昌改任山东兖州知府,翌年出为通永河巡察使;四年后,升任江西省按察使;赴任伊始,陈继昌即针对江西连年受灾的情况,积极组织民众兴修水利,抗旱防洪;调运赈灾粮米,救济百姓;嗣后他又针对当地蝗灾严重的问题,广泛动员民众扫蝗捉蛹,作为食物充饥,使得江西灾情得到大幅改观,进而受到民众拥戴。
道光十七年(1837年),届已颇具声望的陈继昌,受命调任山西省布政使;此后数年间,他又先后出任了直隶布政使、甘肃布政使、江宁区布政使等职,颇受爱新觉罗·旻宁信任,故以“循吏”誉之。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时年五十五岁的陈继昌,自江宁布政使任上升江苏巡抚;同年十二月,陈继昌因病告老还乡,结束了他二十余年的官宦生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陈继昌抱病卒于临桂区,终年五十九岁。
思想主张
重视选贤任能
陈继昌认为,“安民之准,端在知人”“兴贤所以致治”,主张治理国家首要在于用人;至于何以选贤任能,陈继昌则强调重在“观人”,继而提出了“观人必观于其大,立乎大者,可不责其小也;而尤必观乎其小,小无不该,而后乃愈成其大。观人必观其所取,廉于取者,之必多所舍也。而尤必观其所舍,舍不为纵,而后乃为妙于取” 的识人标准,认为可以从“大、小、取、舍”四个方面来考察人才,既要注重考察其治世才能等大节,又要关注诸如品行之类的小节,还需着眼观察其对经济利益的取舍态度,如此才能真正选出一批造福一方的清官贤吏,更好服务于王朝统治。
主张天人和谐
陈继昌在乡试期间,即对《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四书中,有关“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伦理进行过一定的发挥和阐述。他在继承儒家倡言“顺应天意而生,不搞竭泽而渔”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要‘以心耳,欲不可纵,以性节之’,只有做到“心有余地”,才可能做到‘斯世有余物’目的”的思想旨趣,主张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
力倡守正创新
陈继昌认为,就君臣治世而言,守制和创新是不矛盾的,继而主张治世既要效法前朝,又要灵活变通,认为“帝王之治,因革损益,不必尽同”,反当因时因势而不断变化变革,如此才能保持社会的繁荣兴盛和王朝的长治久安。
主张君臣守职
陈继昌在继承儒家“君明臣忠,父慈子孝”道统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君臣之间“上下有必辨之防”的必要性,认为唯有君主和臣子各司其职,各守其道,便可达成“贡赋日增也,人民日益也,版图日廓也”的万年太平,主张天子论赏应当有度,臣子有功亦不自傲,反之则有出现君臣易位灾难的可能,提倡构建君明臣忠的政治生态,以求得君臣之间和谐相处、共创太平。
力言以史为鉴
陈继昌在科举文章中,即已多处引述儒家经典,来论述表达其借古鉴今的社会主义。譬如,在《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一文中,他便引述了《史记·孔子世家》所记孔子少年时,“陈豆,设礼容”,《论语·子罕》篇中孔子所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的历史典故,对治政“必观其小”的道理进行了强调和论述;再如《文武之政,布在方策》一文中,陈继昌则引述了《尚书·康》一文中,“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的记载,对周代基业创始的艰辛进行了阐述和说明,积极提醒呼吁清代统治者,治世安民当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方能永葆太平。
推崇无为而治
面对康乾盛世以后的清王朝,陈继昌若要跳出“盛极而衰”的历史周期率,则必须摆脱清代前中期“有为而治”的思想梏,转而施行“无为而治”的统治策略,积极推行仁政,与民生息,方能走出国库亏空、民心流失的危机,从而再开创一个像上古夏、商、周三代那样的太平盛世。但他的“盛极而衰”和 “无为而治”思想都只是点到即止,既没有阐明具体缘由,也没有提出解决方案。
主张立教为先
在殿试策对当中,陈继昌曾对“立教为先”的重要性作出强调,指出“移风易俗,立教为先”,而就办学的宗旨而言,陈继昌则将其归结为“敦崇实学”四个字。与此同时,他还通过回顾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史,进一步阐发了振兴教育、培养人才,对于振兴清代的重要意义,较为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教育思想旨趣。
诗书成就
陈继昌善长政论诗,一生作有大量相关诗文,在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具有一定的诗名;譬如道光七年(1827年),视察省学时曾作“奢愿未尝些子事,空谈何补太平民”;出任通永河道巡察使期间,亦曾作“嗷鸿遍野鼻增酸”之句,阐发其关注民间疾苦、倡导以民为本的社会主义主张,后人辑有陈继昌生前诗文集《如话斋诗存》流传于世。该诗集总计收录了他的118首诗篇,大多是五言、七言古体诗和乐府体长诗,内容往往以题赠、唱酬、忆念、纪恩为主,诗文表达含蓄,用字典雅、蕴藉,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但缺少形象思维,理性入诗的痕迹较为明显。另有文章《殿试策》和部分书法作品传世。
历史评价
《中国状元大典》一书认为,“陈继昌虽是‘三元及第’,亦曾历任数地州府要职,但非常遗憾的是,其既没有任何才气横溢的著作行世,也没有卓越出中的政绩可言”;当代学者钱宗范等则认为,“陈继昌不仅是19世纪前期一位著名的清官贤吏,而且是一位有卓越政治见识的爱国思想家和政治家。至于他为何没能取得如其高祖陈宏谋一般的功业,原因主要当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
时人纪念
陈继昌“三元及第”后,消息传回家乡,时任两广总督的阮元颇为兴奋,当即赋诗庆贺之余,复又命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贡院(今桂林王城)的端礼门上建成一座“三元及第坊”,石坊坐南朝北,飞脊两端雕饰“鲤鱼跳龙门”图案,阮元亲笔在正面横书题刻“三元及第”四个正楷大字,以示流芳千古。
人物轶事
豆腐乳下酒
陈继昌历任多省官吏要职,常常位居管钱管财管人的实权部门,同时他本人也颇为喜欢喝酒,但却从不公吃公喝,每次下乡巡视,都会自带一壶家乡临桂区自产的洪洞醪糟,外加一些桂林豆腐乳,以腐乳送酒当餐。
三元及第坎坷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陈继昌参加广西乡试中解元后,曾三度参加会试科考皆落榜而归,直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第四次参加会试方才榜上有名,但当时初拟会试第一人乃系山东安邱籍刘耀春,后因时任山东籍正考官卢荫溥为避同乡之私,陈继昌才得以被擢拔为会试第一人”;嗣后殿试举行,陈继昌仍非初拟殿试第一人,然其间又幸得朝堂大臣擢拔,故而得以位居殿试第一人,始成中原地区科举史上第十三位“三元及第”者。
争议事件
关于陈继昌殿试高中状元一事,学界关于其前后细节历来存在一些争议。清人李伯元所作《南亭四话》称:“嘉庆庚辰科殿试,初拟第一人本为浙江钱塘籍许乃普,但因其殿试对策卷语句存在不当,遂改陈继昌为殿试第一人,得状元”;清人徐珂所著《清稗类钞》则称:“阅卷大臣初拟陈继昌为殿试第二,然曹振镛认为清代百余年来‘三元’仅一人,不足以彰文明之化,故改前已得解元、会元者陈继昌为殿试第一,得状元”;当代学者林京海考证认为,史料所记曹振倡言“彰文明之化”一说,相对更接近于实情。
参考资料
清廉广西建设 | 八桂廉吏·陈继昌:勤廉为民的“三元及第”清官.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023-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