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兆濂
牛兆濂(1867年—1937年),字梦周,号蓝川。 陕西省蓝田县人,世人称“蓝川先生”,系蓝田芸阁书院创始人,是清末民初理学家,教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牛兆濂出生于陕西蓝田人。渭河平原人称“牛才子”。清光绪八年(1882年)参加县考,名列榜首。光绪十四年(1888年)参加乡试,得中举人。牛兆濂曾讲学于蓝田芸阁书院、三原清麓书院。曾任陕西省咨询局议员,力主禁烟。1912年,牛兆濂说服废清陕甘总督多罗特·升允,让乾陵等地免遭战乱。其后,牛兆濂积极倡导抗日。他醉心于传讲理学,延续和发扬该学说。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病逝。
牛兆濂其爱好广泛,曾遍读兵、农、钱、谷、水利、算术之书。在民间,有其“泥屐示雨”“今年成豆”的传说。陈忠实小说《白鹿原》中的儒家人物朱先生即是以牛兆濂为原型创作而成。牛兆濂是清末民初渭河平原学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关中大儒”和“横渠以后关中一人“。著有《吕氏遗书辑略》4卷,《芸阁礼记传》16卷,《近思录类编》14卷等,又曾主《续修蓝田县志》。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67年,牛兆濂出生在蓝田县。父亲牛文博,字约斋,少时读过书,因家境贫寒辍学,改业经商。母亲周氏,勤于纺织。据说牛兆濂出生时,牛文博梦见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周敦颐,便给儿子取名“兆濂”,字“梦周”。
求学经历
清光绪元年(1875年),牛兆濂入私垫读书,他天资聪颖,读唐诗,仅数遍,即可成诵,被乡邻乡称为“神童”。光绪八年(1882年),牛兆濂参加县考,高居榜首。次年,补西安府学弟子员。光绪十年(1884年),他从关中书院肆业,转读志学斋,专攻儒家经学。次年,牛兆濂担任志学斋斋长。牛兆濂爱好广泛,读遍兵、农、钱、谷、水利、算术之书。光绪十二年(1886年),牛兆濂补廉膳生员,并被聘为塾师。光绪十四年(1888年),他进入关中书院读书,并受教于李菊圃、黄小鲁等人,聆听过柏子俊讲学。
放弃殿试
光绪十四年(1888年),牛兆濂参加乡试,中第28名举人,因父去世,且母亲双目失明,他不欲赴京参加进士科殿试。乡里亲友赠金送礼,期望牛兆濂赴京博取功名。牛兆濂不为所动,特写了《北行不果寄诸同志》的五言长诗,辞谢众人之意,并抒发了自己的志向。按照清廷科场制度,对牛兆濂应予除名,陕西巡抚托忒克·端方将牛兆濂的孝行与廉正上奏清廷,得免于除名。奏加“内阁中书”之衔,但牛兆濂无意功名,特意写了《除加内阁中书衔禀》,力辞不就。光绪十六年(1890年),牛兆濂就任白水书院山长,开始研究程朱之学。光绪十九年(1893年),牛兆濂北上三原县,拜理学家贺瑞麟为师。自此,他在思想上、学术上进一步归依了两宋程朱理学学派。
为官廉正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牛兆濂任职蓝田县厘衡局,后又主持县赈恤局。1900年,关中遭遇饥荒,牛兆濂主持蓝田全县的赈恤救济事务,保全了众多百姓生命。牛兆濂做事清正,他儿子想在恤局里谋个差事,但被牛兆濂拒绝。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开设经济特科,选拔专门人才。陕西巡抚多罗特·升允举荐牛兆濂,并赠以路费促其赴京召对,他写下《辞经济特科书》,推辞不往。
亦官亦师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牛兆濂在为纪念北宋理学家“蓝田吕氏”兄弟而建的芸阁书院遗址上聚徒讲学、恢复并扩建了芸阁书院。他把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宗旨确立为讲学的崇高使命。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升允把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聘牛兆濂为总教习。3个月后,因学派门户之见,决然辞归,仍钻研程朱理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牛兆濂被选为省咨议局议员。3年后,他被选为省咨议局常驻议员,力主查禁罂粟。1911年春,牛兆濂被省咨议局派往省西农村密查烟苗,他去了宝鸡市等偏远地区。不久,牛兆濂辞去常驻议员职务,来到鲁斋书院讲学。
民国时期
1911年10月22日,西安新军响应武昌起义。牛兆濂携家遁迹山中。次年初,废清陕甘总督多罗特·升允率兵攻打西安市,牛兆濂奔赴兴平市,前往乾陵会见升允,说服后者撤军。1913年至1918年,牛兆濂专事主讲于老师贺瑞麟创建的三原清麓书院,宣讲儒学,慕名来学者与日俱增,多时达数百人。1918年,牛兆濂返回故里蓝田芸阁书院讲学,以至终老。期间,牛兆濂不定期地去渭河平原和邻近省份的有关书院、学舍讲学。
愤然辞世
晚年,感伤于中国战乱和灾祸频发,牛兆濂呼吁国人团结,共赴困难。他引用《诗经·常棣》:“兄弟于墙,外御其侮”的句意写下一首诗《阋墙谣》。1930年3月,牛兆濂将该诗再次登报发表。1931年,牛兆濂募集500义勇军抗日。被其弟子任职于陕西省政府的杨仁天委婉劝阻。1935年,牛兆濂身患麻痹症,虽神志清醒,但已不能执笔。由他口授,由门人邵泽南代笔,完成了《续修蓝田县志》22卷(民国二十四年版本)的编纂工作,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向中国增派8个师团的兵力,准备大举进攻华北。患病在床的牛兆濂闻讯后痛不欲生,病情日渐加重,于同年7月27日愤然辞世。
善举
抗疫
1932年,中国爆发一次霍乱。霍乱发端于上海市和武汉市,自东向西,由南向北,遍及全国。牛兆濂闻及疫情严重,到长安乡村帮助当地群众抗击霍乱疫情。他每到一村,便安慰村民,告诉大家不要惊慌,要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手,这样会减少潜在的传染源。同时动员当地的大户人家出资购买防治霍乱的草药,在村头支大锅煎药,敲锣告知群众领汤药。他率先垂范,带动了一批挺身而出抗击霍乱的群众。
赈灾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渭河平原大旱,民众受饥荒之灾。当地政府官员处置不力。牛兆廉挺身而出,在《大公报》上写文章、作诗赋呼呼南方捐济灾民,一方面直接以布衣身份向朝廷呈奏请赈。此奏得朝廷批复,拨给仓粮若干,并着牛兆廉与李茂等举人牵头,组织一些乡绅儒士开办放粮事宜。
治学
践行理学
关学是北宋张载创立的地域性理学派别。明儒冯从吾以“关中理学”定义关学。牛兆濂通过与时人对汉宋、朱陆等经典辩题的讨论,坚持了程朱理学的立场。基于对传统教育担负道德教化与知识传授双重职能的认知,他致力于恢复传统理学教育,在典籍的保护、流传与书院教育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他强调学问应落实在日用常行,诚明两进,知行合一,批评了辞章记诵的纸上学问;他对礼的讨论与对《吕氏乡约》的推演,成为张载以降“以礼为教”关学精神的有力实践。牛兆濂站在传统理学的立场积极思考与回应社会问题,是清末民初多元化思想的有机组成。
新学与旧统
牛兆濂认为,民国时天下大乱的原因在于根本处坏了。国家存亡在乎人,道存心正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根本。圣学者,正人心之本也。需要心中充满儒家圣王理想的有识之士专心以圣学为教,率天下士子一洗词章记诵、科名利禄之陋习,专心致志于圣贤之途。以三代为的,然后大本可正,国家可兴,民族可望。所谓的新学导致了尚利急功、好奇喜功,这与传统中所说之“新”是绝不相同的。
读书与践行
牛兆濂认为,为学立志不坚定的原因是没有切实工夫作为保障,故而虽有作圣之志,少闲则倒,倚靠不住,所以虽然阅读了很多圣贤之书,到底只是纸上学问。他推崇实做工夫,体现在人生日用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对外的洒扫应对与对内的存养省察。重视切实工夫绝不是要放弃读书文字之学,而是知行两端齐头并进。
礼学实践
牛兆濂认为,礼是人禽之别,是人之为人的标志。礼是人生日用,是不可须臾离的。有礼则安,无礼则危。他还搜集整理了《吕氏礼记传》,并带领芸阁学舍诸生讲习礼仪,并推广至乡党,编订《礼节录要》一书,序言中说道:值礼坏乐崩之日,使乡曲中多一人讲行,则三代犹或可复。
个人作品
文集
牛兆濂著述甚丰,有《吕氏遗书辑略》4卷,《芸阁礼记传》16卷,《近思录类编》14卷,《音学辨微》《芸阁礼节缘要》《秦观拾遗录》《蓝田新志》等各若干卷;另有《蓝川文钞》12卷,《蓝川文钞续》6卷及《蓝川诗稿》等。
对联
心放总缘持敬浅
理生端为读书粗
十献薄田一度春风一度雨
数茅屋半藏农器半藏书
诗歌
《四献祠白菊》
亭亭玉立树秋风,一笑相逢野寺中。君是何年归旧隐,可怜雪霜满飞蓬。
三经归来头己白,桃源近在帝王州。何因又上芸香阁,晚节寒华许唱酬。
扶老一枝仗短,瑶台月下笑龙钟。秋心赖有风霜助,留得须眉照玉峰。
榛莽荒祠一旦开,数枝斜映雪成堆。东篱刺史多情甚,渐愧白衣几度来。
映阶金色褪深黄,一夜西风两翼霜。老恨异书浑未见,餐英今此得奇方。
白莲落后雁飞声,别有奇花照眼明。瘦影偏宜秋水共,冰心彻底印双清。
《薄荷》
清芳异凡卉,遥从少华来。有茎方且绿,白花叶底开。
朝饮胜月团,风味足清冷。可以涤诗肠,晨夕发深省。
书法
牛兆濂在书法上楷、 行学颜真卿, 具有古雅朴拙、 内敛含蓄、 仪态端庄的特征。
人物评价
民国范聊评价: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惟先生足以当之,为横渠后一人也。
《陕西日报》评价:牛兆濂是清末民初誉满关中的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生致力于保护整理古籍,恢复程朱理学教育,延续关学学脉。同时,由于他长期创办书院并教化百姓,积极参与民生有关的社会事务,深受百姓爱戴,牛兆濂在民间也享有“牛才子”“牛神仙”等美誉。
《陕西日报》评价:在时代变革之际,牛兆濂坚守程朱理学立场,传承关学学脉,为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发出了最后的呐喊。在民族危亡之际,牛兆濂铁肩担道义,主动承担起济世救民的时代责任,体现出传统文人的精神风骨。
轶事典故
今年成豆
牛兆濂深夜观星,脱口道:今年成豆。被一个亲戚听到,便回赶紧种豆。当年大旱,只有耐旱的豆子获得了丰收。
泥屐示雨
传说牛兆濂穿着泥屐在村巷里叮咣叮咣走了一遭,以暗示村人做好下雨的准备,却被庄稼人笑他发神经了。直到大雨倾盆,好多人家的麦子给洪水冲走了,人们才领悟牛才子穿泥屐的用意,痛骂自己愚笨如猪。
小说形象
陈忠实小说《白鹿原》获得了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书中人物朱先生象征着儒家文化精神,朱先生即是作者以牛兆濂为原型塑造而成。
后世纪念
作品展览
2010年12月,牛兆濂生平暨遗世墨宝展在西安市进行展览。活动题为“一代儒宗,百世楷模”,内容包括牛蓝川先生生平事迹、书法作品、历史资料、传世著作以及多种遗物,表现出这位陕西省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充实而丰沛的一生。展出的60余件手札中,基本为牛兆濂在成为举人后30年间与家人的家信。
故居
牛兆濂的故居遗址位于蓝田县华胥镇的新街村一个被称为老爷沟的地方,几孔塌的破窑洞,一块黑色的纪念碑上写着“牛兆濂故居”的字样。纪念碑上记载:“牛兆廉(1867——1937年)字梦周,号蓝川,先生躬礼仪,办芸阁,推乡约,继关学,赈灾民,禁罂粟,经世致用,忧国忧民,罢多罗特·升允之兵,弥镇嵩战乱,人称渭河平原大儒。”牛才子,人称关中大儒, 他继承了关学的衣钵,实践着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思想。
芸阁书院
芸阁书院座落在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内,由牛兆濂纪念馆、乡约大讲堂、摩诘书屋、劝耕课读室、入泮广场、射礼广场等组成。以关学文化展示、关学文化体验、关学文化保护为一体的文化公益机构,是国内目前为数不多的有历史、有承传、活跃至今的书院。
芸阁白鹿书院
“芸阁白鹿书院”位于白鹿原影视城,在空间布局上,基本恢复了当年芸阁学舍的旧貌。同时,注入了有关关学、乡约、家风家训、蓝川一脉等内容,重点解读了小说《白鹿原》与蓝田县人文的密切关系。
牛兆濂墓
牛兆濂墓位于蓝田县三里镇乡五里头村西北台地上。墓为原封土,呈圆丘形,直径约3米、高约1米,墓室为白灰、黄土、沙子夯筑而成的竖穴洞室墓。封土前原有青砖碑楼一座,内嵌民国27年(1938年)所立碑石一通。文化大革命时期,封土、碑石均被毁。1967年碑身由县文管会征集保护。现碑高1.82米、宽0.8米、厚0.16米,周边单线阴刻蔓草花纹。
参考资料
关学大儒牛兆濂:横空大气排山去 砥柱人间是此峰.今日头条.2023-08-23
牛兆濂.博雅人物网.2023-08-05
关中大儒牛兆濂.今日头条.2023-08-23
牛兆濂:横空大气排山去 砥柱人间是此峰.陕西传媒网.2023-08-26
西安举办《白鹿原》中人物原型牛兆濂遗世墨宝展 .中国新闻网.2023-08-23
访道终南,寻脉蓝川——哲学书院第二期游学研修活动.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学院.2023-08-26
“芸阁白鹿书院”正式落户白鹿原影视城.百家号.202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