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多罗特·升允

多罗特·升允

多罗特·升允(1858年-1931年7月23日),姓多罗特氏,字吉甫,号素庵,八旗蒙古镶黄旗人。清廷授多罗特公,曾历任山西按察使、布政使,陕西布政使、巡抚,江西巡抚,察哈尔都统,陕甘总督等职务,复辟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光绪八年,升允通过乡试成功获得举人身份。光绪十二年,他出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一职。宣统元年,因上疏直言反对立宪被指控妨碍新政实施,进而遭到革职处分,此后他寓居西安满城。然而,在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再度获得朝廷的征召,出任陕西巡抚。他率领甘军东进逼西安市。1912年2月,随着清帝溥仪的退位,甘军得知消息拒绝与革命军继续交战,升允被迫选择向西撤退。1913年,前往日本寻求国外力量的支持以复辟清朝。归国后,频繁往来于天津市大连市青岛市等地,积极联络宗社党人,需求日本的支持,同时与蒙古公爵八宝札布的军队相互呼应,共谋复辟大计。1931年7月23日,升允在天津租界因病逝世。逊帝溥仪闻讯后,特赠予其“文忠”之谥号

升允著有《自述》和《望河楼》一联,一生为民多谋福祉,并且还是陕西大学堂的首倡者,在兰山书院创设甘肃省优级师范学堂。除重视教育外,他也主持兴办实业,排除万难,修建了具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的中山桥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多罗特·升允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从小就受到家族的教育与熏陶。他的先祖世代均为清朝武将,父亲更是历任清廷要职。在家族的影响下,多罗特·升允自幼便熟读儒家思想,深知儒家的忠君报国理念。

起于山西

1882年,升允成功中举。先后任职总理外国事务衙门章京,负责处理涉外事务;担任工部主事,负责工部日常管理工作;曾作为驻库伦参赞大臣,负责处理对外交涉及军事协调事宜;亦曾任驻俄国参赞,负责促进中俄关系发展。1900年,其获任山西按察使及布政使之职,负责地方司法与行政事务。次年春季,升允晋升为陕西布政使,随后正式被任命为陕西巡抚,主持一省军政民务。在其职业生涯中,历任陕西粮道,负责粮食储备与运输;山西按察使、布政使,继续负责地方司法与行政;陕西布政使、巡抚,主持陕西军政民务;江西巡抚,管理江西全省事务;察哈尔都统,统辖察哈尔地区军政;闽浙总督,负责福建省浙江省两省军政民务;陕甘总督,统辖陕西、甘肃省两省军政。

攻下西安

在清朝末代皇帝宣统元年,升允因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反对实行立宪制度,结果遭到了革职的处理。然而,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他又重新被清朝政府启用,担任了陕西巡抚的重任。

升允对清朝皇帝的退位持有反对意见,他曾经带领军队采取行动,试图以“勤王”的名义,攻下西安,以此为基础,迎溥仪建立一个新的王朝。他带领着旧部,经历数十次的战斗,攻克了十余座城市。

稳定陕西

后来,正当他准备全面稳定陕西的时候,清朝皇帝退位的诏书正式发布,但升允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他继续大批量的杀害战俘和革命者。

但是,由于部队其他人拒绝战斗,他的行动最终不得不停止,他被迫选择撤退。

复辟青岛

1913年,在蒙古“勤王”计划失败后,升允前往日本,意图寻求国外力量的支持以复辟清朝,并在此期间加入了宗社党。归国后,升允定居于青岛沂水路3号(现为《青岛日报》职工宿舍,旧宅尚存)。他并未满足于安逸的寓公生活,而是积极投身于复辟清廷的各项活动,尤其重视与日本方面的联系。

1914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日本军队向德国青岛市的军队发起攻击,最终占领青岛。在此过程中,升允等人受到了日军的庇护。此后,升允进一步倾向于投靠日本。他与爱新觉罗·溥伟爱新觉罗·善耆等宗社党骨干成员频繁往来于青岛、旅顺等地,持续进行复辟活动。在青岛策划复辟期间,溥伟曾派人联络张勋,而升允亦不甘示弱,迅速致信张勋,对其大加吹捧,企图拉拢其参与复辟。然而,张勋所发动的癸丑复辟因计划泄露而流产。

1916年,善耆在日本人川岛浪速的协助下,招募并训练了一支秘密军队。升允曾在日本人的陪同下,前往旅顺检阅这支军队。他们企图以这支军队为依托,与蒙古公爵八宝札布的军队相互呼应,共同实施复辟计划。升允还曾致信八宝札布,煽动其打起“勤王”旗号,并联合日本浪人在满蒙地区进行骚扰活动,一度进犯张家口市。升允长期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操控与利用,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以换取日本的支持。

奔赴日本

袁世凯逝世后,张勋选定徐州市作为复辟活动的核心区域,升允随后前往徐州与张勋会面。会谈结束后,升允便以张勋全权代表的身份赴日本东京,与日本首相寺内进行了深入的会谈。

据《张勋与佃信夫》一文所述,升允赴日时,恰逢寺内首相因病在家休养,但他仍特意更衣以示尊重并接待了升允。会谈中,升允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国内形势。寺内首相听后表示,升允回国后可与日本驻军司令官大谷商议相关事宜。

升允从日本返回徐州后,向张勋详细汇报了此行成果,包括日本人对复辟活动的支持态度及提供的经费支持。这进一步坚定了张勋等人复辟清朝的决心。1917年,张勋在复辟清室时,特授予升允大学士之职,以表彰其在此事上的突出贡献。

病逝天津

升允致力于复辟清廷,特别是在他主政西北十余年期间,他最终未能实现所愿,心情难免沉重,渐至疾病缠身,健康状况日益恶化。

1921年夏,受著名考古学家、金石学家罗振玉的邀请,升允携全家从青岛市迁至天津,居于罗振玉在法租界德邻里的一幢别墅之中。在此期间,马福祥调任绥远都统后,始终保持着对升允的尊敬与关怀,每年均派人赴津,向升允献上“敬仪”,每次均附赠银元数百元,以表敬意。

1931年9月20日,升允在天津因病辞世,享年73岁。他的遗体被安置在北京东直门外的延寿寺,以供亲友吊唁。升允临终之际,日本军方曾屡次派人至其府上打探消息,直至确认其逝世后方才罢休。升允逝世后,废帝宣统溥仪赐予其“文忠”之谥号,以示哀荣。众多满清遗老及升允昔日旧部亦纷纷前来吊唁,此外,亦有不少日本政客前来悼念,共同缅怀这位曾为清廷复辟付出过努力的历史人物。

主要影响

军事影响

升允虽以科举入仕,但同样骁勇善战,治军有方。他率领清军围城不放,差点为溥仪夺取一统江山。他的坚持与努力,铸就了一段悲壮而忠贞的历史。多罗特·升允是一位忠诚而坚持信念的人,他一生奋斗不止,为满清复辟倾尽所有。尽管他的努力最终未能如愿,但他的忠诚和信念依旧值得被后世敬佩。

文化影响

升允自幼浸润儒训之中,秉承“立功、立言、立德”之儒家正道,敬长崇善,尚情重义,兄弟情深。其志向高远,不与流俗为伍。任清河、真源县令之际,廉洁奉公,严惩奸邪。起兵抗叛之时,更是坚守大义,笃定不移。升允之事迹与精神品质,已深植人心,成为华族宝贵的精神瑰宝。

人物作品

升允在《自述》中述及:“吾乃塞外一胡人,恰逢云龙际会,得以来到燕京。身受国家恩泽,历经七代,与国家同甘共苦,始终不渝。自研读儒家经典,着儒服,渐忘边塞牧牛羊之业。日渐沉浸于美食鲜衣,已非昔日北疆风俗。边地虽存君臣之制,中华却视我为异族。王者之道既已衰微,匹夫有责,吾愿借此阐明彝伦之道。呜呼,礼乐征伐皆出自天子,春秋之作,岂是轻率之举。”

升允在陕甘主政期间,曾撰《望河楼》一联,其文如下:“陇云秦树穷千里,岳色河声共一楼。”此联中,“陇”指甘肃省关山,故甘肃常以“陇”为简称;“秦”乃古国之名,曾覆盖今陕西省之地,故陕西亦常被称为“秦”。此联语意清新淡雅,既绘声又绘色,紧扣“望”字,千里之景尽收眼底,画意诗情尽融于一楼之中。此联亦被收入《民国名联三百首》之中。

升允在寓居天津市期间,曾借诗作表达其矢志不渝的复辟之志:“老臣尚在此,幼主竟何如。倘遇上林雁,或逢苏武书。”

在《奉新张忠武公哀挽录》一书中,收录有升允为张勋所作的挽词:“呜呼!忠武遭时之屯,托梁公之委蛇,怀汉阳之贞纯;主盟徐方,誓师国门,伸大义于天下,奚可以成败论。”

人物贡献

多罗特·升允一生为民多谋福祉,并且还是陕西大学堂的首倡者,在兰山书院创设甘肃省优级师范学堂,同样,除重视教育外,他也主持兴办实业,排除万难,修建了具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的黄河铁桥,可以说他为人正直,多为百姓着想。

倡办学校

2001年,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经过深入考察,发现西北大学的前身——陕西大学堂的相关历史资料。据史书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四月,陕西巡抚升允曾向光绪帝慈禧呈递奏本,请求开设陕西大学堂。奏本中,更是出现了光绪皇帝的亲自批示,以实物证据的形式再次确认了西北大学的前身正是陕西大学堂,从而表明升允是创立西北大学的倡议者。而在光绪三十一年五月,升允在兰州创立了甘肃省速成师范学堂(后更名为初级师范),并下令各地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入堂学习。学生完成一年的学业后,将被分配到各地的高等小学堂担任教职。每名学生的月度伙食补助为白银八两,年度所需白银则为九十六两,这些费用将由地方官员从藩库中拨出,并由学堂统一发放。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正月,升允在兰山书院设立甘肃省优级师范学堂,旨在培养全省各地中学堂的教习人才。他严令各府县选拔贡生生员监生共计120名,进入学堂接受专门教育,并每月为每名学生发放津贴银三两,以资鼓励。学堂的教职员工共有20余名,月薪视其职责与贡献而定,多者可达数百两,少者亦有数两之资。总体而言,学堂每月经费需求颇为庞大,共计数千两白银,均由藩库拨款支持。

兴办实业

1906年3月,升允在甘肃举院及小西湖地区,积极筹划并成功创设了甘肃农业试验场。该试验场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占地广阔,共计70余亩。为了推动农业的发展,升允引进了各类优质的麦、豆、蔬菜种子,并投入资源进行培育和推广工作。

同年闰四月,升允任命兰州道彭英甲为甘肃农工商矿总局总办,负责全面推进地方实业的繁荣发展。在总局的组织架构下,设有农工股与商矿股两大部门。农工股主要负责管理农业试验场及工艺制造厂的相关事宜,而商矿股则专注于商品陈列所与矿质化验厂的运营工作。为了支持总局的运作,升允特别拨发了藩库银2万两作为常平经费,确保实业计划在全省范围内的顺利推行。

五月间,在升允的鼎力支持下,彭英甲在甘肃省举院内开办了劝工局厂。该厂充分利用甘肃地区的丰富资源,并引进西洋先进的设备与技术,专注于生产绸缎、铜器、铁器等轻工产品。在规模上,劝工局厂拥有绸缎厂、织布厂、栽绒厂、玻璃厂等四大核心生产单位,同时还设有制革厂、铜器铁器等小型生产作坊。全厂共有员工148人,其中艺徒由各厅、州、县精心选拔并选送。经费方面,主要依赖于官款的支持,除了厂内产品的销售所得及各地拨付的艺徒津贴外,每年还需额外支出银7984两用于日常运营,以及1.9万多两用于原材料的采购。这些经费均由农工股按月拨领,确保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

不畏权贵

升允在官场上亦展现出刚直不阿的品格。在庚子西狩之役中,他亲自前往陕西省迎驾,面对沿途骚扰的太监,他采取措施予以制止。此外,他还曾弹劾不法之徒。在慈禧七十寿诞之际,当爱新觉罗·奕劻要求各省献金祝寿时,升允不仅拒绝献金,还上疏请求停止这一做法。因此,升允在历史上被誉为“实为满员之得未曾有者”。

历史评价

升允女婿、国画大师溥心畬为其作《神道碑》,将升允复辟不果,喻为“武侯区尽,天道可知;伍子胥空还,臣力尽矣”。这是站在清廷立场上褒扬忠臣的文字。

穆尔察·铁良给升允的挽联写得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辛亥之乱,第一忠臣”。

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部通译官吉田忠太郎的挽幛是:“保清室守边疆忠心不二,志未深遵君命抱恨终天”。

溥仪对升允赠谥“文忠”以为褒奖,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中》更是将升允与爱新觉罗·溥伟爱新觉罗·善耆、铁良并称“四个申包胥”,其他三人皆为宗室,只有升允是蒙古族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青岛地名文化】中山路——曾经的商业中心.微信公众平台.2024-06-25

溥仪都退位了,陕甘总督仍率清军攻城,连下18座城险些翻盘.上游新闻.2024-06-25

清廷授多罗特公多罗特·升允.焦作文明网.2024-06-21

贞元增杯·内圆外方——镜头里的南宫碑摄影网络展(六).今日头条.2023-11-24

抗日战争胜利76周年 | 不朽抗战路.中国公路杂志社微信公众平台.2024-06-21

溥心畬,末代王孙的笔墨生涯.人民网.202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