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艳山姜

艳山姜

艳山姜(学名山姜属 zerumbet (Pers.) B. L. Burtt \u0026 R. M. Sm.),又名红团叶、糕叶、花叶良姜、斑纹月桃,为姜科(Zingiberaceae)山姜属(Alpinia)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世界广布于热带亚洲,在中国分布于东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区,如海南省、广东、福建、香港特别行政区等省区。生于海拔500m左右的林下阴湿处,常见于田头、地边、路旁及沟边草丛中。

艳山姜具根状茎,叶大,互生,披针形,先端渐尖而有一旋卷的小尖头,基部渐狭,边缘具短柔毛。复总状花序下垂,花序轴紫红色,被柔毛,分枝极短,白色,顶端粉红色,蕾时包花,无毛;花萼近钟形,白色,顶粉红色。果卵圆形,果皮革质,橙黄色、黄棕色或淡棕色,被稀疏的粗毛,具显露的纵向条纹,先端常冠以宿萼,熟时朱红色;种子团易松散,表面棕褐色,有棱角。外被灰白色假种皮。气微香,味微辛、涩。花期4-6月,果期7-10月。

艳山姜花朵硕大,花色艳丽而具芳香,形似铃铛,美丽雅致,可做盆栽适宜厅堂摆设,也可用于室外点缀庭院、池畔或墙角,常栽培于园庭供观赏,其花还可作切花材料,也可作切叶。艳山姜枝茎、叶鞘含纤维,可作纤维原料,用于制作绳索;叶有芳香、可作蒸制年糕的衬垫。果实可作为香料使用,味道独特。艳山姜可作中药材入药,据《中药大辞典》记载,艳山姜有温中燥湿,行气,截疟功效,主治心腹冷痛,胸腹胀满,消化不良,呕吐泄泻,疟疾

《全球杂草纲要》(Global Weed Outline)将艳山姜列为环境杂草,2003年,全球入侵物种计划将艳山姜被列为南非的入侵杂草。

命名

艳山姜最初在1798年由温德兰(J.C.Wendland)命名为“Zerumbet speciosum”,1805年,普森(Persoon)将艳山姜归入宝塔姜属(Costus),且由于specious一词已经被“C.specious(J.König)Sm(1791)”所使用,于是他将艳山姜命名为“Costus zerumbet”;1889年舒曼(J.H.K. Schumann)将艳山姜归为山姜属(Alpinia),并将其学名修订为为“Alpinia speciosa”,然而由于这个称谓也已经在该属中被使用(A.speciosa(Blume)D.Dietrich 1839),所以这个命名依然不能使用;最终,其又将艳山姜使用的名称改为“A.zerumbet”。

起源与传播

艳山姜原产于东亚,在那里已经存在了数百年,后来被作为药用、观赏植物以及粮食作物引入世界各地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例如:在1793年之前被引入英国,称为Alpinia nutans,1812年,英国将艳山姜确定为一种常见的观赏栽培植物;到1917年,西印度群岛已经广泛引进艳山姜。

形态特征

艳山姜为多年生草本,具根状茎,植株高达3米。

叶大,互生;叶柄长1~1.5cm;叶舌长5~10mm,外被毛;叶片披针形,长30~60cm宽5~15cm,先端渐尖而有一旋卷的小尖头,基部渐狭,边缘具短柔毛。

复总状花序下垂,长达30厘米,花序轴紫红色,被柔毛,分枝极短,每分枝有1-2(3)花;小花梗极短;小苞片椭圆形,长3-3.5厘米,白色,顶端粉红色,蕾时包花,无毛;花萼近钟形,长约2厘米,白色,顶粉红色:花冠管较花萼短,裂片长圆形,长约3厘米,后方1枚较大,乳白色,先端粉红色;侧生退化雄蕊钻状,长约2毫米;唇瓣匙状宽卵形,长4-6厘米,先端皱波状,黄色有紫红色纹彩;雄蕊长约2.5厘米;子房被金黄色粗毛。

果实与种子

蒴果卵圆形,直径约2cm,果皮革质,橙黄色、黄棕色或淡棕色,被稀疏的粗毛,具显露的纵向条纹,先端常冠以宿萼,熟时朱红色;种子团易松散,表面棕褐色,有棱角。外被灰白色假种皮。气微香,味微辛、涩。

分布与生境

艳山姜在世界广布于热带亚洲,在中国分布于东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区,如海南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福建省、浙江、贵州、四川省、江苏、湖南等省区。生于海拔500m左右的林下阴湿处,常见于田头、地边、路旁及沟边草丛中。

习性

艳山姜喜高温、多湿的环境,不耐寒,惧霜雪,不耐旱且畏涝,生长适温为22~30℃;其喜光、耐阴,但忌阳光直射;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的腐殖土。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繁殖

山姜属于山姜属,山姜属植物由于花色鲜艳、有香味而吸引昆虫采蜜传粉。艳山姜开花期间,雌蕊柱头高耸,雄蕊花药囊膨大,散出花粉,木峰吸食花蜜之后飞到另一朵柱头向下弯曲的花上进行花粉传播,完成受精卵。柱头分别朝上和朝下的花会进行位置互换以致木峰可以把每一株柱头朝上的山姜花的花粉传到了柱头朝下的花粉上。艳山姜通过种子和根状茎分裂传播,鸟类可协助传播种子,另外由于艳山姜可在河岸、湿地和通常潮湿的环境中繁殖,所以也可通过水流将种子冲散而进行传播和繁殖。

栽培

人工繁殖

艳山姜主要采用播种和分株繁殖。选取植株生长健壮,果实较均匀的果序,摘下球果。去壳,放入温水或清水中浸泡。待种衣和蜡质层松软后搓洗去杂,用筛子沥干,将种子放在阴凉处或混砂贮藏。播种可采用秋播、冬播和春播,但以冬播和春播较好,床面开沟播种,最好用火土灰进行覆盖。分株繁殖时在春、夏季挖出地下根状茎,剪去地上部分茎叶,割取根茎分栽。

田间管理

选地整地

应在交通便利、排灌条件良好、地势平坦的环境条件下建立苗圃地,选择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的中性至微酸性的沙质土,切忌土壤粘重紧密。苗圃需深翻、清除杂草。

水肥管理

视天气干旱情况,做到适时浇水、浇水时应注意水温与土壤相接近,否则易伤及根系而影响正常生长,夏季温度高时应增加浇水次数,保持土壤湿润,冬天休眠期应减少浇水,还可以加盖朔料小拱棚有利于保温保湿,但不能有积水,否则根茎易腐烂。定期施肥,施以有机质为主的肥料,秋冬肥可适当增加磷钾肥。在生长旺盛期,每月再追施复合肥1次或喷施1次叶面肥。在施肥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是施用肥料的浓度不宜过大,否则易引起叶片灼伤造成肥害,严重时甚至引起植株枯死,冬季与夏天要停止施肥。

病虫害防治

艳山姜病虫害较少,应遵循“以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进行综合防治。在植株过密的田块可能发生炭疽病,可选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代森锌倍液、甲基托布津倍液喷雾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果实采收

艳山姜果实在秋分前后成熟,果实颜色由青变黄时即可采收,采收时用刀割下每枝果序,摘下球果,及时晾晒至七成干后再专设烘灶烘干

用途

园艺观赏

艳山姜花朵硕大,花色艳丽而具芳香,形似铃铛,美丽雅致,可做盆栽适宜厅堂摆设,也可用于室外点缀庭院、池畔或墙角,常栽培于园庭供观赏,其花还可作切花材料,也可作切叶。

工业原料

艳山姜枝茎、叶鞘含纤维,可作纤维原料,用于制作绳索;叶有芳香、可作蒸制年糕的衬垫。果实可作为香料使用。

医学药用

据《中药大辞典》记载,艳山姜药性辛涩而温,有温中燥湿,行气,截疟功效,主治心腹冷痛,胸腹胀满,消化不良,呕吐泄泻,疟疾。可内服也可外敷,种子或根状茎研末温开水送服可治胃痛,根茎捣烂敷于患处可治。

危害

物种入侵

《全球杂草纲要》(Global Weed Outline)将艳山姜列为环境杂草,该物种能够形成茂密的灌木丛,在南非被列为“潜在的变革者”,可入侵水道、森林边缘、路边和城市。在夏威夷王国,它偶尔逃离耕种,但能侵入摩洛凯岛和毛伊岛。2012年,艳山姜在古巴被认为是一种有毒禾本科杂草,并在许多太平洋国家及地区具有入侵性,包括斐济、法属波利尼西亚、帕劳和新喀里多尼亚。

入侵级别

2003年,全球入侵物种计划将艳山姜被列为南非的入侵杂草。

防治措施

由于艳山姜在香料和药品贸易中的多种用途以及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在世界各地被广泛种植,导致其有意或无意的被传播并导致入侵。澳大利亚对艳山姜的风险评估结果为10分,提出不要进口该物种的建议,并表明该物种对美国太平洋和佛罗里达州构成严重威胁。不应该将艳山姜引种栽培,如果其出现在自然区域的合适生境附近,也应该考虑将其移除。

相关研究

杀虫活性研究

艳山姜果实和叶子中富含多种具有活性的化合物,果实和叶子芳香油赤拟谷盗、嗜卷书虱有较强的驱避作用,因此,艳山姜的果实和叶子挥发油及其活性化合物可用于赤拟谷盗和嗜卷书虱的防治。

微量元素及植物激素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研究

微量元素锌、锰对艳山姜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及活力指数均有影响,且不同浓度表现存在差异,0.05%的硫酸锌硫酸锰处理种子,可显著提高发芽势、发芽率和活力指数;而硼砂溶液表现出抑制艳山姜种子发芽的现象。采用不用浓度GA3(GA3)、1-萘乙酸(NAA)和吲哚-3-丁酸(IAA)浸种处理均可提高艳山姜种子的活力,促进其发芽。但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对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及活力指数影响不一致。

参考资料

艳山姜.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8-06

Species.SP2000.2023-08-06

..2023-08-06

Alpinia zerumbet.CABI.2023-08-08

..2023-08-06

..2023-08-06

..2023-08-06

..2023-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