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燕食记

燕食记

《燕食记》是葛亮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其沿着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荣贻生、陈五举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为线索,以饮食为切口,用细致入微的文笔,描摹中国岭南近百年的社会变迁与世态人情。“燕食记”,意为古人日常的午餐和晚餐。

内容简介

岭南百年老字号同钦楼盛传将在年底结业。一帮老伙计力挽狂澜,盘下店面。同钦楼已退休的主厨荣贻生师傅,道出个中缘由。小说沿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见证辛亥革命以来,粤港经历的时代风云兴变。笔触深入近代岭南的聚散流徙,从商贾政客、革命志士、钟鼎之族、行会巨头等传奇人物到市井民生,生动描摹出中原地区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的雄浑画卷。

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葛亮,作家,学者。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香港大学文学博士。现任高校中文系教授。著有小说《北鸢》《朱雀》《瓦猫》《七声》《戏年》《问米》《浣熊》《谜鸦》,文化随笔小山河》《梨与枣》等。作品被译为英、法、意、俄、日、韩等国文字。曾获“中国好书”奖、 “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大奖、首届香港书奖、香港艺术发展奖等奖项。长篇小说代表作两度获选“亚洲周刊华文十大小说” 。作者获颁“海峡两岸年度作家”、《南方人物周刊》“年度中国人物”。《北鸢》2019年入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十部提名作品。《燕食记》为其最新长篇小说。

出版历史

《燕食记》首发于《收获》2021年第2期,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22年7月出版单行本

内容情节

情节简介

《燕食记》的两条故事线均围绕 “食”:上阙粤系的叶凤池(叶七)——荣贻生(阿响)——陈五举(山伯)是主线;下阙沪系的戴明义——戴凤行、陈五举是辅线。两条故事线就是明显的代际传承。葛亮广州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茶楼、酒肆肯定进行过认真的实地踏勘,对它们的前世今生甚至其间的掌故考证详实,信笔罗列,开阖自如,如数家珍;对粤食、沪菜的许多经典菜品下了深入的研究功夫,从配料到做法甚至细致到火候、刀工等都能恰如其分一一道来,活色生香,令人垂涎。撑起整部小说的核心,是一家茶楼——同钦楼,一家酒肆——十八行,一种粤点——双蓉月饼,双蓉月饼是核心中的核心。

作品浓墨重彩讲述叶凤池、荣贻生、陈五举、露露等为代表的四代厨人的命运遭际,生动刻画了商贾政客、革命志士、钟鼎之族、行会巨头、市井小民等大小人物近百人。刻画人物,性格迥异,栩栩如生;描摹事象,由此及彼,穷根究底。比如,太史姓一家从广州市到罗岗吃头茬“雾水荔枝”,对荔枝的种类、特性、吃法都作了详尽的考证和精细的辨析,由繁盛的食材勾连了食源开发、食具制作、食品烹制,折射出山川草木与人情物理,堪称岭南风物的“百科全书”、人间世态的“清明上河图”,拓展了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超越了单一的文学价值,具备充沛的哲学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史传价值。

《燕食记》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重视挖掘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沿着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选取粤港饮食作为故事和人物的落脚点,上阕写师傅,主要背景在广州市,下阕写徒弟,主要背景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借饮食的跌宕故事,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作品借主人公之一陈五举之口,揭示了“在传统中做文章”的创作真谛,生动诠释了“粤菜师傅”的传奇故事、曲折人生、家国情怀,并将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香港、福建省上海市联结起来,既打通了整个岭南的空间壁垒,又以饮食的传承、流变、革新彰显近代百年岭南历史风云,读来既荡气回肠、惊心动魄,又一咏三叹、意蕴悠远。

作品目录

角色介绍

荣贻生

主角荣贻生作为在同钦楼掌勺70余年的一代名厨,其出生与成长背景富有传奇色彩:父亲是“阿烟大帅”陈炯明的堂弟陈赫明,母亲是般若庵的才女月傅,养母是月傅亲如姐妹的近侍慧生,也正是她亲手打造了著名的般若素宴。母子俩藏于广东太史第近十年,尔后又逃亡流落至湛江安铺,靠慧生在码头挑担卖力气为生。因缘际会,慧生与叶凤驰相遇并结合,叶收下荣贻生作关门弟子,教他得月阁的烧菜技法。与小名“阿响”相反,荣贻生的成长是非常寂静的、老成持重的,与时代有强烈的间离感。

陈五举

陈五举曾是荣贻生最得意的白案弟子,视他为传承自己莲蓉点心绝技的唯一传人。但五举因为与上海本帮菜馆“十八行”的女少东凤行相恋,恋人战胜了师傅,五举毅然离开了师傅,并承诺不再使用从师傅那里学来的技艺。此事成为荣师傅难以言状的心病。五举离开后的几年,每到春节,总要备礼携妻,往同钦搂探望,但荣师傅避而不见。五举则在门外站上数小时,雷打不动。师徒性格只一个细节便一览无余。此后数十年的陈五举,协助岳父创立了另一番天地。师徒的再相见是香港厨师总会举办的厨艺大赛。但最后荣师傅成全了五举,多年的恩怨就此和解。世风代变难测,人心向善如常。

作品特点

小说以蒙太奇式的时空处理叙事手法,在“我”的访谈查证中为各个角色穿针引线——不但讲述荣、陈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粤港饮食的薪火存续,构筑活态的历史生活情境,梳理岭南饮食文化在粤港多地的发展脉络,也是借饮食故事描摹近代中国社会的百年变迁与世事人情,更为着笔那久远饮食文化背后个体的聚散离合、迁移流徙。无论是粤式茶楼辗转粤港的一路兴衰,或是民国庵堂的素筵盛宴、高门大户的钟鸣鼎食,还有上海本帮菜于香港地的生根发芽,叶凤池(叶七)、荣贻生(阿响)、陈五举(山伯五举)、路仙芝(露露)等几代粤港厨人的命运际遇,都无不镌刻着百年的民族历史印记,也映衬出他们心中朴素真挚的家国情怀、守信良善的风骨品行。

在《燕食记》中,作者对百年来岭南民俗中的饮食话语进行了充分的表达。对于读者而言,特别是岭南之外的读者而言,阅读《燕食记》的过程就是了解和认识岭南饮食话语和饮食民俗的过程。《燕食记》中,作者以百年中的饮食变迁展开叙事,背后呈现的是百年来中原地区传统伦理文化的审美嬗变。中国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关键元素是“仁义礼智信”。从任师傅到叶七、慧生到荣贻生再到陈五举,他们在饮食这一行业代代相传,在传递的过程中又将饮食背后的文化伦理传递下去。而一代代人对这些伦理文化的坚守,实际上彰显的是中国人不忘本的品性。作者透过饮食书写,彰显中国人的伦理和文化,塑造中国人的精神和性格。

这部小说最打动读者的地方或许正在于情谊的描写——人与人之间有很多不同的情感,不论是亲情、爱情、友情、萍水相逢结下的感情都被作者老练细腻还带有丝丝悲悯的语言所融化,写出羁绊和宿命的味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葛亮笔下的人物,少着墨于外貌,更多通过语言、动作和不经意间流露的气质展现自我。当读者以为一个人的故事就此结束时,却又总能通过一道菜、一个物件抑或是旁人对他过往的几句不经意描述而回忆起那人的一生。

《燕食记》的主题是味道、世道,味道居先,世道是背景。世道渺渺,世事苍茫;味道悠悠,滋味绵长。串起味道的,是荣贻生、陈五举两位主要人物。串起世道的,是叶凤池、向锡、司马先生等辅助人物。人性,是《燕食记》味道世道书写的必然延伸,每个人物有每个人物的个性,不同的个性代表着不同的人生选择。

作品影响

2023年8月7日,提名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2023年4月24日,荣获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评选的2022年度“中国好书”。

2023年2月25日,入选为“文学好书榜2022年度好书”。

2023年4月15日,荣获2022年度长篇小说五佳。

2023年3月25日,入选花城文学榜“十大文学好书”。

2022年11月15日,入围2022花地文学榜年度长篇小说。

2022年1月2日,入选“2021年度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好作品名录”。

2023年4月22日,荣获第十一届春风悦读榜白金大奖。

作品评价

《燕食记》在背景描写上“举重若轻”。与小说对饮食的描写——这是葛亮写得最沉浸、精彩之处——相对照,那些在正史中被浓墨重彩加以书写的事件,反而仅以只鳞片爪的方式在故事里闪现,甚至被有意淡化。如抗战实际上构成了小说上阙重要的背景,但葛亮一直对其蜻蜓点水,表现得含蓄隐晦,第九章“烽火硝烟”终于直面战场,却描写得局促短暂,无形中加快了故事节奏。

葛亮对《燕食记》采用了一种于历史之缝隙间窥探的写法。一方面,他引入了一个显在的叙述者毛果,这是从《七声》开始经常出现在葛亮小说中的人物,与作者本人的身世高度重合,故而模糊了虚实界线,造成了一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一方面,该小说又纳入了多个叙事声音,有时是从故纸堆中找来的陈年报纸,对故事的背景做了补充,有时是一个不知哪里来的叙述者,他既沉潜至人物的内心,说出其所思所想,又时而面对读者(尤其是不熟悉广东民俗与历史的读者)做出解释。在这些叙述声音之间并非没有冲突,它们甚至形成了一些明显的裂隙,而正是在历史的晦暗处,小说闪现着虚构的锋芒。

就此而言,葛亮所写的,都是那些隐藏在历史褶皱里的小人物。比如关于广东三点会,他不写英勇就义的领袖刘芝草(小说中的老披),而写连真实姓名都未留下的叶七,他不写叶七参加起义的壮烈时刻,而写其起义失败后的英雄末路。这都显示了作者的独到视角。老披和起义,构成了叶七等人反复言说、回味的光荣过往,在此小说流露了明显的追怀意味,由此投射了一种新历史主义的史观:那个本质而唯一的“真相”已然逝去,如今人们只能以碎片化的、小写的方式触摸历史。老披的缺席,故而是症候性的,它实际上对应了葛亮的写作姿态及其面对历史的态度。

这种对待历史影影绰绰、欲说还休的方式,也造成了一些故事支线的隐晦。如九太太清湘为何而死,颂瑛和向锡允之间有着怎样的过往、又如何决定私奔,司徒姓云重等的人是谁,等等。有的问题直至终篇都没有答案,人物的命运也是半隐半显的。福斯特在讨论小说的经典篇目《小说面面观》中曾说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永远做不到相互了解,既不能洞察秋毫,也无法肝胆相照,只能从外表上彼此较为了解”,“然而,小说中的人物,只要作家愿意,完全可以为读者所了解。他们的内在生活和外在生活都可裸露无遗。”葛亮恰恰颠覆了对小说人物的经典阐释,他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人,故而其笔下的人物(尤其次要人物)面目不一定十分清晰,但这正是现实的处境:人们本不可能看清所有人的过往和命运。

葛亮以食凝人凝事凝情,也以食物和美食秘凝练出为人处世真理。做好莲蓉的关键是“熬”,熬,不仅是熬食材、熬火候,更是熬手艺、熬人心。莲蓉月饼,若想做出至味,只加糖是不够的,需一撮盐,才能将甜味往高处托上几分;就好像人要经过对手、经过磨难,才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好来。一款手打莲蓉月饼成就“得月阁、同钦楼”港式茶楼威风,也揭示出成功之秘诀,各行各业一通百通:成名成角,要“熬”得住默默无闻,经得住挫折历炼。葛亮下笔为文善于同理心,笔下总渗透出温润如玉的人文关怀,《燕食记》通过人间烟火百味,提炼出关于生命哲学的思索,引发读者共鸣。

《燕食记》是葛亮的自我破壁:从《北鸢》的家族史,转向《燕食记》的饮食史,烟火气的加入使得葛亮从学者型作家成功转型为行走考现式的非虚构型作家。也斯的《后殖民食物与爱情》写全球美食和爱情流转,开拓出“味觉地理学的后现代叙事” ,《燕食记》更进一步开拓出“味觉历史地理学的后传统叙事”,通过讲述岭南饮食文化百年变迁,勾连跨越上百年的历史流转,将中原地区历史放置于世界视野中;各行各业师徒的惺惺相惜、气性相投,渗透出中华文化精髓和因食相连的中西海内外文化根脉。

参考资料

葛亮推出新长篇《燕食记》:饮食是一枚切片,质地醇厚,边缘锋利.澎湃新闻.2023-08-10

燕食记.豆瓣读书.2023-08-10

图书详情.浙江图书馆.2023-08-10

《燕食记》:世事苍茫滋味绵长.中国作家网.2023-08-10

《燕食记》| 构建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崭新典范.澎湃新闻.2023-08-10

康春华:历史切片与道德精神——《燕食记》读后.中国作家网.2023-08-10

孟繁华:从《美食家》到《燕食记》.中国作家网.2023-08-10

《燕食记》:从饮食窥世情,论文脉之常与变.中国作家网.2023-08-10

葛亮长篇小说《燕食记》:在饮食书写中彰显人情伦理.中国作家网.2023-08-10

评葛亮《燕食记》:人生百味,融入舌尖上的“岭南梦华录”.澎湃新闻.2023-08-10

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公告.中国作家网.2023-08-10

42种图书入选2022年度“中国好书”.中国作家网.2023-08-10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获奖作品集入选“文学好书榜”.中国作家网.2023-08-10

《当代》2023年度文学论坛暨颁奖盛典在河南郑州举办.中国作家网.2023-08-10

花城文学之夜揭晓首届花城文学榜.中国作家网.2023-08-10

2022花地文学榜入围名单揭晓.中国作家网.2023-08-10

2021年度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好作品名录公布.中国作家网.2023-08-10

春风悦读榜走到第十一届,涌动的新潮,有不变的传统.钱江晚报.2023-08-10

邓瑗:在历史的缝隙间——读葛亮长篇新作《燕食记》.百家号.2023-08-10

凌逾:写透华夏薪传文化根性——论葛亮长篇小说《燕食记》.中国作家网.2023-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