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高安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是一种流行于宜春市地区的汉族戏曲艺术,又名高安丝弦戏,是江西省颇具代表性的戏剧。在1917年前后在高安市开始逐渐发展。其表演包含大量日常生活活动,具有人文气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与关注。

最初起源于明朝时高安的民间彩灯,集娱乐和宗教功能为一体,生动地展示当地风土人情。后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受到高安锣鼓戏和京剧的影响,最终于1972年将“高安采茶戏”确立作为剧目名称。高安采茶戏中的“对子戏”(小丑、小旦)的表演最能展现其本身特色。

2007年,高安采茶戏成功申报“江西省第二批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高安采茶戏提供广阔发展前景。

剧种发展

孕育于成型阶段——高安丝弦戏

高安市自古以来灯彩盛行,高安丝弦戏最初起源于民间灯彩。明崇祯十年(1638)《瑞州府志》“风俗部”记载,“高安灯节自十一至十五日止,张灯门屏街市,以笙鼓,小儿则擎莲花鱼龙诸样灯游戏”。每逢春节当地盛行“玩灯”,玩灯开始由八个女孩手持采茶灯跳舞同时唱采茶歌,每一段舞毕即用茶灯摆成一个字,四段舞蹈后摆成“天、下、太、平”四个大字。这是关于高安采茶戏最早的记载。民国六年(1917)前后,灯彩艺人逐渐由节日玩灯发展到为亲友邻里娶亲贺寿时进行堂内演唱助兴并开始模仿高安市锣鼓戏自编一些生活小戏登台表演,此时表演团体已经形成了包括小旦、小生和小丑三部分角色的“三角班”。当时高安灰埠镇的谌焕庭、谌国泰、陈有生等人和上湖乡的黄绍昌、杨国露等人是当时玩灯彩的佼佼者,也是丝弦戏的创始人。他们名声远扬,经常应邀表演并积极向外借鉴。民国九年(1920),谌焕庭邀请会唱很多曲子的木排工人柯万芝来传授技艺,并收了很多学徒,丝弦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翌年,这些学徒开始办学传授技艺,丝弦戏的队伍因此不断扩大,发展迅速。

民国十五年(1926)前后由于灰埠班艺人相继去世,该地丝弦戏发展滞缓。同一时期,上湖乡传授丝戏曲技艺的“顽幼堂班”发展迅速并快速成为了丝弦戏的顶梁柱,且顽幼堂班的黄绍昌、杨国露等人四处奔走传艺使得丝弦戏获得飞速的扩大和发展。次年开始至民国三十二年(1943)期间,丝弦戏走出高安市,在上高县新余市、清江、新干县抚州市等地传授技艺,培养演员后来也都分别组建丝弦戏班,至此,丝弦戏在赣中大地广为流传。此后,高安丝弦戏演出活动日益频繁,后因场次增多节目不够轮换,戏班开始仿照南昌采茶戏演整本大戏同时吸收高安鼓锣戏的部分优秀剧目。民国二十九年(1940)至新中国成立前夕,采茶戏被中国国民党禁演,同时京剧班大批入赣使得高安丝弦戏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成熟兴盛阶段——高安地方戏

随着高安解放,该地的戏曲事业也开始复兴。1950年4月政府即指示高安人民教育馆对全县民间艺人进行登记并在这之后将登记在册的艺人分成五个演出组,其中丝弦戏为一、二、三组,锣鼓戏为四、五组,人民教育馆干部熊文辉受派对艺人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演出剧目审核并定期举行学习班以提高艺人质量。1950年10月,经高安县人民政府决定,丝弦戏以“顽幼堂”为班底,组建专业剧团成立民营性质的“高安地方剧团”,不久汪喜声带领13个演员加入高安地方剧团,其中有7名女性演员。这些演员基本功扎实为高安采茶戏表演艺术走向规范化奠定了良好的开端和技艺基础。江西省文化局于1953年批准高安地方剧团为“民营公助”剧团并将其列为全省六个重点辅导剧团之一,另外调任黄凯对当地剧团进行专业指导使得当地剧团艺术得到了充分规范和发展。翌年10月,高安市地方剧团参加江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并凭借《护堤》获剧本奖,这是高安艺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向江西省全省人民展示高安采茶戏的风采和发展成果。

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严重挫伤了部分艺人的积极性,阻碍了戏剧艺术的发展。次年高安地方剧团由私营转为国营,翌年8月,高安地方剧团在中共第八届八中全会献演《四九看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并接见部分演员。高安地方剧团于1962年6月开始试行由全民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体制。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高安市采茶戏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直到七十年代才逐渐开始复苏。

新发展阶段——高安采茶戏

1972年高安地方剧团恢复,六年后改名为“高安采茶剧团”,这是高安采茶戏重新走向繁荣兴旺的重要标志。此后,高安采茶剧团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八十年代开始,高安采茶戏专业艺术改革创新,群众戏剧蓬勃发展。1981年高安采茶剧团与县文化馆合作排演的《张榜招亲》参加全省、全国曲艺节目观摩调演,分别获得优秀节目奖和全国二等奖。《白蛇传·为妻不是凡间女》等四段剧作于1989年参加全省戏曲唱腔评奖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为全省获奖最多的剧团之一。应“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的特邀,高安采茶剧团于1991年国庆期间前往北京演出传统小戏《四九看妹》《鸡怨》《游湖》,获得“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百戏长廊’稀有剧种演出特别奖”。

从1993年开始,高安市优秀传统戏中的《四九看妹》《游湖》《断鸡》《孙成打酒》《南瓜记》先后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江西广播电视台拍成电视节目,其中《孙成打酒》荣获全国戏剧电视剧“蓬波杯”和“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此后十余年高安采茶戏发展成果显著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的奖项,并于2010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名录。但这一时期与全国其他剧种一样开始走下坡路,并出现明显困境。业余剧团也由鼎盛时期的两百八十多个萎缩到九五年的四十个。

艺术特色

唱腔

高安采茶戏最初的唱腔旋律源于江南地域的民歌、小调、灯彩、采茶戏等,以我国五声调式的音阶为主,另外包括少数带有清角和变宫音的六声音阶。新中国成立后,高安采茶戏唱腔不断随着专业人员的加入而愈加规范,其旋律音阶以国传统的七声清乐调式的音阶为主,此外,高安采茶戏音乐方面基本上不使用雅乐和燕乐音阶。高安采茶戏的唱腔曲体结构可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种,其中板腔体又称板式变化体,在遵循特定变体原则的基础上演变出不同而多样的板式,不同板式之间的切换组合组成整出戏剧的内容。该曲体结构以简单基本的音乐素材和突出的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为特点。曲牌体又称为联曲体和曲牌连缀体,不同于板腔体上下句对称的板式结构,曲牌体是将不对称的若干曲牌组合成为戏剧音乐。

高安采茶戏使用高安当地方言作为道白进行表演,高安方言本身较为细腻委婉,这一特点以地处高安山区与丘陵地带的附近村镇为甚。因此高安市方言本身具有其特色的声调和旋律,且兰坊、灰埠镇等地区将不少阳平字读作汉语的上声,这也使高安方言极具乡土生活气息。高安方言的特点也融入到了高安采茶戏之中。“四两曲子千斤白”一语道出了此道白的实质,被无数前辈老艺人称为经验之谈。

表演形式

高安采茶戏中的“对子戏”(即小丑、小旦的搭档表演)的表演最能展现其本身特色。“对子戏”中一般只有两个人物,因为人物压缩到最少导致很多情节的设定有限,因此在这种戏中事件被削弱,观众关注更多的是角色本身。其剧目内容大多取材于当地民间日常生活的片段。

丑角

高安采茶戏丑角俗称“小花脸”,是戏中之魂。角色形象多为头戴礼帽,着灯笼裤,腰间系一短裙,手持一柄折扇,足蹬平底皂靴,鼻梁处涂一块豆腐大小的白粉。高安采茶戏最初表演形式是用民歌小调表演的“单台戏”,包括丑角单台和旦角单台。受到早期赣南采茶戏的影响后,逐渐转变为三角班,即两旦一丑,后来发展为小生形成“三小戏”,即一旦一生一丑。发展至上世纪50年代形成“半班”形式,冠名为“高安采茶戏”,出演大戏。高安采茶戏丑角的做功极具特色,其中特别注重“矮子步”。“老虎头,鲤鱼腰,双手柔如月,下身轻漂漂,腰腹稳紧住,膝头定三步。”是前辈艺人传下关于矮子步的艺诀。其基本步法包括矮步、高步、矮步交叉步、摇蹉步、惊步、滑步、铲步,除此之外又有高桩、中桩、低桩之分。踩矮桩是每个丑角必备的技艺,但是难度较大,基本功较差的演员一般不能胜任。矮子步演绎整台戏矛盾冲突的起承转合,在烘托剧情气氛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是戏中之魂。因此,梨园行里常有“无丑不成戏”“丑是戏中胆”一说。另外,丑角在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时在扮相以及表演特点上都有鲜明的特征。代表人物有谌国泰、傅海根、饶云、刘双全等人。

旦角

高安采茶戏中的旦角多以舞蹈形式表演出现,表演者头戴簪花,妆容较其他角色更为淡雅。蹉步、碎步、水波浪都是旦角中常见的台布基本功。其中蹉步可以表现角色的多种心情,因此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步法,碎步则用在表现角色兴奋或精神压抑的剧情表演中。此外,手帕作为展示角色情感的标志也是旦角舞蹈中的重要道具,其常见形式有耍帕、抛帕、绞帕、耍丝尾等。耍丝尾是高安采茶戏旦角舞蹈的主要特技,著名花旦彭金花关于这一动作的表演尤为出色。在服装方面,年轻的旦角在舞蹈表演时服装色彩一般使用契合青年人的心理特征、比较明亮、鲜艳的颜色,但同时要保持旦角淡雅的特点。

乐器及乐队

新中国成立以前,高安采茶戏的伴奏乐队仅设有四类即文场、专职琴师一人、操“反弦”(高胡)、“顺弦”(二胡),其中“顺弦”由演员兼任。乐队在新中国成立后期增设了武场,文场乐器也增加,乐队成员最多的有二十三人。高安采茶戏乐队通常没有既定的乐谱,演奏时是跟随主奏胡琴配合演员唱腔演奏,因此具有较强的即兴性,此时也尚未形成固定的乐队编制。

文场乐器

文场乐器包括三类,即拉弦类乐器、弹拨类乐器和吹奏类乐器。拉弦类乐器最初只有高胡、二胡、中胡三种,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高胡和二胡为艺人自制而成,高胡比现在京二胡略大,比二胡略小,其中高胡又称反弦,其音色响亮,穿透力强,艺人多称高胡为“霸台”。新中国成立后,高胡二胡开始可以在乐器厂定做。后来文场乐器逐渐加入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等西洋乐器,中胡及提琴类均为现代乐器厂生产的标准产品。弹拨类乐器包括琵琶扬琴三弦琴三种,这三种乐器均为全国通用品。吹奏类乐器包括唢呐、竹笛、笙以及小号西洋乐长号、长笛、单簧管等,其中海笛又称海笛。此类乐器常用来渲染喜庆的气氛或吹奏曲牌。在八十年代后逐渐加入电子琴电吉他电贝司等音乐合成器类乐器。

武场乐器

武场乐器包括四类,即鼓类乐器(包括班鼓和堂鼓)、板类乐器(包括板、横板)、锣类乐器(包括大锣钩锣小锣、铛锣)以及类乐器(包括铙、钹)。其中板鼓又称板鼓,起源于高安市锣鼓戏乐器,其鼓身竹节突出部位为敲击点,音色响亮清脆,现在已经被单皮鼓替代。大锣发音较低,演奏者演奏时左手提起大锣或将其挂于架上,右手执击奏。小锣发音较高,演奏时演奏者用左手食指关节处提锣内缘,右手执锣板击奏。钹(民间称镲)音色雄厚洪亮,演奏时,演奏者双手各持一面互击,有轻击、重击、磨击、扑击等手法。铙相较于钹发音更为响亮,余音更长。铙与钹两种乐器常搭配使用,主要用于吹打乐曲牌。

演奏技巧

高安采茶戏在演奏时有独特的演奏技法和演奏特点,倒把换位、持弓按弦自成体系,在勾、抹、按、跳、打方面都与众不同。“持琴”时,演奏者右手拇指扣住弓毛,左手的翘拇指持琴,食指伸直托住弓杆,多数情况下演奏频率为一字一弓。使用“勾”时,演奏者需使用其小指在乐器上由下往上抹音,这种演奏技法发出的声音有“滑音”的效果,声音有圆润细腻的特点。演奏者在采用“抹”的演奏技巧的时候需要使用食指在乐器上上下抹弦,该技法发出声音圆滑有跳跃感,另外演奏者在使用此演奏技法时动作快速,一弓一字。在使用技巧“按”时需要演奏者手指与手腕多用直劲以形成大而密的颤音,该技法发出的声音有明快粗犷的特点。使用“跳”时,需要演奏者及时指换把位,这种技法又称“蚂蚁上树”,声音有清澈的特点。另外,演奏者在对声音进行润色时常使用“打”的演奏技巧,此种技法演奏出的声音具有轻快舒展的感觉。

代表剧目

传承与保护

传承价值

高安采茶戏作为江西省颇具代表性的戏剧,对高安人民生产生活都有一定影响。从明清时代开始发展至今,高安采茶戏作为戏剧艺术的本身同时也是高安历史的重要印证,是研究高安发展历史的重要依据。且作为地方戏剧,高安采茶戏表演包含大量日常生活活动,具有人文气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与关注。高安采茶戏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吸收了大量其他剧种的精华,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另外其独创的刀切鞋底、引眼穿线、缝制皮鞋、口衔猪鬃以及踩矮桩下店门等一整套表演在戏曲界树立了标杆。

传承现状

戏曲艺术与改革开放综合体布局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反差,九十年代开始,高安采茶戏与我国其他戏剧一样开始走下坡路。专业剧团面临财政赤字、人才短缺以及专业断层的困境。2014年起,高安市开始挑选青少年进入采茶班进行专业培训以为高安采茶戏“非遗”输送新生力量。

传承人物

彭金花2018年成为高安采茶戏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旦角中的耍丝尾表演尤为出色。

保护措施

尽管高安采茶戏是一种民间艺术,但为了适应人们日益变化的审美趣味和各种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高安采茶戏的创作方式应由民间性向专业性转型使剧作更具现代品格;另外,现代观众更加崇尚新奇和原创,这就要求高安采茶戏的音乐创作应“回归”到“专戏专曲”上来以适应周围文化脉络的变化。最后,政府应给予高安采茶戏更大的扶持政策,引导专业创作团队的积极参与,以高安采茶戏为龙头带动高安整个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

2007年,高安采茶戏成功申报“江西省第二批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高安采茶戏提供广阔发展全景。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1959年8月,在中共第八届八中全会在庐山召开时,高安地方剧团奉调为毛泽东等参与中央全会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献演《四九看妹》,演出结束后领导接见部分演员。高安采茶戏由此受到重要关注,当地地方剧团于1962年6月开始试行由全民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体制。

荣誉表彰

江西广播电视台与高安采茶剧团联合拍摄制作的高安采茶戏传统剧目《孙成打酒》获得第八届戏曲电视剧评比二等奖、在中国第十四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短篇戏曲电视剧评奖一等奖空缺的条件下获得该奖项二等奖。

高安采茶戏《木乡长》获得第四届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剧目一等奖以及编、导、演一等奖,同年获得由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优秀演出奖、文化部颁发的“文华新剧目奖”等荣誉,且该剧本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并受邀参加第五届中国艺术节献演。

参考资料

高安采茶戏-高安市民俗文化专题.高安市民俗文化专题.2023-08-12

对子戏.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9-01

戏曲·高安采茶戏 | 通俗易懂 情趣盎然 .搜狐网.2023-08-16

高安采茶戏.城市中国.2023-08-12

高安采茶戏:“非遗” 薪火传承 (图).中国江西网.2023-08-15

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人候选名单公布.光明网.2023-08-21

高安非遗名录.高安市人民政府.2023-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