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雀鳝科

雀鳝科

雀鳝科(黑枕黄鹂普通亚种:Lepisosteidae)是辐鳍鱼纲雀鳝目雀鳝科下所有鱼类的统称,现存分类有两个属,共有七个物种。长吻雀鳝科是古老的鱼类,常被称为“活化石”。雀鳝科鱼类身体很长、呈圆柱状,体长较短的种类在0.76米左右,较长者可达4米。其体背通常为棕色至深橄榄色、上有斑点,腹部为白色,身体覆盖着坚硬的菱形鳞片。头部具有圆锥形的长鼻子,下颌相对细长,胸鳍和腹鳍位于身体的底部,背鳍和臀鳍在尾巴前面,背鳍和臀鳍向后偏移。

雀鳝科鱼类在美洲、非洲、欧洲亚洲都有分布,通常生活在淡水、河流及湖泊浅水区,周围杂草丛生,偶尔会生活在咸水水体。其行动迟缓,通过伏击来捕猎,是机会主义捕食者,以较小的鱼类、无脊椎动物、甲壳亚门和昆虫为食。该科鱼类有一种特别的呼吸方式,体内具一个气囊化、血管化的鱼鳔,可以起到“肺”的作用。

截至202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古巴雀鳝(Atractosteus tristoechus)雀鳝科鱼类列为极度濒危(CR),其他六种列为无危(LC)。该科鱼类可食用,但卵有剧毒,鳞片也可被人类利用。部分雀鳝还可以作为观赏鱼,是公共水族馆的热门鱼类之一。此外,雀鳝对于美国东南部地区的原住民而言,在生活仪式和音乐创作中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分类

雀鳝科属于雀鳝目,现存分类有两个属,共有七个物种。分为大雀鳝属(Atractosteus)和雀鳝属(Lepisosteus)。其中大长吻雀鳝属(Atractosteus)包括3种,分别为鳄雀鳝(Atractosteus spatula)、古巴骨雀鳝(Atractosteus tristoechus)和热带骨雀鳝(Atractosteus tropicus)。雀鳝属(Lepisosteus)包括4种,分别为眼斑雀鳝(Lepisosteus oculatus)、长吻雀鳝 (Lepisosteus osseus)、短吻雀鳝(Lepisosteus platostomus)和佛罗里达雀鳝(Lepisosteus platyrhincus)。在白垩纪时期(大约1.4亿至6500万年前)长吻雀鳝科分化为鳞嘴鱼族(Lepisosteini)和矛嘴鱼族(Cuneatini)。矛嘴鱼族已经灭绝。

起源与演化

雀鳝科是古老的鱼类,被认为是雀鳝目(Ginglymodi)的唯一幸存成员。起源于半椎鱼目,是其一个分支。

弓鳍鱼与雀鳝一起形成了全骨亚纲(Holostei)类群,它们在二叠纪(3亿至2.5亿年前)分化出来。而雀鳝灭绝的近亲蟳是奥巴鱼科(Obaichthyidae),这是来自白垩纪(大约1.4亿至6500万年前)非洲和南美洲的类似雀鳝的鱼类。它们在侏罗纪晚期(1亿9960万年到1亿4550万年前)与雀鳝科祖先分化。

从在墨西哥发现的化石可以将雀鳝追溯到白垩纪(大约1.4亿至6500万年前),完整的骨骼可以追溯到1.1亿年前,所以雀鳝通常被称为“活化石”。雀鳝在白垩纪时期的分化出两个族群,即已灭绝的蒂古兰鱼族(Cuneatini)以及古龙鱼族(Lepisosteini)。古龙鱼族(Lepisosteini)的两属大雀鳝属(Atractosteus)和雀鳝属(Lepisosteus)大约在1.05亿年前的白垩纪分化,并从北美西部分散到非洲、印度和欧洲等不同地区。大雀鳝属(Atractosteus)还向南扩散到热带地区。长吻雀鳝属(Lepisosteus)在北美东部地区进行了分化。雀鳝科鱼类在中生代(2.52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蓬勃发展。

雀鳝科的两个主要属大雀鳝属(Atractosteus)和雀鳝属(Lepisosteus)在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后幸存下来,并分布于北美洲。在始新世时期(5600万年至3390万年前),雀鳝科鱼类主要生活在欧洲和北美洲,和现在看到的雀鳝所差无几。

外形特征

雀鳝科鱼类身体很长,呈圆柱状。体长从0.76到4米之间。如鳄雀鳝作为雀鳝科物种中最大的鱼类之一,长度可达3米,即使是较小的物种体型也很大,如眼斑雀鳝可以达到超过60厘米的长度。

它们具有长圆锥形鼻子,鼻子的宽度小于眼睛直径,前面有两个鼻孔。下颌相对细长。雀鳝科各物种的下颌长度存在差异,如长吻雀鳝的颌部长而窄,而鳄雀鳝的颌部相对宽而短。

身体覆盖着坚硬的菱形鳞片。雀鳝的鳞片通常是接的。骨盆在身体中部左右。胸鳍和腹鳍位于身体的低处,背鳍和臀鳍在尾巴前面,背鳍和臀鳍向后偏移很远。鳍无刺,背鳍鳍条较少。背鳍和臀鳍以及异尾式尾鳍的基部都有支撑鳞片。肛门以三个鳞片为界,分别为背鳍、尾鳍和臀鳍。

该物种的颜色为棕色至深橄榄色,腹部为白色。通常在身体上会出现斑点。幼鱼的中部会有一条明显的黑色条纹。例如短吻雀鳝体色为青褐色或灰色,并且全身分布有黑色斑点。而长吻雀鳝背部绿褐色,腹部浅黄色。身体两侧各有一条由斑块组成的黑色条纹,从嘴部穿过眼睛贯穿鱼体。各鳍均带有黑色斑点。

生理特性

雀鳝科鱼类上颚骨成对存在。两个长颌上都带有锋利的针状牙齿,其中上颚一到两排,下颚一排。这些牙齿有助于粉碎贝壳和消耗猎物。其脸颊被一排骨板覆盖,鳃盖骨射线有3根。鼻部或鳃盖间骨缺失。雀鳝科鱼类有非常原始的骨骼特征,其骨骼系统包含大量软骨。另外它们的椎骨具有爬行动物的特征,是后凸的(前凸,后凹)。

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长吻雀鳝有一个气囊化、血管化的鱼鳔,可以充当肺,能够在必要时吸入大量空气。呼吸时空气被输送到鱼鳔,并与身体进行气体交换,使雀鳝能够在含氧量很低的死水中呼吸空气。雀鳝科鱼类的肠道内还有一个不发达的螺旋瓣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雀鳝科在美洲、非洲、欧洲亚洲都有分布,但大量分布于北美东部和中美洲国家,如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哥斯达黎加古巴巴拿马共和国

雀鳝科鱼类在美国分布较多。在印第安纳州中最常见的是长吻雀鳝,而短吻雀鳝在印第安纳州南部地区较常见,眼斑雀鳝则在其北部地区较为常见。

栖息环境

雀鳝通常存在于淡水如河流、湖泊浅水、杂草丛生和“死水”中。它们偶尔会生活在咸水如海洋当中。长吻雀鳝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些鱼主要局限于淡水河流,湖泊和其他含氧量低的水中,但也有一些物种会冒险进入咸水中。

生活习性

运动习性

雀鳝科鱼类并不好斗。它们行动迟缓。非常喜欢在阴凉的地区如植物和沼泽地区潜伏。经常像原木一样长时间一动不动地躺在水中或水表面晒太阳。雀鳝还会大口呼吸空气,以应对在缓慢水域中经常发生的低氧条件。

觅食习性

雀鳝科鱼类对食物并不挑剔,通常以较小的鱼类、无脊椎动物、甲壳亚门和昆虫为食,如螃蟹和青蛙。大型鳄雀鳝甚至以水鸟为食。长吻雀鳝科鱼类行动迟缓,通常通过伏击来捕猎,是机会主义捕食者。

雀鳝科鱼类通过简单的头部撞击将附近的猎物舀入嘴里,并用锋利的牙齿咬住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以其他鱼类为食时,它们从植被覆盖处快游来捕捉这些鱼类,并侧身划动颌部,用牙齿将猎物横着刺穿。

繁殖生长

繁殖

除了长吻雀鳝喜欢在冬季产卵,其他大多数雀鳝科物种都喜欢在春季产卵。3月至5月雌性雀鳝通常伴随着几只雄性同时产卵。不同的种类产卵的地方也略有不同,如点雀鳝和短吻雀鳝在植被和其他水下物体上产卵,而长吻雀鳝则在吹风的岸线和岩石点上产卵。它们将巨大的黄绿色卵散布在水下植被或水下建筑物中。这些粘性卵会大量集中在浅滩地区或水底、水生植物、岩石和植物上。每次大约产数千个含有卵黄的大型粘卵。这些卵对包括人类在内的许多捕食者有毒,这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发育

孵化后,快速生长的幼鱼会用前额吸盘粘附在一些物体上,直到卵黄供应耗尽,之后幼鱼会变得更加活跃,可以水平休息,并开始进食,还进行第一次在空气中呼吸。它们以鲦鱼和其他鱼类美国白灯蛾为食从而在幼年期存活下来。期间并没有父母照顾它们。

雄性雀鳝科鱼类在2至3年内达到性成熟,而雌性在3至4年内达到性成熟。

人工养殖

饲养

饲养水温18~30℃,水质呈中性或弱碱性。如短吻雀鳝长吻雀鳝的饲养水温在24~30°C,并且对水质不挑剔。所以较易饲养。

饵料以各种肉类食物为主,包括黄粉虫蟋蟀科、蚯蚓、冷冻柳针鱼和解冻的虾以及鱿鱼条等。其中油性鱼类如三文鱼鲭鱼以及其内脏会污染水质,但可以诱使新引入的雀鳝食用。例如短吻雀鳝和长吻雀鳝喜食小鱼、血虫等活饵,具有一定肉食性。但它们不宜与其他小型鱼类混养。短吻雀鳝尚无在水族箱中繁殖成功,而长吻雀鳝属于超大型鱼类,饲养时需大型水族箱。

捕捞

使用一个具有钩子的细线环的陷阱,在长吻雀鳝咬钩时将其钩住,或使用梳毛尼龙诱饵,使其缠在雀鳝的牙齿上。另外人们还通过用矛刺和弓箭捕捉雀鳝。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截至2023年,眼斑雀鳝(Lepisosteus oculatus)、长吻雀鳝(Lepisosteus osseus)、短吻雀鳝(Lepisosteus platostomus)和佛罗里达雀鳝(Lepisosteus platyrhincus)4个物种数量稳定。古巴雀鳝(Atractosteus tristoechus)、热带骨雀鳝(Atractosteus tropicus)3个物种数量呈下降趋势。鳄雀鳝(Atractosteus spatula)数量趋势未知。

但是截至2015年鳄雀鳝在伊利诺伊州的数量一直在下降,并且被认为已经从伊利诺伊州北部的大部分地区灭绝。而古巴骨雀鳝(Atractosteus tristoechus)的种群局部灭绝,其物种范围丰富度下降。

致危因素

人类设施对于长吻雀鳝科鱼类的栖息地产生了威胁。如旅游业、工业、农业的发展使许多地区出现了酒店、道路和餐馆以及各种人类活动的建设设施及其污染物,降低了部分栖息地的质量,造成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例如过度开发建造堤坝、水闸和水坝等设施而使鳄雀鳝失去重要的死水产卵栖息地。

部分雀鳝科鱼类遭到大量捕捞,如过度捕捞也是古巴雀鳝(Atractosteus tristoechus)种群持续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

外来物种的引进对本地雀鳝会造成威胁,典型的例子是其他物种的引进。如非洲尖齿胡(Clarias gariepinus)的引进会使它们食用本地古巴骨雀鳝,并与其争夺资源,使得本地的古巴骨雀鳝数量下降。

保护级别

截至202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古巴骨雀鳝(Atractosteus tristoechus)列为极危(CR),其他六种列为无危(LC),列表如下。

保护措施

一些国家出台了特定物种的保护立法和空间保护规划来保护长吻雀鳝科鱼类。如古巴法律禁止捕捞该物种。并将萨帕塔沼泽纳入古巴国家公园系统进行物种保护。得克萨斯州出台相关水域的消费禁令,要求部分水域捕获鳄雀鳝必须立即放生。并制定了鳄雀鳝的消费建议。对于捕捞鳄雀鳝的频率、区域也做出了相关规定,还对捕捞鳄雀鳝的淡水袋进行了尺寸限制。

另外还对雀鳝科鱼类进行数量监测、物种引进、本地养殖、开展教育推广活动及建立其种群基因库等措施。如古巴在本地雀鳝繁殖中心(CIIR)对古巴雀鳝(Atractosteus tristoechus)进行圈养。美国伊利诺伊州自然资源部(IDNR)的渔业部门与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服务部门(USFWS)在2010年协调,开始了鳄雀鳝引入计划。

古巴私人鱼类爱好者也在培育古巴骨雀鳝。并进行放养,还为它们开发人工饲料。

价值与危害

价值

食用价值

雀鳝肉骨质化,是可食用的。如鳄雀鳝在新奥尔良和美国东南部地区食用,而热带骨雀鳝是危地马拉和墨西哥南部太平洋一侧的流行食物。

文化价值

长吻雀鳝美国东南部的美洲原住民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种鱼在仪式生活和音乐中占有突出地位。它们的鳞片用于箭头、珠宝和装饰品。另外鳄雀鳝的鳞片非常坚硬,人类将它们用于胸甲盔甲、箭头、行李箱,甚至用于覆盖木犁的刀片。

观赏价值

部分雀鳝可以作为观赏鱼,是公共水族馆的热门鱼类,如佛罗里达雀鳝短吻雀鳝也是深受鱼类爱好者喜爱的观赏鱼,并不断出现在各地的公共水族馆中。

生态价值

在生态系统上它们是重要的捕食者,通过捕食小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螃蟹和青蛙)等猎物来平衡它们的种群数量。

危害

部分长吻雀鳝的肉本身无害,但有时会积累毒素和污染。如鳄雀鳝有时会暴露在污染的水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污染物会积聚在鱼的肉、器官和卵中,如果食用,会对人类构成健康风险。雀鳝科鱼类的卵是有剧毒的,如果食用可能会导致疾病。大型雀鳝可以破坏渔具。作为大型凶猛鱼类,鳄雀鳝在受到惊吓时,还会出现攻击人类的情况。

部分种群会导致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危害生态安全。如鳄雀鳝进入自然水体后,土著鱼类会被大量捕食。 在中国水域暂时没有鳄雀鳝的天敌,它的存在会对水域内的所有鱼类都带来致命的危害,如中国部分湖内的鱼类被鳄雀鳝大量捕食。

代表物种

长吻雀鳝科鱼类的模式物种是长吻雀鳝(Lepisosteus osseus),体重5-18600g,体长0.8-183cm。长吻雀鳝是细长的圆柱形鱼类,其颌部长而窄,是头部其身体的两倍多长。年轻的长吻雀鳝背部有一条狭窄的棕色条纹,两侧有一条宽阔的栗色条纹。身体覆盖着互锁、厚重的菱形鳞片中。长鼻雀的背鳍和臀鳍位于身体的后方。

长吻雀鳝(Lepisosteus osseus)在北美、东亚都有分布,但广泛分布于美国东部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墨西哥格兰德河流域。长吻雀鳝主要栖息在各种低地、河流、湖泊、水库和河口的缓慢区域。它们还可以生活在咸水中。

长吻雀鳝一动不动地躺着等待或慢慢跟踪猎物,当猎物接近时,它们迅速振动鳍,用下颚捕捉猎物,咬住猎物,然后将猎物吞下。幼长吻雀鳝以小型甲壳类动物和昆虫为食,如枝形动物、桡脚类双翅目动物。成年后以鱼类为食。

参考资料

Lepisosteidae.gbif.2023-08-14

Lepisosteidae.ITIS.2024-10-08

Lepisosteus.iucnredlist.2023-08-14

Lepisosteidae.Catalogue of Life.2024-10-12

Lepisosteidae .ITIS.2024-10-11

Lepisosteidae.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8-14

Lepisosteus platyrhincus.ADW.2024-10-11

Lepisosteidae.newworldencyclopedia.2023-08-14

Atractosteus tristoechus.iucnredlist.2023-08-14

Lepisosteidae.catalogueoflife.2023-08-14

..2023-08-14

鳄雀鳝.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23-08-14

Atractosteus spatula.Texas parks&wildlife.2023-08-14

Lepisosteidae.seaworld.2023-08-14

Lepisosteidae.biogeodb.2023-08-14

Lepisosteus osseus.MISSOURI DEPARTMENT OF CONSERVATION.2023-08-14

..2023-08-18

Lepisosteidae.encyclopedia.2023-08-14

Lepisosteidae.fishbase.2023-08-14

Lepisosteidae.thecanadianencyclopedia.2023-08-14

Lepisosteidae.britannica.2023-08-14

Lepisosteus platyrhincus.floridamuseum.2023-08-14

..2023-08-14

..2023-08-18

..2023-08-18

..2023-08-18

Lepisosteidae.old.bigenc.2023-08-14

..2023-08-14

Lepisosteus_osseus.animaldiversity.2023-08-14

Lepisosteidae.ifishillinois.2023-08-14

Atractosteus spatula.iucnredlist.2023-08-14

Atractosteus tropicus.iucnredlist.2023-08-14

Lepisosteus oculatus.iucnredlist.2023-08-14

Lepisosteus osseus.iucnredlist.2023-08-14

Lepisosteus platostomus.iucnredlist.2023-08-14

Lepisosteus platyrhincus.iucnredlist.2023-08-14

Atractosteus spatula.Tpwd.texas.2023-08-14

Lepisosteidae.Tpwd.texas.2023-08-14

Lepisosteidae.seafishpool.2023-08-14

Lepisosteus osseus.gbif.202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