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陈元光

陈元光

陈元光(657-711年),字廷炬,号龙湖,河南光州弋阳人(光州州府所在地即今潢川县,弋阳即今潢川南城)。天宝归德将军陈政之子,他自未弱冠之年便随父出征,在垂拱二年(686年)成为首位漳州市刺史

陈元光于李治显庆二年(657年)出生,年轻时候的陈元光涉猎广泛,十三岁时便获得举人第一名。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陈元光协助父亲陈政在泉州市潮州市交界地平定蛮獠,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父死,陈元光执掌帅印并平定蛮獠之乱。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陈元光助高平定唐朝海疆的寇乱。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上书请求设置漳州府,后担任漳州刺史。李旦景云二年(711年),陈元光在平定潮州之乱时被被蛮将蓝奉高刃伤,殁于军中,享年55岁。

陈元光死后于开元四年(716年),被追封为川侯,谥号“惠毅”,并立庙受祭祀,民间亦称他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在任漳州市刺史期间,率领军民开发土地,振兴经济、传播文化,对后世影响极大,漳州人传衍于台湾及东南亚各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出生于李治显庆二年(657年)二月十六日。他的祖父陈克耕曾随从李世民攻克临汾市等郡,而父亲陈政也参加了征战,获得授玉卫府左郎将归德将军的功勋。陈元光在年轻时展现出卓越的才智,广泛涉猎经史,专心研读《黄石公素书》和《太公韬略》,并精通兵法和射法。他在十三岁时以获得举人第一名。

平定蛮獠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泉州(今福州)、潮州交界地有蛮獠聚众生事,唐高宗下诏命陈政为总岭南行军总管事率领3600名府兵、123员战将,从固始县出发,南下入闽平乱。其子陈元光时年13岁,也加入军队随父南下。陈政率领唐军顺着淮河进入大运河,沿着运河南下进入浙江省,再由仙霞岭入闽,由于地理位置的不佳导致唐军无法突围,再加上来自中原的将士们难以忍受温湿气候,许多士兵染病不起,无奈退至九龙山,上奏朝廷增派援兵。

李治仪凤二年(677年),陈政罹难身亡。时年21岁的陈元光接替父亲重担,执掌帅印,继续带领陈家军平乱。由于常年随父亲征战无数,战争经验丰富,而且治军有方,再加上部众适应严酷的气候,骁勇善战,陈元光的部队战斗能力进一步强化,又恰逢广东省陈谦联合南方少数民族首领苗自成、雷万兴等攻陷潮阳区,守将不能抵御,陈元光出轻骑救援获胜,平定战乱。陈元光因平乱得力受到时任潮州市刺史常怀德的倚重。

平定寇乱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陈谦乱军直驱南海,这时潮州的“蛮寇”趁陈谦军作乱,再燃战火,为了避免粤东西两线作战,循州(治所在今广东惠州市东)司马高琔令陈元光出兵平定寇乱。陈元光从九龙江挥师南下,在漳浦盘陀岭一带设营立寨,紧急备战。他先开山伐道,然后挥兵突入,直捣寇寨并俘虏了数万敌兵。之后陈元光再进循州支援高琔部,最终陈元光平息了这场影响唐朝海疆的寇乱,迫使他们投降,这一区域稳定下来。

开发漳州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上书请求在泉州市潮州市之间设置漳州府以加强对漳州区域的统治。陈元光认为“其本在创州县,其要则在闪痒序”。因此他大兴教育,在漳州创办乡校,推行科举制度。这一举措的实施,漳州自此盛行一股重学的风气。除了开创乡校重视教育这一伟大举措外,改善汉蛮关系也是陈元光的一大功绩。面对蛮人反抗,陈元光采用恩威并施的举措,愿意归顺的蛮族可享受编入户籍,实行区域自治,保其生活安定的福利。除此之外,他还鼓励部下与蛮族通婚,以促进民族融合。为此,他树立榜样迎娶当地种族姓氏为妻,从此打破了蛮族不与外族通婚的传统。历经四十年的开发与建设,漳州市从蛮荒之地变成美丽富饶百业兴旺的乐土。

战死获封

李旦景云二年(711年),南方少数民数首领雷万兴、苗自成之子又于潮州市聚众反抗。55岁的陈元光再次起兵讨伐。由于准备不足,陈元光率领轻骑抵御,在战斗中被蛮将蓝奉高刃伤,殁于军中,归葬绥安溪之大峙原。同年十一月百姓得知陈元光战死的消息,为之哀号。唐朝廷听闻后,也封陈元光为“豹韬卫镇军大将军”。开元四年(716年),被追封为颍川侯,谥号“惠毅”,并立庙受祭祀,民间亦称他为“开漳圣王”。

主要作品

陈元光遗存诗作共 50 首,多为五言、七言排律。《龙湖集》收录有48首,《漳州府志》等志书收录有2首,《全唐诗》和《全唐诗外编》收录有7首。

家族成员

参考资料

主要功绩

军事方面

军事上陈元光相视山原,开屯建堡,“靖寇患于炎花”,与幕僚丁儒、先锋许天正、分营将马仁等人率领将士置堡三十六所,三年之内“岭南辑晏”。为安定社会秩序,确保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建行台于四境,躬自巡逻,命将分戍。他实行军垦,寓兵于农,后来那些军垦地成为民田。在《重修福兴圣王庙碑》中就有关于“便于牧放,遂屯兵焉,后既太平,兵不外屯,民于牧放地治圃种植”的记载。

政治方面

陈元光在政治上,以军事力量压制敌人,后采取抚绥政策,注重文化教育,对愿意加入的人进行抚慰和管理。他在永隆二年(686年)迁至漳浦时,开辟道路,清理障碍,吸引土著居民并开发村落,拓展领土。对于少数民族居住区,划定为“唐化里”,给予自治权,并禁止汉族人入侵。

经济方面

在经济方面,陈元光重视农业,鼓励粮食生产,促进商业活动,发展陶瓷和炼铁工业。这导致在建州立县后的二十年内,出现了繁荣景象,包括丰富的农产品和繁荣的商业。

文化方面

在文化方面,陈元光强调教育是国家安定治理的基础,认为军事镇压只是一时权宜之计,他认为设立学校与建立政权同等重要,漳州市设立学校较早,传播中原文化,抢先一步培养了人才。例如,陈元光的儿子陈珦天授万岁通天年(696年)的朝廷考试中获得“明经”(相当于进士)的资格,成为阆地的第一位廷试登第者。陈则放弃了朝廷职务,回到漳州主持文学教育,培养了许多人才。

民族方面

在民族方面,陈元光改善汉蛮关系。面对蛮人反抗,陈元光采用了恩威并施的方式。他允许愿意归顺的蛮族加入户籍,实行自治,并提供生活安定的福利。此外,他迎娶当地种族姓氏为妻并鼓励部下与蛮族通婚,打破了蛮族不与外族通婚的传统,促进了民族融合。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漳州市由蛮荒之地变成了繁荣富饶的乐土。

影响与评价

人物影响

陈元光平定蛮獠之乱是潮州中原移民与本地土著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较量。这场较量是中国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通过战争的形式不断接触的过程,它推动了本地的民族融合,加速了汉文化在本地的传播。自陈元光“开漳”以来,原本是荒地和蛇豕聚居之区,在陈元光的带领下,在广大群众的努力开发下,与中原的距离逐渐缩短。如今它已成为“闽南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成就应当归功于后人的不懈努力,不过陈元光的功劳也不可忽视。尽管陈元光在开发漳州方面只取得了部分成功,但从全福建省的角度来看,漳州的建立将蛮獠的反抗局限于漳州本地,不再对闽中北部的主要开发区域造成影响,因此促进了福建北部地区的发展。

人物评价

北宋藏书家吴与在《漳州图经序》中对陈元光有高度的赞扬,比如“陈将军忠贞冠代”。

宋代王象之在《舆地碑记》中认为陈元光是一位以军功起家的英雄人物,生前战功赫赫,死后也是流芳百世。

清朝的一些县志中,陈元光已经是一位能文能武、忠孝两全的封疆大吏,例如康熙《漳浦县志》中描述了陈元光为避嫌移陈政墓和为魏母守孝的故事, 既体现其忠,又展示其孝。

学者郑志勇认为陈元光不但是一位骁勇的战将,而且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相关争议

籍贯争议

当代学界关于陈元光籍贯问题的争论,迄今为止依旧没有定论。现存史籍中关于陈元光的籍贯记载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列依次为唐朝岭南说、山西省说,明代光州市说、光州固始说,清代揭阳市说、弋阳说,各说形成时间跨度很大,且相关史籍记载不少地方存在自相矛盾之处,唐人张鷟的《朝野佥载》记载陈元光是岭南人,而唐人林宝的《元和姓纂》以及明代的《漳州府志》则认为陈元光是河东人,还有《大明一统志》中记载陈元光父亲陈政是光州人,到了万历元年(1573年)《漳州府志》记载“陈元光,其先河东人,后家于光州之固始”,清乾隆时期的《光州志》又记载“陈元光,弋阳人”,顺治时期《潮州府志》记载“陈元光,揭阳人”,这些历史记载让陈元光的籍贯问题愈加复杂。

事迹争议

陈元光的事迹真伪在学界争议不断。厦门大学民间历史研究中心认为陈元光在唐朝史书中并没有记载,而后人主要依赖明清时期的方志和族谱等地方家族文献来还原他在唐代平蛮开漳的历史,陈元光平蛮开漳的故事并非像后人认为的那样辉煌,而是经历了从不为人知到广泛传播的过程,最终成为漳州人共同的地方历史和祖先记忆。宋人吕铸在《题威惠庙》中有“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祠将军”的诗句,而且宋人刘克庄的《漳州谕》一文,该文主要讲的是漳州“峒蛮”及平“峒蛮”之事,几乎就是陈元光平“蛮獠”故事的“翻版”,然而刘克庄全文没提到陈元光,这反映了宋代已经有人在质疑陈元光事迹的真伪。另外,记载陈元光请建漳州市的事虽始于宋,但其事迹的详情则初载于明代中叶黄仲昭所《八闽通志》,之后的历修方志也多有记载,而且时间越晚,记载就越详细,这些方志的叙事受到了《颖川开漳族谱》及《白石丁氏古谱》这两本家族谱牒的影响,加上陈元光在民间身份的特殊,不免有虚构故事的混入以及重构祖先的历史记忆。

历史记载

陈元光虽然没被新、旧《唐史》《资治通鉴》记载,不过也有一些历史书籍记载了陈元光,例如:

“周岭南首领陈元光设客,令一袍裤行酒。光怒令曳出, 遂杀之。须臾烂煮,以食诸客。后呈其二手,客惧,攫喉而吐。”

“司农卿陈思问、左豹韬将军陈集原、右鹰扬将军陈元光、河中少尹兼御史中丞陈雄:河东人。”

“唐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陈元光平潮州寇,奏置州、县。”

朱翌 《威惠庙记》云:陈元光,河东人,家于漳之溪口。唐仪凤中,广之崖山盗起,潮、泉皆应。王以布衣乞兵,遂平潮州。以泉之云霄为漳州市,命王为左郎将守之。复以战殁,漳人哭之痛,立祠于径山。”

元光生而颖异,自幼博通经史总章,已巳领光州乡荐。未第,从其父政戍闽。父没,代令其众,以功授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

“唐陈元光,先世家颍川。祖洪,丞义安,因留居为揭 阳人。父政,以武功隶广州扬威府。元光明习韬钤, 善用兵,有父风,累官鹰扬卫将军。”

后世纪念

开漳圣王

陈元光是唐朝归德将军陈政之子,博通经史韬略,任漳州市刺史长达26年。赵构绍兴十三年(1143)追封为“开漳主圣王”,漳属各县城乡都有陈元光庙宇,接受民众香火膜拜。此外,海内外各地亦多有祀奉开漳圣王的庙宇,特别是台湾地区更多。陈元光成为继妈祖之后台湾的一大民间信仰。目前,供奉“开漳圣王”的庙宇在台湾达300多座,信众近500万人。

陈元光墓

陈元光墓位于芗城区浦南镇石鼓山上。唐贞元二年(786年)徙州治于龙溪,奉敕移葬于龙溪石鼓山,墓碑书刻“唐开漳陈将军墓”。墓前有石马、石虎、岩羊、望柱各一对。前面公路旁“五叠石”上,有镌刻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侍郎蔡世远撰写的“修墓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元光故居

燕翼宫俗称王府,史称开漳祖庙。位于开漳发祥地云霄县云陵镇王府社区,背靠将军山、前临漳江、远眺大臣山,是开漳圣王陈元光于闽南地区唯一故居。燕翼宫以开漳圣王祭祀大典等非遗信俗文化为载体,弘扬开漳文化,传承元光精神。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开漳圣王”陈元光.学习通.2023-11-15

陈元光的事迹及其与漳州地方史的关系.厦门大学民间历史研究中心.2023-09-16

陈元光墓:开漳圣王与陈姓先祖的双重崇祀-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9-09

陈政、陈元光墓:两岸共仰的漳台圣宗.今日头条.2023-09-09

纪念“开漳圣王”诞辰,两岸同胞共情“云同步”.今日头条.2023-09-09

《根在中原》.豆瓣电影.2023-09-09

《大唐儒将开漳圣王》.豆瓣电影.2023-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