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姓纂
《元和姓》是中国古代谱牒之学的一部专著,全书共十卷,唐朝元和七年(812)成书,作者为唐代史学家林宝。由中华书局于2008年10月出版。
该书详细记载了族姓世系及人物,所用书籍资料包括古姓氏书、古代史籍以及唐代私家谱牒等,其中很多资料今天已经佚失,仅依靠此书传承,所以《元和姓纂》是研究中古史不可或缺的古籍。
成书背景
《元和姓纂》是中国古代谱牒之学的一部专著,因成书于唐朝元和七年,故名。全书将当时的皇族李姓置于最前,是以体现统治者别姓氏、辨爵邑的政治意图和现实需要为基础编撰而成。
作者
作者林宝,唐朝史学家,当时就以精通谱牒姓氏之学著称,曾参与修撰《德宗实录》和《皇唐玉牒》。
出版历史
《元和姓纂》原书失传已久,南宋时,陈振孙在闽地所见各本,已经都不是完整套。等到清代乾隆年间,原书久不现身,四库馆臣只能从《永乐大典》中重新摘抄、辑编,“仍依《唐韵》,以四声、二百六部次其后先;又以宋邓名世《古今姓氏辨证》所引各条,补其阙佚,仍厘为十卷。其字句之讹谬,则参校诸书,详加订正,各附案语于下方”(意思是:依照《唐韵》,凭借四声、二百六部的顺序排列先后;又任命宋邓名代《古今姓氏书辨证》所引各条款,补缺安逸,并整理为十卷。如果他的内容有错误,就参考校对各书,详细订正,并在下方添加案语)。《永乐大典》辑本《元和姓纂》于是成为传世之祖。嘉庆七年(1802),洪莹有感于“《唐艺文志》‘谱牒类’十七家、三十九部、一千六百一十七卷,今均散佚,汉晋以来,谱系一家之学,系而不坠,实赖此书之存”(意思是:《唐艺文志》中‘谱牒类’有十七家、三十九部、一千六百一十七卷,如今都分散消失了,汉晋之后,谱系的学问一直没有消失,都依赖于这本书了),以孙星衍家藏《元和姓纂》钞本,校对后出版刊登。
光绪六年(1880),又有金陵书局翻刻本问世。可惜的是,洪氏校刊之本仍不免删节、改并、新增之失计30条,尚需进一步完善。因此,自民国二十五年(1936)见及牟润孙校勘《元和姓纂》的条目内容开始,岑仲勉又作《元和姓纂四校记》,尤其注意更广泛地搜求《全唐文》《全唐诗》以及新近出土唐人墓志等材料,致力于芟误、拾遗、正本、伐伪等四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民国三十七年,其书以《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二十九)单行。
1994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郁贤皓、陶敏二先生整理的《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将林宝之书与岑仲勉之书合为一编,解决了原书与校记各自别行、不便利用的问题。此后,整理本使用最广、影响最大,无论是新出北朝、隋、唐人物墓志的释证,还是中古时期的姓氏、家族、郡望、民族关系、夷夏认同等专题研究,几乎都要充分利用其书。而与岑仲勉继承清代四库馆臣、孙星衍、洪莹以及民国间罗振玉的校勘成果进而完成《元和姓纂四校记》相较,20世纪前中期的另一位学术名家余嘉锡针对《元和姓纂》所做的具体校补工作,则鲜见述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似乎没有独立、完整的著作流传下来。所以,新发现的一部徐行可旧藏余嘉锡校补本《元和姓纂》,自然具有异常珍贵的文献史料价值。
内容
林宝《元和姓纂》十卷,是有唐一朝编纂的一部最重要的姓氏典籍。全书将当时的皇族李姓置于最前,其他各姓一律依四声韵类排列,每韵之内首列大姓,是对中唐以前姓氏、族望、代表性人物的一次系统地梳理排列。
影响与评价
《元和姓纂》是研究中古史不可或缺的古籍,岑仲勉先生称其:“有能继轨六朝,网罗百姓,书虽残缺,大致犹具者,于今唯唐林宝之《元和姓纂》,岿然尚存,非氏族学者所亟宜攻治之书乎?”(《元和姓纂四校记》自序)又说:“未读《元和姓纂》者,不能读《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校记》再序)
现代著名学者余嘉锡先生也曾深入研究此书,他在《四库提要辨证》卷十六“元和姓纂”条说:“余于庚申岁(按:似应为壬申岁,下文有详说),曾取《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古今姓氏遥华韵》、《古今姓氏书辨证》、《翰苑新书》以辑《姓纂》佚文,凡得四百五十余条。近见今人岑仲勉所校《姓纂》,其所引书与余同,唯未引《遥华韵》耳……余所为《元和姓纂校补》八卷,自谓用力颇勤,蝇头细字,行间几满。既无力雇钞胥别缮清本,又不能觅刻工付之枣木,将来不知何人以之覆酱瓿,抑或以蜡以蔽车顶,则数年心血付诸流水矣。”据此可知,余嘉锡先生曾有一颇成规模的“校补”,但由于没有付印出版,学界一直未能见到这一研究成果,现一般认为余著校补已经失传。
版本
余嘉锡校补本
余嘉锡校补《元和姓纂》,今存副本一部,原为其儿女亲家、近代武昌著名藏书家徐恕(1890~1959,字行可)插架旧物,现归湖北省图书馆(索书号:善/1622)。校补所据底本为清光绪六年(1880)金陵书局翻刻本,余嘉锡本人的校补文字俱以蝇头小楷工整地抄录于底本的天头地脚和字里行间。余嘉锡校补《元和姓纂》,前后十四天手不释卷,“改正脱误数千字,补辑佚文四百余条”。在校勘期间,他既对罗振玉《元和姓纂校勘记》二卷、《元和姓纂佚文》一卷的内容加以批判地继承,又另外选取《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古今姓氏书辨证》和《翰苑新书》等大量引用《元和姓纂》的宋代典籍,综合运用对校、本校、他校、理校诸法,排比异同,兼定是非,要言不烦,确然可信。余嘉锡校补《元和姓纂》,依据的典籍集中于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姓氏急就篇》及《翰苑新书》。此外,他最初还曾想以元人洪景修《古今姓氏遥华韵》作为参证,可惜“未暇复校”,因而徐行可旧藏的这一部批校本中实际并没有涉及此书。后来,余嘉锡又据北京大学所藏《古今姓氏遥华韵》,再行校补,得《元和姓纂》佚文四百五十余条①。较之此本“凡补佚文四百三十一条”,多出来的约二十条内容,或许大都出自该书。
《元和姓纂四校记》
岑仲勉的《元和姓纂四校记》,并未用到《古今姓氏遥华韵》一书,但是据《元和姓纂四校记凡例》,辑补所据之书还有鲍彪《战国策校注》、王应麟《困学纪闻》、陈士元《姓觽》等。前文已述之梧、鬼、蜀等姓佚文,即俱出《姓觽》。
《元和姓纂新校证》
2015年,陶敏先生遗著《元和姓纂新校证》出版。该书主要是根据近百年来新出土的石刻史料,辅以传统文献所载,校正《姓纂》的误夺衍倒之文,列出和《姓纂》意义差异较大的异文,辨明他书窜入的伪文,移正来自他处的误文,考证人物事迹。其中创造性的劳动居多,并没有大面积地重复岑仲勉、罗振玉、洪莹和四库馆臣的工作。工作对象主要是岑仲勉当年作《四校记》时限于闻见和资料而未能考正的,虽经指出但未改正的文字误失,以及陶敏先生1980年代和郁贤皓先生合作整理此书时的未及之处。对《姓纂》作更为全面的整理,补前人所未及,进一步提高《姓纂》的学术价值,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今人所用,却也未能发现和采用余嘉锡校补的相关成果。
参考资料
深柳堂读书记︱珍贵的《元和姓纂》三家批校本.今日头条.2024-01-02
元和姓纂.豆瓣读书.2024-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