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开元寺
济南开元寺遗址,位于千佛山东南佛慧山峰下深涧内。这里山势陡峭,秋日遍地黄花,是济南八景之一。该寺历史悠久,据《续修历城县志·金石三》载,寺址石壁上遗有“大隋皇帝”字样的残字,由此可知,隋朝时期佛家便涉足于此。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又建“佛慧寺”。北宋景祐年间重修。明初,济南市城内开元寺被官府占用,僧众徙居于此,遂改称“开元寺”。开元寺三面环山,松柏笼罩,紫藤垂蔓,异常清幽。原有正殿5间,东西配殿各3间,宋代丁香数株。殿后北壁上凿有上下石室多间。
寻找历史
寻找开元寺的位置
2003年8月21日,济南市县西巷考古发掘暂告停止,然而,关于济南开元寺的猜测却没有落幕。济南的开元寺到底在哪儿,它能否重现辉煌?笼罩在济南开元寺的重重迷影,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佛光重现县西巷
老城的考古发掘从来没有像这一次一样让济南市人如此激动!8月21日,备受人们关注的济南县西巷考古发掘工作宣布暂停。这时,围绕着济南开元寺的猜测已经成为备受济南人关心的话题。
2003年4月19日,县西巷拓宽工程工地上,冒雨施工的工作人员意外发现了六尊残破的石佛造像。这些残破无头但贴金彩绘的北朝及隋朝佛像一下子把人们的目光吸引了过来。县西巷考古发掘工作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考古工作者繁琐的考古发掘过程中,没有人会想到这里的地下竟藏着如此多的秘密:陶片,古井,石佛造像,宋代修建的开元寺“杂宝经藏地宫”遗址,有着重要文字记载的石碑,唐朝神龙二年的汉白玉经幢残件,埋藏石刻佛像的地宫,“三合土”夯筑的方坛……
开元寺在县西巷
开元寺就在老城的县西巷?得知消息的市民们蜂拥考古发掘现场。在无数双眼睛的注目下,考古工作者慢慢拂去文物遗存上的尘迹,也拂去了压在开元寺遗址上的斑斑风尘。
在考古工作者的土铲和毛刷下,埋藏在地底下的开元寺佛光逐渐重现:
7月27日,在经过多日的辛苦之后,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了北宋时期修建的开元寺“杂宝经藏地宫”遗址以及“开元寺修杂宝经藏地宫记”铭文碑,带有“维大宋齐州开元寺两经藏院主僧智全有祖师内外临坛大德广教大师讲维摩经赐紫僧词演……”字样的碑文一下子揭开了开元寺的身世。
文物遗迹
8月4日,挖掘出土刻有“唐朝神龙二年”字样的汉白玉经幢残件,将济南城开元寺的历史推到了唐朝开元年间之前。
8月7日,发现埋藏残损石刻佛像的地宫,该地宫中央有一个用“三合土”夯筑而成的方形“坛”。这一发现给济南城开元寺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根据县西巷发掘出土的文物遗迹和文字记载,参与考古的多位专家都认为,县西巷附近即为济南城开元寺的遗址,而且这座开元寺的创建年代至少在唐朝神龙年间之前。
由于县西巷考古发掘活动主要是为了配合县西巷改造工作,考古并没有完全按照程序继续发掘。当县西巷改造完毕,深埋在地下的,依然有许多关于开元寺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前尘后世开元寺
与考古发掘相印证的,是关于济南开元寺的史籍记载。
济南市教育学院教授、致力于济南历史文化研究的老专家徐北文介绍说,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李隆基曾下令全国各州创建开元寺,一些地方遂直接将原有的寺庙改名,民间盛传的济南开元寺可能即得名于此。
他所查阅的关于济南开元寺的最早历史记载始于宋人。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围打东京开封,各地纷纷起兵勤王。当时的济南义军公推开元寺僧人刘和尚为领袖,赶往开封市救援。后来金兵又来,济南开元寺另一位俗名刘文舜的僧人再次领军抗金,直至南渡。
藏经用的地宫
徐北文认为,在县西巷发掘出了开元寺藏经用的地宫,说明开元寺应该就在附近。联系出土的文物和史书记载,济南市城内开元寺的规模大约是南到今天的泉城路,北至明湖路,东到县东巷,西至东更道。按照他说的这个范围计算,当时开元寺的面积应该超过一万平方米……
明朝时期,济南成为山东省省会,省级官府衙门也搬往济南,原来的济南府署成了按察司署(即今一中地址),开元寺则改建成了济南府署(即今县西巷东邻的省政协地址)。济南城内的开元寺遂告终结。
这件事情在《续修历城县志》有记载:“康和尚院在湖(大明湖)南岸,明初以开元寺为府,移钟楼于此,改名镇安院,又名钟楼寺……今其市犹名钟楼寺街。”
开元寺的钟楼
据徐北文介绍,现存放在大明湖公园的明昌钟,以前就挂在城内开元寺的钟楼上。明初时候开元寺改建济南府,需要迁钟楼,于是就在原大明湖东南岸的康和尚院另建钟楼,把金朝明昌年间铸造的重达8000多公斤的大钟移了过去。同时修康和尚院,民间从此俗称之为钟楼寺。至今钟楼台基正对的南北街巷仍名钟楼寺街。
“明朝以前的时候,开元寺就代替官府管理佛教事务,称作僧纲。明朝府衙占据了开元寺后,钟楼寺就接替了僧纲的位置。这个记载说明,当时开元寺的地位、档次非常高。”
据史书记载,开元寺改建为济南府署后,寺内僧众无处可去,都迁到了开元寺的下院——千佛山东南佛慧山的佛慧寺中。自此,佛慧寺改称商丘开元寺。
经过600多年的风雨沧桑,民间盛传的济南市城内开元寺已了无踪迹。只剩下深埋于地下的佛像和遗址,独守着明朝以前的开元寺的秘密。
佛慧山下的佛影
从隋唐至今,济南南部山区千佛山一带一直佛迹众多。三面环山,翠柏笼罩的佛慧山更是承载了从隋至清、绵延上千年的佛教遗传。
佛慧山峰下石壁上刻着的带有“大隋皇帝”的残字,山顶上整石刻就的大佛,摹崖石刻,四大石窟题记,无一不传递出曾经的佛家胜景。千佛山东南佛慧山下的幽静深涧,就蕴蓄着明代以后开元寺的兴衰沉浮。
据正在修撰《千佛山志》、对济南市历史掌故研究甚多的退休干部孔献雷介绍,明代以后改名为开元寺的佛慧寺,从隋朝就有人涉足于此,至今寺址石壁上还遗有“大隋皇帝”的字样。唐朝开元年间佛慧寺正式创建,北宋景年间重修。直到明朝初期济南城内开元寺僧众迁移至此,佛慧寺的香火才被开元寺的佛光所代替。
徐北文回忆说,解放后,深藏佛慧山涧的开元寺就已没有僧人,由于无人管理,当地农民开始拆除寺庙的砖木砌房烧火,开元寺从此逐渐毁弃。至“文革”时期孔献雷慕名前访时,开元寺还保留着旧日的气势。
据孔献雷回忆,当时开元寺有正殿5间,东西配殿各3间,院子里还有几株宋代丁香。之后开元寺毁弃渐重,最终佛像被毁,寺宇倾。今天,人们在松柏笼罩、紫藤垂蔓的佛慧山涧乘凉游玩时,除了残垣断壁的殿基之外,已经看不到关于开元寺的任何旧观了。
曾经香火鼎盛的开元寺,只剩下周边岩壁上的石雕佛像和四大石窟里的名人题记,在诉说着当年的“暮鼓晨钟,经声佛号”。开元寺东,尚有石洞供着唐贞观年间的佛像,洞下有泉,有元代察罕菩华所题的“长生泉”泉名;寺南的山崖下,有“甘露泉”,又名“甘露泉”,水自岩壁渗出,如同滴露,落入“秋棠池”;寺西密林深处石壁下,有“卧云洞”,深约30米,相传为开元寺卧云和尚修炼之处;寺北石壁上,有鬼蛇雕刻以及上下石室,里面还保留着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名人的题咏。
“开元寺搬到佛慧寺后,环境幽静,气候凉爽,历史上许多名人都到此访过。明清时候还有许多儒生在寺里读书,像明代文学家李攀龙,就曾经在开元寺住过。”
开元古寺能否重生
拥有1500多年历史的济南开元寺,能否重修,再现当年的胜景?
一位任姓市民建议说,开元寺历史价值如此之高,为什么不可以在县西巷原址进行重修,以增加古城济南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用来拉动附近泉城路周边地区的商业和旅游观光?据他说,他和多位市民交流过看法,许多人都同意他的建议。
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副处长丁茸说,县西巷考古发掘是伴随县西巷改造进行的临时性发掘,当路面拓宽、改造完成后,埋在地下的许多秘密都可能要继续长睡下去。在寸金寸土的老城区,要想重修开元寺,恐怕不那么容易。
那么,佛慧山下的开元寺能否重修呢?据徐北文介绍,早在1995年,有人就找过他,请他撰写楹联,建开元胜境坊,整修开元寺风景区。那时候就传出来有人要重修开元寺的说法,至今未再见任何动静。
记者采访相关部门得知,千佛山公园曾经对开元寺做过规划,由于划为历下区管辖,此事作罢。1995年,历下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建设总公司也曾打算开发开元寺风景区,并投资修建了“开元胜境坊”,后来转为历下区旅游局管理。旅游局后来撤销,关于风景区的建设遂不知所终。
一座拥有无数文物遗存、备受市民关注的开元寺,能否获得重生?古寺重生的路,又什么时候才能接续?
一个个疑问,和深埋在县西巷地下的谜团一样,在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千佛山风景名胜区于1995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11.89平方公里。包括千佛山景区(原千佛山公园)、佛慧山景区、蚰蜒目山景区、金鸡岭景区、平顶山景区五大景区。其中佛慧山景区和千佛山景区依托良好的植被、地貌景观和兴国禅寺、黄石崖石刻、大佛头造像、开元寺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构成千佛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
济南市政府将千佛山保护建设工程列入2013年为民办17件实事之一,由济南市城市园林绿化局负责,工程已于2013年3月18日开工。
同时进行的还有景区文化策划方案征集:为充分挖掘利用好千佛山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历史文脉,丰富千佛山风景名胜区内旅游文化资源,以更好地服务民生,为此,现面向专业文化策划机构征集千佛山风景名胜区文化策划方案,也欢迎民间的专家和热心市民提供相关资料和照片。
工程于2016年8月基本结束,开元寺遗址修葺一新,恢复开放。但是,寺中壁刻佛像在文革中彻底毁坏,无法复原,令人扼腕叹息。
殿后北壁原有寺中和尚“艾小脚”墓葬,也在文革时期被山南扳倒井村民损毁,把棺木运回家做成门板。
参考资料
县西巷出土最大唐代经幢 推测这里就是济南开元寺.大众日报.201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