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比洛芬
比洛芬(Flurbiprofen)别名:氟苯布洛芬,风平片,是一种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药,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产生镇痛、抗炎、解热作用。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等,也可用于软组织病,如扭伤及劳损,以及轻度至中度疼痛,如经痛和手术后疼痛、牙痛等。
氟比洛芬服用后可出现腹痛消化不良、腹泻、腹痛、恶心、便秘、胃肠道出血、腹胀、呕吐、肝酶升高等;偶见头痛、嗜睡,视力变化、头昏等、偶见血压上升、心悸病;偶见瘙痒、皮疹等过敏反应;罕见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低下;罕见休克、急性肾衰竭、肾病综合征、伴意识障碍的抽搐、再生不良性贫血、中毒性表皮坏死症(Lyell综合征)、红皮病等。
氟比洛芬剂型主要为片剂、贴膏剂、注射剂。氟比洛芬已纳入医保,片剂、贴膏剂、注射剂为医保乙类。
医学用途
适应证
用法与用量
①术前2小时开始滴眼,每0.5小时点1滴,共4次。
②一般抗炎及术后抗炎:每4小时1滴点眼,维持2~3周。
③激光小梁成形术后:每4小时滴入结膜囊,疗程1周,其他手术用2~3周。
剂型与规格
氟比洛芬剂型主要为片剂、贴膏剂,注射剂。具体如下(表一)
药理机制
作用机制
氟比洛芬是芳基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药,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起作用,具有镇痛、抗炎及解热作用。抗炎作用和镇痛作用分别为阿司匹林的250倍和50倍,比布洛芬强,且毒性更低,是已知的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中作用最强的一种。
氟比洛芬对血小板的黏着和聚集反应也有轻度的抑制作用,故有可能诱导出血。由于氟比洛芬有较好的耐受性,故对阿司匹林无效或不能耐受者可选用氟比洛芬。前列腺素是眼内某些炎症的介质,可致血-房水屏障破坏、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趋化、眼压升高在眼部手术时引起与胆碱能作用无关的瞳孔缩小。临床研究表明,氟比洛芬滴眼剂能抑制前列腺素,故可抑制白内障手术时的瞳孔缩小。氟比洛芬对眼内压无明显影响。
药代动力学
氟比洛芬口服200mg后吸收良好,并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和关节腔,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可(t max)约为5.33±2.42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0%,消除相半衰期(t 1/2)约为5.7小时。
氟比洛芬可少量透过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并可进奶汁。氟比洛芬在肝脏主要通过羟基化和结合作用代谢,24h内以代谢物形式自尿中排泄,排泄率为35%~90%。
健康受试者一次口服本药100mg,t max1.67h,C max 8.2mg/L,t1/2 4.21h,CL 1.23L/h,Vd7.23L,AUC45.4mg·h/L。
风险与禁忌
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
特殊人群用药
禁忌
药物过量
如服药过量,可采取洗胃、纠正血液电解质平衡等方法。无特效解毒药。
注意事项
耐药性
由于氟比洛芬有较好的耐受性,故对阿司匹林无效或不能耐受者可选用本药。
风险提示
2020年10月15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信息,警示在孕20周或之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导致罕见且严重的胎儿肾脏问题,可能引起宫内羊水不足并出现并发症。
历史
氟比洛芬是由英国布兹(Boots)公司开发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于1977年首次上市。自投放市场以来,广泛用于胶原蛋白组织疾病,如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变性关节炎、腰椎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椎炎,其抗炎效果良好。后于1988年在中国注册,注册证号为X880519。
使用情况
氟比洛芬是布洛芬的衍生物,是一种新型强效镇痛消炎药。动物实验证实,本药的消炎和镇痛作用分别是阿司匹林的250倍和50倍,是已知芳香基丙酸非甾体类药物中作用最强的,且氟比洛芬的副作用小于阿司匹林与消炎痛,它已在70多个国家面市,美国普强公司以 Ansaid 的商品名、布兹公司以Froben 的商品名、日本吉富公司以Stayban 的商品名销售。
氟比洛芬在中国已进入基本药物目录。
化学信息
化学名称
(±)-2-(2~氟-4-联苯基)-丙酸。按干燥品计算,含C15H13FO2不得少于99.0%。
化学结构式
理化性质
分子式:C15H13FO2
分子量:244.3
性状:本药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
溶解性:几乎不溶于水,溶于乙睛,易溶于乙醇、丙酮、乙醚或甲醇。
熔点:114~117℃。
专利
1979月8月30日,OTA PHARMA(发明人:SAKAMOTO MITSUO;MAEDA SATOSHI)正式申请氟比洛芬制剂的生产专利(申请号:JP19790109752),并于1981年4月6日获得该药生产专利。现已过期。
参考资料
国家医疗保障.国家医保服务平台.2023-09-17
药物警戒快讯第12期(总第212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3-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