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赤鱿
美洲大赤鱿(学名:Dosidicus gigas)属于柔鱼科茎柔鱼属动物。别名秘鲁鱿鱼、茎柔鱼、洪保德鱿鱼。
美洲大赤鱿个体大,最大胴长可达120cm左右,最大体重可达50kg。内壳角质,腕10只,眼眶外不具膜,胴部圆锥形,后部瘦狭,两鳍相接呈横菱形。漏斗陷前部浅穴中有纵褶。外表软骨和漏斗软骨分离。无柄腕顶端很细,顶部具有100 -200个小吸盘,吸盘间有明显的突起。触腕穗吸盘4行,大吸盘角质环具尖齿。其1年繁殖周期无特殊峰期。
美洲大赤鱿分布在东太平洋,北至加利福尼渡湾,南至智利中部的智利群岛。如加拿大、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 墨西哥、尼加拉瓜、美国等国家。
美洲大赤鱿适应性强,拥有昼夜垂直洄游习性,它们的摄食对象如灯笼鱼科、沙丁鱼等。并且还存在同类间自相残食的现象。
美洲大赤鱿肌肉pH值在6-8之间,体内含有多种Caspase-3,在秘鲁将秘鱼肉加工成冷冻鱼糜食用,在智利做鱼粉。其也是无脊椎动物渔业,具有经济价值。其软骨中富含E-unit的CS,能为大规模生产富含E-unit的CS,能为医用提供充足的原料。
截止2014年,美洲大赤鱿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评估等级为数据不足(DD)。
形态特征
美洲大赤鱿个体大,最大胴长可达120cm左右,最大体重可达50kg,是柔鱼科中最大型的种类之一。内壳角质,腕10只,眼眶外不具膜,胴部圆锥形,后部瘦狭,胴长为胴宽的4倍,体表具有大小相间的近圆形的色斑。两鳍相接呈横菱形。漏斗陷前部浅穴中有纵褶,浅穴两侧各具3-4个小边囊。外表软骨和漏斗软骨分离。无柄腕长度略有差异,一般第3腕最长,第1腕最短;无柄腕顶端很细(特别是成体),顶部具有100 -200个呈2行密集排列的小吸盘,基部吸盘2行且较大,吸盘间具有明显的突起;雄性第4腕(左侧)茎化,吸盘1行,侧膜宽深,顶端形成茎状物。触腕穗吸盘4行,中间2行大,边缘基部和顶部小,大吸盘角质环具尖齿,其中4个较大,位置互成直角。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美洲大赤鱿分布在东太平洋,北至加利福尼渡湾,南至智利中部的智利群岛。如加拿大、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 墨西哥、尼加拉瓜、美国等国家。
栖息环境
美洲大赤鱿是柔鱼科中最大的成员,也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游动鱿鱼之一。它的范围从浅海到遥远的海洋水域,从表面到栖息海底处超过1000米的深度。
种群结构
美洲大赤鱿资源分布广,个体差异大等原因,不同的学者对美洲大赤鱿的种群结构有不同的观点:
Ehrhardt等(1983)和Sato(1975)认为分布在加利福尼亚州海湾的美洲大赤鱿可分成5个族。
Cassie(1954)认为雌性的茎柔鱼可分为大、中、小三群体,而雄性则由两个群体组成。
Nigmatallin(2001)研究表明,按个体大小可将分布在秘鲁水域内的茎柔鱼分为小、中、大三个群体。
J.Arguelles等(2001)根据1992年秘鲁水域鱿钓船调查的资料,将美洲大赤鱿分为两个群体,胴部长小于490mm的小群体和腻长大于520mm的大群体,其最大年龄分别为220d和354d。
Nesis(1983)将茎柔鱼的成体分成三个不同的体型群,小型群的胴长范围为200~230mm;中型群的胴长范围为340~450mm;大型群的胴长大460mm。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美洲大赤鱿是一种活跃的捕食者。它们成群游荡在氧气充足的表层海水中,快速疯狂地觅食,数量可多达1200只。其臂纤细并带有数百个微小的吸盘,便于捕获非常小的猎物,其触手和手臂便于捕获大型猎物。捕食的猎物如灯笼鱼科、沙丁鱼等。
防御和攻击行为
美洲大赤鱿存在种间和种内的自相残食现象。
节律行为
美洲大赤鱿水平移动是被动的,包括卵团、稚幼鱼的漂移和成体受海流影响。夏季和秋季出现大规模索饵集群。集群从索饵场到产卵场,速度每小时5~20km。资源丰富和主动索饵导致美洲大赤鱿不规则季节性地侵入美国西岸北海域和智利南部海域。
美洲大赤鱿白天在较深的海中浮游。深海中含氧量较低,此物种变得不那么活跃,新陈代谢也变得缓慢,夜间游到海水表层或含氧较多的水域活动觅食并补充氧气。
繁殖习性
加利福尼亚海域
Sato(1975)、Klett- Traulsen (1981)等学者对分布在加利福尼亚湾的茎柔鱼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根据1995-1997年加利福尼亚湾海域收集的样本,对美洲大赤鱿繁殖生物学做了研究。
性比
1995年10月至1997年6月共20个月共采集样本雌性947尾,雄性398尾,相应的雌雄数量比为2.3:1。但每个月的性比都在变化,最大性比为4.9:1,最小性比为1:1。渔期之间性比并没有显著的差异(2.4:1~1.9:1),未成熟个体之间的性比也没有显著差别(12:1~48:1)。渔期的成熟美洲大赤鱿性比也明显不同(分别为1:1,0.4:1和0.2:1)。
性成熟等级
雌性中未成熟个体占55%,221尾正在成熟,194尾已成熟。雄性中305尾已成熟,53尾正在成熟,34尾未成熟,无产卵个体。尽管成熟雌体少但全年出现,表明美洲大赤鱿1年繁殖周期无特殊峰期。成熟阶段分布无显著周期性。雄性中成熟个体占主导,表明全年繁殖。雌性成熟阶段无显著周期性。雄性三个渔期中各成熟阶段频次无差异,所有雄性中77%~84%为成熟美洲大赤鱿。
交配情况
美洲大赤鱿交配和未交配雌性胴长无差异。雄性交配率从1995年12月72%到1996年8月0%波动,无明显的周期性。交配个体的繁殖器官重高于未交配个体,但两组肉体重差不多。表明繁殖能量来源于食物摄入,而非肉体组织。
成熟个体
美洲大赤鱿大型群雌性平均成熟胴长为710mm,变化范围为690~730mm;大型群雄性成熟个体平均胸长为474mm。
秘鲁海域
在秘鲁海域,研究者发现秘鲁海洋研究所的茎柔鱼性腺成熟状况,发现8-10月间雄性个体成熟频率最高,而雌性个体在10月最高。推测产卵期在南半球春季到夏季之间。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早成熟。雄性个体的最初性成熟胸长为180-250mm,雌性个体的最初性成熟胸长为350-400mm。各月份雌体不同性腺发育期复杂。精英数目和长度随雄性个体大小而异。
物种保护
保护等级
截止2014年,美洲大赤鱿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评估等级为数据不足(DD)。
致危因素
美洲大赤鱿对温度很敏感,只能忍受几分钟的高温,就要回到深海降温。海洋温度上升,此物种的分布区域会往北移动,远离热带和亚热带传统领域。在阿拉斯加州等北部地区已出现了它们的踪影。
生态风险
美洲大赤鱿是世界上最大的无脊椎动物渔业的目标。捕鱼和收获水生资源物种胁迫。
随着未来含氧量和温度的变化,美洲大赤鱿分布区域会进行迁移,这样的变动将会对它周围的海洋生态系统带来连锁效应。因为捕食者有助于抑制猎物的数量。大赤鱿的消失会让猎物扩张,并扰乱自然平衡。同样,捕食这种鱿鱼的大型动物也必须跟随它移动,就会造成这个地区的其他物种损失惨重。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美洲大赤鱿肌肉pH值在6-8之间,体内含有多种Caspase-3,在秘鲁将秘鱼肉加工成冷冻鱼糜食用,在智利做鱼粉。
经济价值
美洲大赤鱿是无脊椎动物渔业。1965年全球捕捞量达到100吨;1976年捕捞量达到1000吨;1980年达到1万吨;1991年,日本和韩国鱿钓船在秘鲁水域进行了为捕捞目标的试捕调查工作,之后该渔业年产量逐步增加。1992年达到10万吨;2010年超过80万吨。美洲大赤鱿的核心范围包括北美和南美西海岸附近的热带和亚热带水域,由来自秘鲁和墨西哥的手工和商业船只以及来自中国、韩国和日本的海外船队捕捞。
医用价值
美洲大赤鱿生长周期短,渔获量大、价格便宜,其软骨中富含E-unit的CS,能为大规模生产富含E-unit的CS,能为医用提供充足的原料。2016年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王庆彬硕士选用美洲大赤鱿软骨作为制备CS原料。建立了NER-CS的制备方法,得到了富含E-uIlit新型CS。NER-CS与生长因子HGF、bFGF存在强的相互作用,抗凝血药活性低,具有强的抗肿瘤转移活性;进一步通过优化制备NER-CS低聚糖方法,制备出不同聚合度系列寡糖,发现十二糖抑瘤率最高。为研发CS类抗肿瘤转移医药保健产品提供了有益参考,及为NER-CS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研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资料
Dosidicus gigas (A. d'Orbigny, 1835).col.2024-11-22
美洲大赤鱿. IUCNREDLIST.2023-09-19
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 - Report. ITIS. .2023-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