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笛
竖笛又称“鸳鸯”笛(英文名:Recorder,德语名:Blockflöte),是欧洲一种历史悠久的木管乐器,传统为木制,现多为塑料制成。从中世纪起开始使用,它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十六至十八世纪盛行于欧洲各国,流传于俄罗斯和乌克兰。
竖笛音色优美圆润,是欧洲重要的管乐器,也是巴洛克时代的标准独奏乐器。竖笛管体为上粗下细的圆锥形,有6~9音孔,以8音孔为标准(前7孔后1孔)。笛尾为小喇叭口,笛头有吹嘴。以音高分6种(最高音、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最低音),管体长短不一。音域为c至d3。常用于演奏的有五种,分别是超高音笛(Sopranino)、高音笛(Soprano或Descant)、中音笛(Alto或Treble)、次中音笛(Tenor)和低音笛(Bass)。
竖笛在世界各国的专业音乐表演和普通音乐教育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都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竖笛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竖笛的音色纯正清丽,柔和轻盈,被称为“柔和的笛子”“像鸟唱歌的笛子”。竖笛的代表作有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Recorder Concerto in C Major, RV 443》、亨德尔的《Recorder Sonata in C major, HWV 365》等。
命名
竖笛的英文名Recorder意思是"长管七孔吹管乐器,带有吹口",最早见于15世纪早期(在14世纪中期写作 recordys)。来源于 record(动词),古意为“安静地唱或重复一首曲子,练习一首曲子”,主要用于描述鸟类。查尔斯·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写到:"The young males continue practising, or as the bird-catchers say, recording, for ten or eleven months."(“年轻的雄鸟会继续练习,或者像鸟捕手说的那样,‘重复’十到十一个月”)。这种乐器是莎士比亚和约翰·弥尔顿所知道的(“与多利亚风格的长笛和温柔的Recorders完美呼应”,《失乐园》),但这个名称和这个设备在19世纪50年代后很少被听到(它在1895年的世纪词典上标为“废弃”),被长笛取代,但两者都在1911年后复兴,成为易于音乐初学者演奏的乐器。
历史流变
诞生期
竖笛是欧洲音乐史上最古老的管乐器之一。虽然它的起源尚不明确,但是根据竖笛演奏家汉斯·马丁·林德的记载,竖笛可能早在史前就已经出现在了西欧和南欧的民俗文化中。今天,绝大多数资料都是以中世纪为起点来介绍竖笛的发展脉络的。中世纪有数量较多的关于竖笛的绘画保存至今,竖笛自中世纪就留存了下来,1390年的Pere Serra的绘画作品中就有竖笛的身影。除此之外,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竖笛实物也是来自于中世纪,在德国哥廷根市、荷兰多得勒克、波兰艾布隆格等地都曾出土过中世纪晚期的竖笛。这些竖笛一体成型,面端有七个(组)按孔,背端有一个拇指孔,在外观上和今天常见的竖笛已经较为接近。
在中世纪,竖笛既可以是独奏乐器,也可以作为器乐合奏组中的一员来为声乐和舞蹈伴奏。无论在世俗音乐还是宗教音乐的领域,都不难找到竖笛的身影。在世俗音乐的领域,适合竖笛演奏的音乐大多为一些即兴风格强烈的乐曲;在宗教音乐的领域,有资料记载,在一次中世纪晚期的高级神职人员大会上,有500名乐手演奏了竖笛、维尔琴和罗塔琴。
发展期
竖笛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流的乐器,早在1511年Sebastian Virdung的著作里就有关于竖笛四重奏乐队的描述,其中包括低音、高音和中音竖笛。1547年的史载中描述了亨利七世国王曾收集了76支竖笛材料。文艺复兴音乐多集中在乐器的合奏上,其中包括竖笛、古提琴以及人声。著名作曲家Byrd和Palestrina当时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合奏作品,它们都非常适合竖笛乐队的演奏。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结束,巴洛克时代兴起,迈克尔普里托里乌斯创作了三卷系列Syntagmum Musicum作品,完美地诠释了这个时代的音乐,使用了1620件木器乐器,其中就用竖笛系列的详细描述。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这两个时期的竖笛模型一起沿用至今,深受乐手欢迎。
巴洛克盛期是竖笛发展史中最为关键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们为竖笛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竖笛最核心的曲目:格奥尔格·泰勒曼通过他的奏鸣曲和协奏曲向我们充分展现了竖笛的优势与特点;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他的第二和第四号《勃兰登堡协奏曲》中巧妙地使用了竖笛,实现了器乐配置、音色效果、音量对比等多方面的创新;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竖笛协奏曲展示了超强的炫技性;此外,格奥尔格·亨德尔、马尔切洛、韦拉奇尼、菲力多尔等作曲家为竖笛所创作的曲目,亦是在古乐音乐会中经常出现的经典作品。
相较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的竖笛在外型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巴洛克竖笛由笛头、笛身、笛尾三个部分组成,笛管内径总体呈现出自上而下逐渐变窄的趋势。两支最低音相同的巴洛克竖笛和文艺复兴竖笛,前者笛管横截面与笛管长度的比例小于后者,这样的区别导致巴洛克竖笛的低音区不及文艺复兴竖笛厚实响亮,但是也使得巴洛克竖笛拥有更宽广的音域,能够更加灵活地演奏巴洛克作品中出现的高音段落。
十七世纪晚期,小型室内乐团的独奏乐器日显突出,1700年Corelli出版的小提琴鸣奏曲集就是重要代表,这些作品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竖笛演奏。Hotteterre家族在法国发展了竖笛的模型,使之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二段模型相比更加适合独奏。巴洛克竖笛有三段构成,这就是大部分现在竖笛的原型,更加明亮的音色和宽广的音域成为其显著特点。与Stradavarius系列、Guaneri系列的小提琴相似,巴洛克竖笛也会用大师来冠名,例如Bressan、Denner、Stanesby和Steenbergen,大部分当代竖笛都是基于17世纪和18世纪这些原型乐器制造的。
18世纪早期是竖笛独奏发展的黄金时代。Hnadel创作了如同Vivaldi的协奏曲一样不朽的竖笛乐章,Bach在其合奏作品中也谱写了大量竖笛演奏篇章,以及在第四部分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无与伦比的双竖笛合奏部分;但遗憾的是,都缺少了小型竖笛乐团的室内演奏部分。这个空缺在18世纪由伟大作曲家Telemann及出版商们填补了,他们创作并发行了大量精致优美的竖笛室内乐团演奏乐章。事实上,如果你还不知道Telemann的话,那么欣赏竖笛音乐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1730年横笛的出现取代了竖笛的演出地位,这也是现代定调木质长笛的前身,部分原因在于横笛根据吹奏的强度可以改变音高,从来实现了较大动态变化范围;另外,横笛的D调性也更加适合协奏于小提琴的D调和A调,而竖笛本身的自然调性却是F调。然而竖笛并没有就此消亡,但在对十九世纪的音乐贡献微乎其微。随着二十世纪人们对早期复古音乐的再次追捧,竖笛演奏也开始重新复苏,这些要归功于音乐家Arnold Dolmetsch(1858至1940年)和他的儿子Carl。特别是Dolmetsch家族也开始了大批量生产竖笛,以及后来制造商Mollenhauer和Moeck的加入,联合早起一些编辑人(如1930年的F.S Giesberg)的共同努力,17和18世纪的竖笛音乐又重新占到了台前并换了青春。
自1950年至今,近现代竖笛大师也不断涌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早期的Franz Bruggen,他也联合创建并指挥着十八世纪管弦乐团。其他现代著名的竖笛大师有Dan Laurin,Michala Petri and Dorothee Oberlinger等。
基本构造
竖笛有木制、塑胶制等多种材质,还有“雅马哈环保竖笛”使用东丽塑料生产的聚乳酸塑料“Ecodear”。竖笛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笛头、笛身、笛尾和笛塞。
类型种类
竖笛常见有六孔竖笛和八孔竖笛,且竖笛根据音域又可分为多种。
此外,木笛因为设计上的不同被分为巴洛克式笛和德式笛两种,两种不同的笛子需要使用不同的指法演奏。巴洛克式笛使用巴洛克式指法,德式笛使用德式指法。如今生产的的塑胶笛左手大指孔下方,通常会标志一个B、一个E或者一个G,常常会被人误解成B调E调或者G调,但其实这些字母并不代表它的调性。B是Baroque的简写,代表巴洛克式笛;E是English的简写,代表英式笛,通常“巴洛克式”和“英式”两个术语可以交替使用,二者在设计上都沿用了巴洛克时期的传统设计。区别最大的是德式笛,G是German的简写,代表德式笛。
音乐特点
音色音域
竖笛的音色和演奏性能与其气道形状密切相关,气道的形状则由竖笛的吹嘴内壁和笛塞共同决定。竖笛音色优美圆润,其音色纯正清丽,柔和轻盈,被称为“柔和的笛子”“像鸟唱歌的笛子”。有6~9音孔,以8音孔为标准(前7孔后1孔)。以音高分6种(最高音、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最低音),管体长短不一。音域为c至d3。以巴洛克式笛为例,尺寸从小到大分别是超高音、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笛。其中高音笛和次中音笛的最低音是Do;而超高音、中音、低音笛的最低音是Fa,由于音域和音高的差别,木笛被分为C和F两种指法,以Do音为最低音的高音笛、次中音笛的指法相同,使用C指法;而以Fa音为最低音的超高音、中音、低音笛的指法相同,使用F 指法。这里的C和F只代表木笛的最低音为Do和Fa,而不代表调性。
演奏技巧
气息
演奏时气息是基础。气息的起点在肚脐以下丹田穴,吸气后,保持在丹田附近,开始吹奏。吸气时要使用胸腹式吸气法,要口鼻并用,不要鼓腮。
手势
演奏时,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左右手大拇指在笛身的下方托住竖笛,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按住一个孔,左右手小拇指轻轻地贴在笛身中部和尾部(起到稳定竖笛的作用)。要用指腹轻轻按住笛孔,因为指腹的按孔面积大,在吹奏过程中笛孔不会漏气。如果用指尖按孔,面积较小,难免会出现漏气现象,造成音准的差别,严重影响乐曲的吹奏。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按压笛孔的力度,大拇指托起笛身的力度,小拇指固定笛身的力度,都要放松。
口型
轻轻地托起竖笛,放入口中,嘴巴含住笛头的三分之一处,发力吹奏,练习吐音时,舌头要参与进来。牙齿缓缓张开,唇部含住笛头,舌头轻轻发力,运用气息的支撑,使竖笛发出声音。唇部含住笛头时,根据音高的变化,肌肉的松紧随之变化。竖笛的吹奏方法分三种:缓吹、急吹、超吹,以高音六孔竖笛全按作5为例,低音5、6、7,中音1、2、3、4用缓吹的方法;中音5、6、7,高音1、2、3用急吹的方法;高音4、5、6用超吹的方法。如缓吹时,唇部肌肉放松,不太用力,“口风”渐缓轻轻地吹,口型力度适当放松,使管内进入的气流加大,这样音色浑厚而结实;急吹时“口风”急而有力,口腔内的形态扁狭,唇部肌肉收紧,口型力度适当加强,气流急但要适当控制,这样发音清脆而且明亮;超吹时“口风”急而有力,口腔内的形态狭窄,唇部肌肉紧张,两颊向后拉,口形力度加强。
演奏风格
文艺复兴
在文艺复兴时期诞生了一些可供竖笛独奏的作品,巴萨诺和维尔基里亚诺等作曲家所作的独奏利切卡尔就属其中。除了为数众多的音乐作品以外,文艺复兴时期还有很多关于竖笛的文字记载:比如意大利音乐家加纳西(Silvestro Ganassi dal Fontego,1492—1565)所著的竖笛教程Opera Intitulata Fontegara。这是西方音乐史上最早的管乐教程之一,其间不仅详细记载了竖笛的运舌(articulation)、气息、颤音和指法的练习要点,还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录了减值法演奏规则(diminution),它们对同一时期的管弦乐器甚至声乐演唱亦具有启示性的意义。
巴洛克
竖笛是巴洛克时代的标准独奏乐器,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们为竖笛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格奥尔格·亨德尔、马尔切洛、韦拉奇尼、菲力多尔等作曲家为竖笛所创作的曲目,亦是在古乐音乐会中经常出现的经典作品。巴洛克竖笛尺寸从小到大分别是超高音、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笛。其中高音笛和次中音笛的最低音是Do;而超高音、中音、低音笛的最低音是Fa,由于音域和音高的差别,木笛被分为C和F两种指法,以Do音为最低音的高音笛、次中音笛的指法相同,使用C指法:而以Fa音为最低音的超高音、中音、低音笛的指法相同,使用F指法。这里的C和F只代表木笛的最低音为Do和Fa,而不代表调性。
代表人物
经典作品
价值与影响
音乐性
在巴洛克时期,竖笛的音乐创作、乐器制作、演奏技法都进入到了新纪元,音乐的类型和数量也变得更为丰富。巴洛克早期的竖笛作品以卡斯泰罗、奇玛、丰塔纳、弗雷斯科巴尔迪等意大利作曲家的奏鸣曲、坎佐纳等为代表。这些作品属于最早加入通奏低音的器乐音乐,在聆听和演奏它们的时候,我们不仅能在同一首乐曲中感受到不同风格段落交替下的强烈情绪对比,也能领略到一种与文艺复兴复调作品截然不同的“全新风格”。
教育性
在教学上,竖笛和其他乐器相比较而言,有很多的优势。首先,竖笛的体积比较小,学生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随地进行练习,竖笛的演奏方式也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学会;其次,演奏竖笛需要学生手脑并用,因此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在手脑方面的协调性,促进学生智力发育;最后,竖笛演奏是一种创新性的演奏方式,学生能够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根据自身的想象进行创造性发挥,因此,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传承与发展
竖笛是欧洲一些国家的传统乐器:在十五世纪以前,它作为一种民间乐器在欧洲民间流传;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竖笛开始发展成为有调性、有大小的、可以和乐队合作的乐器;而在十七世纪后期,竖笛已经发展成为一件独奏乐器,音域比较宽广,声音穿透力强而且音乐表现力出色。从90年代初中国音乐课堂开始推广六孔笛、德式八孔笛到巴洛克式笛,中国教育界前辈们和中小学音乐教师们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木笛基础教育逐步走入正轨,但相较欧美、日韩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竖笛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音色优美,乐器本身经济实惠,便于随身携带,练习方便,学生能够通过练习竖笛提升音乐能力、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培养其对于音乐学习的信心。。1929年卡尔·奥尔夫(Carl Orff )和凯特曼(Gunild Keetman)在德国均特学校首次开设竖笛课程,他们将竖笛演奏、舞蹈、音乐与律动课程相结合,1932~1933年凯特曼先后出版《Spielstticke fur Blockfloten und Kleines Schlagwerk》《Spielstticke ftir Blockfloten》这两套曲谱,其包含了竖笛独奏、合奏、竖笛与打击乐、节奏训练、旋律模仿、即兴创编、音乐与律动等多方面内容。近年来幼儿竖笛教学己经逐渐被运用到中国幼儿园教学或“卡尔·奥尔夫”音乐课程中,并初见成效。乐器教学成为小学音乐课堂的重要环节,竖笛成为热门选择,在小学竖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不仅体现在激发兴趣、视听结合、精选乐曲、寓教于乐以及合作练习这五个方面,还有更多行之有效的途径需要教师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深入研究和探索,并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创新授课模式,借助竖笛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以此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
参考资料
竖笛教学中的捷径——口诀教学法.安徽青年报.2023-09-25
recorder (n.1).Etymology Dictionary.2023-09-25
Recorder Concerto in C Major, RV 443: II. Largo.网易.2023-10-10
Handel: Recorder Sonata in C Major, HWV 365: III. A tempo di gavotta.网易.2023-10-10
The birth of the recorder.雅马哈官网.2023-10-10
About the Recorder.American Recorder Society.2023-10-10
About the Recorder.American Recorder Society.2023-10-19
中国首款使用生物塑料的竖笛.中国日报网.2023-10-19
木笛(竖笛)的种类有哪些?.Anndes竖笛体系官网.2023-10-10
弗朗斯·布吕根Frans Brüggen.新芭网.2023-09-25
音乐大师保罗·梅耶.星海音乐厅.2023-09-25
丹麦米盖拉竖笛二重奏演唱会.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23-09-25
维瓦尔第 - C大调长笛协奏曲 Op.10 No.1/RV 443.新芭网.2023-10-10
亨德尔 - 皇家焰火 HWV 351.新芭网.202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