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
候鸟,是随季节不同进行周期性迁徙的鸟类,每年春秋两季沿着固定路线往返于繁殖地和避寒地。
候鸟可分为夏候鸟和冬候鸟两种。中国温带地区夏季昼长夜短,方便觅食和哺育幼雏,同时昆虫量多、天敌较少,因此是候鸟繁殖的绝佳圣地。而热带地区冬季气候温和、食物资源丰富,适合候鸟越冬避寒。每年春季,成群的候鸟就从越冬地出发,重返北方家园。
定义
候鸟指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每年的特定时节,因为生存和繁殖需要大规模、有規律移动的鸟。候鸟是随季节不同进行周期性迁徙的鸟类,每年春秋两季沿着固定路线往返于繁殖地和避寒地。
种类
候鸟可分为夏候鸟和冬候鸟两种。前者指在春夏季飞到某一地区筑巢安家、生儿育女,幼鸟长大时,正值深秋,它们又陆续飞往南方较暖地区越冬,至次年春季又飞临这一地区繁殖,对该地区而言,这类鸟称夏候鸟。候鸟的种类有许多,夏候鸟比如家燕等,夏季遍及中国各省市,冬季迁徙到云南省南部、海南岛、西沙群岛和台湾等地;又如杜鹃、黑枕黄鹂等后者指冬季在某一地区越冬,次年春季飞往北方繁殖,幼鸟长大后,正值深秋,又飞临原地区越冬,对该地区而言,这类鸟称冬候鸟。如鸿雁、天鹅、野鸭等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即为冬候鸟。大多数候鸟有南北迁徙的习性,飞行距离有近有远,最远的能跨洋过海,如游隼,可从西伯利亚地区经中国直达澳大利亚。也有极少的候鸟可由西往东飞行,或由东向西飞行的。
居留类型
根据鸟类迁徙的行为,可以将鸟类分成留鸟、候鸟两大居留类型。留鸟即一年四季皆可见的鸟类,终年生活在一个地区,不随季节更替迁徙的鸟。候鸟指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每年的特定时节,因为生存和繁殖需要大规模、有規律移动的鸟。夏候鸟是夏季在某一地区繁殖,秋季离开到南方比较温暖地区过冬,次年春季又返回该地区繁殖的候鸟。如燕(Falco subbuteo)、白骨顶(Fulica atra)等。
冬候鸟是冬季在某一地区越冬,次年春季到北方繁殖,时至秋季又返回该地区越冬的候鸟。如冬候鸟物种包括白腰朱顶雀(Carduelis flammea)、赤颈䴙䴘(Podiceps grisegena)等。旅鸟是候鸟迁徙过程中途径某一地区但不在该地区繁殖或越冬的鸟类。如白鹳(Ciconia boyciana)、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大天鹅(Cygnus cygnus)等。
迁徙内容
迁徙原因
引起鸟类迁徙的原因很复杂,一般都认为这是鸟类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不仅有遗传和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是对外界生活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与气候、食物等生活条件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气候的变化,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和热带的旱季,经常会出现食物的短缺,因而迫使鸟类种群中的一部分个体迁徙到其它食物丰盛的地区。这种行为最终被自然界选择的力量所固定下来,成为鸟类的一种本能。候鸟对于气候的变化感觉很灵敏,只要气候一发生变化,它们就纷纷开始迁飞。中国温带地区夏季昼长夜短,方便觅食和哺育幼雏,同时昆虫量多、天敌较少,因此是候鸟繁殖的绝佳圣地。而热带地区冬季气候温和、食物资源丰富,适合候鸟越冬避寒。每年春季,成群的候鸟就从越冬地出发,重返北方家园。
迁徙起源
关于鸟类迁徙的起源,通常有三种理论假说:一是“北方家园理论假说”,该假说认为因气候变化,鸟类将它们的非繁殖活动区域从高纬度繁殖地转移出去,二是“南方家园理论假说”,该假说认为鸟类迁徙是在热带地区进化,但这些热带鸟类迁徙在高纬度地区进行繁殖 ,三是Cox GW和Jahn AE等人提出的“近北极–新热带迁徙系统假说”,迁徙的鸟类是温带–热带边缘地区的物种,它们将活动范围扩大到温带繁殖,冬季活动范围向南延伸到热带。
迁徙途径
鸟类迁徙的途径是鸟类往返于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经过的区域,决定鸟类迁徙途径的因素包括地表的地形、植被类型、天气、鸟类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等。传统认为,迁徙途径一定是南北走向的,但是一些大型鸟类的迁徙途径是东西走向的。白昼迁徙的鸟类多利用太阳或者地面景观导航定位,夜间迁徙的鸟类则利用月光和星座导航。部分鸟类在穿越沙漠和大洋时由于没有落脚点会采取昼夜兼程的迁徙方式。一般雁形目的鸟类,通常采用人字或者一字的队形。雀形目等体形较小的的鸟在迁徙中常采用封闭群,封闭群的个体数量大小不一,结群达上万只,迁徙时扑天盖地,经日不绝。
迁徙路线
全球共有9条候鸟迁飞通道,途经中国的有4条,从东至西分别是西太平洋候鸟迁飞通道、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中亚候鸟迁飞通道和西亚东非候鸟迁飞通道。其中,仅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每年就约有210种5000万只水鸟往返于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
能量来源
迁移时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体脂肪。小型非迁移性鸟类之体脂肪占身体正常体重的3~5%,短距离迁移的鸟类则在13~25%之间,而长距离或洲际迁移的鸟类,体脂肪则可以达体重的30~47% (Berthold 1975年)。小型鸟类通常迁移数百公里后必须以1~3天的时间补充能量。
迁徙时间
鸟类何时开始迁移一般受日照长短影响,但是气候条件及风向、风速大小也会影响迁移时间。日照长短会影响鸟类的内分泌,在迁移时节来临时使鸟类的行为变得焦躁不安,称为迁移性焦躁,此时若气候及风向、风速条件都合适时,鸟类便开始迁移。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很规律的,因此候鸟迁移也多半很固定,这也是为什么每年固定在十月上旬会有大量的灰面过境,春季北返的灰面鹫则固定在三月二十一日前后达到最高峰。一般而言,猛禽都在晴朗的好天气迁移,利用日间的热气流盘旋升空可以将能量的耗损降到最低;小型燕雀目鸟类则多在夜间迁移,一般认为如此可以避免白天时的天敌威胁。
中国北归候鸟迁徙时间表来看,以白鹳、丹顶鹤、大天鹅等为代表的鹳鹤类,春季北迁时间为2月中旬至3月底。苍鹭、大白鹭、黄嘴白鹭等鹭类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示物种,春季北迁时间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红脚隼(sǔn)、凤头蜂鹰、蛇雕等猛禽类和喜爱集群生活的大雁、豆雁、绿头鸭等雁鸭类,春季北迁时间通常都在3月中旬至5月底。流苏鹬、彩鹬、斑胸滨鹬等鸻鹬(héng yù)类,是地球上迁徙距离最远的鸟类,春季北迁时间为3月底至5月底。
影响因素
气候
在纬度较低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候鸟较少而留鸟较多,而在中高纬度地区候鸟较多而留鸟较少。其主要原因低纬度地区气候变化较小,每年间各项气候指数相对稳定;而中高纬度地区季节鲜明气候变化较大。
温度
温度不仅仅影响了鸟类本身的感受同时也会影响鸟类的食物来源,当高纬度地区温度降低时,鸟类便会随之迁徙,而由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中高纬度地区也会有一些区域会保持相对较高的温度,生活在这里的候鸟就有可能转变为留鸟。
日照时间
有相当一部分候鸟,每年开始迁徙时间非常稳定,据室内实验的验证,这与日照时间有关,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以上或以下之后,会触发鸟类体内的某种反应机制,诱发其迁徙行为。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影响到了鸟类生存。例如城市的光污染,会影响候鸟的夜间飞行路线,候鸟在城市飞行时,容易撞上建筑物导致死亡。人类生活领地的扩张,也挤占了很多鸟类的栖息地。截至2023年,有5412种⻦类种群数量下降,50年内,北美和欧盟已失去30亿只⻦,近30年,⻦类灭绝⻛险整体增加。45%的重要生物多样性区域处于不利状态,56%的森林不再具有高度完整性。现存⻦类中有45%被人类利用,狩猎和野生动物交易是鸟类最广泛的威胁。比如由于自然资源枯竭、栖息地退化、水土流失、水污染、森林退化和野生动物偷猎,Tanguar Haor(唐古尔豪尔)的植物和动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而人类的活动常常有意无意地破坏鸟类迁徙路线上的补给站点,给它们的食物补充造成困难,人类对候鸟的捕捉,甚至严重影响到某些种群的生存。
保护措施
国际社会积极采取行动,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加强多边合作等措施,努力改善候鸟迁徙沿途环境,帮助候鸟安全迁徙。
法国
法国环保组织和鸟类研究机构等积极加强宣传和科普,提升人们保护鸟类的意识。在艾吉永海湾监测的鸟类保护联盟的工作人员,每个周日下午都会向游客发放图文并茂的宣传手册,讲解候鸟迁徙的过程,提高人们爱护鸟类的意识。法国各个自然保护区都会定期组织科普活动,通过网络视频讲解、实地观察等方式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候鸟的种类和迁移特点,从而推动更多民众加入到保护候鸟的行列中。
英国
1889年英国创建皇家鸟类保护协会,该协会会员人数超100万,覆盖英国200多处自然保护区。除推动鸟类保护科学研究、提供政策建议和推动立法外,该协会还不断推动提升普通民众保护鸟类的参与度。协会针对青少年会员发起的“大型花园观鸟”活动,已成为年均参与人数超过50万、全球最大规模民众参与的野生鸟类调查活动。在2022年的活动中,参与人数达到70万。
南非
在南非,学校课程设置、郊游项目中都会涵盖鸟类识别和保护的内容。每年鸟类繁殖季,南非的鸟类保护组织在各种媒体上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爱鸟意识。同时,鼓励民众采取包括悬挂鸟箱和鸟食、避免在候鸟繁殖季修剪草地或灌木、看管好具有捕食鸟类倾向的宠物等措施,为候鸟在南非繁衍生息保驾护航。
中国
中国要求各地认真落实《全国鸟类迁徙通道保护行动方案(2021—2035年)》。充分利用林长制考核督查、平安建设打击整治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考评、生态护林员考评等考核评价制度,压实各级林长、各有关部门和生态护林员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责任。组织民间团体、观鸟爱好者和志愿者持续开展候鸟护飞行动。组织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网络交易平台、商品交易市场等交易场所,餐馆等利用场所,寄递、民航、铁路、公路和水路等运输场所,口岸和沿海沿边地区等进出口场所的监督检查,探索建立罚没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移交、保管和处置制度。
对候鸟迁徙的研究
鸟类环志
鸟类环志是根据标记个体研究鸟类运动、生活史和种群动态的一种研究方法,即在鸟类集中的地点(繁殖地、越冬地或迁徙中途停歇地)捕捉鸟类,为其套上标有唯一编码的脚环等标志物,测量登记后原地放飞,以便在其他地点再次捕捉或观察。环志可以提供候鸟活动规律、群体互动以及个体身体状况等详细信息,有效帮助科学家深入研究鸟类的迁徙路线、停歇地点、迁徙时间与速度等迁徙过程与策略,了解鸟类寿命,监测种群变化趋势,通过取样研究鸟类的流行病等,对鸟类迁徙规律、物种生态学、气候环境变化和稀有物种保护研究等具有积极意义。
野外观察法
由于对鸟类的认识和了解仍有不足、各地鸟类的名录并不完整、很多鸟类的栖息生境及进食情况记录极少,对于大多鸟类迁徙及季节性繁殖的认识也较为缺乏。鸟类生活在野外,又惧生怕人,因而远距离的野外观察极有必要,通常对鸟类进行野外观察需要做好报告,将观鸟者及同行人的姓名、所记录的种类、观鸟日期、时间、地点、栖息环境(包括大致平均海拔)、天气及光线、距离及观察条件(所使用的助视工具,如单筒望远镜、双筒望眼镜等)、习性记录(飞行、步态、姿势、进食情况及相关种类)、其他情况(观鸟者事前对此种类的熟悉程度、异常天气情况等等)。野外观察法,有助于了解被观测鸟类种群与其栖息环境的关系。
无线电追踪
无线电追踪是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研究鸟类迁徙的方法,它通过安放在鸟类身上的一具无线电信号发射机来精确定位鸟类的位置,从而可以绘制出鸟类迁徙的路线,但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无线电追踪技术只能应用于鹳、鹤、雕等大型鸟类,无线电跟踪电池寿命短,费用较高,适用于短期个体研究,不适宜群体长期研究。
雷达监测法
雷达监测法对鸟类迁徙的研究,可以不受天气条件和鸟类飞行的高度影响,可获得飞行时的高度、方向、速度等大量信息。但雷达监测需要多个雷达站进行共同监测,需利用机场及气象站的设备进行合作研究,不仅研究地点的选择受限,贴近地面或海面飞行的鸟类也无法监测到。该方法难以识别被监测到的鸟类的类群信息,只能依靠鸟类个体的大小、飞行速度等信息进行推测。
稳定同位素法
该技术于上个世纪被引入到生态学研究中的多个领域,稳定同位素携带着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中的诸多信息,因而成为研究鸟类迁徙的特殊载体和有效手段。稳定同位素,如氢、碳、氮、等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特征差异,赤道附近的氢的稳定同位素的比例较高,且这种差异通过食物链传播,积累在鸟类的一些角质化组织上,如羽毛上,积累后能够长期维持其生长时期所在的同位素背景值,而在代谢活跃的组织上,如血液、肌肉等组织仅反映近期的环境特征,因此通过分析迁徙鸟类组织中的稳定同位素含量,来确定鸟类某个时期的分布区域、栖息地特征以及食物类型等特征。稳定同位素法,为了解迁徙鸟类的繁殖地、越冬地及迁徙中途的休息地起到了桥梁作用。
参考资料
2023春季候鸟观赏地图出炉 这些地方渐入佳期 .百家号.2023-10-08
洣水科普大讲堂 | 第190期 “爱鸟周”系列科普——候鸟为什么迁徒?.林草网.2023-10-08
「“七里海观鸟”专栏」第一期 鸟的居留类型 .百家号.2023-10-08
鸟类迁徙研究进展.汉斯开源期刊.2023-10-12
【世界候鸟日】尽艰难险阻的迁徙鸟类.澎湃新闻.2023-10-08
全球共有9条候鸟迁飞通道,途经中国的有4条.闪电新闻.2023-10-08
湿地候鸟 .微信公众平台.2023-10-08
湖南蓝山为候鸟顺利迁徙连关3天射灯 避免影响飞行 .百家号.2023-10-08
人鸟共存——护鸟公益在行动 .百家号.2023-10-12
一项新研究显示,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停留于孟加拉国重要湿地的候鸟减少 .百家号.2023-10-13
候鸟迁徙:一场生命搏斗.人民网.2023-10-13
多国采取行动保护候鸟迁徙(国际视点).光明网.2023-10-08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3-10-08
从环志看鸟类迁徙的规律.上观.202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