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马德琳·奥尔布赖特

马德琳·奥尔布赖特

马德琳·科贝尔·奥尔布赖特(Madeleine Korbel Albright,1937年5月15日—2022年3月23日),原名玛丽·亚娜·科尔贝洛娃(Marie Jana Korbelová),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现属捷克共和国),捷克裔美国人,第46任美国国务卿,也是第一位担任美国国务卿和内阁职务的女性。

1959年,奥尔布赖特毕业于韦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1968年,她获得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硕士学位后,担任参议员埃德蒙·马斯基(Edmund Muskie)的助理。1976年,奥尔布赖特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成为时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工作人员。1981年,随着吉米·卡特卸任,奥尔布赖特离开国家安全委员会,于1982年进入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担任教授。1992年,比尔·威廉·克林顿(Bill Clinton)当选美国总统后,次年,克林顿任命奥尔布赖特为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1996年12月,克林顿提名奥尔布赖特出任国务卿,后在美国参议院获得全票通过。奥尔布赖特于1997年1月23日宣誓就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女性国务卿,也是当时女性在美国政府担任的最高职务。2001年,随着克林顿总统的卸任,奥尔布赖特离开了政府部门,创立了国际咨询公司奥尔布赖特石桥集团(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2003年,奥尔布赖特加入了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董事会,2005年,提交了辞呈。2008年,在民主党总统提名中,奥尔布赖特支持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随后又支持赢得提名并当选总统的巴拉克·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2016年,奥尔布赖特再次支持希拉里竞选总统。2021年,奥尔布赖特被任命为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2022年3月23日,奥尔布赖特因癌症逝世,终年84岁。

1999年,奥尔布赖特在任职国务卿期间,推动克林顿政府干涉科索沃危机,力主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2000年10月,奥尔布赖特成为首位访朝的美国内阁成员,为美朝对话画上了浓厚一笔。奥尔布赖特会见朝鲜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向金正日转达克林顿对改善美朝两国关系的设想,并安排克林顿访朝事宜。同时,奥尔布赖特还会见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并与朝鲜国防委员会第一副委员长赵明禄次帅和外相白南淳举行会谈。双方就朝鲜“导弹问题”、“核问题”以及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删除等问题进行讨论。奥尔布赖特支持发展中国家扩大自由市场民主化和建立公民社会,支持批准《全球气候变化京都议定书》,并推动美国与越南关系正常化。2012年5月,奥尔布赖特被奥巴马(Barack Hussein Obama)总统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1937年5月15日,奥尔布赖特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她父亲科贝尔是外交官,曾担任过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1939年,在纳粹占领捷克斯洛伐克10天后,奥尔布赖特一家登上了开往贝尔格莱德的火车,随后在欧洲到处逃亡。1945年,战争结束后,奥尔布赖特跟随父亲返回布拉格。1946年,在父亲被任命为捷克斯洛伐克驻南斯拉夫大使后,10岁的奥尔布赖特被父亲送到瑞士接受西方教育,并改名为马德琳。但是由于父亲科贝尔不满于捷克斯洛伐克受制于约瑟夫·斯大林以及与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政府的隔阂,于是全家人再次逃离布拉格,于1948年底来到美国并申请政治避难。1949年3月,杜鲁门政府正式批准了奥尔布赖特一家的政治避难请求。

科贝尔在丹弗大学(University of 丹佛)任教后,奥尔布赖特则跟随父母移居美国,靠奖学金上了丹佛市的一所私立学校。1957年,奥尔布赖特入籍美国,并加入了美国民主党。1959年,奥尔布赖特从马萨诸塞州韦尔斯利学院毕业,并获得政治学学士。她除了会讲捷克语、英语外,还会讲俄语法语波兰语

1959年,奥尔布赖特毕业后不久于与约瑟夫·梅迪尔·帕特森·奥尔布赖特(Joseph Medill Patterson Albright)结婚。1960年,奥尔布赖特在《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工作。次年,奥尔布赖特开始在纽约市的新闻日报(Newsday)工作,那一年,她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女儿。由于这对双胞胎早产六周,需要长期住院,于是,奥尔布赖特在附近的亨普斯特德村(Village of Hempstead)的霍夫斯特拉大学(Hofstra University)开始了俄语课程。

1962年,奥尔布赖特开始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国际关系学院攻读国际关系专业的政治学研究生。1963年,奥尔布赖特转校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继续学习。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学位时曾3次中断学业,但最终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历时将近13年。1967年,奥尔布赖特生下另一个女儿凯瑟琳·梅迪尔·奥尔布赖特(Katharine Medill Albright),并成为黑人学生基金理事会理事,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歌剧社成员,并且于1968年参加了布瓦尔小学理事委员会,后来成了该委员会的第一位女主席。

初入政坛

1972年,奥尔布赖特初入政坛,她的工作是为缅因州美国民主党参议员埃德蒙·马斯基的竞选活动筹款,同时负责国内政策和立法问题。1978年,卡特总统执政期间,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邀奥尔布赖特担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国会联络员。1981年,隆纳•威尔森•雷根宣誓就职总统后,奥尔布赖特离开了白宫,转入学术界,进入乔治城大学任教,成为国际关系学教授和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的苏联和东欧事务高级研究员。1983年,与丈夫约瑟夫正式离婚,同年,奥尔布赖特成为乔治敦大学外交学院威廉·H·多纳讲席特聘教授和“外交服务新女性计划项目”的主任。1984年,奥尔布赖特成为时任纽约州第九国会选区众议员杰罗丁·费拉罗(Geraldine Anne Ferraro)的外交政策顾问。1985年7月,她进入民主党智囊机构设在乔治敦大学的全国政策中心工作,研究的课题是苏联、东欧的外交政策。1989年,奥尔布赖特出任民主党全国政策中心主席,在民主党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1988年,迈克尔·杜卡基斯竞选总统时,奥尔布赖特担任其主要对外政策顾问,其间她结识了当时的阿肯色州州长威廉·克林顿,受到了克林顿的赏识。1992年,在克林顿竞选总统时,奥尔布赖特进入克林顿的外交政策班子。

美国驻联合国大使

1993年,克林顿当选总统后,任命奥尔布赖特为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同时该职务也被提升为部长级并参加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在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期间,奥尔布赖特总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来回穿梭,从不放弃参加每一次在华盛顿召开的国家安全会议,以发表自己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意见。奥尔布赖特担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久,应邀出席当时将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时任美国驻扎联合国大使奥尔布赖特说“建立联系”很重要。

1993年,发生在索马里的著名的“黑鹰坠落”事件造成了18名美国黑鹰突击队队员在交火中死亡。事件发生后,美国将这一惨剧归罪于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和联合国在这一事件上的决策失误。同时,由于加利还对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军事行动予以坚决的反对。在加利结束第一轮任期后,他的继任立刻受到了奥尔布赖特和总统威廉·克林顿的反对,美国还因此集结了包括英国在内的一些欧盟国家,来联名“封杀”加利,导致加利成为联合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未能连任的秘书长。

1994年,卢旺达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杀戮,高达80万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而奥尔布赖特使用“拖延战术”来阻止军事救援任务,事后,克林顿和奥尔布赖特对美国的不作为表示忏悔。1997年12月11日,奥尔布赖特和卢旺达总统巴斯德·比齐蒙古在卢旺达基加利总统府参加新闻发布会,奥尔布赖特就卢旺达内战发表了意见,表示会帮助卢旺达的人们重新团结起来。

国务卿

1996年12月,克林顿提名奥尔布赖特出任国务卿,后在美国参议院获得全票通过。奥尔布赖特于1997年1月23日宣誓就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女性国务卿,也是当时女性在美国政府担任的最高职务。

在任职期间,奥尔布赖特对美国在波黑和黑塞哥维那以及中东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达成波斯尼亚战争停火的“代顿协议”后,威廉·克林顿总统承诺按照奥尔布赖特的强烈建议,派遣美国军队前往波斯尼亚执行该协议。1997年10月,奥尔布赖特表示同意《京都议定书》中的国家安全豁免条款,认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行动不应受到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限制,并希望北约其他成员也能在日本京都举行的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支持豁免条款。

1999年,奥尔布赖特推动克林顿政府干涉科索沃危机,力主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同年3月24日,美国和北约在未经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授权批准的情况下,以“人道主义危机”为由对南联盟发动空袭。奥尔布赖特是克林顿时期美国外交政策的关键筹划者和执行者。这一时期是美国在全球处于单极时刻,也恰逢北约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在奥尔布赖特和其他政客的强力推动下,美国在冷战后外交的两个基本指导原则确立了下来:一是确定北约要扩大,二是以“人道主义干预”为由对他国内政进行持续强力卷入,而“人道主义干预”的前提就是“主权相对论”——只要其他国家的自我治理或制度不被美国认可,美国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以“人道主义”为理由对他国进行肆无忌惮的干预。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加入北约正是在奥尔布赖特领导下开始的,她坚定地奉行“历史终结”理念和“单极”路线。1999年,奥尔布赖特支持发展中国家扩大自由市场民主化和建立公民社会,并推动与越南关系正常化。2000年,奥尔布赖特对朝鲜进行正式访问,成为与时任共产主义朝鲜领导人金正日会面的最高级别西方外交官之一。双方着重就双边关系等问题交换了意见,讨论了安全问题、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删除问题、缓和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的具体措施问题,以及美朝建立外交关系问题等。2001年1月8日,奥尔布赖特表示即使在克林顿总统于1月20日卸任后,美国仍将继续敦促伊拉克销毁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此作为解除经济制裁的条件。2001年1月20日,奥尔布赖特在卸任前最后一次访问联合国

卸任后

2001年,随着克林顿总统的卸任,奥尔布赖特也卸任了国务卿这一职位,离开了政府部门。卸任后,奥尔布赖特担任过外交关系委员会董事会成员和布鲁金斯多哈中心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员,并且一直担任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乔治敦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外交学院的莫塔拉外交学教授。2001年,奥尔布赖特还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创立了奥尔布赖特集团,这是一家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国际战略咨询公司,后来成为奥尔布赖特石桥集团。2003年,奥尔布赖特成为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会提名和治理委员会主席,2005年,提交了辞呈。同年,成立奥尔布赖特资本管理公司,从事与新兴市场相关的私募基金管理。2016年后,奥尔布赖特担任咨询公司奥尔布赖特石桥集团的主席。2021年,奥尔布赖特被任命为国防政策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向国防部长提供有关国防政策问题的独立、知情的建议和意见。2022年3月23日,奥尔布赖特因为癌症去世,终年84岁。美国总统拜登下令白宫和所有联邦机构办公楼降半旗向奥尔布赖特致哀。拜登发文回忆了曾经与奥尔布赖特一起工作的时光,称赞奥尔布赖特“充满力量”。

外交主张

强硬派

奥尔布赖特的外交思想强调灵活实用,主张外交要与军事结合使用。她坚决反对新孤立主义,主张用多边主义推行美国霸权,鼓吹控制国际组织,认为这是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最佳方式。奥尔布赖特作为美苏冷战结束后的美国最高外交官,她的职业生涯与“战争”“武力”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奥尔布赖特力主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轰炸,公开宣称“如果我们必须使用武力,那是因为我们是不可或缺的国家”;她致力于推动北约东扩,为今天的2022俄乌冲突埋下了地雷。当被问到美国对伊拉克制裁导致50万儿童死亡是否值得时,她断然称“值得”。对此,俄《欧亚日报》称,“奥尔布赖特用血腥的字母在历史上写下了她的名字。”

在冷战结束至“9·11”前的10年间,奥尔布赖特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代言人。她力主扩大北约,使用武力支持的外交在全球“捍卫民主价值观”,并发动战争推翻美国不喜欢的政权。1998年,奥尔布赖特在接受采访时声称:“如果我们必须使用武力,那是因为我们是美国,我们是不可或缺的国家。”奥尔布赖特在职期间可能唯一一次“不干涉”是阻止联合国介入卢旺达大屠杀事件,那场大屠杀造成近百万人死亡。多年后奥尔布赖特称这是她“最大的遗憾”。

1999年,奥尔布赖特极力推动克林顿政府干涉科索沃危机。同年3月24日,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未经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授权批准的情况下,以“人道主义危机”为由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发动空袭。奥尔布赖特此前曾与时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科林·鲍威尔(Colin Luther Powell)发生争执。她厉声说:“如果我们放着这样一支大军不用,留着又有何用?!”鲍威尔后来在回忆录中对这一幕表示过“自愧不如”,他说:“当时我惊讶得连血液都差点凝固了。”

北约扩张

1997年2月,奥尔布赖特在北约部长级特别会议上代表美国主张北约东扩。上任一个月后,奥尔布赖特开始了对欧洲10个国家的访问。奥尔布赖特前往多个北约首都,表达美国对北约扩大的支持,并获得其他主要成员国的支持。 这次访问包括前往俄罗斯会见外交部长叶夫根尼·普里马科夫和总统鲍里斯·叶利钦。1997年5月,北约秘书长哈维尔·索拉纳和叶利钦总统就《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俄罗斯成立法案》条款达成协议,规定了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条款。同年10月,奥尔布赖特参加了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广泛听证会,在为北约东扩提供支持并解决关切的同时,奥尔布赖特积极参与了就哪些国家加入北约达成共识。 她致力于就扩大的具体细节达成共识,同时防止成员国之间出现裂痕。 法国极力推动将罗马尼亚纳入其中,但美国则倾向于将第一轮扩大仅限于三个国家。 最终协议是邀请波兰匈牙利捷克参加第一轮谈判,并向其他潜在成员国强调,北约的大门向符合条件的国家在未来几轮谈判中敞开。1997年12月,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共和国签署了加入北约议定书。1998年5月1日,美国参议院以 80 比 19 的投票结果支持北约东扩。1999年3月,这些国家作为新成员参加了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举行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首脑会议,纪念北约成立 50 周年。后来的几轮扩张使北约成员国总数达到 30 个。

干涉科索沃危机

1999年3月,奥尔布赖特推动克林顿政府干涉科索沃危机。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未经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授权批准的情况下,以“人道主义危机”为由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发动空袭。对南联盟进行了长达78天的持续轰炸,造成2000多名无辜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100万人流离失所,200多万人失去生活来源。在科索沃问题上,美国认为涉及到美国重要的国家利益并要坚决干涉,奥尔布赖特强调道:“如果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只是简单地在米罗舍维奇进行种族清洗时站在一旁,那是不负责任的和不合理的。”她认为只有在美国军队的介入下,才能使用外交制止米罗舍维奇并达成和平协定。在199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决定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过程中,奥尔布赖特起了关键作用。

美越关系正常化

1995年7月,美越两国结束了几十年的敌对状态,初步实现了关系正常化。1998 年9月底10月初,越南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阮孟琴访美。一年之后,奥尔布赖特访问越南,这些都为2000年美越关系出现新的热流打下了基础。1999年9月,奥尔布赖特在河内对记者表示,美越两国领导人将争取在出席第七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正式签署美越贸易协定。她说:“美越贸易协定的签署,将标志着两国经济贸易关系的正常化。”奥尔布赖特离开河内前往胡志明市继续访问。2000年9月,越南加强了与美国的外交联系,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在纽约参加联合国新千年国家首脑会议期间会见了美国总统威廉·克林顿,并正式邀请克林顿访问越南。随后,越南外长阮颐年应奥尔布赖特之邀,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商讨了克林顿访越的具体事宜。2000年11月,参加亚太绿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之后,克林顿于 16日至19日对越南进行正式访何。

中美关系

1998年,奥尔布赖特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的对华“接触”战略基于这样的前提:中美两国之间建立健康、稳定的关系符合中美人民的根本利益。尽管中美在一些领域仍有分歧,但中美有重要的共同利益,双方都强烈希望合作对付挑战。在中美存在分歧的问题上,美国没有所谓的“遏制”政策。在处理诸如人权等有分歧的问题时,中美两国相互尊重,坦诚相见,决意取得真正的进展。为了保持中美两国关系中的这种积极势头,最好的办法是继续向两国公众表明,中美关系改善将对两国带来积极的结果。奥尔布赖特在对华政策的策略手法上,主张循序渐进和以非军事手段为主。因为她在对外政策实践中逐步认识到,通过高压手段推行美式“民主”和“人权”会造成一种“西方帝国主义”的形象,所以提出美国应区别不同地区情况,通过加强交往,重点以政治、经济、外交、文化交流等非军事手段,逐步促使有关国家出现“和平演变”,对待中国这个美国都不能小视的大国更是如此。

奥尔布赖特在回忆录中强调,美国的一贯政策是不挑战北京所坚持的“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立场。它认为两岸对各自的前途都有强烈而互不妥协的主张,北京绝不会在统一问题上让步,台湾亦绝不会在自身安全问题上弃守。与中国官员会谈时,只要一触及台湾问题,他们就会说出一大串历史。她说,两岸问题一直在紧张而又不稳定的状态下存在,虽然它并不是常处于世界的“热点”中,但它随时可能爆发大麻烦。

奥尔布赖特说,邓小平曾表示,不管要多久,“哪怕是一百年或一千年”,北京都会寻求和台湾统一。为准备1998年的第二次美中高峰会,奥尔布赖特飞往北京安排,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带她参观中南海。奥尔布赖特曾表示,处理对华关系,美国需要作一个长远的思考,美国不应视中国为敌人,而应期待中国经济改革成功,与中国进行各种层面的接触。与中国接触,并不意味着赞助他们,美国应信守对台湾的承诺,对武器扩散与人权问题应持续表达美国的关切。

2012年2月,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时,曾与奥尔布赖特、保尔森等美国政坛仍有影响力的前高官座谈。奥尔布赖特的印象是,中国领导人有足够的能力保持对外关系,使中国在世界上处于受尊重的地位上。奥尔布赖特说:“他令人印象非常深刻,那是没有疑问的”,与奥巴马达成气候变化的协议是个很重要的协议。

美俄关系

1998年年底,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反对对伊拉克发动导弹袭击,致使两国关系骤然紧张。俄为此紧急召回驻美大使。俄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当即重申拒绝批准第二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并表示要单方面退出联合国对伊拉克实行的制裁行动。奥尔布赖特是在俄美关系陷入自苏联解体以来最低潮的时候前来访问的。1999年1月27日,奥尔布赖特结束了对俄罗斯的工作访问。在俄期间,她分别与俄外长谢尔盖·鲍里索维奇·伊万诺夫、总理普里马科夫、下院议长谢列兹尼奥夫等举行了会谈,并与正在住院的时任俄总统鲍里斯·叶利钦通了电话,双方就一系列敏感问题交换了看法。但从访问的结果看双方并未缩小在重大问题上的分歧。

俄坚持反对美国在伊拉克和科索沃问题上动武或以武力相威胁的作法。奥尔布赖特在同俄议会下院议长会谈时希望俄尽快批准第二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但俄下院认为正是美国对伊动武迫使俄推迟了对该条约的审批进程。鲍里斯·叶利钦在同奥尔布赖特的电话交谈中还对美国开始具体实施全国性反导弹防御系统表示不安。

2000年,奥尔布赖特与俄外长谢尔盖·鲍里索维奇·伊万诺夫车臣战争上发生了公开冲突,充分体现了“鹰派人物”的强硬态度。在与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的首轮会谈中,奥尔布赖特说,她将会“非常明确地”表达美国政府对车臣战争的关注。奥尔布赖特催促莫斯科与车臣政治人物展开对话,并警告说,否则俄罗斯有可能在全世界受到外交孤立。奥尔布赖特说:“车臣战争的结果是俄罗斯使得自己越来越孤立于国际社会。”

美韩关系

2000年10月25日,韩国总统金大中会见了来访的奥尔布赖待,双方就奥尔布赖特访问朝鲜以及双边关系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奥尔布赖特是25日上午结束对朝鲜的访问乘专机从平壤抵达汉城的。会见时,奥尔布赖特向金大中介绍了她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日会见的情况,这次访朝在导弹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并讨论了威廉·克林顿总统访朝的问题。金大中表示支持克林顿总统访问朝鲜,韩国、美国、日本的三国合作体制应"继续保持下去”,但是,这一合作体制应该从过去的“以安全为主“转变为"以安全和对朝鲜合作并行的方向”。

美朝关系

1998年8月31日,朝鲜发射人造卫星,美怀疑朝开发中远程导弹,从而又导致两国就导弹问题进行对话。经过多轮谈判,两国于1999年9月在柏林达成了初步协议,朝鲜同意冻结导弹开发计划。随后,美国宣布部分解除对朝鲜的经济制裁。2000年10月23日,奥尔布赖特抵达朝鲜访问,金正日同奥尔布赖特举行了3个小时的会见。24日上午,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委员长金永南、外相白南淳分别与奥尔布赖特举行了会见和会谈。24日下午,朝鲜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再次会见了正在平壤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会见进行了约3个小时,双方着重就双边关系等问题交换了意见,讨论了安全问题、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删除问题、缓和朝鲜半岛紧张局势的具体措施问题,以及美朝建立外交关系问题等。奥尔布赖特说,她此次访朝的目的在于直接向朝鲜领导人金正日转达美国总统克林顿关于改善美朝关系的设想,并为克林顿访朝作准备。而这次访问的”最大成果是在导弹问题上取得了进展”。但在导弹问题上,双方“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将在下周举行的专家会谈中进行讨论。奥尔布赖特也因此成为了访问过朝鲜的最高级别的美国政府官员。

人物争议

制裁伊拉克

1996年5月12日,奥尔布赖特在“60分钟”(60 Minutes)节目中为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进行了辩护,莱斯利·斯塔尔(Lesley Stahl)问她:“我们听说有50万儿童死亡。这比广岛市死亡的儿童还要多。这是否值得?”奥尔布赖特回答说:“值得。”奥尔布赖特后来批评斯塔尔“相当于伊拉克的宣传”,称她的问题是一个负载性问题。她写道,“我掉进了陷阱,说了一些我无意的话”,并且她后悔“给人留下了冷血和残忍的印象”。她在2020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为自己的言论道歉,称这些言论“完全愚蠢”。

发表仇恨言论

2012年10月,在布拉格卢克索书宫(Palác Knih Luxor)书店举行的签售活动期间,有许多塞族人拿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轰炸塞尔维亚以及插手科索沃问题的宣传资料让奥尔布赖特签名,奥尔布赖特拒绝签字并当众辱骂他们:“塞尔维亚人真恶心”。当警察到达时,抗议者被驱逐出活动现场。“科索沃塞族之友协会”负责人及纪录片《被盗走的科索沃》制片人瓦茨拉夫·德沃夏克强调,上世纪90年代奥尔布赖特担任美国国务卿期间,煽动北约发起科索沃战争,对塞尔维亚国家和民族犯下了滔天罪行,现在她又在传播种族仇恨。

希拉里竞选评论

奥尔布赖特在2016年总统竞选期间支持希拉里·克林顿。奥尔布赖特在新罕布什尔州初选前的一次竞选活动中介绍威廉·克林顿时说:“对于那些不互相帮助的女性来说,地狱里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奥尔布赖特之前在其他场合多次使用过这句话)。这句话被视为对支持克林顿主要竞争对手参议员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的年轻女性的谴责,许多女性认为这“令人震惊和冒犯”。在发表这番言论几天后,奥尔布赖特在《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专栏文章中表示:“我绝对相信我所说的,女性应该互相帮助,但现在使用这句话的背景和时间都是错误的,并不是说女性应该仅根据性别来支持特定候选人。”

人物评价

英国驻联合国大使约翰·温斯顿说:“奥尔布赖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治家,一个彻头彻尾的女人,热情、友善、平易近人且感情丰富。”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奥尔布赖特最高明之处是,她了解美国政治,是一种要求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游戏,而且不可避免的是,这种游戏很大程度上还要靠运气,以前,都是由那些毫无外交经验和悟性的政治家来决定外交政策,这些外交家几乎不了解那些他们以其名义制定政策的人们的愿望和文化。奥尔布赖特是我国领导人中一个少有特例,她既了解美国政治和外交文化,又知道二者相互影响的方式。她是一位大师,她最会与美国人民沟通,进而把我们的外交政策传达给听众。”

荣誉和奖项

荣誉学位

荣誉奖项

个人生活

奥尔布赖特在韦尔斯利学院读书时结识了约瑟夫·奥尔布赖特(Joseph Medill Patterson Albright)。1959年,奥尔布赖特于与约瑟夫结婚。这对夫妇婚后育有三个女儿。1961年,奥尔布赖特早产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女儿,爱丽丝·帕特森·奥尔布赖特(Alice Patterson Albright)和安妮·科贝尔·奥尔布赖特(Anne Korbel Albright)。1967年,奥尔布赖特生下另一个女儿凯瑟琳·梅迪尔·奥尔布赖特(Katharine Medill Albright)。1983年,奥尔布赖特的丈夫约瑟夫宣布与她离婚。从离婚至今,她仍用丈夫的姓,并无意再结婚。

参考资料

Madeleine Albright.britannica.2023-10-16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去世 终年84岁.中国新闻网.2023-11-07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去世 终年84岁.中国日报.2023-10-16

NYSE Nominates Ex-Secretary of State.latimes.2023-10-17

Interim NYSE chairman to stay another year.archive.2023-10-17

Madeleine Albright: Author, actor, NYSE board member.foxbusiness.2023-11-03

Madeleine Albright, First Woman to Serve as Secretary of State, Dies at 84.nytimes.2023-10-17

ABOUT THE SECRETARY.readmypins.2023-11-07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逝世.环球网.2023-10-17

力主轰炸南联盟、推动北约东扩,奥尔布赖特一生贴满“战争”标签.环球时报.2023-10-25

美高官访朝史:继奥尔布赖特之后,美现任高官时隔18年再次会见朝鲜最高领导人.韩民族日报.2023-11-03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抵达朝鲜访问.中国新闻网.2023-11-03

Madeleine Korbel Albright (1937–2022).history.2023-10-17

Albright, Dylan among recipients of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cnn.2023-10-17

Madeleine Albright.slate.2023-10-19

加利:唯一未能连任的联合国秘书长,掌舵联合国最动荡时代.澎湃新闻.2023-11-03

Interview Madeleine Albright.pbs.2023-11-06

97/12/11 Albright & Rwanda President press conference.1997-2001.2023-11-03

National Security and Climate Change: Behind the U.S. Pursuit of Military Exemptions to the Kyoto Protocol.nsarchive.2023-11-06

U.S. Will Maintain Pressure on Iraq, Albright Says.archive.2023-11-06

Board of Directors-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archive.2023-10-25

In Memoriam: The Honorable Madeleine K. Albright.mortara.georgetown.edu.2023-10-25

Book of Members, 1780–2010: Chapter A.archive.2023-10-19

About 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albrightstonebridge.2023-10-25

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去世 终年84岁.中国日报网.2023-10-25

How Secretary Albright Advocated to Expand NATO.diplomacy.2023-11-07

人物 | 奥尔布赖特:从东欧移民到美国首位女国务卿.上观新闻.2023-10-27

财经新闻.新浪财经.2023-11-06

奥尔布赖特:中国使馆被炸当晚 李肇星较劲(图).北方网.2023-10-25

美国前驻华大使:习近平领导力“前所未有”.凤凰网.2023-10-09

综述:奥尔布赖特莫斯科之行与俄美关系.人民日报.2023-10-26

奥尔布赖特俄罗斯“立威”.北京晨报.2023-11-07

奥尔布赖特新书披露两届总统对朝政策内幕.新浪新闻.2023-10-25

The Mighty and the Almighty: Reflections on America, God, and World Affairs.archive.2023-10-25

'A trailblazer': political leaders pay tribute to Madeleine Albright.theguardian.2023-10-25

U.S., U.N. not to blame for deaths of Iraqis.archive.2023-10-25

Albright's Blunder.archive.2023-10-25

“科索沃塞族之友”指控奥尔布赖特.共产党员网.2023-10-25

My Undiplomatic Moment.nytimes.2023-10-25

Gloria Steinem and Madeleine Albright Rebuke Young Women Backing Bernie Sanders.nytimes.2023-10-25

马德琳·奥尔布赖特:红裙“铁娘子”.《人物》杂志.2023-10-26

风向|奥尔布赖特离世:推动轰炸南联盟的她,为何连夜到中国大使馆致歉?.凤凰网.2023-10-26

Madeleine Albright to deliver Washington University’s 142nd Commencement address.source.wustl.edu.2023-10-26

UNC News Release – Five to receive honorary degrees at Carolina's Spring Commencement.archive.2023-10-26

Knox Announces Honorary Degree Recipients.knox.2023-10-26

Honorary Degrees.bowdoin.2023-10-26

MadeleineAlbright.dickinson.2023-10-26

Honorary Degrees.trustees.tufts.2023-10-26

Madeleine Korbel Albright.womenofthehall.2023-10-26

Building a Europe Whole and Free.1997-2001.state.2023-10-26

Madeleine K. Albright, PhD.cogreatwomen.2023-10-26

1999: Madeleine Albright.time.2023-10-26

The New Golden Age.forbes.2023-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