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是中国官方确定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属于跨境民族塔塔尔人的一支。根据2021年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塔塔尔族的人口数为3544人,主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散居,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乌鲁木齐市市等地区人数较多。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大泉塔塔尔乡是全国唯一的以塔塔尔族为主体的民族乡。塔塔尔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克普恰克语。文字则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塔塔尔”一名为“tatar”的汉语译音,是本民族的自称。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公元732年的突厥一卢尼文《阙特勤碑》碑文中,唐代文献称“达旦”。在此之后,文献里出现的“达达”“鞑”等名称,都是“塔塔尔”不同的音译。塔塔尔人主要是由古代保加尔人、钦察人和突厥化了的蒙古人长期融合发展而成的。而中国境内的塔塔尔族则是19世纪以后陆续由沙皇俄国的伏尔加河河、伏玛河流域迁徙到新疆北部定居的塔塔尔人的后裔。其形成主要经历三个阶段,最早是19世纪上半叶,生活在楚河、塔拉斯河、阿亚古斯河等流域及喀山等地的一些塔塔尔族牧民,为摆脱沙俄残酷统治,陆续东迁至新疆。19世纪中叶,随着沙俄在中国新疆的扩张,许多塔塔尔商人、教育工作者和宗教职业者随俄罗斯商人和侨民迁居新疆。至20世纪初,俄国又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和十月革命,其境内流离失所的大批塔塔尔宗教人士、知识分子、小业主、农民等又迁入新疆,成为中国塔塔尔族的一部分。这些迁徙而来的塔塔尔人与新疆各族人民生活在一起,不断接受当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中国的塔塔尔族。解放战争时期,塔塔尔族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积极努力和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改革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在政治上享受到平等权利的塔塔尔族,各项事业获得快速发展。

塔塔尔族可分为城区塔塔尔族和牧区塔塔尔族两部分。城区塔塔尔族居民主要分布在新疆乌鲁木齐、伊宁市塔城地区阿勒泰市等城市。牧区塔塔尔人生息繁衍于阿尔泰山南麓到天山北麓的广大地区。阿尔泰山和天山都有许多平行支脉,各支脉之间有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天然河谷盆地,塔塔尔人就生活在这天然峡谷里。这里为寒温带气候,山坡、河谷地带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牧草资源种类丰富,还有许多珍贵的药用植物。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使牧区塔塔尔人逐渐形成了以畜牧业、种植业、养殖业、捕鱼业为主的生产方式。

塔塔尔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其生活、习俗诸方面都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过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塔塔尔族的服装穿戴比较讲究,男女老幼都喜欢穿宽袖、竖领、对襟的白色绣花衬衣,干净、整洁、艳丽。其饮食文化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教规,以面食为基本主食,以肉及肉制品、奶及奶制品为主要副食品,并辅以大米、蔬菜、水果等。塔塔尔族住房讲究环境的布置与美化。居住在城市的塔塔尔族一般住平顶土房,多住套间,房外都建有围墙,自成院落。塔塔尔族自古以来文化传统深厚,族人能歌善舞,文学和学术也很发达,影响较大的塔塔尔诗人有玛尔利亚·库里、特兹伊米亚尼、夏姆斯丁·翟基等。19世纪末,塔塔尔诗人哈布杜拉·托卡依的创作奠定了塔塔尔近现代文学的基础。塔塔尔历史学家古尔邦哈里·海力迪所著《东方全史》为研究新疆近代史、中亚社会历史、哈萨克历史、乌兹别克斯坦历史、吉尔吉斯斯坦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塔塔尔族民间文学同样丰富多彩,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幽默笑话、歌谣、诗歌等形式,大都生动反映了塔塔尔族的民族特点、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民族文化。

族称

塔塔尔(tatar)是本民族自称。该词作为族称最早出现于李隆基开元二十年(732年)的突厥鲁尼文《阙特勤碑》和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的《毗伽可汗碑》中,起初它是突厥汗国统治下的一个部落名称。在汉文史籍中,这一名称曾有过多种不同的翻译,如“达”“达旦”“达达”“达靼”等。唐以后,“塔塔尔”或“鞑靼”一度成为北方诸游牧部落的通称。蒙古兴起后,鞑靼成为蒙古帝国统治下的一个部落。13世纪蒙古西征时,中亚人和欧洲人仍将蒙古族统称为“鞑靼”。15世纪中叶,喀山汗国的统治者为了利用国内居民对蒙古人的恐惧心理,自称为“塔塔尔”人。从此,喀山汗国及其附近的部落和居民就称这个国家的居民为“塔塔尔”人。历史上,喀山汗国的塔塔尔民族在苏联一直被称作“鞑靼人”(至今)。1920年5月,俄罗斯成立了鞑靼自治共和国,至今俄罗斯联邦仍有鞑靼斯坦共和国。中国因尊重其本民族形成时的自称,称新疆境内的所谓鞑靼人为“塔塔尔族”。新中国成立后,遵照本民族广大群众的意愿,塔塔尔这一通称成为法定的族称。

族源

塔塔尔人属于白种人,为蒙古人种西伯利亚地区类型,是突厥语族的民族之一。塔塔尔任是一个跨境民族,广泛分布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世界塔塔尔人总数大于707万人,主要分布在伏尔加河流域和卡玛河渡口一带以及澳大利亚土耳其保加利亚和中亚的哈萨克族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坦、蒙古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塔塔尔人由众多部族不断融合而形成,其祖先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的“塔塔尔”部落,即后来的鞑靼本部。8世纪时,突厥人把东面的室韦诸部统称为“塔塔尔”。辽金时期,塔塔尔部落成为蒙古草原最强的部落,因此“塔塔尔”或“鞑靼”曾一度成为蒙古草原的通称。随着蒙古的强盛,“鞑靼”已不只是族称,而且是个政治名词,赋有威慑力。过去随匈奴西迁到乌拉尔山脉伏尔加河流域的突厥人,纷纷加入金帐汗国,并称自己是“鞑靼人”。后来,西亚、东欧的蒙古人大批突厥化,泛称为“鞑靼人”。及至14世纪,这些金帐汗国的鞑靼人与这一地区的突厥人、突厥化的蒙古人、当地的钦察人、保加尔人等一起,改称“塔塔尔”。15世纪上期,以塔塔尔为主体的喀山汗国崛起,塔塔尔民族逐渐形成。由此可见,塔塔尔人主要是由古代保加尔人、钦察人和突厥化的蒙古人等长期融合发展而形成的。

中国境内的塔塔尔族来源于19世纪以后陆续由俄罗斯帝国的伏尔加河、伏玛河流域迁徙到新疆北部定居的塔塔尔人的后裔。大约在19世纪末期,这些塔塔尔族的后代为了摆脱沙皇俄罗斯的压迫,向准噶尔盆地东缘迁徙。历经坎坷,约在20世纪初迁徙到新疆吉木萨尔县奇台县交界的白杨河两岸,从而形成了一个以白杨河为中心的塔塔尔族集中居住区域。塔塔尔人的东迁是自发的,他们与新疆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有的与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族等民族通婚,不断接受当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在经济生活、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逐渐形成了中国的塔塔尔族。

历史沿革

形成

19世纪前期,沙俄加紧了对中国西北边疆地区的侵略,为摆脱沙俄的残酷统治,1830年前后,生活在楚河、塔拉斯河、伊犁河下游、锡尔河上游、托博尔河、伊施姆河、努尔河、萨雷斯河流域的哈萨克大玉兹、中玉兹部落中的一些塔塔尔族牧民,翻越阿尔泰共和国山,来到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山间缓坡大草原游牧,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定居下来。1831年,沙俄侵占了中国爱古斯河流域,生活在这里的塔塔尔宗教人士、知识分子、手工业者、牧民等于1840年后,陆续内迁,大部分来到塔城地区定居。与此同时,在19世纪上半叶,沙俄农奴制危机四起,封建主强行抢占了伏尔加河盆地内塔塔尔人的生存之地,迫使喀山等地的部分塔塔尔人陆续东迁新疆。这些是最早迁入新疆的塔塔尔族。

19世纪中叶,沙俄不断向中国新疆地区扩张。1851年8月6日,中国被迫与沙俄签订《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俄罗斯帝国根据此条约,在伊宁市塔城市乌鲁木齐市设立了贸易圈和侨民区,迁来大批俄罗斯商人和侨民居住,其中就有许多塔塔尔商人、教育工作者和宗教职业者等。19世纪60年代,沙俄实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欧洲大量农民迁往亚洲地区,直接危及到塔塔尔人的生存空间,迫使一部分塔塔尔人东迁至中国新疆。19世纪后期,随着俄罗斯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向中亚的进一步扩张,塔塔尔人在中亚的商业控制权也随之丧失,大批塔塔尔商人东迁至中国新疆。19世纪末20世纪初,阿勒泰县、哈罢河县、布尔津县的一些塔塔尔族牧民,有的迁居青河县城镇和萨尔托海草原谋生,有的迁居木垒县和奇台县山间河谷草原放牧。随着塔塔尔族人口和牲畜的增多,经过上书请求,清政府准许将西至小东沟、东至四泉沟的一片草场划给他们从事游牧生产,从而在今天的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居住的区域。1892年,伊犁地区的塔塔尔族人口有1900人,在伊宁市的塔塔尔族主要聚居在塔塔尔清真寺周围和波依尼克斯柯一带。伊犁地区的一部分塔塔尔族自20世纪初开始内迁,有的迁居呼图壁县、昌吉县(今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牧区经商或在哈萨克小学任教,有的迁居独山子矿区当工人。

1905年,俄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俄国境内流离失所的一大批塔塔尔宗教人士、知识分子迁入新疆定居,成为中国塔塔尔族的一部分。1912年,新疆最大的码头额尔齐斯河码头建成,新疆与维尔内(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地区开展了民间贸易往来,吸引了大批塔塔尔族商人拥向新疆的布尔津县。

近代发展

早在19世纪中叶,沙俄把新疆置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将已定居中国的塔塔尔人,也视为自己的属民。十月革命之前,沙俄在新疆地区设置的“阿克沙卡勒”,直接受命于沙俄领事馆。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又有不少塔塔尔的小业主、手工业者、农民、知识分子为了逃避集体化来到了新疆。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新疆,塔塔尔族和新疆各族人民受到鼓舞。属俄籍侨民的塔塔尔商人、知识分子和牧民,除了少部分返回俄国者,大部分留居中国,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塔城市伊宁市的塔塔尔族纷纷集会游行,提出了废除“阿克沙卡勒”的口号。一些塔塔尔族职工和各族职工一起建立了职工会,以抵制资本家的压榨。经过初次斗争,获得了每周半天休息的权利。

塔城有一个名叫阿热比卡匹多夫的塔塔尔族人,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组织塔塔尔族知识分子集会游行,庆祝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此后,塔塔尔族的政治活动更为频繁,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区有许多塔塔尔族知识分子散发传单,号召当地群众起来革命。伊宁市塔塔尔族学校(曙光学校)的校长阿热甫·哈比托,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在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塔塔尔族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他以曙光学校为阵地,组织塔塔尔族妇女、知识分子和学生集会游行,庆祝十月革命的胜利。1918年3月8日那天,伊宁市举行了空前的大游行。阿热甫·哈比托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及市民群众,组成千余人的游行队伍,举着“自由解放”“妇女要解放”的旗帜,集会游行历时8小时。游行队伍震惊了领事馆当局。当局调集大批衙役镇压,并唆使毛拉带领衙役棍打手无寸铁的集会群众,逮捕了阿热甫·哈比托和艾斯买·艾合坦米亚。这次塔塔尔族民众发起的反对封建独裁的斗争,在新疆各族人民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影响下,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市的店员和工人,仿效苏维埃政府的劳动制度,实行了8小时工作制,不管商店和工厂的老板同意不同意,时间一到即刻下班。

三区革命时期

1941年1月,中国国民党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盛世才为了迎合国民党,推行法西斯主义统治,大规模地逮捕各族人民的代表、进步人士和中国共产党党员。许多塔塔尔族的知名人士、商人被关进监牢。1943年3月,国民党公布了一项命令,要牧民捐献1万匹骏马。强迫捐马的命令引起了伊犁地区各族农牧民强烈不满。“伊犁解放组织”认为,要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发动群众,向国民党当局进攻,并决定在巩哈县(今尼勒克县)发起武装起义。

1944年8月初,受伊犁解放组织的委派,塔塔尔族法提哈·莫斯里莫夫到巩哈县进行地下活动。8月20日,以法提哈·莫斯里莫夫、热克甫·白秋仁为首的尼勒克游击队正式成立,共有200余人,60支枪,法提哈·莫斯里莫夫为游击队司令员,队部设在乌拉斯台。法提哈·莫斯里莫夫司令员决定积聚力量,向巩哈县城进攻。国民党省政府闻讯,于9月12日派预七师师长杜德孚飞往伊犁布防。15日,伊犁专区警察局副局长赵中明率领驻伊犁的国民党300多军警,分三路向游击队进攻。21日,游击队截击了去乌拉斯台的敌人,打死了10人,缴获了大批武器。24日,游击队包围了去麻札的敌人,战斗持续了两天两夜,敌人损失惨重。28日,游击队占领了麻札,准备进攻巩哈县城,初战告捷。10月5日下午,游击队和群众1600多人聚集在乌拉斯台山坡,分三路向县城进攻。10月6日,600多名游击队员从南、西、北三面包围了巩哈县城。战斗非常激烈,一直持续了27个小时。县警察局终因经受不住游击队的猛攻,于10月7日投降。巩哈县解放了。

游击队攻克巩哈县后,把总部从乌拉斯台迁到了县城,宣布取消苛捐杂税,得到人民拥护,武装力量发展到800余人。从10月7日占领巩哈县到10月底,游击队在巩哈县通往伊宁的路上,打退了国民党驻军的多次进攻,势力扩大到巩留、喀什河南岸、喀拉苏北山、包尔包斯、伊犁河东的木沙圩孜、伊犁河南的普氏野马渡等地。1944年11月初,这支由法提哈·莫斯里莫夫、热克甫·白秋仁领导的游击队,遵照伊宁解放组织的指示,放弃巩留县,向伊宁县推进。

巩哈起义打响了三区革命第一枪,揭开了新疆各族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统治的序幕,吹响了三区革命的号角。1944年11月12日,各地起义代表在伊宁市召开会议,成立了三区革命临时政府。1945年4月8日,三区革命临时政府将26000多人的武装力量组成了民族军,在伊宁市伊宁市人民公园举行隆重集会和阅兵式。三区革命政府民族军成立后,塔城地区阿勒泰市农牧民起义风起云涌,进而南疆各地革命的力量一度发展到焉耆、库车市拜城县阿克苏市、喀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一带。

1945年10月17日至1946年6月6日,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同以阿合买提江·哈斯木为首的三区革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代表团,在乌鲁木齐市举行了和平谈判,签订了和平条款。1946年7月1日,新疆联合省政府正式建立。新疆和平解放后,参加过三区革命的塔塔尔族指挥员、战士、医务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和政府官员,都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新中国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人口与分布

人口

塔塔尔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随着历史的变迁,塔塔尔族人口数量略有波动。新中国成立前,新疆塔塔尔族人口为5519人(1947年),占新疆人口总数的0.13%。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中国塔塔尔族总人口为6929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塔塔尔族的人口则为2294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塔塔尔族的人口为4122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为5064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为4890人。2010年第六人口普查时共有3556人。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中原地区境内塔塔尔族的人口数为3544人。

新中国成立之后,塔塔尔族的人口数量变动幅度不大。但1954年到1977年之间是塔塔尔人口明显下降的时期。1977年,塔塔尔族人口达到史上最低点,总数为2900人。这是由于从1954年开始,原苏联政府将旅居新疆的侨民遣返回国,许多塔塔尔族被迁居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地。此外,从1960年开始,大多数有海外关系的人不同程度受到极“左"路线的冲击,不少塔塔尔族在国外都有亲友,因此在政治上受到不良影响。有的被开除公职,有的“内迁”到贫困地区,一批塔塔尔族迁居中亚澳大利亚投靠亲友。也有部分塔塔尔族出于种种原因改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从1978年以来,新疆塔塔尔族的人口数量又在缓慢地增长,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自1978年开始落实民族政策,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开辟了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

分布

分布区域

塔塔尔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天山北部地区,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以下简称伊犁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昌吉州)、乌鲁木齐市市等地区人数较多。比较集中分布在乌鲁木齐、伊宁、塔城、奇台县吉木萨尔县、阿勒泰、昌吉等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塔塔尔乡是全国唯一的以塔塔尔族为主体的民族乡。按新疆塔塔尔人的习惯说法,塔塔尔族又可分为城市塔塔尔人和牧区塔塔尔人两部分。其分布特点是:在城市以5-6户形成一个居民点,与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杂居共处;在牧区一般以4-5户形成一个居民点,与哈萨克族牧民杂居共处。

牧区自然环境

牧区塔塔尔人生息繁衍于阿尔泰山南麓到天山北麓的广大地区。阿尔泰山和天山都有许多平行支脉。各支脉之间有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天然河谷盆地,这里常年山青水秀,丛林叠翠,牧草青青,气候凉爽。在冰山脚下和草坡之间有许多溪水汇成的山涧河流,塔塔尔人就生活在这天然峡谷公园里。

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的广大山区,为寒温带气候,冬季长,气温低,年平均气温在8℃。无霜冻期一般在150天,夏季阴天少,日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时数在2500小时以上,平均每天8小时,气温多在22℃-26℃之间。年降水量为300毫米-500毫米,夏初多雨,冬季和初春多雪,地面积雪厚度一般为50厘米-60厘米。气温、降水量等条件适于各种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山坡、河谷地带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山区草原又是天然牧草宝库,牧草资源种类丰富。还有珍贵的药用植物,如肉苁蓉、锁阳、阿魏、贝母、麻黄、当归、雪莲等。森林里栖息着百余种野生动物,其中经济价值高的有熊、马、鹿、猞猁、旱、银狐、雪豹等。改革开放给散居在深山密林中的塔塔尔牧民采集各种名贵药材、加工各种裘皮提供了良好的经营环境。

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有准噶尔盆地和位于其西北边缘的塔额盆地。这两个盆地边缘的山前缓坡平原,平均海拔400米以上,地形呈波状起伏,植被丰富,牧草丛生,形成了优良的平原草场。盆地中的沙丘四周蜿蜒着泉水小渠,塔塔尔人的毡房环立,每年的夏季,这里是阿勒泰市塔城地区地区塔塔尔人的避暑之地。阿尔泰山以南、天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有三条大河——额尔齐斯河、伊犁河、依灭勒河,河谷都有塔塔尔牧民居住。广大山区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当年积雪,次年春季、夏季融化,成为春夏季节河流的主要水源,对农牧生产和植被的生长有利。居住在高山脚下的塔塔尔牧民主要从事牧业生产,主要养殖牛、羊、马,每天除向市场供应牛肉、羊肉、马肉类商品外,还提供皮张、毛绒、肠衣、马鬃、马尾等畜产品。

塔塔尔人居住的地方鱼类资源也很丰富。额尔齐斯河出产大白鱼、红鲤鱼、鲟蝗鱼等名贵鱼种。散居在三条大河流域的塔塔尔人在从事牧业生产的同时,又发展了渔业生产。改革开放以后,塔塔尔人实行定居,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大泉塔塔尔民族乡的塔塔尔人,定居的几十年以来,开辟了博格达峰山前平原荒地,发展灌溉农业,种植一年一熟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蜀黍属、油菜、大蒜等,家家户户都增加了收入。

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的广大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油田、煤田以及各类矿产,其矿藏分布广、储量大。现在已发现金属矿类有20多个品种,其中珍贵金属矿有金、铂、银3种,稀有金属矿有8种,有色金属矿有9种,黑色金属矿有5种,非金属矿有15种,化工冶金原料矿有18种。此外,还有特种非金属矿10多种。解放后,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了塔塔尔族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区生活环境

城区塔塔尔族居民主要分布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伊宁市、塔城、阿勒泰等城市。

乌鲁木齐,为卫拉特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远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乌鲁木齐位于天山北麓,东经86°40′,北纬43°15’。南靠天山,北临准噶尔盆地,东、南、西三面环山,乌鲁木齐河自南而北贯通流过。海拔660米-920米,面积50平方公里。它是中国现代化城市之一,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也是亚洲大陆的地理中心,是亚欧大陆桥上的交通枢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迅速,由乌鲁木齐向西通往中亚五国,向东通往祖国各地,已形成现代化的公路、铁路、航空、邮电网络。

塔城地处新疆西部边陲,准噶尔盆地边缘,塔尔巴哈台山南麓。东经82°57',北纬46°45′。平均平均海拔546.7米,面积3732.3平方公里,距乌鲁木齐市637公里,交通、通讯都很方便。塔城是塔城地区政府机关所在地,是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畜牧业经济为主。历史上这个城市的塔塔尔人近千人其中有不少人后来迁到牧区,有的投靠亲友已迁居国外。

阿勒泰市位于阿尔泰山南麓,东经80°07'-88°38′,北纬47°14′-48°38′。海拔高度922米,距乌鲁木齐市769公里。阿勒泰市是阿勒泰地区政府机关所在地,是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畜牧业经济发达,是对外开放的城市,交通方便。

宗教信仰

早期信仰

塔塔尔族在信仰伊斯兰教之前,曾存在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社会现象,也信仰过巫术和萨满教。

自然崇拜

远古时期,人类对自然现象无法解释,认为自然同人一样有感觉、意志和生命,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与原始宗教。太阳由于给人以光明和温暖,首先成为塔塔尔族与其他突厥语族普遍崇拜的对象。另外,月亮也同样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在草原牧区,每当月亮初升,人们便面向月亮肃立,凝神、静心祷告,为自己、孩子及亲属祈福。此外,在塔塔尔族的原始生活中,火被先民们崇为具有特殊力量的自然神灵,对火和光明的崇拜也在其自然崇拜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牧区,塔塔尔人认为火具有驱邪灭灾的神力。牧人病了,牲畜发生灾疫,要在住房、畜圈四周燃起篝火,希望借助火的威力驱逐病魔。远方的客人来到病人住宅,必须请他在进家门前跨越火堆,以免给病人带来不幸。塔塔尔牧民从冬牧场转移至夏牧场时,必须生两堆篝火,将牲畜从火中赶过去,认为如此才能保住人畜两旺。

图腾崇拜

在塔塔尔族历史中也传承着对狼图腾崇拜的痕迹。他们发现,狼的“社会构成”很像人,善于独居,也善于群体狩猎,而且狩猎时比人类更有协作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性格。所以,先民们就把苍狼当作了可以效仿崇拜的对象,并且沿袭下来。至今,塔塔尔族依然对狼心怀敬畏,对狼不出秽言,不去指狼影。塔塔尔族还有把狼骨戴在身上以治腰疼或回避妒忌的目光及毒言伤害的习俗。除了狼,塔塔尔先民亦曾崇拜过其他动物,如鹰类鸟纲,熊、豹、虎、狮等走兽。家畜中的马,因善解人意,常常帮助主人战胜危难,也被塔塔尔人视为英雄的替身与保护神灵。在民间传说故事中流传着大量歌颂与崇拜马的优秀篇章。塔塔尔人对于美丽纯洁的天鹅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视天鹅为爱情与自由的化身,并将其作为神灵来崇拜。过去在牧区,塔塔尔人获得天鹅后,将鹅皮剥下来挂在帐房房梁上,以求神鸟保佑全家平安。

萨满教

在原始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的基础上,塔塔尔族产生了复杂的灵魂观念。他们认为人类要直达昊天,须由其升入天堂祖先介绍。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与祖先沟通,唯有萨满、巫师才能做到。“萨满”一词,为满-通古斯语。塔塔尔族随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称呼,将“萨满”称为“巴赫希”或“巴克西”。萨满教认为“巴克西”能保佑人们平安生活,免除灾难,神通化身,为人、神之间的使者或代言者,上通天堂,下达地狱。萨满自称经过通神可使“精灵附体”,除了能治疗疾病外,亦能占卜、预言、除邪祟、役使鬼魅等。塔塔尔族历史上虔诚地信奉萨满教,认为只有巫师通过原始巫术才能架设天与地、神与人之间的桥梁。塔塔尔族先民对萨满、巫师十分敬仰与信赖,他们在牲畜遭灾或生病时总要请巫师来驱邪祛病。如今,塔塔尔族的生活已与萨满教并无多大关联,但其习俗中偶尔也有历史遗留的残存。

伊斯兰教信仰

塔塔尔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据传说,塔塔尔族皈依伊斯兰教,起始于公元889年前后,“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本意为“顺从”。顺从安拉旨意的人,阿拉伯语的音译为“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徒的统称。《伊斯兰教圣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它在穆斯林的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中,具有神圣地位。

塔塔尔族生活、习俗诸方面都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每个塔塔尔族的伊斯兰教徒必须要按照规定进行宗教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有:每天做五次“乃玛孜”;每星期五到清真寺去做一次祈祷活动;每年要封斋一个月,在封斋期间,在太阳出山以后和下山以前不能吃喝。此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其他许多戒规和禁忌。对于每个伊斯兰教徒来说,《古兰经》、麻扎和清真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与圣地,伊斯兰教徒认为朝觐是最光荣的事。

新疆较大的塔塔尔族居民区,都有“塔塔尔清真寺”,俗称为“诺盖依清真寺”,设有专职的伊玛目(清真寺的领拜人)和买依曾(清真寺召唤礼拜的宣礼员),主持寺内的日常事务。凡生、养、婚、丧大事,都必须请他们主持,按教规行事。位于乌鲁木齐市市城南的塔塔尔清真寺是塔塔尔族寺院的典型。该寺设有礼拜堂、讲经堂、阿訇住房、会客室等,可容千人礼拜,是当地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乌孜别克族等民族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新中国成立后,塔塔尔族在人民政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指引下,废除了宗教机构存在的一些剥削行为和某些特权,对有影响的宗教人士每月发生活费。信教群众过正常的宗教生活。在广大青年中,开展了无神论教育,其宗教观念逐渐淡薄。

语言文字

语言

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克普恰克语。从形态结构上看,塔塔尔语属粘着语,无方言差别。塔塔尔语是在保加尔语和克普恰克语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古回鹘语、古乌孜别克语、阿拉伯语、波斯语都对它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现在塔塔尔语跟维吾尔语比较接近,在语音、基本词汇、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共同点达到80%。

新疆的塔塔尔族由于散居各地,与诸多民族杂居,故语言的使用逐渐发生了变化。在新疆,除塔塔尔人使用塔塔尔语之外,其他民族都不使用塔塔尔语。且随地理分布而形成了若干个语言区:乌鲁木齐语言区、伊犁语言区、塔城语言区、阿勒泰市语言区。这4个语言区是塔塔尔族使用母语的主要地理范围,但都互不相连。分布于各语言区的塔塔尔族大多为知识分子,从事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和科研工作。长期以来,他们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很重视。改革开放后,开展了对塔塔尔语的研究活动,因而塔塔尔语得以继承和发展。塔塔尔人有牢固的语言观,对本民族的语言有特殊的感情。他们通常在家庭、本民族群体、教学、教学、会议、阅读和口传等场合中使用本民族语言。长期以来,塔塔尔语在塔塔尔人的政治、文化、教育领域和日常生活中仍然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塔塔尔语与同样属于突厥语族的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语言相互影响,双语现象明显,具有多种类型的特点:兼通哈萨克语、兼通维吾尔语、兼通柯尔克孜语、兼通汉语。其中以兼通哈萨克语比较普遍。如阿勒泰语言区和塔城语言区的塔塔尔族都以哈萨克语为第二语言。在伊犁语言区,所有塔塔尔族都以哈萨克语为第二语言。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双语教育的不断发展,塔塔尔族中双语人士逐渐增多,特别是乌鲁木齐市、昌吉市、阜康市伊宁市市的塔塔尔人,年龄在50岁以上者,都兼通汉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扩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功能进一步扩大,汉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已兼用汉语者的汉语水平普遍提高。

文字

塔塔尔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曾使用过突厥文、回鹘文、阿拉伯语、波斯文、察合台汗国文。新疆的塔塔尔族自19世纪中叶至今,一直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现代塔塔尔文共有30个字母,其中元音8个,半元音2个;辅音22个。塔塔尔文采用了自右向左横向书写(视读)的阿拉伯文字的字母形式。具有以下特点:字母控股中的字母有固定的排列顺序;每个字母都有固定的名称;每个字母都有单写形式;每个字母都有与单词连写的特点;每个字母与单词连写时位于词首、词中、词尾的形式,可分为“前连式”“中连式”“后连式”三种类型。鉴于上述特点,现代塔塔尔文又有严谨的“正字法”,进行文字的书写规范。

民族文化

生产方式

畜牧业

塔塔尔人经营畜牧业历史悠久,均为个体经营的私有经济。从经营方式来看,可分为城市郊区畜牧业和牧区畜牧业两种类型。居住在伊宁、塔城等城市郊区的塔塔尔族,常年舍饲圈喂,利用园林业的人工草料和青贮饲料在庭院里饲养少量的奶牛绵羊鸟纲。塔塔尔族的城市郊区畜牧业是一种典型的家庭消费经济,它不向社会和市场提供畜产品。所生产的牛奶,除作为一日三餐的饮料之外,还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奶制品,供家庭本身食用,不出售。饲养绵羊和禽类也是为了满足个人家庭对肉食和蛋禽的消费。在果树园和庭院里饲养畜群,是住在城市郊区的塔塔尔群众经营畜牧业的一种经济形式。

牧区畜牧业有与养蜂业相合的形式,还有单一性的游牧经济形式。如伊犁地区新源县巩留县昭苏县霍城县、伊宁等县牧区的塔塔尔牧民,在一般情况下,每户人家的青壮年劳动力多从事畜牧业,而年老体弱的男女劳力多半从事养蜂业,以养蜂业的收入来补充畜牧业的投资,以不断扩大再生产。而奇台县大泉沟塔塔尔民族乡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一年四季从事游牧的畜牧业。一般由5-10户人家组成“阿吾勒”。阿吾勒的头目称“阿吾勒巴西力克”,一般由经济富裕的、有威望的年长者担任。每个阿吾勒的牧民家庭,大多有血缘关系,但也有些相互没有血缘关系。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阿吾勒成为单纯的生产组织。许多阿吾勒的成员不是固定的,有时由这几家组成,有时由另外一些人家组成。该乡有十多个阿吾勒,以广阔的草原作为畜牧业的基本生产放牧基地,逐水草迁徙。他们一年四季转场四次,次转场,驮载毡房器具,驱赶着马、牛、骆驼、绵羊、山羊等牲畜,选择水草丰美的草场进行放牧,过着“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游牧生活。该乡牧民牧放的牲畜主要是羊、马、牛。

种植业

塔塔尔族中有不少人从事种植业。在塔塔尔族农民中,有运用较先进的方式来经营农业的,他们耕种的土地多半是租来的,在用具上使用新式的马拉农具,建有小型灌溉设施,对农作物的病虫害采取了一些比较先进的防治措施,所以产量比当地平均产量高一些。历史上,塔塔尔人民与经济农作物,特别是与野生或人工培植的林果植物有不解之缘。居住在城市的塔塔尔居民在庭院内种植果树和花草,环境清幽,像一座小花园。他们利用本地各种果树,采用先进的嫁接方式,培植了各种改良品种。

塔塔尔族善于经营园林,每户塔塔尔居民的庭院里都设有果园。塔塔尔族经营的果园以种植各种果树为主,其中“红蒙派斯”“斯托诺维”“夏立蒙”等树种,属当代新疆优良品种。塔塔尔族经营园林业具有独特的习俗。为了预防果树受风沙和冷空气侵袭,在果园四周营造防护林带,一般种植4行白桦槭树,也有种灌木的。距林带2米左右挖掘深沟,以防止林带的根系向园内伸展,与果树争水争肥。果园四周均栽植两行野梅树,以作围墙。果园内划有小区,小区之间的道路两侧栽种海棠树。塔塔尔族有培育树苗的传统技术。每个果园里设有苗圃,其面积不超过0.5亩。树苗是用木瓜种子做砧木,经过嫁接培育出来的。塔塔尔人有游园联欢的传统习俗。每年的8月和9月是瓜果成熟的黄金季节,果园里奇花异果应有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观光宾客接受主人的款待,聚会在果园中心亭阁里,品尝各种水果,欢歌起舞,庆贺果园的丰收。

养殖业

在新疆的养殖业发展中,塔塔尔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引进了良种细毛羊和种牛、种马。在预防疾病等方面,塔塔尔族中也涌现出了不少兽医学、技术员。奇台县大泉沟塔塔尔族乡的多数塔塔尔人,家族几代都从事养殖业。养蜂业在塔塔尔族的生产经营中也占据重要地位。一个养蜂员一年可养50群蜂,收获蜂蜜5000多斤,年产值7000元。还有蜂乳、蜂蜡、蜂毒、蜂胶等产品,年产值可达8000多元。养蜂不占耕地、投资少,经济效益高,是城市和牧区塔塔尔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塔塔尔人的养蜂时间是一年中5个多月的无霜期。因此,养蜂员抓住季节,掌握花期,随花源的变化搬迁蜂箱。他们在春季到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的草原养蜂,在夏季到阿尔泰共和国山区的大草原养蜂。在公路两旁的大草原,在河谷盆地的山坡上,在天山深处的野果林,在阿尔泰山的喀纳斯湖湖畔和额尔齐斯河两岸的大草场都有塔塔尔族养蜂户的大量蜂箱分布,蜂箱周围有白色帐篷或白色毡房,或木板房子,便是塔塔尔养蜂人的临时住所。

捕鱼业

塔塔尔人的祖先生活在伏尔加河、卡玛河流域,素有捕鱼的习俗,他们一年四季捕鱼,以补充对副食品的需要。散居于新疆境内额尔齐斯河、伊犁河流域河谷盆地的塔塔尔人,将祖先的捕鱼习俗保留至今,逐渐发展形成了新疆塔塔尔人的捕鱼习俗。塔塔尔人的捕鱼工具主要有:网、叉、钩、木船,自古沿用至今。塔塔尔渔民在长期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对各种鱼的习性很熟悉,他们看到水面上的波纹便知道水中是什么鱼。塔塔尔族渔民的捕鱼区主要分布在额尔齐斯河、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河、塔城河、乌伦古河、喀纳斯湖、乌伦古湖吉力湖沿岸的水域。这些捕鱼区有春秋两次鱼汛期,此外,还有各种鱼类集聚“冬涡子”的越冬期。塔塔尔族渔民根据鱼类的活动规律进行捕鱼。

手工业

塔塔尔族中有些人从事木工、金属加工、皮革加工、刺绣、缝纫等工作。塔塔尔族中有很多技术高超的木匠,他们擅长制作各种造型优美的桌椅板凳、床、箱子和大小木柜等。这些以结实的硬质木材加工的家庭实用木器,线条柔美,轻巧美观。塔塔尔人还善于用金属材料制作桶、壶、炉、盘、碗、刀、勺等炊具,其铜器是本民族手工业中的一项传统工艺。工匠可以用一整块铜料锻造出没有接缝的器皿,上面雕刻各种花纹和图案,做工精致。塔塔尔族工匠还擅长于制作各种皮货。自古以来,塔塔尔人就以各种皮革制成各种生活用品,如用绵羊、山羊皮制作皮袄、皮裤、皮帽、皮褥等,用马、牛、驼皮制作羁、皮绳、绊马索、皮鞋及毡房与马鞭用的皮条等。另外,他们还用狐狸皮熊皮豹皮等兽皮制成优质的传统服装或华贵的皮大衣。塔塔尔人中还有许多擅长制作各种传统装饰品的能工巧匠。塔塔尔女性多善刺绣,分为缝纫机刺绣和手工刺绣,刺绣方法有平绣、结绣、片绣、刺绣以及刺、扎、串、盘综合绣等。塔塔尔姑娘熟练地掌握小花帽、窗帘、床单、枕头套的绣花及做衣服等技艺。

商贸

近代,塔塔尔族在中国形成的初期,除少数人从事手工业外,大多数人为行商坐贩。主要集中在新疆的塔城地区乌鲁木齐市和伊犁,在东北的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和沿海的天津市上海市也有一定的势力。新疆的伊宁市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与中亚地区有着长期的民间贸易往来,清朝末年,塔塔尔商人成为这些城市与中亚地区民间贸易的“主角”。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俄罗斯加紧了对伊犁、塔城地区的经济侵略。1852年,沙俄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设立了俄籍商人贸易圈。1881年,又在迪化设立了贸易圈。贸易圈设立后,大批俄国商人蜂拥而至,开设商行。俄罗斯商人在来新疆之时,从巴尔喀什湖招募了许多善于交际,通晓俄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的塔塔尔人,为其在新疆的商业经营当翻译、保管员、采购员、推销员、会计和出纳。这些塔塔尔人后来成为俄罗斯商人的代理人,被称为“阿克沙卡尔”,意为“商总”。新疆的塔塔尔族商人,大部分为坐商。其经营网点遍布各贸易圈,一般采用以货易货的方式,用日常生活品如糖、茶、莫合烟、火柴、香皂干果、铁制大宗商品、布匹等换取新疆的畜产品,如羊毛、羊皮、兽皮、牛皮等。行商则将新疆的畜产品和来自关内的茶叶、绸缎等转运到俄罗斯的中亚地区,与那里的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等保持着民间的贸易关系。

由塔塔尔人直接开办的洋行,人们通称为“塔塔尔商行”,以吉祥涌洋行和天兴洋行为代表。塔塔尔商人开设的洋行集商贸为一体,经营范围广泛。运往俄国的商品主要有牲畜、棉花、牛皮、羊皮、驼皮、狐皮、貂皮、伶鼬皮、旱獭皮、驼绒、马鬃以及各种茶叶、绸缎等。从俄国运入新疆的商品主要有:俄国产的各种棉毛纺织品、针线、文具、瓷器、化妆品、糖果、火柴、纸张和玩具等。塔塔尔洋行还大量收购活畜,许多分店还经营牧场。如天兴商行在昌吉县三屯河地区有一牧场,1928年,牧放的羊达3000多只、马1000多匹、牛1000多头,还有不少其他牲畜。各洋行收购来的土特产在外运之前,都要进行加工和包装,因此,一些较大的塔塔尔洋行拥有自己的加工作坊。如乌鲁木齐市南梁东湖滩有4家洋行设有洗毛场(民间俗称羊毛湖),其中最大的一家属于吉祥涌洋行。在工作时节,吉祥涌洋行雇用的临时工达上百人,每天劳动十多个小时。

文化教育

塔塔尔族在传统上,文化教育受俄国影响较大。19世纪末,在伏尔加河河畔掀起了一场针对塔塔尔经文学校的教育改革运动,这一教育改革运动被称为“乌里杰迪德”(新式教学法)。新式教学法除了讲授宗教知识外,还开设语文、文学、算术、历史、地理、几何学动物界等课程。在教学理念上,重视师资力量的培训,主张女子人学接受新式教育。

俄国塔塔尔人的“新式教学法”对新疆境内塔塔尔族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新疆塔塔尔族集中的伊犁、塔城市乌鲁木齐市等地也相继建立起以“新式教学法”教学的新式学校。伊犁是塔塔尔族较为集中,也是塔塔尔族教育发展较早的地区。1885年,塔塔尔族进步人士夏尔甫丁·哈比托夫阿吉在拜图拉清真寺修建了凯什菲亚学校,该校在教材的选择上却使用了新式教学法的教材。

伊犁塔塔尔族知识分子还专门开办了女子学校,积极倡导女子人学。1910年至1914年,在塔塔尔族开明人士的倡导下,对原属于塔塔尔清真寺掌管的经文学校先后进行了两次扩建。1914年秋天,这所采用“新式教学法”进行教学的女子中学——“曙光学校”正式开学。学校由“宗教学校”变成了“科学学校”。在校学生中,除塔塔尔族学生外,还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回族学生以及两名汉族学生。这是新疆境内塔塔尔族开办的第一所女子中学,其影响扩及俄罗斯喀山市。

1910年,塔塔尔族商人乌买尔阿吉·阿不都琳在塔城市开办了“乌买尔亚学校”,也采用“新式教学法”组织教学,是全疆第一所男女混合学校。1912年,塔塔尔族人巴吾东巴依在伊宁市开办了“女子工艺学校”,聘请喀山来的海迪且等塔塔尔族教师任教。学校在传授宗教知识的同时,还组织学生学习塔塔尔族、维吾尔族的工艺美术,使她们学会了裁制服装、纺线、织毛衣、织围巾、织头巾、刺绣、绣花边的技能。同年,迪化的塔塔尔族群众将一所“诺盖依清真寺”改造为“诺盖依学校”,从喀山聘请了塔塔尔族知识分子孜乃吐拉任教,以“新式教学法”进行教学。1915年,孜乃吐拉到喀山聘请毕业于喀山教育学院的塔塔尔族姑娘买尔燕木·孜格特巴也娃到迪化任教师。1916年,在他们的努力下,迪化塔塔尔女子学校成立,招收塔塔尔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女学生。

塔塔尔人的新式教学法对新疆其他兄弟民族,特别是维吾尔民族教育和哈萨克民族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玉赛因·木沙巴也夫和巴吾东·木沙巴也夫是将塔塔尔“新式教学法”传播到维吾尔族的开路人。1870年,他们在阿图什市伊克萨克村开办了第一所文化学校。学校编写了以塔塔尔族教育为基础的教学大纲,聘请塔塔尔族知识分子执教。

风俗习惯

民族服饰

塔塔尔族在服装穿戴方面比较讲究,其衣帽、服饰和鞋靴的设计与制作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其服饰习惯因居住地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无论男女老幼,通常都喜欢穿一种宽袖、竖领、对襟的白色绣花衬衣,在衬衣的领口、袖口、胸前大都绣着十字形、菱形等几何图案花纹,整体干净、整洁、艳丽。

典型的男性城市居民一般上穿宽袖直领、对襟开胸的绣花白衬衫,外加黑色齐腰的短背心,或者是黑色对襟旗袍,腰扎皮带。裤子一般也是黑色,宽裆紧腿。冬秋两季,身穿各式长短大衣、短袄和皮大衣,脚上喜穿皮鞋或者长筒皮靴。年长者在皮鞋或皮靴上加套鞋。乡村男性居民服饰上下装的式样与颜色同城市男性居民穿的基本相同,但一般都要扎上一条布腰带。鞋子一般都是麻鞋,过去贫苦牧民常用一块牛皮把脚包上当鞋穿,称“皮窝子”。此种“皮窝子”看起来简陋而笨拙,然而穿起来却暖和又轻便。女性城市居民喜欢穿紧腿裤和宽大的连衫带皱边的长裙子,颜色多为白、黄、酱色,上装的袖口都很小。脚上喜穿皮鞋或花皮靴。妇女喜欢佩戴各种装饰品,通常的装饰品有耳环手镯、戒指、项链、胸针等。乡村女性居民一般穿连衫长裙,但往往扎一块围巾在胸前。脚穿皮靴加套鞋。她们也戴手镯和红珠子做成的项链,用银质或质货币钉在布上作为装饰品。

塔塔尔族把男女戴帽子看成是礼节。请客、做客、送葬、做礼拜、聚会都要戴帽子。塔塔尔族头饰带有浓郁的草原特色,而且城市与乡村有别,城市男子冬天戴黑色羔皮卷毛帽,夏天戴黑色小帽,或者绣花帽,乡村男性居民戴的小帽除黑色外还有红色、绿色;城市女性喜欢戴镶有珍珠的小花帽,乡村女性一般喜欢扎头巾,而戴小帽的却很少。

目前,塔塔尔人的穿着打扮也开始向流行色彩和时髦的款式发展,大多数男青年穿西装、扎领带;女青年也穿西装,穿各式短裙,还烫起发来,显得富有时代气息。

饮食习惯

塔塔尔族的饮食文化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教规,在吸收各民族饮食长处并融合传统饮食后,形成了以面食为基本主食,以肉及肉制品、奶及奶制品为主要副食品,并辅以大米、蔬菜、水果等的独特饮食结构。主食有“去买西”(烤面饼)、新疆抓饭、馕、拌面、馅饼等;副食有牛羊肉以及各种蔬菜,如土豆、南瓜、西红柿、白菜等。塔塔尔族用餐,先用汤类,再是饭菜,然后才是水果及饮料。塔塔尔族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早晚以喝茶点,吃瓜、果、馕或糕点为主。中午是正餐,多吃抓饭、馅饼、饺子、拌面及油煎肉。进餐时全家坐在一起,长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座。饭前饭后都要洗手,吃饭喜用勺子,各人都用自己固定的勺子。吃饭时每个人面前放一块小手巾,以便随时拭擦餐具。做客时不可剩菜剩饭,餐毕要做“巴塔”(祈祷)才算就餐结束,同时须向女主人致谢。

塔塔尔族的糕点和烤饼品种繁多,带有欧式特色,精致、考究、可口。塔塔尔妇女都长于烹,“伊特白里西”和“古拜里埃”是塔塔尔人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两种糕饼。塔塔尔族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饮料是“克尔西曼”和“克赛勒”。“克尔西曼”类似啤酒,是用蜂蜜和啤酒花发酵后酿制而成的;“克赛勒”是用婴奥制成的酒。这两种饮料又称“风味酒”,深受塔塔尔族人民喜爱。制作果酱也是塔塔尔族的绝技。散居于瓜果之乡的伊宁市塔城地区的塔塔尔族群众常用苹果、海棠果、杏子、大枣、葡萄干、草莓果、豆子制作果酱。

居住环境

塔塔尔族非常讲究住房环境的布置与美化。他们吸取其他兄弟民族住宅建筑之特长,创造出适合于其居住地域气候的风格独特的建筑。居住在城市的塔塔尔人一般住平顶土房,多用土坯、砖块、石块、木材等材料建筑。有土、木房之分,房门一般朝阴面开。塔塔尔族多住套间,房外都建有围墙,自成院落。庭院内种植着各种果树和花草,环境清幽,像一座小花园。

由于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地区乌鲁木齐市等地,风沙大,早晚的温差大,而且冬天也比较寒冷,所以房子的墙都比较厚,以便安装火墙或铁皮壁炉,供冬季取暖之需。除了自己家人的住房之外,另有客房、厨房和储藏室等。住房比较宽敞、明亮,并设有客厅。墙壁粉刷成素雅的颜色,挂有壁毯,地上亦铺地毯。室内摆放着各种欧式家具。塔塔尔人住宅每年要粉刷数次,始终保持着窗明几净,整洁美观。塔塔尔族的家庭父母多数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而是分开居住。

牧民在天气温暖的春、夏、秋季喜欢住拆装方便、易于搬迁的毡房,到冬季则搬入暖和结实的土房、木屋或用石头垒砌的住宅。塔塔尔牧民所住毡房,一般毡房门框高1.5米,宽0.8米,双扇木门雕刻花纹,或彩色漆绘,外挂一条裹有花毡的芨芨草编制的门帘。塔塔尔牧民用红、绿、紫、蓝等各种颜色的羊毛绒编制成的芨草帘附栅杆上,然后再在草帘外面裹一层毡,既保温又美观。牧区的塔塔尔人毡房内各种陈设与布置都有一定的规矩。

森林山区,塔塔尔人还修建木头房屋。木屋是塔塔尔人的传统住房,这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而建成的房屋可用作牧区的学校、商店、饭馆和畜牧站。塔塔尔人木房大小不等,有单间、套间和并排多间,屋顶呈“人”字形、倾斜性,从根基到房顶的四周墙壁全由木头建造,室内地板、天花板也是由锯成的木头相互镶嵌。塔塔尔人木房不涂油漆、染料,保持本色,经风吹日晒,显得典雅古朴。

交通方式

历史上,塔塔尔族使用过不同类型的畜力车辆,如勒勒车、槽子车、高轮车、牛车与骆驼车等。它们均与塔塔尔先民的游牧、狩猎生活紧密相关。

在近代畜力车辆中,塔塔尔族普遍使用被人们俗称“六根棍”的轻便四轮马车,塔塔尔族称“哈都克”。“六根棍”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还盛行在新疆伊宁、塔城市等地,它是塔塔尔族从伏尔加河引进的一种传统交通工具。其车架由碗口粗细的6根圆木棍组合而成,因为车身轻、车座低、时速快,行进转弯灵活方便,乘坐舒坦,造型美观,在新疆各民族中迅速普及,成为近代新疆最主要的拉乘交通工具。此车可载10人左右,时速约为20千米,具备良好的越野性能,一般单匹马为动力,也有两三匹马拉的车型。

春、夏、秋道路通畅,塔塔尔族所用的交通、运输工具为各种畜力车辆,天寒地冻的寒冬腊月,则使用雪橇。根据外形与动能可分为滑雪板和雪橇。滑雪板,塔塔尔族称“恰尼格”,形长而弯曲,前端上翘,长一米六七,系于双足。乘者双手持长杆,行走于冰雪之上,快如奔马。雪橇,又称“爬犁”,塔塔尔族称“恰拿”,有狗拉雪橇、马拉雪橇和人拉雪橇。

婚恋习俗

塔塔尔族的家庭多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小家庭。伊斯兰教严禁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的通婚。因此,在塔塔尔人中基本上没有人与非穆斯林通婚。过去塔塔尔族一般只在本民族内部通婚,但是因塔塔尔族人口数量较少,而且都是分散居住,也有少数人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通婚,比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等。塔塔尔族近亲通婚现象较少,严格限制叔伯兄弟姐妹之间通婚,姑表联姻也很少。塔塔尔族人很少早婚,青年男女一般到了二十五六岁才结婚。解放前婚姻主要由父母包办,现在的塔塔尔族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结婚,但是结婚的过程和仪式仍然遵循本民族的传统习俗。

青年男女一般在经济上独立之后,开始订婚结合,订婚一两个星期后便举行婚礼。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无论订婚还是结婚都要得到教会神职人员的认可。婚期是由双方父母根据伊斯兰教教规选定。按塔塔尔族人的传统习俗,婚礼要在新娘家举行。男方在婚礼的前几天,就要把新娘的结婚衣服、生活用品及自己的“嫁妆”送到女方家。女方家在结婚前要准备被褥、床单、围帐等一些床上用品。结婚仪式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先由阿訇诵经,并询问新婚夫妇是否愿意,待男女方回答“愿意”之后,再由阿訇将一杯糖水(或蜜水)送给新郎和新娘饮用,象征甜甜蜜蜜白头到老。然后,阿訇念“尼卡”,其大意是:感谢真主成全了双方的美好姻缘,祝愿新郎新娘美满幸福。

宗教仪式结束后,新郎就在伴郎及亲朋好友的陪同下,坐上马车,一路欢歌,准备“出嫁”。女方家人和客人们要出来迎接,为新婚夫妇祝福。女方家这天要宰羊煮肉,准备丰富的筵席招待来宾,年轻人唱歌跳舞进行庆贺。婚礼结束后,客人们纷纷离去,新郎不把妻子领到自己的家里,直接入洞房,定居在新娘家。第二天早上,新郎要拜见岳父母,回家举行宴会,并举办各种文娱活动,晚上再回到岳父家。新郎在女方家居住的时间可长可短,一般最少要住一两个月,长的住一年左右,有的甚至要等到生过一个孩子后,再把妻子娶回自己家中。塔塔尔族对待女婿十分热情,在女方家居住期间,岳父、岳母要拿出最好吃的东西招待女婿。当新婚夫妇回男方家时,新娘的嫁妆要全部带走。快到男方家门口时,男方亲友要用绳子拦住新娘的去路,新娘要给糖果等物方可通行。新娘回到夫家,男方亲友向新娘身上撒糖果,并举行宴会,尽情娱乐,以示欢迎。等新娘回到婆家之后,结婚仪式才正式宣告结束。

丧葬习俗

塔塔尔族的丧葬习俗严格按伊斯兰教规进行,实行土葬和速葬。当人将死去时,即须请“伊玛月”诵经。人死后,按教规进行净尸,并用白布包裹尸体。在尸体上放一把刀或一块石头,亲人默哀服丧,男子帽上覆黑纱,女子头戴白纱布。遗体一般在当天或第二天,最多为第三天埋葬,一般安葬在塔塔尔族墓园。出殡时,灵架盖单上放白布或白头巾,以示死者的性别。男性放白布,女性放白头巾。抬灵架出门时,先出脚后出头,然后改变方向至墓地。下葬时,送葬者每人抓一把土,集中到一起放在死者的胸前,以示与遗体告别,诵《伊斯兰教圣经》,然后埋葬。人死后的第三天、第七天要分别举行三天祭和七天祭。此后,还要举行四十天祭和周年大祭,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塔塔尔族把这种活动称作“乃孜尔”(条礼)。服孝期间不做饭,由邻居送饭给他们吃。塔塔尔族的周年祭活动比较隆重。除了修整死者的坟墓外,还要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祭祀活动。按传统习惯,如果妻子死了丈夫,一年之内,妻子须头包头巾,早晚对丈夫哭丧,以示悼念。

民族禁忌

在饮食方面,塔塔尔族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一样,形成了“净洁的为相宜,污浊的受禁止”为原则的传统禁食习俗。主要禁忌如下:禁食猪、马、骡、驴、狗、蛇、火鸡、自死物、浮水鱼以及一切动物的血。禁食鸟纲食肉目,如鹰、鹞、、鹗、鹤、乌鸦、孔雀、鹤、、鸽、虎、狼、狮、豹、熊、象、鼠、猿猴等。穆斯林禁止饮酒。

在生活方面,塔塔尔族的很多禁忌同信仰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一样,忌在水渠、水池、泉等水源附近洗衣服,注意保持水源清洁。与人交谈和吃饭时,忌讳攥鼻涕、吐痰、打哈欠和放屁。忌与女性开玩笑和动手动脚,在众人面前忌光着上身,更忌穿背心、短裤到别人家里。不准在住房附近、水源旁边、清真寺、墓地周围大小便、吐痰和倒脏水。不能随手攀折植物和爬树及毁坏鸟蛋或鸟窝。

民族节日

肉孜节

又称为“开斋节”,塔塔尔语叫“肉孜艾提”,它是波斯语的音译借词。按伊斯兰教规,每年伊斯兰教教历九月是斋戒的月份,即称为斋月。封斋期间,日出以前和日落以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饮食,斋月的最后一天要寻看新月,见到月牙的次日,即行开斋,为开斋节。未见新月,继续斋戒,顺延不超过三天。在节日来到的前几天,塔塔尔族每家每户都要粉刷房屋,把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制作各种油炸食品和糕点,以便宴请宾客。节日那天,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要理发、洗澡,身穿新衣。18岁以上的男子,都要到清真寺作节日礼拜。接着,大人小孩走乡串户,互致节日问候。在欢庆节日期间,还举行群众性的文艺演出活动。肉孜节是塔塔尔族节日中重要的节日之一。因为这一节日是人们封斋30天,体验贫困和饥饿,积德从善、净化心灵的一个月后迎来的节日,所以十分重视。

古尔邦节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意为“献牲”。古尔邦节,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塔塔尔族视古尔邦节与开斋节同样重要,所以节日的准备和过节方式与开斋节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每个家庭根据自己的情况,都要为古尔邦节准备需要宰杀的牲畜,如骆驼、牛、羊等。每年的古尔邦节前,塔塔尔族家家户户把房屋院落打扫得干干净净,制作各种食品和糕点,为过节做准备。古尔邦节的清晨,塔塔尔族穆斯林要沐浴盛装,然后男子集聚于清真寺参加会礼,会礼时要向圣地麦加方向鞠躬、叩拜,阿訇要当众宣讲《古兰经》与“卧尔兹",最后大家相互拜会道安。会礼毕,要举行宰牲仪式,凡家境好一点的穆斯林都要宰杀一只羊或者牛与骆驼。所宰之牲畜肉要分为三份,一份留给自己家里的人,一份送给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宰牲典礼结束后,则开始进行访亲问友、馈赠礼品等社交活动。

圣纪节

圣纪节与古尔邦节、开斋节一样,被塔塔尔人与其他穆斯林并称为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是穆罕穆德的诞生日,为了纪念他而定此日为节日,据说穆罕穆德的逝世日也在这一天,故此该宗教节日又称为“圣忌”或“圣忌节”。每逢圣纪节,穆斯林都要举行集会、诵经、赞圣、聚餐与讲述穆罕默德生平轶事。有些地方还要举行长达一个月的圣会,将穆罕默德的诞生日与逝世日合在一起纪念。圣纪节期间,各清真寺院都精心修缮,装饰一新,此段时间清真寺张灯结彩,门庭若市。穆斯林要沐浴入寺,聆听阿訇讲经念诵,有的清真寺还要宰牛羊,设宴聚餐,并将牛肉、羊肉分为若干份,凡参加纪念活动者,每户一份,以弘扬伊斯兰教广施济众之美德。

诺劳孜节

塔塔尔族自古以来就有过诺劳孜节的传统,根据太阳历,每年开春时昼夜相等的这一天(公历3月21日)便是传统的新年,人们为了迎接新年和春天的到来就形成了过诺劳孜节的习惯。诺劳孜节是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以前就有的传统节日,“仅仅是季节更换节,并不带宗教色彩"。因为塔塔尔人大部分生活在地球偏北较寒冷地带,尽管春季到来冰雪开始融化,但天气依然较寒冷,人们无法在旷野庆祝诺鲁孜节,只好在家里过诺劳孜节。塔塔尔人在过节时,将冬天剩下的马肠、熏肉、奶疙瘩、干酪、谷粒等用大锅煮成诺劳孜饭(一种稠粥)与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共享,人们相互走亲访友欢度节日。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塔塔尔人都要到酒店、宴会厅聚会,他们身穿民族盛装,吟诗奏乐,载歌载舞,在欢声笑语中迎接新年和春天的到来。

萨班节

萨班节是塔塔尔族的传统民族节日。萨班节已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每年的6月22日是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同时正是夏至节气前后,处于春耕和接羔结束时期,正值牲畜长膘、庄稼成熟时节。此时举行庆祝活动,包含着欢庆丰收之意义。塔塔尔语“萨班”一词,意为“犁”,是塔塔尔族犁地的工具。所以一年一度的萨班节也称犁头节,相当于汉民族的春节。萨班节在塔塔尔族诸多的传统节日中是最受重视的节日之一,节日这天,男女身着节日服装,携带各种食品举行野餐,并唱歌、跳舞、进行体育活动。庆祝仪式在田边举行,主要活动有摔跤、攀高杆、对唱、跳舞、赛跑等。

文学艺术

文学

塔塔尔族自古以来文化传统深厚。17-19世纪,塔塔尔族文学进入到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影响较大的塔塔尔诗人有玛尔利亚·库里(17世纪末)、特兹伊米亚尼(1754-1834)、夏姆斯丁·翟基(1825-1865)等。这些诗人继承了塔塔尔文学传统的体裁,多以游记的形式进行写作。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宣扬自由民主思想,歌颂爱国主义,讽刺愚昧无知,受到群众的欢迎。19世纪末,塔塔尔文学的奠基人、诗人哈布杜拉·托卡依,在他的诗里,宣扬自由、解放的思想。其创作奠定了塔塔尔近现代文学的基础。

历史学方面,塔塔尔历史学家古尔邦哈里·海力迪(1846-1913)所著《东方全史》于1910年在喀山出版。该书共十二章,详细地阐述了哈萨克、乌孜别克、吉尔吉斯、蒙古(特别是准噶尔汗国部)等民族的起源和可汗世系;记述了新疆、中亚地区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以及许多天文地理知识;解释了中亚地区山川地名的来历。为研究新疆近代史、中亚社会历史、哈萨克历史、乌兹别克历史、吉尔吉斯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塔塔尔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幽默笑话、歌谣、诗歌等形式。塔塔尔族的神话有《图腾神话》《龙的神话》《狼的神话》《豹的神话》《阿勒甫保尔加神话》等,大都生反映了塔塔尔族的民族特点、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民族文化等。塔塔尔族的民间故事很多,如《皇帝与算命先生》《聪明的姑娘》《三姐妹》《聪明的牧人》等,这些故事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勇敢和机智,反映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及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塔塔尔族广为流传的传说有《保加尔汗国的传说》《喀山汗国的传说》,以及有关英雄的传说《阿里普巴什》《阿勒帕米什》等。英雄长篇小说《叶德盖》是以14世纪-15世纪金帐汗国衰落时期历史人物托合塔米什汗和其大臣叶德盖之间的冲突为故事情节创作的,同时期另一个历史人物阿克萨克铁木尔也贯穿其中。塔塔尔族民歌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具有民族特色。可分为劳动歌、情歌、习俗歌、游戏歌等。民歌一般由七音节或八音节组成,韵脚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此外,幽默笑话也就成为塔塔尔族民间文学又一特色,如《塑像出何主意》《牛犊不是鸡》《不是好汉》《小偷》《不要唤醒沉睡的狮子》等,内容诙谐,妙趣横生,常借一二个比喻,或讥讽社会上假、恶、丑,或道破伪善者的真面目,三言两语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舞蹈

塔塔尔族男女老少大都会跳舞。其舞蹈奔放、开朗、幽默,表现了塔塔尔人民风趣盎然、幽默滑稽的性格。塔塔尔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是头部、手臂、脚尖的运用。通过男子点脚尖、踢脚和两手插腰上下跳动,加上女子昂首、擦脚尖、旋转等动作的配合,使舞蹈色彩浓郁。通常男子上下跳动,女子拈绢飞速旋转使舞蹈达到高潮,这时大家伴以热情奔放的口哨声。塔塔尔族民间舞蹈很多,一般可分为劳作歌舞、节庆歌舞、婚礼歌舞和模拟歌舞等。

劳作歌舞有《农耕舞》《狩猎舞》和《放牧舞》等,反映了塔塔尔人的勤劳和智慧。节庆舞主要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踢踏舞》,它节奏鲜明、欢快热烈,表现了塔塔尔人的开朗豪爽性格。其基本动作特点是点脚尖、擦脚。男子以腿部动作为主,两手插腰上下跳动;女子则以腰和手的动作为主,大幅度地旋转与乐曲的节奏和谐统一。塔塔尔人民的婚礼习俗很讲究,在婚礼歌舞中,年轻人最爱唱最爱跳的是《艾皮拍》。《艾皮拍》的音乐结构短小精悍,节奏鲜明,悦耳动听。随着固定旋律,歌词可随意添加,表现塔塔尔族人民的热情豪放。此外,还有一些这些通过模拟动物、再现劳动生活及狩猎或战争场景的民间舞蹈,如《白天鹅》《骏马与马嚼子》等,经过提炼、夸张和美化,使模拟对象更加人格化,体现人的敬与畏、爱与恨、好与恶。

音乐

长期以来,塔塔尔族的民俗音乐广泛流传于维吾尔、哈萨克族、蒙古、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汉、回、达斡尔族、锡伯等兄弟民族中。塔塔尔民歌大致可分为歌舞曲和抒情歌曲两类,另外还有少量的劳动歌曲。歌舞曲是塔塔尔族民歌的主体,不仅数量多而且流传甚广。它节奏鲜明,旋律流畅,短小精悍,易于上口。速度由中速渐快,情绪热烈,表现了塔塔尔族热情豪放、活泼乐观的民族性格。成为现今新疆各民族青年联欢时必不可少的曲目。抒情歌曲在塔塔尔族民歌中为数不多,但却别具一格,其特点是节奏多变、速度徐缓。大量装饰音的使用,使其旋律优美多姿。塔塔尔民歌曲大多数有固定歌词,如《白天鹅抖动翅膀》《艾皮拍》《黑眼睛》等。民间歌曲的演唱在塔塔尔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每遇新友聚会、贵宾临门或喜庆节日之际,民间歌手都要演唱民歌,有独唱,也有合唱,常以手风琴、曼陀琳、小提琴吉他儿等西洋乐器伴奏。

塔塔尔族的乐器也丰富多彩,种类很多,制作精细。形成吹奏、拉弦、弹拨、打击等较为完备、表现性较强的乐器组合。流传较广,历史悠久的乐器有吹奏乐器二孔木笛,称为“孔”,还有钢片制成的口琴,称作“科比斯”。拉弦乐器有二弦琴和小提琴,二弦琴外形类似二胡,琴杆和琴身以兽骨镶嵌出美丽多样的民族图案,美观大方。弹拨乐器有曼陀琳、吉他儿等,另外还有手风琴、钢琴等西洋乐器等,都用作独奏和合奏。塔塔尔族乐器的音质响亮,音色轻柔优美,可以演奏各种旋律的曲调,富有民族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对一些乐器进行了改革,在改进音准,增加音量和音域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塔塔尔族还酷爱说唱,将说唱称为“吉尔”,或“吉尔拉”。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有喜庆集会,都可以听到“吉尔奇”(说唱者)的歌声。塔塔尔族的说唱具有独特的风格、乐律和主题。如《阿斯丽-亚尔》《鹅的翅膀》《萨尔曼志之岸》,其中《忧郁的少年》已成为全疆各民族都喜爱的共同节目。在新疆,塔塔尔说唱家喻户晓。

戏剧

塔塔尔族人民能说会唱,能歌善舞。他们在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音乐与诗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以演员的歌唱和表演为主,以器乐为辅助手段的塔塔尔歌剧,或称音乐戏剧。1932年,塔塔尔族剧团正式成立。剧团在塔城市乌鲁木齐市等地巡回演出,首次演出的剧目是《第一出话剧》,剧情主要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画面为主。除此以外,还有反映青年男女之间爱情生活的内容,讽刺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现象的内容,如《阿斯丽-亚尔》《灰色的稻谷》等。之后,该团体先后把《巴什玛格》《可爱的人》《哈里亚巴努》《打短工的艾合买提》等塔塔尔话剧搬上了舞台,受到各族群众的称赞。

起初,封建势力影响较大,反对男女同台演出。塔塔尔人从苏联引进剧本,并经过精心改编,通过舞台戏剧反映社会进步、男女平等的思想内容,以男女爱情为题材,揭露封建主义的罪恶,歌颂青年男女忠贞的爱情等。青年艺术家们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和剧中人物形象讽刺和抨击了封建势力。特别是塔塔尔族女青年登台演出,开创了新疆女性演出事业的先河。20世纪50年代,塔塔尔剧团的大部分演职人员成为各文艺团体的骨干力量。

工艺美术

彩绘与镂刻

彩绘和镂刻,在塔塔尔族的工艺美术中应用十分广泛。在寺院建筑的横梁、大门、柱子、木制天棚上都有彩绘装饰。用单线平涂彩绘,以天蓝色为底色,按图案要求,使用各种色彩,色彩对比强烈,鲜明艳丽。彩绘图案取材于各种花卉,并以并列、对称、交错、循环等手法构成。寺院建筑的门框、门扇、窗框、窗扇,大都有木刻。木刻使用的多是二方、四方连续的花卉纹样和几何图案。图案中的花卉草木纹样,极为复杂。雕刻的花卉,大多涂成白色的或红色的鲜花,在天蓝色、浅绿色等底色的衬托下,使色彩对比强烈,光彩夺目。还有镶嵌在门窗、柱子、天棚上的拼接花草,这是用本色的木条,按花卉纹样和几何图案拼接而成后,涂以颜色。这种雕花装饰,表现出自然淳朴之美。塔塔尔族传统的雕刻艺术,造型新颖,美观大方,融西方古典图案与伊斯兰教建筑风格为一体,十分独特。

建筑装饰

塔塔尔族的建筑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它可分为寺院和民间住宅两类风格。寺院的拱门、穹隆、塔楼和栅栏构成它外部轮廓的特点。室内的装饰艺术中主要是柱、梁、门、窗、天花板的雕刻和细致的彩画。以“奴格伊麦斯奇提”为名的乌鲁木齐市市南梁清真寺是塔塔尔族寺院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清真寺内的神——“麦合拉甫”居拜殿西方,另有木制楼梯形高座——“明拜尔”置于拜殿右角。“麦合拉甫”和“明拜尔”造型别致,繁复华丽,颇具特色,彩绘艺术高超。

居住在城市里的塔塔尔族,一家一户自成庭院。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住宅有伊宁市西侧的诺盖依库提城,城内塔塔尔族居民的庭院都是以砖木结构为主的长方形建筑。院内院外的墙壁粉刷得雪白,庭院大门门楣镂刻着塔塔尔族传统图案。院内除住房外,还配有厨房、库房、浴室、花池、果园、畜圈等。庭皮,以防漏雨或积雪融渗。房檐下用红砖或青砖装饰。用蓝砖或青砖砌成窗沿,棱形窗框上精刻着各种奇特的花卉。庭院内的住房,均为木制顶棚,油漆地板,以蓝色或淡黄色油漆为涂料,使室内生辉夺目。墙壁内外均用加有洋蓝、群青生石灰粉刷。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乃至北疆地区各大城市各少数民族居民的庭院建设,都仿照诺盖依库提城塔塔尔居民的庭院建造。

家具器物

塔塔尔族家中的家具器物也具有明显的工艺美术特征。塔塔尔人多使用精致的工艺铁床,铁床两头装饰着用铁条制成的各种花草图形,栏杆和床腿也做成各种形状,用墨绿色、棕色、蓝色油漆装饰。还有洗手壶和接水盆,塔塔尔族称作“库木干尼”和“替干奈”,带把洗手壶颈细长而肚大,有鹅颈形的壶嘴,壶上多镂刻、镶嵌花卉。花纹有各种样式,外框多用几何纹样或卷叶草纹,壶肚部分锤锻成羽条纹状。接水盆边宽肚小,中间带有轴或合页的盖,盖上镂有花纹,还有些菱形孔,水由孔流入,壶高盆低,相配套,是餐前、做礼拜前净手必用的器皿。塔塔尔族的木柜有大立柜和角柜之分,都以木材作原料精制而成,朴实大方。柜框上雕刻有各种花卉草木,外涂油漆,艳丽华美,装饰性很强。角柜还有用玻璃制成的,立体感很强。柜内搁置着艺术品和化妆品。此外,还有沙发、桌子、木箱、乐器等,都体现了塔塔尔族独具特色的工艺审美。

刺绣

塔塔尔族的民间刺绣工艺品,是独具民族风格的工艺美术品之一。心灵手巧的塔塔尔族妇女是刺绣的能工巧匠,她们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的花卉,在写实的基础上,通过高度的艺术提炼,概括、夸张,形成为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强烈民族情趣的图案。常见的图案多为各种花卉草木的造型,并大量运用几何图纹,使图案更富有变化。塔塔尔族民间刺绣的工艺方法可分为:丝线平绣、丝线结绣、“十”字花绣、“米”字花绣、钩花刺绣、挑花刺绣、串珠片绣等。一般在帽子、头巾、枕巾、手帕、床单、桌布、被罩、门帘、窗帘、布幔、领口、袖口、衣襟上刺绣各种花卉草木,结构大方,色泽明快,形象逼真,给人以清秀美丽之感。

体育活动

赛马

赛马是塔塔尔族人民喜爱的传统娱乐和体育活动。他们通常在比赛活动开始前几个月前就要挑选和训练参加比赛的马匹。赛马有赛走马和赛奔马两种形式。赛走马是比马的速度、耐力,骑手要有高超的骑术,使马走的快捷、稳健、姿势优美。为了保持马匹正确的走姿,骑手多为体重较重的中青年人。赛奔马是比速度,在一定的距离内,骑手以精湛的技艺策马飞跑,以先抵达终点者取胜。现在,这种速度赛马骑手多为少年男子,一般是体重较轻的10岁左右儿童。赛马场,一般为平坦的大草场,终点设在指挥台前。赛前,领队带领骑手绕场两周,同观众见面。骑手一般会精心打扮参赛马匹,如鬃毛编成辫子,扎上鲜艳的绸带,马尾打结卷起等。奔马一般不备鞍,走马一定要备鞍。比赛结束后,取得名次的骑手依次排列于指挥台前受奖。按塔塔尔人的习惯,获得第一名者,享有很高的荣誉。赛马胜者可以获取大小不等的牲畜,获奖马匹披红戴花。

赛跳跑

赛跳跑,也称为赛跑,是塔塔尔族民间开展最为普遍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每逢节假日,塔塔尔人在组织此项活动时,让参加比赛者在腿上绑着一个小沙袋,口中衔着一把小匙子,匙内放着一枚生鸡蛋,比赛开始前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运动员们凭借各自的咬合力和平衡力开始一定距离内限时赛跑,鸡蛋没有落地、最先跑到目的地为优胜,并加以重奖。为了使此项目更加富有趣味,他们还想出许多新招式,比如让男女各让男女各提两桶水,或各端两碗水跑,以不洒出水来,并且先到达目的地者为优胜。赛跳跑是一种集体能、灵巧、毅力于一体的比赛项目。简单易行,男女老幼皆可参加,深受塔塔尔族人的喜爱。

击木

击木又叫“嘎里特克”,最早是塔塔尔人于1851年从俄罗斯引进伊宁市的。器具均为木制,分小木柱和击木棒。木柱长18cm,直径约5cm,共10根,每队5根,击木棒长80cm,一头直径约7cm,另一头直径约5cm。每两根击木棒编一个号,每个队员配备两根同号棒。比赛分甲乙两队进行,每队人数相等,可单数亦可双数。比赛开始,甲方队员依次从乙方摆木区初击线后面向本方摆木区内摆成圆形的小木柱掷击。掷击时,只要将任何一个小木柱击出摆木区外,即可移至中线处继续掷击,直至将其余小木柱击出摆木区外,然后再另摆一个图形,再从初击线处开始掷击。先击完所商定的某一种图形的队或人,就算获胜。

爬竿

爬竿比赛也是塔塔尔族喜闻乐见的体育游艺项目。在比赛场上,同时竖着几根涂有肥皂的木竿,杆顶挂上鲜花或纸扎彩花。待裁判一声令下,参赛者争先恐后顺着光滑的木竿攀援而上。谁要是能以最快的速度爬到竿顶,并摘走鲜花,谁就获胜,并会获得彩花及塔塔尔姑娘的爱慕。这个项目的参赛者多为青年男子,他们在各自拉拉队的加油声和观众的欢呼声中奋力上爬,由于杆太滑,十分费力,有的不小心还要向下滑落,引起人们的阵阵哄笑。

民族医药

在牧区,塔塔尔族民间有许多被称为“叶敏奇”的民间骨科医士,他们具有独特医术,若有人骨折或脱臼,通过他们按摩复位骨骼后,再用马驹油包扎患处,不久就能恢复健康。还有一些民间医士有许多治疗疾病的绝招儿,如通过导汗疗法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伤寒、感冒等疾病。其方法是让病人裹着新鲜羊皮或马皮躺下出汗,或用烤火笼治病,疗效均不错。

天山北麓、阿尔泰山、塔尔巴哈台山和伊犁河流域,盛产珍贵的医药原料。其中,生长在冰峰雪岭上的雪莲花最为著名。雪莲种类繁多,除了新疆天山雪莲外,还有水母雪莲、毛头雪莲、绵头雪莲、西藏雪莲等。被称为“圣人草”“高山玫瑰”的雪莲,是一种通经活血、暖宫散淤、祛风胜湿、强筋助阳之良药,并能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月经失调、肺寒咳嗽与麻疹等疾病,受塔塔尔医生的特别青睐,并视其为圣洁的化身。天山、阿尔泰山等山坡上,还生长着五彩缤纷的贝母花与灿若繁星的赤芍。塔塔尔医师利用贝母治疗肺结核十二指肠溃疡,贝母还具有止咳化痰、清肺解毒之功效。赤芍也是治疗地方常见病的草药。塔塔尔人中享有“地下贝母宝,坡上赤芍草”的民谚。

在草药中,塔塔尔医师深知阿魏属的药用价值。早在唐朝《新修本草》中就有“阿魏出昆仑山脉”的记载。此药材含芳香油、树脂、树胶、阿魏酸、法尼弗醇等,有着理气消肿、活血消疲、祛痰和兴奋神经之神奇功效。另外在荒漠梭梭多枝柽柳根上生长着一种叫大蓉或称肉苁蓉寄生植物,也备受塔塔尔医师的重视。它内含许多药用物质,主治"五劳七伤,养五脏,强阳,益精气"。戈壁大漠中还生长着甘草、大黄、锁阳麻黄等常用草药。丘陵草原上则有蒲公英、洋金花、车前、款东花、元胡、薄荷、艾蒿等药用植物。塔塔尔医师多是利用这些草药为人们治病。他们不仅会用百草入药,还善于掌握动物药用效能。新疆特产—马鹿浑身上下都是药宝,如鹿肉、鹿皮、鹿筋、鹿尾、鹿鞭、鹿血等都是营养价值很高的滋补品。鹿茸与鹿角更是名贵药材,塔塔尔医师用鹿茸等制成药剂给病人服用,用来益血填精,强身健脑,防止各种身体虚弱症。

近现代发展

从新疆解放至“文化大革命”前,各级党政军部门特别是比较重要的行政部门,都有塔塔尔族的领导干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塔塔尔族居住地区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家机关中,都有塔塔尔族的代表参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新疆代表团的成员中,新疆代表共有54名,其中塔塔尔族代表20名。据统计,“文化大革命”前,新疆厅局级领导干部中塔塔尔族干部有17名,省级、军级领导干部2名。在各级政府机关、厂矿企业工作的塔塔尔族干部已有200多人,他们充分行使着当家做主的权利。随着社会的改革,塔塔尔族贫苦农、牧民和手工业者摆脱了封建剥削和压迫。在多民族聚居的新疆,塔塔尔族人民在政治上享受到平等的权利。

此外,塔塔尔族的文化事业也得到了有效组织和发展。如198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塔尔文化研究会成立。该会会员是工作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乌鲁木齐市党政机关的塔塔尔族干部,科研部门的塔塔尔族专家,各大学的塔塔尔族教授、副教授、讲师,各中小学的塔塔尔族教师,各大医院的塔塔尔族医生和医务人员,还有塔塔尔族的科技人员等。1988年,塔城地区塔塔尔文化研究会成立。该会源自早年的“塔塔尔文化促进会”,承载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担负着发展本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1989年,又成立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塔尔文化研究会。

1989年7月,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民族乡正式成立,这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塔塔尔民族乡。该乡位于303省道乌奇公路两侧,介于奇台县和吉木萨尔县之间,距离奇台县城西南23公里处是乡政府所在地,也是农牧民的主要居住区,是本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泉塔塔尔族乡由塔塔尔、哈萨克、汉、维吾尔、回、蒙古等8个民族组成,塔塔尔族人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全乡总面积1400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162.4万亩,分为南山山区和大泉湖平原区两个区域。全乡辖7个自然村,其中牧业村4个,农业村3个。大泉塔塔尔族乡南靠天山,北临沙漠,东西开阔,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特征,种植业生产属一年一熟地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甜菜油料大麦等。

多年来,各级政府都很重视塔塔尔民族乡的发展,从水利、人畜饮水、品种改良、牧民定居、中低产田改造、中小学建设、卫生所建设、广播电视建设、乡村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扶持。1984年,大泉塔塔尔族乡中心学校成立,现有3个分校,在校生320人,分属塔塔尔、哈萨克、维吾尔、回、汉、乌孜别克族6个民族。全校21个教学班,教职工78名,图书馆藏书2954册。1989年,大泉塔塔尔民族乡卫生院成立,下设村级卫生室4个,主动为农牧民上门服务,解决了农牧民看病吃药难的问题。

近年来,大泉塔塔尔族乡紧紧抓住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农业稳乡、牧业强乡、二三产业富乡”的经济发展战略,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畜牧业,全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牧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参考资料

第七次中国人口普查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23-03-24

概况.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