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
丝,又称刻丝、剋丝、克丝,是一种运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织出的中国传统丝织品。缂丝的“通经断纬”是以本色经丝,挣于木机之上;以手工把各色纬丝按花纹轮廓,一小块一小块地织成平纹的花样。因为是用小梭子按花纹轮廓分块制织的,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当花纹轮廓碰到垂直线的时候,就留有断痕,承空而看,似尖刀刻镂一般。缂丝作品结构严谨、图案精美,所需技术高超、时间持久,素来有“织中之圣”“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
缂织起源于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的西域,即今属新疆的回鹘地区,缂织技术传入中国,大体源于汉晋时期丝绸之路传来的西域缂毛工艺。隋唐时期,传统的缂毛工艺经过中原巧匠本土化的改良,逐渐形成了富有本土特色的缂丝花样。两宋时期,缂丝技艺发展到已日臻成熟,在实用性缂丝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以缂丝工艺织造卷轴绘画为主的观赏性缂丝。元代继承了宋代缂制佛像的传统,并形成了缂制帝王后妃祖先像的新风。明代时缂丝用途已经非常广泛,不但用于帝王贵族的服装,也用于书画装裱,缂丝业的中心集中到了北京宫廷和苏州市民间。清代时缂丝已逐渐成为宫廷垄断的产品,多用于昂贵的服饰制作中,其中以“龙袍”最甚。缂丝的织造有着精密复杂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织造技法,能够缂织各式装饰图案,也能缂织人物、风景、花草虫鱼、毛走兽、名人书法等。还可以依据设计的裁制外形及大小尺寸,随意缂织,小如荷包、书签,大如巨幅围屏、壁挂,长如长卷画轴;外形变化如袍、裙、鞋、帽、袜、桌围、椅披、坐垫、围幔、各式香囊、宫扇等均可制织。缂丝有定州市缂丝和苏州市缂丝,在技术上分传统缂丝和现代缂丝,用途上分为实用类缂丝和观赏类缂丝。因其历史悠久,应用广泛,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随着清朝的覆灭和资本主义市场的涌入,缂丝业遭遇冲击。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市地区先后成立了各种缂丝小组、研究所,缂丝技术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随着中原地区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传统手工艺的缂丝业又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在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与保护下,以及专家学者的倾力研究,缂丝文化技艺在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项目。“苏州市缂丝织造工艺”和“定州市缂丝织造技艺”分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由王金山、马惠娟等代表性传承人将缂丝技艺进行传承和发扬。在“非遗”日益受到重视之际,缂丝织造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也在不断发挥着经济、文化与艺术价值。缂丝逐渐成为部分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原地区新的文化符号以及中国艺术成长史上的重要一环。
名称由来
关于“缂丝”这一名称,宋代庄绰《鸡肋篇》写作“刻丝”:“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挣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纹,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宋代洪皓《松漠纪闻》写作“剋丝”,明朝张习志为南宋的朱克柔《缂丝牡丹》作题跋写作“克丝”,明代谷应泰《博物要览》记宋锦名目也写作“克丝”。明代汪汲《事物原会》引《名义考》云:“克、剋、刻三字皆读此音。缂丝之‘缂’当作缂是也。”按“缂”字的含意,《玉篇》和《广韵》都释为“织纬”之意,这从缂丝制织时以小梭织纬,成品只显露纬丝不露经丝的特点来讲的;至于刻丝之“刻”,显然是因织物“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来写的;剋丝之“剋”,可以释为以纬剋经,与“缂”同义;克丝之“克”,则与“剋”字相通。“缂、刻、剋、克”四字同音,都可以相通,今据《名义考》统一定名为“缂丝”。
“缂丝”是指一种丝织美术工艺品种的专用名词,它是以本色经丝,挣于木机之上;以手工把各色纬丝按花纹轮廓,一小块一小块地织成平纹的花样。因为是用小梭子按花纹轮廓分块制织的,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当花纹轮廓碰到垂直线的时候,就留有断痕,承空而看,似尖刀刻镂一般。这就是通常讲的“通经断纬”。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花纹与花纹之间、丝线与丝线之间会有不相连的断痕,悬空背光看上去呈现出小口和断痕,“缂丝”便由此得名。
发展历史
起源
学术界关于缂丝的起源与传播问题尚存争论,根据现有文物和可考史料推测缂丝的大概产生时间主要有两种:缂丝的织造工艺“通经断纬”产生于汉魏之间;而缂丝这种丝物品于唐朝时期出现。
缂丝在工艺和技法方面源于西域缂毛。早在汉魏时期,西域已有“通经断纬”的缂毛织物,就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来讲,1959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巴楚西南脱库孜来古城相当于北朝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一块用“通经断纬”织法织成的“红地宝相花缂毛”残片;英国马尔克·斯坦因从中国新疆盗掘的汉、南北朝时期文物中,也发现过两片用这种织法织成的毛织物,一片是希腊作风的毛织人像,一片是北朝作风的横条蔓草动物纹毛织物。此外,还有新疆和田山普拉出土的马人纹缂毛、近年在新疆克里雅河遗址出土的兽头纹缂毛绨、营盘墓地出土的立鸟纹缂毛等。有的缂毛织物的纹样具有十分明显的西亚风格,如新疆和田山普拉出土的彩色缂毛裤的人马图案。这种缘自地中海沿岸地区的神话,经西亚传入西域,可以证明中国缂毛与西亚缂毛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通经断纬技术从此传入中国。
目前已知最早的缂丝为唐时的作品,它们基本发现在中国的西北,应当主要出自当地少数民族织工的梭下,其花纹配色往往很“洋”,西方缂毛的影响依稀可辨。如日本大谷探险队在中国新疆发掘了唐朝的葡萄卷草纹缂丝残片,还有在日本正仓院保存着几件从奈良时代传下来的唐代缂丝残片,其中有一件忍冬莲花对兽纹緙丝,緙工纯熟,线条流利,纹样生动。1973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又发现了一条唐代的几何菱纹缂丝带。从这些实物资料来作判断,如果在唐以前那种“通经断纬”的织法还仅见于毛织品的话,至晚到唐代这种技术就被用在丝织物上,形成了日后千古流传的缂丝。
缂丝在原料准备阶段的工艺来源于中原地区的丝纺工艺,缂丝的原料主要是桑蚕丝,光滑度高,精致、细腻。在缂丝传播过程中,唐朝迁居西域的回鹘人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的迁徙将缂织工艺传播到中原地区,并将丝纺工艺和缂毛工艺进行融合、创造,形成中原地区的缂丝工艺。洪皓《松漠纪闻》记载了回鹘民族在宋代由于战乱向内地迁徙,与胡汉民杂居或同化,回鹘人当时能织棉布(兜罗绵)、毛织品(毛、斜褐)、各种丝织品(绒锦、注丝、熟绫、线罗、熟锦)及以五色丝线织成华丽的剋丝袍。缂丝首先在定州市兴起,庄绰《鸡肋篇》将定州缂丝的工艺特点描述得很具体,并且还说到了缂丝已作为妇女的衣料,缂丝的技巧水平很高,“虽作百花使不相类亦可”。从《松漠纪闻》和《鸡肋篇》的记载,可知北宋末南宋初河北燕山地区和定州地区缂丝工艺均已受到重视。
发展
唐代
唐代缂丝因工艺仍有局限性,只能织造小型几何花纹的条带实用品。此时的缂丝多符合唐人艳丽尚色装饰的喜好,以明快的宝蓝、胭脂、明黄、汁绿等色彩织造宝相花、海石榴、忍冬花等吉祥花卉纹样。大英博物馆现存马尔克·斯坦因从敦煌藏经洞带走的唐代遗物中就有缂丝八宝带残件,现存18.5厘米,宽仅有1.5厘米,其以退晕的色彩组合方式在蓝色底子上缂织黄绿色宝相花图案。从出土的报告来看,这件缂丝八宝带原为藏经洞经卷外的捆扎带。此时缂丝的另一类用途是做腰带使用,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阿斯塔纳墓地出土的彩绘木胎舞蹈女俑,穿着唐朝襦裙外罩团鸟纹锦半臂,半臂下的腰部系有一条长8.5厘米、宽1厘米的缂丝腰带,这条腰带与缂丝八宝带风格相同,也是以黄色底缂织蓝绿两色的宝相花纹。
宋代
宋代缂丝的织造原理虽然与唐代相同,但花样更趋复杂、门幅明显加宽。北宋时期的缂丝以定州市的制品最佳,而以宣和时制作最盛,图案纹路、做工手法对称工整却又富于变化。现存宋代实用性缂丝以今藏辽宁省博物馆的北宋缂丝《紫鸾鹊谱》轴为个中翘楚,通幅以繁复的花叶走兽纹样装饰,工艺上多采用绕缂、搭缂一类的早期技法。画面由上而下对称分布鸭、印度寿带、鹦鹉、孔雀、练鹊、益鸟等珍禽,其间以各色花卉填充画面留白处,使得整幅缂丝作品布局圆满,画面喜庆丰盈。《宋缂丝紫鸾鹊谱》高达132厘米,幅宽达55.6厘米,是现今所存宋缂丝中尺幅最大、画幅题材最为完整的一件神品,图案循环达到两个完整的组合单位。从这件作品来看,北宋的缂丝已长于制作花迴较大的匹料,所作产品以实用品为主。
据史料记载,缂丝本来是北方工艺,但是南宋时期,皇家南渡,众多富商巨贾、官宦人家和文人墨客随之南迁,这一重大变动将缂丝技术带去南方大地——苏淞地区。加上南方盛产的蚕丝纤维长、强度高、弹性好,适用于缂丝工艺,也为当时的缂丝工匠所喜爱,所以缂丝的生产中心逐渐转向江南。在宋徽宗的大力推崇和宋体院画的兴起下,一部分缂丝开始向纯欣赏的仿名人书画方向发展,用通经断纬织出用笔细腻、色彩多变的中国书画,融经纬与画面为一体。缂丝的功能也因此发生转变,在实用性缂丝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以缂丝工艺织造卷轴绘画的新风尚,此类制品较实用性缂丝更具艺术性,故名作“镂绘”。缂丝是单层平纹织物,具有双面显花、色彩相同、方向相反、可两面观赏的特点。宋缂丝相较于隋唐时期的缂丝幅宽大小已不再受限,可根据需要定制不同幅宽的缂丝织布机,既能生产5厘米以下的带,也可织造1米以上的横幅大件。
宋代的缂丝技术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作花鸟禽兽状”的程度,当时已形成结、、勾、戗等基本技法,还创造出渗和戗、长短戗、构缂、平缂、子母经等技法。朱克柔的《莲塘乳鸭图》技法高超,使今人为之兴叹。据苏州缂丝工艺美术师王金山在《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中分析,图中仅雄鸭就用了多种戗、掼、结、勾技法,包括长短戗、批梭法镶色、不规则的木梳戗、套色掼;结、掼、勾勒或辟丝勾等。这些高超的织造技术使得宋代大为兴盛的诗词歌赋都可转变为书画的形式,进而巧妙地在织物上呈现,画中的水墨晕染效果在缂丝制品中仍旧能够复现。这个时期缂丝作品的主要特征是以临摹名人字画为主。表现出“书画织物化”或“织物书画化”的特征。从南宋开始,中国缂丝生产大体沿着实用品、欣赏品两个方向发展,而欣赏品生产日趋繁荣,并沿革至今。
元代
到了蒙古时期和元初,蒙古贵族更喜欢实用的缂丝而不是欣赏品,所以当时的缂丝曾回到实用品为主的轨道上来。到元代中期,缂制欣赏品的技艺已见衰退。但到元代后期,在汉文化的熏陶下,元代上层社会的喜好有所变化,宫中的缂丝也有很大进步,如缂丝扇面已经再现了南宋风貌。但元代继承了宋代缂制佛像的传统,并形成了缂制帝王后妃祖先像的新风。此时人们崇尚黄金,缂丝工艺也受此影响在缂丝中掺大量金线,从而创新出赤圆金和淡圆金两种缂金线,每根丝线的细度只有0.2毫米,每厘米内缂织的圆金线多达96根。从这一角度说,元朝时期的缂丝工艺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这也成为元代缂丝织品的一大特色。
明代
明朝经过两百余年的经营,中晚期的经济已然达到封建社会的高峰,手工业十分发达,丝织和缂丝都有长足的进步。当时的缂丝用途已经非常广泛,不但用于帝王贵族的服装,也用于书画装裱,当然也少不了缂制名家的书画。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被弹劾,从他家中查抄的缂丝画轴就达数十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明代缂丝多件,其中的《瑶池献寿图》是名匠朱良栋的作品,还有根据仇英作品缂制的《水阁鸣禽图》,纤细淡雅,堪称精品。而北京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的缂丝龙袍,大多用金线缂制,团龙图案则用孔雀毛捻成线缂制,极为华贵。这时期缂丝业的中心集中到了北京宫廷和苏州市民间。
清代
清代是工艺美术集大成的时代,缂丝技法也有提高,除实用品外还生产了许多长宽近两丈的大型作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缂丝李白夜宴桃李图》,以宫廷画家冷枚的绘画为稿本织造,内容和尺寸基本相同。缂法比较简单,主要用平织和勾织两种,缂织精细。除树石楼阁和人物衣饰轮廓外,椅子、服装等细部花纹,织画并用。织造精工,绘制细腻,为清代中后期观赏性缂丝的代表作。此时的缂丝技法也有所创新,织品类型越发多样,用料越发丰富,缂丝与刺绣、绘画等其他工艺进行融合,这使得缂丝织品的图案更加富有艺术表现力。缂丝业在明清时期多用于皇家,并逐渐成为宫廷垄断的产品,多用于昂贵的服饰制作中,其中以“龙袍”最甚,在制作中除了用到生丝和熟丝线外,还辅以金银线和孔雀羽毛,其制作难度提升。“江南三织造”代表中国当时缂丝技艺最高水平才能够拥有这般技术。
衰落与复兴
随着清朝的覆灭和外国资本主义市场的涌入,曾经彰显皇家体面与奢华的缂丝业也遭遇冲击。虽然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市时期,专设官员主管织造缂丝锦缎事,由此提高了当时社会对于缂丝技术和手工艺术的重视。但是因战乱时期缂丝技术从业者减少、缂丝作品市场缩减、缂丝工艺技术也因此下滑,逐渐呈现颓势。清代时,苏州市西郊太湖边农民以缂丝为副业。民国以后,苏州缂丝集中在郊区陆墓、蠡口、东渚一带,也是农民的副业,但此时缂丝可以远销意大利、法国、美国。抗战期间,缂丝几乎都销往日本,有和服腰带、袍服、册页,因为价格低,产品质量下降。抗战结束,缂丝失去了销路。所以到新中国成立初,苏州乃至中国全国已无缂丝生产,苏州的缂丝艺人都靠种田谋生。
新中原地区成立之前,中国缂丝已经呈现发展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重视、政策帮扶下,苏州市地区先后成立了缂丝刺绣小组、刺绣合作社,后又成立刺绣研究所,缂丝技术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除了日本向中原地区缂丝厂订购大量的和服腰带和高档袈裟,缂丝还作为国礼被赠送给各国领导人,以表心意的同时使缂丝走出国门,宣讲中国文化,这些都为中国缂丝业的繁荣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生产工艺
织机、工具和原料
缂丝作为中国一种古老的丝织品种,也是最原始的纯手工织造的纺织工艺。制作过程中需要一台平纹织机和一些辅助工具。
织机:织机是最简单的水平式平纹织机,从古至今,缂丝工艺中所使用的织机基本保持原貌。现在苏州市地区所使用的缂丝机也仍然是织机中最简单的一种平纹织机。
辅助工具有:拨子、梭子、移筒、竹、毛笔、撑样杆和撑样板、镜子和剪刀。拨子是打纬工具,呈梳子状,因为缂丝不是通幅,而是采用局部挖花织造,所以在挖花部分不能使用竹筘打紧,而是用梳子状拨子打紧;梭子则是穿纬线时使用的工具,因为缂丝采用局部挖花,所以不能使用织绫锦用的大梭子,而是使用木制小梭;移筒是装色线的竹管;竹筘是穿经线使用的工具,用来控制织物经密,并把纬线推向织口;毛笔用来画样;撑样杆和撑样板是在画样时托画稿用;镜子放在经线下面,用来随时查看织造状况;剪刀则用来修剪绒毛。
缂丝织造原料主要是丝线。缂丝与其他织物有所不同的是,缂丝的经线贯穿始终,但是纬线却无需贯穿整个作品,而是根据经线上描摹的颜色和图形轮廓将不同颜色的纬线局部织入。而且不同于普通织物以一种丝线编制完成整个作品,缂丝丝线有生丝和熟丝之分,亦有素色丝线和彩色丝线之分,以素色生丝作为经线,彩色熟丝作为纬线,在纬线通过的位置上不断变换彩线缂织,即为“通经断纬”。纬线采用的是经过练染加工比经线粗的丝线,可分为绒线、合花线、劈线,绒线是精练的并合丝线,使用最普遍,合花线是将不同色彩的丝线并成一股丝线,用来表现色彩的自然变化,劈线是把一股丝线再劈成若干股,用于表现细部线条。纬线除了丝线外,还有金线、孔雀羽线、麻线和毛线。
生产工艺流程
传统的缂丝工艺流程有12道工序:落经线、牵经线、上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挑交(经)、打翻头、箸踏脚棒、梳经面、画样、配线、摇线、缂织、修毛头。
织造技法
缂丝是纯手工制作,手工穿梭,穿梭后一手将拨子在纬线上均匀的拨,另一手将线条轻轻按捺,逐渐放松使纬线成为曲线,要穿一梭拨一梭,拨好了再穿梭,两手交替穿梭。穿梭时不能跳梭,不能夹底梭,拉线条要不松不紧,避免穿紧梭,拨纬线要结实、均匀、不稀边、不拉经,边线要整齐,线条要平而直,这些都是基本技巧。
早期的缂织技法比较简单,汉代至唐朝缂丝织物较为粗犷,技法基本以平缂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材料运用的广泛,各朝代的缂丝工匠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了丰富多变的缂丝技法,现代缂丝传承了古代缂丝的技法,常用的技法有:平缂、结、掼、勾、戗、绕、盘梭、子母经、压样梭、压帘梭、芦菲片、笃门闩、削梭、木梳戗、包心戗、凤尾戗等,其中结、掼、勾、戗为基本技法。
缂丝的晕色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三蓝缂法、水墨缂法和三金缂法。第一种是在浅色地上用深蓝、品蓝、月白这三种颜色退晕,由此戗缂成各种花纹图样;第二种同样是在浅色地上,用黑色、深灰、浅灰三色来退晕戗缂;第三种有别于前两种的是在深色地上来用赤圆金、淡圆金和银色来捻金银线,增加成品的明亮度,使花纹呈现出熠生辉的效果。
织物特点
缂丝织物的结构遵循“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的原则;具有通经回纬、纬丝显花、正反面相同、幅宽大小不限等特点。
通经回纬:缂丝整个织造过程中,经线贯穿始终,但是纬线并不贯穿始终,而是依照图案轮廓、色彩,分区、分块、分段地织纬。由于花纹的边缘纬线向相反方向用力,所以会产生缝隙,致使花纹轮廓清楚明显,如同雕刻。
纬线显花:缂丝织造中每投一根纬线,都用拨子把纬线打紧,使纬线完全覆盖经线,所以看不到经线,完全由纬线显花。
正反面相同:缂丝成品中正反两面均看不到线头,线头被织造者用小拨子细致藏于上下纬线之中,整体看去,两面花纹、色彩相同,方向相反。
幅宽大小不限:缂丝的幅宽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可以是几厘米的窄带,也可以是长达上百厘米的横幅。
缂丝分类
地区分类
定州缂丝
定州缂丝最初开始于宋代,仍旧采用“通经断纬”的传统织法,织造过程中粗细杂用,乘空观之如雕镂之像,曾于蜀锦、苏绣并称为“中国三大工艺名品”的千年瑰宝。早在两汉缂丝刚刚兴起时期,到两宋缂丝技艺发展兴盛时期,河北省就是中国丝纺织业中最辉煌、最文明、最繁荣的地方之一。现有史料记载内容也证明了北宋丝织品“河北定州市所制最佳”,定州缂丝“宣和制作最盛”这一说法。缂丝因最早时候以定州缂丝最富盛名,因此被称为“定州缂丝”,在中国丝绸艺术史上,也是定州缂丝最先被称为“织中之圣”,而且在进贡给皇家的丝纺织品中、最华美、最精细、最富丽的便是“定州缂丝”。定州缂丝在宋代以沈子蕃的技艺、作品最为闻名,他在定州传承、发扬已掌握的缂丝技艺,北宋缂丝工艺的文化巅峰也随之而来,成为该时代中国丝绸之路工匠技艺的一个文化标志。
苏州缂丝
苏州缂丝是苏州市六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南宋时期苏州的缂丝作品多以山水河流、虫鱼鸟兽为范本进行创作,工艺细密、精巧绝伦,颇具苏州当地特色,其雅典秀美的风格至今仍有延续,历史上也有“北有定州,南有吴江区”之说。元代丝料中掺有金丝以为天皇贵胄、官宦世家制作袍服,明代时国力富强,摹缂名人书画又再次兴起,至明末时期,苏州张花村便呈现出缂机与工匠家家户户皆有的盛景。清代缂丝主要为皇家用品,使用缂丝的物品种类繁多、篇幅颇大,苏州织造局也创作出不少的缂丝织品,但是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缂丝衰落,即便是进入现代市场经济后,由于缂丝的特殊性、小众性和昂贵性也使得缂丝并没有大幅生产,但是在非遗政策的保护下,苏州缂丝有一定程度上的复兴与壮大。苏州市缂丝画也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技术分类
传统缂丝
传统缂丝可分为四类,即“本缂丝”“明缂丝”“缂丝”和“引箔缂丝”。“本缂丝”作为古老的缂丝品种,被苏州缂丝工匠称为“大缂”,一般是由二十丝经线、三十丝纬线织造,质地相对较厚,表面呈瓦棱状肌理,有高贵优雅的特点,适合做装饰点缀用;“明缂丝”被苏州缂丝工匠称为“小缂”,一般用六丝经线、十六丝纬线织造,质地柔软、轻盈,被历代皇家选用制作龙袍或被用来临摹书画;“絽缂丝”在横向上有规律地形成缝隙,但是纵向相连,产生镂空效果,质地柔软、透气透光;“引箔缂丝”是指将不到2毫米宽的箔纸按照一定规律通过纬线编入织物中,呈现出流光溢彩的效果。
现代缂丝
“紫峰缂丝”“雕镂缂丝”和“丝绒缂丝”等其他种类的缂丝也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被开发出来。“紫峰缂丝”的经线,是1992年由“吴县缂丝厂”研发出的,名字源自“日本紫峰公司”。它选用的是特殊的没有捻度的生丝,这样制作出来的缂丝材质如蝉翼一般轻薄,整幅画作的图案若隐若现,极为精美。“雕镂缂丝”是1990年代在南通地区研制而出,顾名思义,雕镂缂丝有着镂空的效果,是由絽缂丝演变而来,但是在絽缂丝的基础上,缂丝镂空花纹更加多样、镂空大小更富变化,观赏性极高;“丝绒缂丝”源于古代西域的“缂毛”,是丝绒毯工艺与缂丝技艺结合而成,除了常见的羊毛外,还采用各种动物的毛发以及羽翼为原料。
用途分类
实用类缂丝
实用类缂丝包括服装、靴子、护膝、腰带、围巾、帽子、围裙、钱包、靠垫等,缂丝出现以来以日用类为主,随着宋朝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才慢慢向观赏类转变,清朝皇帝的黄袍、新中国成立初期日本进购的袈裟腰带都是日用类缂丝的代表。缂丝最初的用途应是作日用品,如衣服、靠垫、台毯等。由于织造技术的限制,缂丝刚出现时,多用来制作一些窄幅的物品。例如唐朝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几何纹缂丝带,就是舞俑的束腰带,带宽1厘米、长9.5厘米。作为服装用料,缂丝常以织成的形式出现,制成鞋、帽等小物。
辽墓中出土有缂丝凤纹靴、缂金水波地荷花摩羯纹绵帽等,缂丝凤纹靴每片用五彩丝线缂织相对的凤凰和卷草纹样。凤凰翅膀苍劲有力,凤尾飘逸舒展,使得整只凤凰栩栩如生。缂功精湛,凤凰头部和翅膀等主要部位均用捻金线缂织,应为皇家之物。
元代服用品上缂丝的用量开始增多,据文献记载,缂丝整匹生产,裁为衣衾。元代袍服喜用云肩装饰,缂丝也是用料之一。另外,元代的缂丝制扇十分流行。缂丝扇面源于宋代书画扇面。因其工艺精巧,风格雅致而为士大夫阶层所钟爱。下图所示的元代的缂丝牡丹团扇,局部使用捻金线勾勒轮廓,叶脉以双线勾勒,花瓣以单线勾勒,使其既轮廓鲜明,又显得华贵富丽。
明清时期,实用性缂丝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缂丝用来制作皇室和皇族袍服以及被褥、靠垫、荷包、眼镜袋等。由于缂丝极尽名匠心血,所以一件袍服可能需要数位织匠耗费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袍料用捻金线织龙,用五彩丝线织八宝、流云。色彩富丽堂皇,金碧辉煌,是最奢侈的缂丝实用品。
观赏类缂丝
由于缂丝惟妙惟肖,因而常常被用来摹织书画,这类缂丝通常被视为书画的衍生品类,归入艺术品的范畴。在明代严嵩的抄家清册《天水冰山录》和清代内府书画收藏著录《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中,缂丝是与书画并题的。按其功用,作为艺术品的缂丝可分作两类:作为供奉的宗教美术品和用作欣赏的书画摹缂。
宗教美术品大都为缂佛像、经卷等。较早的有辽宁省博物馆藏五代十国缂丝《金刚经》卷,青地,黄色丝线缂字,白色隔栏,字体工整清晰。西夏黑水城遗址也出土了缂丝唐卡和一些小件,最为著名的是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缂丝《绿度母像》,另有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缂丝《大黑天》唐卡等。宋元也有不少缂丝唐卡存世。布达拉宫藏南宋缂丝《帕玛顿月珠巴像》,缂、画结合,形象生动,采用搭梭、结、勾等缂织手法,全幅用单线勾边、平涂施彩及间晕配色处理。
以名人书画为粉本的缂丝,其价值在织绣品中地位最高。两宋宫廷缂丝多以绘画为蓝本制作,当时著名的缂丝名家有朱克柔和沈子蕃,皆以缂丝如画著称。辽宁省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藏多幅缂丝书画名品,例如朱克柔的缂丝《牡丹图》《莲塘乳鸭图》和沈子蕃的缂丝《花鸟图》等。缂丝的昂贵透过“一寸缂丝一寸金”这一说法就可见一斑,而织成实用类篇幅更大且需耗时更多,价格自然也有增无减。为了缂丝的传承和发展,缂丝手工艺人将缂丝的观赏性价值发挥出来,既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又创造了经济收入。如吴中博物馆推出的《栀子花》缂丝小屏风,由江苏省“苏州市缂丝织造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马惠娟工作室出品,尺寸为22×30cm。画面中线条流畅自然,色彩清丽,以银线为底缂织而成,主枝花朵绽放,侧枝含苞待放,两枝对望呼应。
价值与影响
价值
经济价值
中国近年来多角度宣传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的知名度得以提升,政府、市场、缂丝传承人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发力,将其形成产业链,促使缂丝项目产业化,实现了非遗产品与扶贫政策的有效结合,帮助贫困人口学习缂丝技术,促使其再就业来实现脱贫目标。20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缂丝品外销需求激增,一条三百工时的腰带,就可以换回几十吨钢材或一辆丰田汽车;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放程度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致使工艺美术的外贸出口任务猛增,苏州市缂丝厂家不断招募工人和添置设备,缂丝人员达到1万人,至1987年底,吴县缂丝总厂年产缂丝腰带一万条,精品五百零八件,产值达一千六百余万元,县属厂占五百万元,出口产品收购总额四百八十八万余元。
文化价值
历代缂丝精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缂丝织造技艺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缂丝经过两千多年的沿革和变迁,在人们的衣饰中普遍应用,满足了人们的实际需要和审美追求,其缂织的图案与花纹中潜藏着中华悠久辉煌的历史和文化风貌。考察其深厚历史文脉,总结其流变传承的规律,为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重要的镜鉴,有着显在的意义。
艺术价值
缂丝为中国古代优美的丝织品,与其他织物相比,有着显著不同的工艺特点和艺术风格。缂丝织造的可塑性、表现力、丰富度十分强,它可以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题材,甚至可以说,只要能够提供设计原稿,缂丝创作者基本都能摹缂出来,缂丝除了可以表现山水河流、虫鱼鸟兽、花草树木,还可以缂织佛像、佛经等宗教用品,随着缂丝的进一步发展,如今甚至可以缂织油画、水墨画等别具一格的作品。除了画作之外,缂丝织品表现的题材还包括寓意吉祥的各式传统装饰纹样,比如缂丝龙袍上的“十二章纹”,以及“八宝纹”“八吉祥纹”等,还有各类花卉和人物组成的“福禄寿喜”字样;程式化的几何纹样、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等纹样也是缂丝织造常用的图案。
影响
丝绸之路
缂作为一种通经回纬的纺织工艺,是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之后,才产生缂丝并通过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缂织工艺的交流。因中西方缂织原料和工艺有所不同,成品风格也不尽相同,但也存在相互影响的现象。路易十四在位期间,欧洲盛行“中国风”,当时欧洲缂织用丝很贵,主要还是用精细羊毛、金属线等当地特产的高端纺织材料,在此基础上加入蚕丝线。因为丝不仅昂贵,还有漂亮的“丝光”,法国贵族很重视丝在挂毯中的使用,用丝线缂织需要突显出富丽堂皇的宫廷气质的重点部位,也有在人物、动物的点睛之处用丝,更能表现出眉目传情的逼真效果。欧洲缂织使用原料大多为纱线,织物面积大,气势宏大,一般作为宫廷殿堂的墙壁装饰,能够很好地表达油画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但是适合有距离的欣赏,因中国缂丝丝线本身纤细且强韧,可以织作非常细腻的画面,尺幅相对较小,精工细作,即使放在眼前近距离观赏也会觉得精美雅致。在欧洲缂织工艺繁盛的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人不惜工本地求取中原地区丝织品,将丝料运回欧洲织作衣料等用品。在他们看来,缂织壁挂毯因费工费时价值很高,从中国购入的丝又是十分昂贵的纺织原材料,因此缂丝必然是非常贵重的物品,他们完全能欣赏到缂丝的艺术之美。
获奖情况
缂丝三异《牡丹—山茶—双蝶图》(王金山)荣获首届紫金杯民间艺术佳品奖。
《虎啸图》(马惠娟)(缂丝行业中第一幅披毛类动物题材作品)北京亚太地区世界博览会上获得银奖。
《》(马惠娟)获得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云龙图》和《古寒山寺》开创了以泼墨写意画稿为题材进行缂丝创作的先河。
《寒山夕照》(马惠娟)获得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银奖。
《寒月孤雁》(马惠娟)获第八届中国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花卉中堂》 (陈晓君、陈新裕)2022年获得第二十届民间艺术节一类优秀作品奖。
《小水鸡》(黄佳丽)2022年获得第二十届苏州市民间艺术节二类优秀作品奖。
《青山绿水》(范辰霄、范玉明)2022年获得第二十届苏州市民间艺术节二类优秀作品奖。
毛泽东诗词《西江月》(顾正才)2022年获得第二十届苏州市民间艺术节优秀作品奖。
传承与保护
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重视、政策帮扶下,苏州市地区先后成立了缂丝刺绣小组、刺绣合作社,后又成立刺绣研究所,缂丝技术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80至90年代初是缂丝工艺发展的黄金时期,仅苏州市地区的光福镇和东诸镇加起来就有上万人从事缂丝产品的设计加工,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懂缂丝、做缂丝。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的融入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手工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特别是由于现代城市的功能转变,服务行业的兴起和发展,苏州的丝绸行业渐趋萎缩,缂丝业也随之衰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目前,针对目前缂丝行业出现的后继专业人才缺乏、产品应用领域局限、流通市场缺失规范等问题,在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与保护下,以及专家学者的倾力研究,缂丝文化技艺在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项目。
保护措施
申遗情况
2006年5月20日,苏州市缂丝织造技艺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体信息如下:
2009年9月28日,缂丝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6月10日,定州缂丝织造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具体信息如下:
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工作
建立大师工作室。比如缂丝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金山建立的工作室,以师徒制的方式建立团队,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缂丝技艺,从而达到后继有人;另外,工作室凭借大师的名誉声望,进行定制生产,作品质量由大师担保,这种模式下,工作室常常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成立缂丝作坊。例如陆美英缂丝工作室、陈晓君缂丝艺术工作室等,一般都是由具备一定技艺和经济实力的缂丝艺人建立,这类作坊可以实施对外招聘制,招收到的员工包括以前从事缂丝业的技术工人和热爱缂丝技艺的年轻人等。作坊内效仿企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制度,根据制成的缂丝产品给予相应的工资,提升了缂丝艺人工作积极性。
利用明星效应。传播文化的工具有许多,电视剧作为当代信息传播媒介,无疑也是文化传播的有效工具,它有着广泛的传播力和深刻的影响力,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这三重价值。电视剧《当家主母》是一部以清代乾隆时期苏州缂丝生产为背景的电视剧,它聚焦于缂丝技艺传承,用电视画面呈现缂丝技艺的传承,其中融入的缂丝文化不仅在审美中还原了历史,还做到了技术上的还原。另外,李晶团扇工作室通过《时尚芭莎》杂志中超模刘雯的明星效应进行推广,加大了缂丝团扇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扩大面向群体。“一寸缂丝一寸金”,这样的缂丝产品主要面向的是高端收藏家,而非普通消费群体,而这种非遗文化类的传承却离不开普通消费群体的助力,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琢磨消费群体心理,对缂丝创作做出创新型改变。比如李晶团扇工作室明白了商业化是传统手工艺行业自我解救的出路所在,就将缂丝技艺与团扇进行完美结合,从而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及实用需求。
遗产名录
代表人物
朱克柔
朱克柔,女,南宋云间人,以画家兼工缂丝。高宗时以女红行于世,所作人物树石花鸟,均甚精巧,其运丝如运笔。明朝文从简称她的缂丝“古澹清雅”“为一时之绝技”。传世作品有《缂丝莲塘乳鸭图》《缂丝山茶》《缂丝牡丹》等。其中,《莲塘乳鸭图》画幅极大,色彩丰富,丝缕细密适宜,层次分明,是朱克柔缂丝画中的杰作。《山茶蝶图》册以高超的缂织技术、纯熟的绘画技巧完美地表现了宋画写生之精微,茶花用合花线表现自然的和色效果,花萼用长短戗缂出色彩层次;枝干用褐色、米色合花线表现老干之美,树叶则用绿、黄等色合花线来表现鲜活质感,叶片虫蚀部分更是用米、褐两色线织出自然枯痕。全作虽只一树花蝶,却生动传神。作者印章“朱克柔印”部分用搭梭织法,很少产生锯齿纹,纬线之间无缝衔接。花瓣处虽有部分补笔,却巧妙地营造出浓淡深浅相宜的效果。
沈子蕃
沈子蕃,名,约1086年生于定州孟庄,1165年卒于苏州。宋徽宗主持编的《宣和画谱》中录有“沈子蕃画谱”,这说明沈子蕃的缂丝技术在宣和年间就已名声大噪。靖康之变后举家南迁,并于江苏吴郡安家,将缂丝手艺带往江南一带,收徒传授缂丝织造工艺。在缂丝风格上,他偏爱北宋画家崔白孤傲幽静的画风,因此沈子蕃的缂丝作品多数呈现的为萧瑟难言的秋冬之景和寂寥无声的山水之景。沈子蕃的缂丝作品以书画为粉本,设色高雅古朴,生动传神。精细的缂丝织造工艺使得《缂丝梅鹊图轴》成为故宫织绣的代表作。
吴圻
吴圻,明代苏州市(今江苏苏州)人,字尚中。他缂制的《沈周蟠桃仙图轴》,上方缂有沈周所题之诗,下方缂有吴圻工款之图。所缂诗文书法苍劲、雄浑有力,深得书法之精神,所缂图画精细生动、栩栩如生,深得绘画之微妙。整幅画作中,即便是最细微之处,也全然使用缂织,其中缂织的人物表情传神生动,颇得原画神韵。
王金山
王金山,1939年出生,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苏州市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954年,“苏州市文联刺绣生产小组”(苏州刺绣研究所前身)成立之初,沈金水、王茂仙受邀进入该小组中进行缂丝工艺制作和教授,1956年招收了第一批学生学习该项中国传统手工艺制作,王金山便是其中之一。王金山作为当时青年学生中唯一一个坚持制作缂丝这项传统手工制作的手艺人,如今已经是缂丝业唯一的国家工艺术美术师,缂丝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的代表性人物。1963年王金山被派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复制宋代缂丝名家的作品,他学习、研究不遗余力、专心致志,先后复制了宋代缂丝名家沈子蕃的《梅雀》《青碧山水轴》和朱克柔的《牡丹》《蝴蝶·山茶》等脍炙人口的缂丝作品,且复原度极高。1992年国务院授予他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建立王金山大师工作室。
马惠娟
马惠娟,1953年出生,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缂丝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马惠娟掌握“织中之圣”缂丝技艺,她的缂丝作品以摹缂书画为最佳。在缂丝由衰败走向复兴之路上,马惠娟也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1972年,中日建交后,中国缂丝制品出口量增加,苏州市地区的工艺美术厂成立了众多缂丝车间,并挑选了6名刺绣技师跟随缂丝技艺娴熟的老师傅学习,为日本客商试制缂丝和服腰带。马惠娟就是这6人中的其中一个,至今仍坚守缂丝技艺的传承与发扬,缂丝作品也多次获奖。
王玉祥
王玉祥,1937年出生,江苏省省级工艺美术师,原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科科长。王玉祥对传统美术颇有研究,这也助力了他在缂丝织造方面的发展。70年代末,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中发生了一件大事,由王玉祥创立专门研究缂丝的专项小组成功做出了中国第一条箔缂丝腰带。王玉祥大师是中国南通“本缂丝”重要传承人,出身在缂丝世家,其祖辈曾经任职过扬州织造。王玉祥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缂丝事业,日本手工艺界将他与王金山并称为缂丝行业的“二王”。
参考资料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缂丝织造技艺(定州缂丝织造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王金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3
子蕃缂丝 .河北新闻网.2023-10-31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2023-11-01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11-01
苏州市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录.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2023-11-19
苏州市第五批省级非遗传承人名录.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2023-11-19
苏州工匠 | “苏作精神”(第二篇)——“一寸缂丝一寸金”.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023-10-30
61岁缂丝女大师:20个竹梭在手中舞蹈般上下翻飞-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2-27
中式“高奢”拂梭千年,吴文化博物馆领略缂丝风华.今日头条.2023-12-27
缂丝,延宕千年的美丽.中国西藏新闻网.2023-12-27
东西问·镇馆之宝丨于颖:缂丝何以成为“织中之圣”?.中国侨网.2023-11-20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人民艺术馆.2023-11-01
第二十届苏州市民间艺术节获奖作品公示名单.苏州民间文艺网.2023-11-01
大美非遗|苏州:两代人恪守匠心 传承缂丝技艺.新华社.2023-10-31
苏州市第一批省级非遗传承人名录.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2023-11-19
苏州市第四批省级非遗传承人名录.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2023-11-19
苏州市第一批市级非遗传承人名录.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2023-11-19
苏州市第二批市级非遗传承人名录.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2023-11-19
苏州市第三批市级非遗传承人名录.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2023-11-19
苏州市第五批市级非遗传承人名录.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2023-11-19
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品被盗案58小时告破(组图)-国内国际-河北新闻网.河北新闻网.2023-12-27
打造“一站式旅游盛会” 2019苏州国际旅游展圆满落幕.今日头条.202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