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颂
苏颂(1020-1101),字子容,泉州府同安区(今福建同安)人,北宋官员,著名中医药学家、天文学家和天文机械制造家。
苏颂幼年聪慧,少时就能帮助父亲整理卷宗、接待太子宾客。庆历二年(1042年),苏颂及第进士,任职宿州市(今安徽宿县)观察推官,之后又管理江宁区(今江苏南京),治理颇有成效。皇祐五年(1053年),苏颂被调往开封市担任馆阁校勘,开始从事皇家藏书的整理工作,先后参与校订8部医药书。之后,苏颂出知颍州(今安徽阜阳),并两次出使辽朝。熙宁三年(1070年),苏颂因反对越级提拔李定而离开中央。他先后到婺州、亳州市等地做地方官。在任期间,苏颂尽其所能,为民造福。元丰四年(1081年)苏颂被召回吏部,详定官制,次年任吏部侍郎,且再任辽贺使正馆伴使。元祐元年(1086年),苏颂晋刑部尚书。同年受诏定夺新旧浑仪,提出制造“水运仪象台”的建议。元七年(1092年),苏颂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宰相)。同年,“水运仪象台”制造完成。次年苏颂辞去相职,出知扬州。随后以年老患病为由,多次上书请求离任。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五月二十日,苏颂因病去世于京口家中,享年八十二岁。宋徽宗赠苏颂司空头衔,后赵昀追谥“正简”。
苏颂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苏颂在医学上整理校订《神农百草》等医学书籍,编撰了《本草图经》一书,为后世确定植物科、属、种提供了可靠依据;天文学上领导制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仪器“水运仪象台”,完成了天文学著作《新仪象法要》。《宋史》评价:苏颂在官场上举止庄重,凭借礼法自守。自他开始研习经史、九流、百家之学,一直到图纬、星官、算法、本草等领域,无所不通。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苏颂于天禧四年(1020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出生,五岁时父亲苏绅亲自教授他《孝经》和古今的诗文赋作品,他都能背诵并理解。七岁开始学习六科的知识,几年内就能背诵五经。天圣七年(1029年),苏绅在翰林院任职期间,让苏颂负责整理卷册,接待太子宾客,苏颂因此受到嘉奖和激励。景祐四年(1039年),苏颂参加进士考试,名列上游。当时他父亲地位显赫,但他却拒绝依靠门荫入仕,而是自我激励,与豪俊交好。苏颂参加省试时,因为发音不准确而被判定不合格。之后便刻意专研音训之学,从那时开始对字书有所了解。
进士及第
庆历二年(1042年),苏颂及第进士,任职宿州市(今安徽宿县)观察推官,之后又管理江宁县(今江苏南京)。苏颂担任知县期间,发现该地的户籍田产管理混乱,官府收税时由收税吏员决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颂进行了详细地调查,并开始清理户籍和田产。那些想从中牟利而隐瞒自己的情况的人,对苏颂知晓他们的底细感到害怕,因此纷纷如实上报。之后苏颂制定了简单易行的纳税办法,消除了由收税吏员决定数额的弊端,受到了人民的称赞。三年期满后,父亲病逝,苏颂葬父京口区(今江苏镇江),买地丹阳市(今江苏丹阳),此后移居丹阳。
之后苏颂被调任为商丘市(今河南商丘县南)留守推官。当时的南京留守欧阳修认为苏颂处理事务非常仔细,经他阅览的公文,就不需要自己再审查了。宰相杜衍退休后在南京养老,对苏颂很是器重,认为他有望成为宰相。
编修藏书
皇祐五年(1053年),苏颂被调往开封市(今河南开封)担任馆阁校勘,开始从事皇家藏书的整理工作,同年十一月任同知太常礼院。
二年(1057年),任殿中丞、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同年八月,枢密使韩琦提议,赵祯下诏命令直集贤院任命掌禹锡和苏颂等四人担任校正医书官,并在编修院内设立校正医书局。苏颂参与校正了《灵枢》《素问》《甲乙经》《广济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素》和《神农本草经》8部医药书。次年,苏颂奉命撰写一部与本草经平行的图经。嘉祐四年(1059年)二月,苏颂兼任馆阁编定书籍官,负责集贤院的书籍编订工作。第二年(1060年),苏颂参与编撰的《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完稿,载药1082种,在内容和文字方面都比宋初《开宝本草》有很大的进步。嘉祐六年(1061年)三月五日,苏颂以朝奉郎、太常博士充集贤校理差知颍州(今安徽阜阳)。这年10月,《本草图经》一书撰成。次年(1062年),苏颂在出知州期间进入祠部担任员外郎。
宦海沉浮
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逝世,修建山陵,有官员建议向各地征收珍稀之物。苏颂认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百姓因此免受征收之苦。同年四月,赵曙登基后,召集提点东京汴梁界各县镇的公事。苏颂调任为度支员外郎,提出朝中禁军的西边军备不足,应当设立营寨增兵。第二年饥民果然乘虚进攻,杀害官吏。苏颂又建议将捕获盗贼的数量作为评定县令的最高标准。
治平二年(1065年),苏颂为三司度支判官。治平四年(1067年)圣寿节,苏颂任辽朝使臣的伴送使,行至恩州(今山东武城县),驿馆起火。由于他遇事镇定,举措得当,没有发生骚乱,很得皇帝的赞赏。熙宁元年(1068年)任贺辽太后生辰使,出使辽国。第二年又任辽国主贺生辰伴使。这次往返历时四个月,是他历任外交事务最长的一次。苏颂使回后被命为淮南转运使。熙宁三年(1070年)五月,王安石越级提拔秀州判官李定为太子中允、权监察御史里行。然而,苏颂认为李定“不可用”,且反对这种破格提拔的做法,认为这会破坏法制。苏颂与时任中书舍人的宋敏求、李大临拒绝参与草拟相关诏命,受到赵顼惩处,但获得了当时舆论的赞扬,世人称他们为“三舍人”。随后苏颂离开中央,前往地方。此后几年,他先后到婺州(今浙江省)、亳州市(今安徽)、应天府(今河南省)、杭州市、州(今安徽)、沧州市(今河北省)等地做地方官。在任时,苏颂疏通辖道、兴修水利、保田防灾,还想方设法将山间泉水引入府衙和市区,以供百姓使用。
熙宁十年(1077年)苏颂由杭州被召回,修撰赵祯、赵曙实录,兼提中太一宫和集禧观,仅一年又改任地方官。元丰四年(1081年)被召回吏部,详定官制,次年任吏部侍郎,且又一次任辽贺使正馆伴使。元丰七年(1084年),苏颂因母丧回扬州市守孝。元祐元年(1086年),苏颂晋刑部尚书。同年受诏定夺新旧浑仪,他趁汇报结果之便提出了制造“水运仪象台”的建议,得到批准后苏颂马上组成了“详定制造水运浑仪所”进行设计制造。次年迁吏部尚书兼侍读。元祐四年(1089年),苏颂迁翰林学士承旨,次年晋尚书左丞。元祐七年(1092年),苏颂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宰相),掌握了全国行政大权。是年,“水运仪象台”制造完成。
辞官去世
元祐八年(1093年)苏颂因殿中侍御史杨畏等弹劾,辞去相职,出知扬州市。随后,苏颂以年老患病为由,多次上书请求离任。绍圣二年(1095年),他被允离开扬州,退居镇江市,为父亲守坟。当时他已76岁。之后,他一直居住在京口。绍圣三年(1096年),苏颂完成《新仪象法要》全书,并在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后被再次任命为太子太保。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五月二十日,苏颂因病去世于京口家中,享年82岁。宋徽宗下诏停止视朝两天,赠苏颂司空头衔。苏颂最终被葬在丹徒区义理乡乐安亭五州山东北阜。后赵昀追谥“正简”。
为政举措
外交策略
北宋与辽签订“”,开始和平交往。与多数人对此和约不满相反,苏颂的主导思想是“弭兵息民”,反对战争,力主社会安定,与邻国和平共处。苏颂在对汉唐对外策略利弊进行分析后,指出国家不在大小、强弱,只要互不侵犯、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干涉内政,就能保持与邻国的友好关系。他坚决主张“不派兵入邈川,不越境立君”的和平外交思想。他认为不收复失地并不是耻辱,也不认为“通戎赂”是下策,而认为是一种仁义之策。对于向辽朝赠送金帛换取和平的政策,苏颂觉得换来的是“民获耕桑利”,对宋朝来说是“未损一牛毛”。同时,苏颂坚持军队常备不懈,提出了屯田备粮、设立防线的建议,强调了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军事威慑力的重要性。学者曹树森由此认为苏颂的睦邻息兵思想是以屯兵备粮,设险防敌为后备的。苏颂一直劝诫皇帝保持与辽的和平交往。他几次出使契丹,在与其的交往中既维护了宋王朝的威望,又尊重了契丹的荣誉,致力于维护和平和各族人民的利益。苏颂在外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维持了宋辽之间的和平友好,受到了宋赵顼的赞赏。
变法改革
王安石于1069年担任相位,旨在通过变法来解决北宋的问题,实现富国强兵、稳定时局的目标。尽管苏颂没有公开支持和拥护这项变法,但他通过实际行动予以支持和贯彻。苏颂在杭州市释放了向市场借贷无力偿还而被捕的市民,并帮助他们按时偿还债务,为王安石市易法的执行作出了贡献。他建议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时应注重实用,而非仅仅追求经义。苏颂认为,在选拔人才时,品行和实践应是第一准则,学问和技艺为第二准则。他还建议学校教育按照五经分科,并以品德和才能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苏颂提出的用于选拔专门人才的分科分系的学制设想,被王安石采纳。此外,苏颂原则上支持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但他指出其执行中存在弊端,并提出改进的意见。他认为,执行官员具有特权,可能滥发政令以谋求私利,导致州县不知如何应对。因此,苏颂建议将执行官吏统一归属于监司,以实现统一的政令,有利于新法的执行。然而,这一建议未被王安石采纳。
行政措施
苏颂任职宰相期间并没有提出彻底的变法措施,而是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待宋王朝,并采取务实的工作方式。他早在任馆阁校勘时就积极研究历代典章制度,但目睹了范仲淹和王安石的改革尝试及其失败的结果。他充分认识到宋王朝变革的困难性。因此,苏颂将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人事和纪律。苏颂坚持“量能授任,用人唯贤”的原则,致力于堵塞人事安排的后门,以推动公正的人事选拔。同时,苏颂也非常重视纪律的执行。他强调守法和遵职对于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担任宰相期间,他并不只是口头上呼吁改革,而是实际行动起来,切实推动人事和纪律的改善。
人物成就
自然科学
医药学
苏颂在医学方面表现出色,他整理校定《神农本草》《灵枢》《太素》《甲乙经》《素问》《广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医药书籍。他于嘉祐二年(1057年)与掌禹锡、林亿等人合作编写了《嘉右补注神农本草》。这本书在《唐新修本草》和宋初《开宝本草》的基础上有了重大进展。《唐新修本草》收录了850种药物,《开宝本草》收录了983种药物,而《嘉右补注神农本草》收录了1082种药物。
《本草图经》是苏颂在医药学上的代表成就,由他组织的编审局共同详定,其内容在文理与医理相结合的整理研究基础上,增补了唐朝本草。《图经本草》中收录了780种药物,并绘制了933幅药物图。这些药物图大多以写实形式呈现。至今,这些图仍然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其中许多植物图可作为确定植物科、属、种的可靠依据。《图经本草》还记载了105种矿物药和钢铁工艺和吹灰法炼银技术。学者颜中其、管成学认为这部医书可以说是隋唐到元明之间医药学的桥梁,对宋代以后药物学名实的考定有很大帮助。苏颂作为《本草图经》的编订者,是嘉祐以后各家本草的研究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开路人。
天文学
水运仪象台
苏颂创造的天文仪器是一座自动化的天文台,利用机械结构将机轮的运动减慢,使其连续保持恒定的速度,与天体的运动同步。通过几组机械传动,用多种形式来表达天体的时空运行。由于它利用水的恒定流量,驱动水轮进行间歇运动,带动仪器的转动,因此被命名为“水运仪象台”。“水运仪象台”是一座高12米,宽7米的巨型天文仪器。它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是浑仪用于观测天体运行,中层是浑象用于演示天象,下层是报时装置,使浑仪和浑象能够随天体运行而报时。整个台子是一个正方形的上狭下宽收分的木结构建筑,四面由枋木局柱构成,柱间设有广桄,台壁用木板构成,并施以翔鹤的彩画。
这座天文仪器有三大贡献。首先,观测用的浑仪与天体运行保持一致,成为现代天文台追踪仪器的前身;其次,该仪器顶部设有九块活动屋顶,成为天文台观测室自由启闭屋顶的始祖;最后,仪器的原动轮叫做枢轮,依靠铜壶滴漏的水流推动。通过顶部天衡系统的控制,使枢轮等速运转。这一天衡系统可被视为现代机械钟表的先驱,比欧洲早六世纪。
苏颂在设计“水运仪象台”时,为了更好地观测星官的昏晓出没以及中星的位置,创造了一种特殊的观测设备。这个设备由竹木制成,形状类似球体竹笼,表面贴有纸片,并在上面钻孔表示星宿的位置。人站在球体内部,透过孔洞看向穹天,并可以旋转球体。这样,球体内的星宿也会随之运动。这项创造可以视为近代天文学中模拟天象的起源。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入开封,苏颂的这些仪器和北宋皇朝的大批图籍宝器一起被搬到了燕京(今北京市)。这些仪器从开封拆下来以后,在运至燕京等候发落的漫长过程中都被毁弃了。1959年,学者王振铎作出了这件仪器的复原模型,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1962年,王振铎发表了这件仪器的研究报告。他指出,这件仪器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具假天仪。
《新仪象法要》
苏颂留下了一部详尽的关于宋代天文学和天文仪器的巨著《新仪象法要》。在此之前,中原地区古代天文学和天文仪器制造的历史非常悠久,从东汉时期的张衡开始,天文仪器多采用自动化机械装置。然而,这些仪器并没有留下详细的记录,只在历代天文志中简单记载了它们的运作情况。关于天文星官方面,多是通过文字记录星名和位置等信息。而宋代以前的星图大多遗失无闻。因此,《新仪象法要》的流传,对古代天文学和天文仪器制造的研究有着重要影响。
绍圣初年(1096年),苏颂完成了《新仪象法要》的撰写。这部书代表了11世纪中国天文学的新成就,同时通过描述天文仪器的制造,反映了当时技术科学的水平。这本书的编写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全书分为三卷,第一卷介绍了浑仪的设计,总计图有4种,包括浑仪、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分图有13种。第二卷介绍了浑象的设计,计仪体设计总图1种,分图有4种。另外还有星官位置图5种,四时昏晓中星图9种。第三卷介绍了水运仪象台的设计,计台体总计2种,分图有21种,附别本做法有4种。全书共附图63种。学者颜中其、管成学认为这些附图可以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机械图纸,用透视或示意的方式并标注名称表达。虽然这些古老的机械图纸的表达方式与今天不同,但通过研究证明,它们都是有根据并且与书中所记尺寸数据是相符的。尽管苏颂的这本重要作品原始版本已经无法找到,但《守山阁明刑本》仍然被认为是另一部优秀的版本。虽然书中可能存在一些错误,但这些错误都是由于复制和刻印过程中的失误所致,并与苏颂原著无关。
在《新仪象法要》卷中苏颂绘制了一整套星图,分为两组:第一组由一幅圆图和两幅横图组成。圆图为颢天玄宿,两幅横图分画28宿、中外官星。第一幅名“浑象东北方中外官星图”,载青龙、玄武二象,自角宿到壁宿;第二幅名“浑象西南方中外官星图”,载白虎、朱雀二象,自奎宿到宿。第二组为两幅圆图,一幅以北天极为中心的北天全图,一幅以南天极为中心南天全图。学者颜中其、杨荣垓和苏克福认为此星图具有八个贡献:巩固了圆横结合的星图画法,并创造了新的画法,新画法既保留了圆图和横图各自的优点,又克服了单纯圆图和单纯横图的缺点;星图中横图的排列更连续,更具实用价值;星图按照28宿的顺序排列;就28宿的顺序进行更符合实际观测的排列;苏颂所画星图之中恢复了三国时期天文家陈卓编成的星表中的星数,弥补了《晋志》《隋志》的遗落;所记星数和星位是根据显示观测得来;星位精确度大大提高,但传抄翻刻造成了精确度的下降;开创了现代星图的黄道画法。
文学
苏颂的诗歌作品中反映了他仕途变迁、日常交游以及使辽经历等生活履历,是他个人的写照。如《感事述怀五言一百韵》是苏颂写来“追省平生”“以代家训”的,可作为诗人的自传来读,从孩童时期写起,按时间顺序一生行事一一写来。其中也有写他发愤攻读的诗句“笔拈手成眠,眠稀目生晕。”此外,他的诗作也涉及宦情、友朋情谊等多个方面,如《送郑无忌南归》中的“当路少知己,腹心谁可布。”,表现了苏颂的坎坷仕途,官场际遇。苏颂的诗作中对人民生活的着墨不多,但仍可窥探到当时人民生活的大致情况。如《次韵李公择送新赐龙团与黄学士三绝句》中的“黄金叶嫩先春发,紫碧团芳出焙来。闻说采时争节候,喊山声动甚惊雷。”对茶农们为了抢时令多采新茶等场面作出了形象的描绘。除此之外,苏颂诗中还有不少描写祖国河山壮丽,景致秀美的作品,语言清丽活脱,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如《明月舫》中的“月明照寒宵,湖水白如昼。纵览泊中流,清光应可就。”
苏颂对诗歌形式驾驭纯熟。他的作品中不乏一些明快、清新、活泼、生动的佳句。比如,他在《送郑无忌南归》中写道:“渊水清澈无鱼,优秀之木必长蠢。”这句诗道出了饱蕴的哲理。他通过《观潮》一诗描绘了潮水和观潮的情景:“银山重重叠起,髦鼓声震动城池;声音传遍万家,军队训练势如雷霆。”苏颂还在《挽欧阳文忠》中对欧阳修的一生进行了总结:“道传于千子弟,文扬百年。”他的另一首《挽苏明允宗丈》中总结了苏洵的成就:“观察国家五千里,撰写了一百篇。”这些诗句都展现了苏颂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此外,苏颂在二次出使辽朝时,写下了《前使辽诗》和《后使辽诗》,记录了出使的路线和所见所闻,介绍了辽朝的风土人情,为宋朝及其后人了解契丹作出了重要贡献。之后苏颂编成《华戎鲁卫信录》,保存了大量宋辽间的交往史料。
除诗歌写作之外,苏颂的散文写作也颇有成就,其散文写作立论稳健坚实,陈述婉转有力,用语平易通畅。苏颂在为王禹偁的《小畜外集》所写序言中,对王禹的文风形成进行了论述。他认为,近年来文章水平普遍下降,唐朝以后的五代时期气质衰弱,陷入了平庸之境。虽然国初时期有一些作家试图关注时代变革,但习惯难以改变,无法恢复雅致。直到王禹偁出现,努力振兴文风,根源在于对《六经》的深入研究,枝派于百家学说,摒弃繁琐虚伪的言辞,去除陈旧之词,创作并加以说明,使之与众不同。学者王同策认为把《苏魏公文集》中的记、序、奏议、墓志等文字当作散文写作来看,应该说其成就比其诗歌写作来说是略胜一筹的。
历史评价
欧阳修:子容处事精审,一经阅览,则修不复省矣;理璋粹美,是为邦国之珍。
苏轼:具观苏颂,温文而毅,直亮不回;卿历事四朝,允有一德。
苏辙:子容博学强识,其讲说放失(已佚失的)旧闻,多到详实。
朱熹《苏魏公同安特祠文·代同安县学职事乞立苏丞相祠堂状》:右某等伏睹故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太保致仕、赠司空、赵郡苏公,道德博闻,号称贤相,立朝一节,终始不亏;如公学至矣,又能守之,终其身一不变。此世君子之所难,而学者所宜师也;其道学渊深,履行纯固,夭下学士大夫之所宗仰。
北宋官员梁焘、刘安世:翰林学士承旨苏颂学问该博,练达典故,赵顼朝任知制,以不草奸人李定为御史词落职归班,遂有重名。
北宋政治家、诗人曾肇:公天资宏厚,有犯不校。守杭日,人或以事属,公不答。既而其当言路,数排公,公不自辨亦未尝为人言也。凡所施为,主于宽恕。故天下推为巨人长者。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邹浩:公学问渊博,无施不宜,其大者,固已发于朝廷,垂之典册,其小者,亦足以警动一时,诱掖后进;公天资仁厚,宇量博,喜愠不形于色。事亲孝,睦九族以慈,处朋友以义。
南宋名相王淮:立贤无方,汤之执中也。必曰闽有章惇、吕惠卿,不有曾公亮、苏颂、蔡襄乎?必曰江浙多名臣,不有丁谓、王钦若乎?
脱脱《宋史》:颂器局闳远,不与人校短长,以礼法自持。虽贵,奉养如寒士。自书契以来,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图纬、律吕、星官、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尤明典故,喜为人言,亹亹不绝。朝廷有所制作,必就而正焉。尝议学校,欲博士分经;课试诸生,以行艺为升俊之路;议贡举,欲先行实而后文艺,去封弥誊录之法,使有司参考其素,行之自州县始,庶几复乡贡里选之遗范。
明代政治家刘定之:所尚于君子,其大端四者焉:言有章也,行有则也,孝于家也,忠于国也;凡是四者,公皆有之,可谓君子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称颂天性仁厚,宇量恢廓,在赵煦时称为贤相。平生嗜学,自书契以来,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图纬阴阳五行律吕星宫等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
苏颂长孙苏象先:祖父生平节俭,尤爱惜墨,未尝妄费寸纸。每剪碎纸为签头,稍大者抄故事,令子孙辈写录。常云此陶侃竹头、木屑之意。
苏颂族裔子孙苏万灵:其为伟然君子长者,以为世范,盖德泽之留贻至深远矣。
清朝官员毕沅:颂器局闳远,礼法自持,虽贵,奉养如塞士。明于典故,朝廷有制作,必就而正焉。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约瑟:苏颂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
学者王同策:苏颂领导研制的水运仪象台,撰著的《新仪象法要》,组织编绘的《本草图经》,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他在这些方面的贡献,造福其后的历代人民。
学者苏和盛:苏颂一生从政,历经五朝,政绩卓著,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博学家。
学者颜中其,管成学:苏颂的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史上永放光芒,他的名字也应该与这些成就一起千古不朽。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卢嘉锡:探根源,究终始,治学求实求精;编本草,合象仪,公诚首创。远权宠,荐贤能,从政持平持稳;集人才,讲科技,功颂千秋。
家庭关系
人物争议
里籍
1985年,在厦门市和福建同安举行了关于苏颂科技成就和古籍整理的研讨会。会议上讨论了苏颂的里籍问题。根据宋代以来的记载,有关苏颂的里籍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由于部分当代学者未对宋代的这三种记载进行详细辨析,因此在现代的许多著述中,关于苏颂的里籍也说法不一。主要的分歧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观点:
出生地
关于苏颂的出生地,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苏颂的父亲在天禧三年(1019年)中进士,被任命为宜州推官。苏颂生于天禧四年(1020年),所以他应该出生在宜州。另一种观点认为,苏颂的父亲要到一个偏远地方任职,路途遥远,且他家重孝,因此他留妻子在家中照顾,所以苏颂在同安出生。这两种意见都是推测,也都没有文字记载。而有文字记载的《苏氏同安族谱》写苏颂生于苏颂故居(今厦门同安)。
轶事典故
严于律己
苏颂的父亲苏绅在京城担任官职时,苏颂来京待试,他们的住所相距十多里。每次苏绅唤他商讨家务事,苏颂都徒步往返,有时一天甚至多次往返,也不抱怨劳累。
苏颂在担任馆阁期间,由于家庭财务紧张,俸禄难以养家糊口。他与当时的重臣欧阳修和杜衍关系密切,同时受到宰相富弼和韩琦的高度赏识。然而,即使是为了解决经济困难,苏颂也只向这两位求助,希望能够外任,不追求在京城升官。
孝悌节俭
苏颂在国史馆中任职期间,大部分的薪俸都用来供养自己的祖母和母亲,还养活着数十位姑姊妹和其他亲戚,使其过上了安宁的生活。苏颂还及时安排姊妹的婚嫁,彼此之间关系融洽。而他自己小家庭的生活却非常朴素,甚至经常缺乏衣食,但他们“处之晏如”。时任宰相的富弼曾赞苏颂为“古君子”。苏颂辞去宰相职位后,在京口过着简朴的生活。他去世时,前来吊唁的人看到苏颂的生活非常朴素节俭,深受感动,由衷钦佩。
勤奋好学
苏颂在京城开封馆阁中任职九年,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广泛涉猎了皇家秘阁中的丰富藏书。据说他每天都会背诵珍本,并在回家后默写下来,收作藏书。持续多年,从未间断。经过长期的努力,苏颂的学识愈发精进,对历代的典章制度尤其熟悉。朝廷在需要修改或制订典章制度时,都会请苏颂审定或征求他的意见。
以礼相待
嘉祐六年(1061年),苏颂到任颍州区后,对通判赵志忠持礼相待。赵志忠原是边疆上投降而来的官吏,喜欢与上级相争。苏颂的做法让他深受感动,他认为自己虽然是个夷人,但见到讲义气的人依然心服口服,一生中最敬佩的人就是苏颂和韩琦。
宽宏厚道
苏颂天性宽宏,不计较他人的冒犯。在苏颂任杭州市知州期间,有人因私事找他拉关系,但苏颂未答应,因此得罪了对方。后来,这个人升迁为谏官,拥有向皇帝进谏的权力。他借机对苏颂进行报复,多次找他麻烦并诬告他,然而苏颂并未向皇帝告发对方。北宋政治家、诗人曾肇赞他心性宽和,有容人之量。
临危不乱
苏颂任杭州知州时,有一回举行宴会,期间有人悄悄向他报告,说部下的一些士兵正在秘密集结,密谋暴动并杀害官员,外面人心惶惶。然而,苏颂面不改色,依旧谈笑自若。他在宴会上秘密部署了力量,将领头的叛变者抓捕并关押。苏颂欢宴如常,直到宴席结束,宾客们也没有察觉到发生了什么。
先见之举
元祐五年(1090年),苏颂担任尚书左丞,管理全国军事和政治大事。当时谍报称邈川首领阿里骨(宋时青唐厮啰政权第三代主)已死,建议派兵出国,越境立君。不过,苏颂坚决反对这一提议。实际上阿里骨并没有去世,他的决策避免了一场战争和灾难的发生。
不树党援
苏颂历仕时,在王安石与司马光所代表的新旧两党之争中,他严守中立,小心谨慎。对于新法的措施,苏颂从实际出发,赞同可行的部分,纠正不可行的部分。新党的重要人物吕惠卿是苏颂的同乡,曾有意拉拢苏颂,并许诺升官。苏颂得知后,并不应答。他既不想借此升官,也不因乡谊而加入党派。
后世纪念
苏颂公园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文体中心旁边的苏颂公园,占地220亩。该公园以展示“舒展科学长卷,荟萃中华智慧”为主题,讲述中国科学发展史,强调人文景观特色,注重文化内涵和观赏性。
苏颂公园里最引人注目的是苏颂水运仪象台,这个复原的水运仪象台耗资800多万元,能够真正运转。它是国内首台按照1:1比例仿制的仪象台,高约12米,宽约7米,呈正方形。外部采用优质不锈钢框架和高硬度防护玻璃橱窗,内部则采用硬木结构。
苏颂故居
苏颂故居,又名芦山堂,位于福建同安县城西北隅永丰乡,背靠葫芦山,面临洗墨池,占地1700平方米。现存建筑为1912年重建的三进双护府第,面积750平方米。大门有两只青石狮,堂中有苏颂全身脱胎坐像、苏氏族谱和八大名人画像。该堂是苏氏芦山派入闽发源地,衍居海内外的后裔到此寻根祖,此地已成为联络海外乡情的纽带。1988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厦门市政府公布为涉台文物古迹。
苏颂科技馆
苏颂科技馆是一座6层大楼,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由海外苏氏宗亲捐资建造。馆内展示有苏颂半身脱胎塑像、世界第3台水运仪象台模型和其它相关图片资料,还有各地专家学者的题词。
苏颂碑林
苏颂碑林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泽州园西北部,占地1950平方米,有两进四合小院。主建筑包括苏颂展室和纪年堂,还有活动场所和书画苑。建筑周围设有刻有苏颂诗词的碑刻和自然石,共计80块,人物雕像20座。西安碑林博物馆占地2.8亩,包括山门、碑廊、活动室、苏颂纪念堂等建筑。
参考资料
宋史 列传卷第九十九宋史三百四十.识典古籍.2023-10-28
丞相魏公谭训 行己.识典古籍.2023-10-28
丞相魏公谭训 前言政事.识典古籍.2023-10-28
丞相魏公谭训(魏公谭训) 国论国政.识典古籍.2023-10-30
列传卷第一百十四宋史三百五十五.识典古籍.2023-12-22
苏颂研究.苏颂纪念馆.2023-10-28
世界影响.苏颂纪念馆.2023-10-28
宋史 列传卷第一百五十五宋史三百九十六.识典古籍.2023-12-27
苏颂公园.苏颂纪念馆.2023-10-28
苏颂故居.苏颂纪念馆.2023-10-28
苏颂科技馆.苏颂纪念馆.2023-10-28
苏颂碑林.苏颂纪念馆.202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