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神学大全

神学大全

《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是意大利神学家兼托马斯·阿奎纳(1225-1274)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哲学和神学历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该书于1266年至1273年间创作,分为三个部分(编者称之为“集”),第一集为上帝论,第二集为伦理学,第三集为教理,另有“补编”。《神学大全》旨在总结和归纳天主教信条背后的原理和目的,是阿奎那为神学初学者编写的入门手册。

《神学大全》主要是围绕哲学与神学进行论证的,影响较大的论证有“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温和的唯实论”等,上帝存在的证明是托马斯·阿奎纳借用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存在与本质、潜能与现实、实体与偶性等范畴,来证明上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温和的唯实论是托马斯坚持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本质,理念决定具体事物的存在。

《神学大全》对封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神学大全》最重要的影响取代了奥古斯丁主义,成为了天主教官方哲学,使得亚里士多德主义取代了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成为经院哲学的主流,同时对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重新讨论。

成书背景

作者介绍

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约1225年-1274年3月7日),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神学家。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 “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授”说,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死后也被封为天使博士(天使圣师)或全能博士。他所撰写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学大全》。天主教教会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33位教会圣师之一 。他是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所建立的系统的、完整的神学体系对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他本人被基督教会奉为圣人,有“神学界之王”之称。

社会背景

11世纪后,意大利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城市的兴起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对现实生活的悲观绝望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而这些倾向是与天主教的主张相违背的。《神学大全》写作期间处于文艺复兴之前,此时欧洲正处于十字军东征时期(1096—1291年),罗马教廷的权势日益增强,乌尔班二世发动了十字军东征,试图通过宗教战争来扩大天主教的影响力。意大利的农奴份地减削,人民生活负担加重。

思想背景

托马斯·阿奎纳写作《神学大全》时,欧洲主流的思想情况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早期,欧洲主要受到基督教教义和奥古斯丁哲学的影响,但是随着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复兴,它开始逐渐影响欧洲的思想。彼时欧洲基督教哲学的主流是奥古斯丁主义,阿奎那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把复兴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与基督教结合起来。而阿奎那的老师艾尔伯图斯·麦格努斯是一位经院哲学家和神学家,他认为哲学和神学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强调通过对自然的研究来获得对神学的理解。托马斯·阿奎纳继承了老师的思想,并且进一步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与基督教信仰相结合,以建立一个更加完整的神学体系。

亚里士多德哲学强调理性、自然和人类的知识,这与基督教教义中的信仰和神秘主义有所不同。阿奎那在写作中试图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理性主义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提出了许多新的哲学观点和论证。在《神学大全》中,阿奎那主要讨论了信仰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他认为,信仰和理性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他主张,人们可以通过理性来理解上帝的存在和性质,从而更好地信仰上帝。这种观点与早期基督教教义中的神秘主义有所不同,但它也不同于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理性主义。

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世纪经院哲学中争论的问题。托马斯·阿奎纳对此问题的观点在本质上同以往的实在论者是一样的,认为理性不能同信仰的真理发生矛盾,理性必须服从于信仰,神学应该高于哲学。但在形式上,托马斯·阿奎纳有着自己的特点,他没有简单地否定理性、感性和世俗的生活等,而是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巧妙地论证了信仰高于理性、神学高于哲学的观点。

个人背景

1252年,阿尔伯特推荐托马斯·阿奎纳到巴黎大学任教,在此期间完成了《反异教大全》之后,被派往罗马建立高级神学研究院。托马斯的老师阿尔伯特认为哲学和神学是相互关联的,托马斯继承了老师的思想,试图亚里士多德主义与基督教结合起来。托马斯罗马任教廷顾问期间(1266年—1268年)开始了《神学大全》第一集的创作,其第二集和第三集分别是在巴黎大学任教期间(1268年—1272年)和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任教期间(1272年—1273年)写出来的。

内容概要

作品结构

《神学大全》共分三大部分,另有加称为“补编”的一部分。全书的三大部分加补编共四大部分都是按照中世纪大学教学论辩方式和当时教材的体例编写,不分章节,只列有问题题目,每个问题的题目下分若干论题,论题数不定,有的少有的多。

第一部分是托马斯·阿奎纳于1266年至1268年在意大利任罗马教廷顾问时写成,由119个问题组成,主要讨论上帝的存在及其特征与活动,属于理论哲学的内容。第二部分分为上集和下集,写于1269年至1272年他在巴黎大学任教期间,其中,上集共由114个问题组成,属于实践哲学的部分,下集共由189个问题组成,延续实践哲学的内容,同时开始进入神学的领域,探讨了基督教教义中的重要理论“基督论”。第三部分写于1272年至1273年他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菲里德里克第二大学任教期间,由90个问题组成,接续前文所探讨的神学问题。补编部分则是他早期作品的集成,共由99个问题组成。

每个问题的结构均为四个段落:第一段先列举出数个与此论题观点相反的意见;第二段以“与此相反”或“相反地”开场,引述诸如基督教义、教父思想或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第三段是“正解”,以“我的回答是”开场,明确阐述作者自己的主张;第四段则是“释疑”,逐条逐项回应第一段所列举的反对意见或问题。

理论哲学

理论哲学为《神学大全》第一部分的主要讨论内容。共包含七卷:(1)论上帝的本质,(2)论三位一体,(3)论创造,(4)论天使,(5)论六天工作,(6)论人,(7)论上帝的管理。在此,托马斯·阿奎纳论述了受造物的原因、产生方式、原初的区别,以及原始的善、受造物之间的掌治等问题。他将上帝的创造物分成三类:纯精神体的受造物(如“天使”)、纯物质体的受造物(如“石头”)、精神与物质兼具的受造物(如“人”)。阿奎那还讨论了人的理智及其行为、人的欲望所包括的意志和自由等问题。他认为“选择”的条件包括认知能力和欲望能力两方面的作用:在认知方面,选择要经过考虑或计议;在欲望方面,考虑所提供的判断,该在欲求时加以接受。他主张,上帝的理智、天使的理智、人的理智有所不同。

实践哲学

实践哲学为第二部分的讨论内容。第二部分篇幅超过全篇内容的二分之一,分为两部分。

上部分共包含五卷:(1)论最后的目的,(2)论人的行为,(3)论习性,(4)论律法,(5)论恩典。上部分讨论“人的道德行为与情”“德行与恶习及罪”等问题。托马斯·阿奎纳主张自由的受造物的一切活动应该归向上帝,人的最后目标是上帝,以此获得永福。在此前提下,阿奎那开始讨论人的行为。他认为,人的行为基于内在与外在两个原因,即出于意志的自由抉择,而出于于抉择的行动即称为伦理行为。意志的行为可分为直接与受命两种,前者包括直接趋于目的的意志行为,或者趋向为达到目的的方法的行为,而后者则包括善行与恶行的伦理区别。托马斯·阿奎纳还将人的德性分为“三超德”与“四枢德”共七种,前者包括“信、望、爱”,后者包括“智、义、勇、节”。

下部分包含四卷:(1)论信仰、希望和仁爱,(2)论审慎与正义,(3)论刚毅与节制,(4)论特别属于一些人的行为。下部分托马斯·阿奎纳以大量的笔墨论述“三超德”之中的“爱德”,表现出基督教德性论对“爱”的强调。亚里士多德曾视爱为友谊,阿奎那则进一步指出,爱德是在交往基础上的善愿,包含超越的维度,然而,爱的行为并非一种纯粹好感,而是一种发生在理智决断之前的意志行为,并附有嗜欲的倾向。对于特殊恩典、生活与身份,托马斯·阿奎纳指出“人取得完善的身份,并非表明自己是完善者,而是宣示自己朝着完善前进。”

神学问题探讨

第三部分包含两卷:(1)论道成肉身,(2)论圣事《神学大全》。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对神学问题的探讨,包括了基督教、圣事论、末世论等神学内容,分别论述了“上帝圣言之降生成人”“基督的生平和救世之功”等问题。托马斯·阿奎纳指出:“就人的本性而言,与上帝在同一位格中合而为一并非是说人的肉身与上帝合而为一,因为与上帝合而为一超越人肉身的地位。然而,就其无限超越和其绝美至善而言,上帝是为了人类的得救而与人的肉身合而为一。”

补编

补编包含三卷:(1)论圣事(续),(2)论复活,(3)论最后之事。第十五册与本集之后的补编部分在内容上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完整地论述了教会所有的圣事。补编主要论及“圣事、终傅、婚姻”“肉身复活的问题”(这里还包含两个附录:附一“论炼狱”;附二“论原罪的刑罚”)。托马斯·阿奎纳指出:“婚姻是本性的义务和教会的圣事”“婚姻的利益是‘信德’”。关于人现世之后的景况,阿奎那说:“正如物体因轻重不一会被各自带到不同的地方即运动的目的地,灵魂也因其功过不一而获得赏罚,这就是灵魂之行动的目的地。所以,除非灵魂受阻,否则,一旦灵魂脱离了肉身的现世生活羁绊,也就会立即受到奖赏或责罚。”

主要思想

神学

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

托马斯一共提出了证明上帝存在的五种方式,后人简称之为通向上帝的“五路”。

第一推动者的证明:一件事物,只要是现实的,它就在运动。凡事物运动总是受其他事物推动。一个事物的运动为另一事物所推动,依此类推,但又不能推到无限。因此,必有一个不受其他事物推动的第一推动者,那么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

第一作用因的证明:在现象世界中,我们发现一系列的因果关系,甲作用于乙,乙作用于丙等等。总之,有果必有因,但又不能推到无限。因此,必须有一个最初的动力因,这就是上帝。

必然存在者的证明:自然界事物都在产生和消灭的过程中,事物若不凭借某种已存在的东西,就不会产生。每一必然的事物,其必然性有的是由其他事物所引起,有的则不是。不能不承认有某一物,它本身就具有自己存在的必然性,并使其他事物得到它们的必然性,这也是上帝。

从存在等级出发的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善、高贵都有由低到高的不同等级。在最高处必定有一至真、至善、至高贵的存在,使世上一切事物得以存在并具有不同等级的真实性,对此,人们称它为神

事物最高指挥者的证明:任何生物都为某一目标而活动,它们谋求自己的目标,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计划的,必定有一个智慧在指向它们的目的。这个智慧就是神。上述5方面的论证都运用了因果律进行推论,实际上是一个论证的5种表述。前3种是宇宙论论证,后2种是目的论论证。

上帝存在的证明

在《神学大全》中托马斯·阿奎纳借用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存在与本质、潜能与现实、实体与偶性等范畴,讨论了最一般的哲学问题,并以此来证明上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认为一切被创造的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但一切变化都有一个不变的基础或主体,这就是事物的实体。实体是独立的存在的个体,例如一个人、一只狗、一块石头等。偶性的变化并不影响事物的存在,而实体的消失则意味着事物的不存在。但是,世间万物都需要借助上帝而取得自己的存在,因而是非自在的实体。惟有上帝是凭自己而存在,因而是自在的实体。在思想规定的基础上,托马斯·阿奎纳提出了他的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分别为第一推动者的证明、第一作用因的证明、必然存在者的证明、从存在等级出发的证明、事物最高指挥者的证明。

在托马斯看来,只有当我们借助某种世界之上的存在者和活动者来解释这个世界的存在和活动时,我们才能完备无遗地理解这个世界。托马斯也就由此完成了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改造,借助亚里士多德哲学确认了基督教的上帝,从而亦使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不再威胁基督教的信仰,也使基督教的神学表现为一种具有哲理的思想体系。

神学高于哲学

托马斯·阿奎纳从阿尔伯特的思想出发,既不同意奥古斯丁主义把哲学混同于神学的做法,也不同意拉丁阿威洛依主义把哲学和神学分成两个毫不相干的领域的“双重真理论”,而是力图论证哲学与神学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统一的关系。他认为神学分为思辨和实践两部分,在两方面都超越其他科学。神学的确实性高于其他科学,因为它的原理来自上帝的光照,不会犯错误。神学的题材更高贵,因为它探究超乎人类理性的至上的东西。神学高于其他科学,因为它追求的永恒幸福是所有实践科学的最终目的。神学可以借助哲学阐明义理,但它不依赖其他科学,而是视它们为下级和奴仆。这样使用其他科学,是因为我们的理智有缺点,容易将自然理性的知识引向神学范围。在此关于神学的论点上,托马斯·阿奎纳得出了他著名的论题“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形而上学

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阿奎那表示信仰与理性之间不仅相互一致,而且它们还有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信仰对于理性来说是必要的。信仰可以帮助理性开拓视野,补充和完善哲学真理。而由信仰为哲学和理性提供的服务,哲学又丰富地回报给神学。,理性可以保障信仰的基础,面对所有的攻击来捍卫神学,因为几乎所有对神学的攻击都是来自自然理性,为神学所作的辩护也必须从自然理性出发来进行。其次,理性可以阐明信仰的合理性,证明某些它可以把握的信条。即便是纯粹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对于神学也有很大的用处。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可以向我们传报上帝的智慧,引导我们达到对上帝的惊赞和敬畏,达到对上帝的爱。只要我们更深刻地钻研自然事物的本质,我们就不至于在关于上帝的学说中陷入某些谬误。

认识论

认识的对象是和认识能力相应的

托马斯·阿奎纳表示认识能力有三等:一种认识能力是感觉,它是一个物质机体的活动;因此,每一感觉能力的对象都是存在于有形物质中的一种形式;这样的物质是个体化的本原,所以感觉部分的每种能力所取得的知识只能是个体的知识,另一等认识能力既不是一个物质机体的活动,也和有形体的物质没有任何关系。这就是天使的理智。这种认识能力的对象是脱离物质而存在的一种形式。天使虽然认识物质事物,但也只有从非物质事物(或从自身、或从上帝)的地位去认识。再一等是人类的理智,处于中间地位。它不是一个机体的活动,而是灵魂的一种能力。灵魂本是身体的形式。所以,它在有形物质中去认识单个地存在着的形式,是适当的。不过,不可认为这形式就存在于这一单个的物质中。从个别物质中去认识其形式而不把它当作存在于那样的物质中,这就是从表现为影象的个别物质抽出其形式。所以,我们必须说:我们的理智是用对种种影象进行抽象的方法来了解物质事物,而我们正是通过这样了解的物质事物获得某些非物质的事物的知识,反之,天使却是通过非物质事物来认识物质事物。

伦理学

上帝理智中的真理才是不变的

书中说,人的自然理性不能认识三位一体性。人的自然理性只能通过受造物去认识上帝。从受造物认识上帝是从结果推溯至原因。人的自然理性所能认识的上帝,只是就其必然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根源这一特点,既把上帝的创造能力放在三位一体的整体上,那么,这就只归到其一体性,而没有归到有区别的三个位上。所以通过自然理性只能认识上帝的一体性方面的事,而不能认识上帝的三个位方面的事。要证明信仰的真理,只能用权威的力量来讲给愿接受权威的人。对于其他的人,则只说信仰所坚持的事不是不可能。

灵魂学说

灵魂是生物的生命原则,是生物的形式。托马斯·阿奎纳追随亚里士多德,区分了灵魂的五种基本形式:(1)营养能力,属于单纯的生命,例如植物;(2)感觉能力,属于较高的生命,例如动物;(3)追求能力,指的是动物本能的追求;(4)运动能力,指的是动物任意的空间运动;(5)理性能力,指的是仅仅为人所具有的思维和自由意欲的纯精神能力。托马斯认为,从植物到动物到人,是一个完美性不断上升的序列。人是唯一同时具有这五种能力的生物。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人同时具有五种形式。人的形式是理性灵魂。理性灵魂作为高级的形式包含了其他低级的形式在自身之内。在这五种能力中,最完美的灵魂力量就是理性。

温和的唯实论

托马斯·阿奎纳从认识和事物的发展过程来考察共相与殊相之间的关系,显然比早期经院哲学大大进步了,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托马斯坚持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本质,认为理念决定具体事物的存在,哲学史上称托马斯这种观点为“温和的唯实论”。

政治哲学

威权体制与法治至上

阿奎那表明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以人的本性为基础。在国家结构中,每一个个体或者任一部分的行为动机都是出自各自不同的欲望和激情,所以是靠不住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要紧的是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权威,并凭此保护整体利益和维持各部分之间的秩序。因此,政治权威是国家最为关键的构成要素。在这个体系中低级者服务于高级者,高级者指挥和引导低级者,这也是符合自然秩序的。而法律是理性的体现,理性是法律的基础。理性可以帮助人们抑制卑鄙欲念和残暴行为,与人的向善愿望一致。因此,法律的本质是合乎人之理性要求的规范。法治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是一种实践的必然需要,因为人治会不可避免地滥用职权。作为统治者的国王本人必须与臣民一样服从法律,并受法律的约束,公正而非残暴地进行统治,尊重并保障臣民的权利。还认为政治权力应当受到限制,而且权力只能按照法律来行使。当一个统治者何时和何种程度上违反了法律并因此将受到抵制的问题上,教会将成为最高仲裁者。

作品特点

《神学大全》使用的语言精炼,看不到多余的词句,看不到无关紧要得到逻辑命题的无用的解释,也不会看到超出常识范围的那些玄妙的论证。《神学大全》分三个部分,每一部分由一系列题目组成,每一题又分若干讲。每一讲的开头,总是先罗列几种反面观点,然后用“但是”,或“与此相反”,开始引经据典辩论,最后由“我的回答”引出作者结论,并对反面观点一批驳。

托马斯用以剖析问题的方法是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首先提出问题,接着让一个假想的反对者立于反面立场来作答,然后,圣汤玛斯大学着手来解答并为这场虚设辩论的正面观点作出解释。这种方法不仅能诱发人们的兴趣,而且还能造成一种给予对立观点公正评价的气氛。

作品影响

经院哲学并没有提出新的基督教教义,它在神学方面对基督教的贡献主要在于运用新的方法论证了基督教信仰,并使基督教神学成为系统。进入中世纪以后,基督教神学发展到经院哲学阶段,由于受到阿拉伯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传入西欧的影响,导致各种异端基督教思想开始不断出现,使得让基督教受到了威胁。经院利奥六世开始运用辩证方法论证基督教信仰,最早使用辩证方法的哲学家是坎特伯雷的安瑟莫,之后,伦巴德人彼得(Peter Lombard)编写了一本以辩证方法论证神学信条的作品《四书》,成为了中世纪后期的神学教科书。在13世纪下半叶,托马斯·阿奎纳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通过调和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的矛盾,论证基督教思想,代表作品《神学大全》成为天主教神学的集大成者。阿奎那的神学理论取代了以信仰为原则的奥古斯丁主义,使基督教神学形成了相当系统的体系。

《神学大全》使得亚里士多德主义逐渐取代柏拉图主义成为经院哲学主流。《神学大全》的神学观点受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神学大全》认为普遍概念与单独的具体事物同时存在,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在《神学大全》中引证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论证人的灵魂是形式,肉体是质料,后者应受前者支配,而教会是拯救人灵魂的,故而应支配世俗权力。还认为有形的教会应有有形的元首,这就是罗马教皇,这样在强调教会权力的同时,把教皇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由于托马斯· 阿奎那的神学体系适应了当时罗马教会强调信仰、强化教权、反对异端的需要,因而深得历任教皇的推崇。

《神学大全》对封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心思想就是维护封建神权统治,把封建社会等级划分说成是“神的规定”,把封建君王的权力说成是来自“神的意志”,而教皇则被宣称是位居世俗君王之上的“基督的全权代表”。随着《神学大全》的各种译本出现,推动了基督教的传播与影响。

作品评价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在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多次提到托马斯·阿奎纳的名字,并引用他的《神学大全》中的思想来阐述自己的观点。“阿奎那《神学大全》试图通过理性证明上帝存在的努力存在逻辑上的错误和循环论证的问题。人类的理性只能认识经验世界,对于超越经验世界的本体,如上帝、自由等,无法通过理性认识来证明或证实。因此,阿奎那的证明方式无法确立上帝的存在。”

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哲学史讲演录》对《神学大全》评价道“在《神学大全》中,阿奎那以他独特的方式,试图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引入到基督教的领域中。他不仅试图证明上帝的存在,还对神学的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和解析。他的这种尝试并非毫无争议,因为他的观点并非都是无可争议的。但是,这并不妨碍《神学大全》成为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

美国哲学史家梯利在其所著的《西方哲学史》中梯利认为托马斯·阿奎纳的思想具有深刻性和系统性,他将理性引入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授说,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认为阿奎那所建立的系统的、完整的神学体系对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代美国学者约翰·英格利斯评价道“阿奎那‘关于美德的研究也已经堪称典范’,他关于美德与邪恶的观点提供了历史上乃至当今关于道德研究著作中最详尽、最全面的解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