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荣
向荣(约1788-1856年),字欣然,生于四川大宁(今重庆巫溪),寄籍于甘肃固原(今宁夏固原),是清代军事人物。
向荣大约生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他行伍出身,后被提督杨遇春提拔,在爱新觉罗·颙琰十八年(1813年)参与平息河南滑县天理教李文成起义。1826年至1828年间他又以守备身份参与平定回疆动乱。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被提拔为游击,次年调往直隶。爱新觉罗·旻宁十三年(公元1833年),直隶总督博尔济吉特·琦善调任其当教练训练新兵,后来又累迁为开州协副将。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向荣被提拔为定镇总兵,先后驻扎于正定镇(1842年-1843年)、通州区和永平镇(1843年-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他被任命为四川提督,三年后调任湖南提督,镇压李发起义,后调任固原市提督。
道光三十年(1850年)7月,太平军起义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田爆发,向荣被调任广西提督负责平息叛乱。最终战败被被革职查办。同年年底,清军攻入围攻永安,向荣复职平叛。后形势危急,清廷任命阿鲁特·赛尚阿为钦差大臣,负责广西督军,乌兰泰为其副手,协助其平乱。但向荣与他们协作不善,最终失败。再次被革职咸丰三年(1853年),向荣在太平军攻占武昌后,日夜围攻并最终迫使太平军放弃武昌。由于向荣的努力,他被恢复原职,并取代赛尚阿成为钦差大臣。同年太平军攻占九江、南京,并将南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向荣率领清军在南京城郊的孝陵卫组建了“江南大营”,旨在和博尔济吉特·琦善组建的“江北大营”形成南北合击之势。
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军决定进攻安徽宁国和江苏镇江,向荣急忙派兵支援。趁其兵力薄弱之际,太平军对江南大营发动总攻。向荣全军溃败,退至丹阳忧忿而死。向荣有《向荣奏稿》传世,编成《向荣奏稿》十二卷。
人物生平
初入仕途
向荣,字欣然,是清朝一名武将。他大约于1788年生于四川大宁(今重庆巫溪),但寄籍于甘肃固原(今宁夏固原)。他只身入伍,在当地提标的领导下服役,后被提督杨遇春所提拔,晋升为弁目。爱新觉罗·颙琰十八年(1813年),他参与了平息河南滑县天理教李文成起义。随后,他在1826年至1828年间以守备身份参与了平定回疆动乱。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被提拔为游击,次年调往直隶。爱新觉罗·旻宁十三年(1833年),直隶总督博尔济吉特·琦善让他担任教练,后来又累迁为开州协副将。后海疆戒严,他率领部队驻守山海关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向荣被提拔为定镇总兵,先后驻扎于正定镇(1842年-1843年)、通州区和永平镇(1843年-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他被任命为四川提督,三年后调任湖南提督,镇压李沅发起义,后调任固原市提督。
初战太平
道光三十年(1850年)7月,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太平军起义。由于广西巡抚郑祖琛的镇压行动未能有效,在军中多有威望的向荣被调任广西提督,负责平息起义。第二年,向荣数万大军向大黄江口、牛排岭地进剿,遭到洪秀全和杨秀清领导的太平军的迎头痛击,向荣不敌最终在官村遭伏大败。此后向荣称病不出,太平军顺利转移,向荣被革职查办。同年年底,清军围攻永安,向荣复广西提督之职。起义蔓延至桂平市周边的贵港市(今贵州贵港)、武宣县(今广西来宾)和象州县(今广西来宾)等地。清廷见形势危急,任命阿鲁特·赛尚阿为钦差大臣,派往广西督军,乌兰泰为其副手,协助其平乱。
咸丰元年(1851年)9月25日,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州(今广西梧州市蒙山县),并在那里建立自己的政权。向荣和将领乌兰泰奉命围攻永安州,但是他们战略意见不合、协作不善,导致太平军在4月6日冒雨突围成功。太平军先后辗转广西、湖南省等地,最后固守湖南长沙。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向荣带领的清军长未能攻克长沙,向荣因此被罢免职务。同年底,在桂林称病不出的向荣再次出山,赛尚阿也亲自督战,和太平军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激烈战斗,咸丰三年(1853年)向荣在太平军攻占武昌后,日夜围攻并最终迫使太平军放弃武昌。因武昌的功绩,向荣恢复原职,并取代阿鲁特·赛尚阿成为钦差大臣。同年太平军再次取得战果,攻占九江、南京,并将南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二年(1852年),向荣迅速回防,成功保全了省城,但却未得到清廷的表彰和奖赏,反而受到了革职留任的处分。同年八月,他又急速驰援,并尾随太平军至。随后,他被补授为广西提督,但因攻克武昌而再次遭到革职。不久之后,他又被命令署理湖北提督,并授予钦差大臣的职位。
组建江南大营
咸丰三年(1853年)2月9日,太平军弃守武汉,顺江而下,向荣率兵继续追击,企图抄截太平军,然而太平军水陆并进,进军神速,向荣因无船在九江被阻鄱阳湖长达半月。此时钦差大臣博尔济吉特·琦善也率军南下,于3月19日在安庆市会合,共同筹商进兵之策。然而不久太平军攻占南京,同年三月初一日,向荣抵达明孝陵扎营,率领清军在南京城郊的孝陵卫组建了“江南大营”,旨在阻截太平军东下苏州市、无锡、常州之路,并伺机攻占南京和镇江市。这时,太平军又分兵两支,占领了镇江和扬州市。四月,向荣先后陷通济门,破七桥荒,夺钟山,傍城筑18垒,围攻太平军。与此同时,琦善集结清军于扬州,组建了“江北大营”,旨在阻扼太平军北上之路,并与江南大营遥相呼应,形成对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南北合击之势,并伺机攻占南京。
当时向荣总部队分布在镇江、扬州等地,太平军占领南京时,队伍号称百万,且拥有上万船只,完全控制了长江水道。但是太平军当时没有对江南大营采取立即围歼的方针,而是抽出主力分成两队,一队北伐,一队西征。和向荣的江南大营长期对峙。这时江南大营拥有上万兵力,他们在紫金山至七桥瓮一线分别设置了19座营地。太平军分遣主力北伐,西征后,太平军主动收缩对外阵地,采用以城池为基础的防守策略。在此情况下,向荣主张缓攻南京,先通过水上战斗的方式破坏太平军的船只,使得江宁区、镇江市、扬州市三城的太平军首尾不能相顾,再将太平军最终击败。然而向荣缺乏水军战备,完全处于上下交迫的困境之中。他经过几个月的奏调和添造,在芜湖市得到大小船炮一起28只,在下游得到艇船40余只。然而这些船大都比较小,炮的攻击力也不是很强,对太平军水师的威胁很小。
不久,太平军北伐大军度过安徽,攻破归德(今商丘市),围住开封市,渡过黄河,京师岌岌可危。清廷责令向荣加速攻城,尽快收复南京,以牵制北伐大军。向荣虽然谨遵谕旨,不敢拒绝,但是他明白江南大营的兵力在短期攻下南京是很难的。于是向荣向皇上提出等清军攻克上海市之后,调上海之兵先克镇江市,再移得胜之师归营扼守南京东北。再调江西省江忠源之兵,扼守南京之南,调黄河以北瓜尔佳·胜保所部扼守南京之西,这样四面包围,很快就能解除南京之患。然而此时清军攻克上海遥遥无期,奏调的战船也尚无踪影,加上他识字不多,很多朝廷来的信件都要找人代念,信息总是迟缓收到,有时甚至早被太平军抢先探悉。向荣遭到咸丰的严厉训斥。而向荣屡遭皇上申斥之事,被下属知道后,钦差大臣的威严大受影响。向荣说话,无一不顶不碰,后来向荣又向朝廷提出从江北大营抽派1000马队的要求,又遭到爱新觉罗·奕詝的训斥,并被命令尽快攻下南京。
向荣的大军从东、南、北三面向南京发起攻击,与太平军交战频繁,但进展缓慢。同时,向荣还派遣其他部队去苏州市、常州和芜湖市,以击退太平军对其后方的进攻。第二年,向荣调集游击吴全美所组能船25只、苏松镇总兵叶长春所带拖曹船4只,以及原有水师船只,在三山营江面重创太平军水师,而太平军设横江铁链阻挡清军船只上行。向荣在南京附近的防御战略取得了显著效果。
尽管清军兵力雄厚,但由于南京范围广且太平水军控制着长江航运权,保证了安徽、江西省和湖北三地的物资运输,因此在围攻南京的一年多时间里,向荣屡次调兵遣将,然而始终未能取得显著效果。鉴于这种情况,向荣多次奏请爱新觉罗·奕詝,要求调拨性能优良、火力威猛的广东省“红单船”赴江宁“助剿”。
增兵助剿
咸丰五年(1855年)春,清军南北大营在陆上进逼天京,同时又以全部水师对天京和浦口区间的铁链进行清除,斩断两道铁链。太平军接连战败,被迫撤出浦口。应向荣的请求,清廷50艘“红单船”抵镇江市。向荣与博尔济吉特·琦善商定,江北大营留25艘留镇江、瓜洲江面,另25艘开赴江宁区,归江南大营调遣。有了“红单船”的助力,江南大营实力剧增,太平天国的水路也受到影响,南京城内粮食供应困难。为了打破这个局面,杨秀清杨秀清一面在沿江增设炮台迎战敌船,一面派天官正丞相曾水源赴芜湖市会同冬官正丞相罗大纲进攻江南大营的后路东坝镇。8月17日,太平军攻克东坝镇,毙副将福赓及官兵500余名。但次日江南大营援兵赶到,太平军立足未稳,仓促应战,两天内接连失利,不得已撤出东坝。杨秀清见江南大营拨兵力已虚,连续三次命太平军出城, 猛攻天京城东南要隘七桥瓮清军营盘。清军拼死抵抗,太平军被迫退回城里。此后太平军多次攻打清兵,非但没有获胜,反而伤亡惨重。
在接下来的战局中,太平军与江南大营在水陆两路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拉锯战,双方各有胜负。到了次年5月,太平天国北伐军已全军覆没。8月,重镇芜湖市失守。11月,庐州也被清军攻陷。此时江南大营经过两年多的经营,已经在长江南岸建立起一道坚固的军事防线,这条防线北自长江南岸石埠桥,沿栖霞区、尧化门、仙鹤门、黄马群、孝陵卫、高桥门、七桥瓮、株陵关、溧水区等地,一直延伸至南至高淳东坝。这一防线不仅对天京构成威胁,而且能够屏蔽苏、锡等周边地区,对太平天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而此时太平军重新占领湖北、江西省和安徽的大片地区。他们立马将兵力回撤,支援南京,两边战事一触即发。
江南大营被催
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军分成两路出发,前往支援镇江市。其中一路从观音门沿江至栖霞一带,直接向镇江进发;另一路从神策门至仙鹤门作为护翼。与此同时,镇江守将吴如孝率军出城向西进攻,以接应东进的援军。清军退守龙潭和下蜀街,与太平军对峙。双方进行了多次激战,互有胜负,持续了一个月。
为了对抗太平军的强大攻势,清朝的江苏巡抚吉尔抗阿商定与向荣合作,派兵阻击金陵太平军的东进,同时派兵阻击镇江太平军的西进。然而,太平军于3月18日突破清军的防线,东西两军会师,并进入了镇江市。向荣将清军阻击失败的责任归咎于前线指挥官邓绍良,因此将总兵张国梁派往取代他,继续与太平军作战。
4月2日夜,秦日纲率领太平军夜渡长江,进攻江北大营。清军溃败,太平军占领了扬州市,并开始征集粮食,准备转运镇江。然而,向荣先后派出邓绍良和张国梁渡江北援,并收复了浦口区、江浦等城,阻止了太平军从浦口南渡的路线。随后,秦日纲等太平军主力东返瓜洲稍事休整,然后南渡镇江。
与此同时,石达开率领大军自江西省回援,经过安徽的宁国市(今宣城市),分路进攻天京外围,声称要直扑江南大营。向荣得知消息后,急忙派遣张国梁赶往溧水区,以阻击石达开的军队。就在这时,秦日纲率领太平军猛攻镇江市外围的九华山大营,吉尔抗阿兵败身亡,清军大溃。向荣又命令张国梁从水驰援镇江。此时,向荣四面受敌,力不从心,应接不暇,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6月13日,秦日纲等太平军从镇江外围撤回金陵,驻营观音门和燕子矶一带。张国梁率队紧随其后,赶回大营。15日,向荣得知水失守,又派遣张国梁率队赶赴救援,以阻止太平军东进苏、常之路。
在江南大营东部支持岌岌可危、左右为难之际,太平军的主力已经集结在金陵东北郊,杨秀清决定彻底摧毁江南大营。面对太平军的强大攻势,向荣无计可施,只能从各据点收缩兵力,增加对大营的防守。向荣大营扎营于钟山之阳,距离金陵城5里,距离孝陵卫3里。
17日,太平军开始进攻,到19日,清军仙鹤门营垒被太平军占领,退守青马群。20日,太平军发起总攻,主力进攻青马群,一部分冲出太平门直奔江南大营的西翼,另一部分越过钟山攻击大营的背面。与此同时,城内的太平军也从通济门和朝阳门(今中山门)出击,威胁着大营的退路。清军各路无法抵挡,纷纷败退。向荣、张国梁等只得放弃大营,经过淳化街道撤退至丹阳市。江南大营被太平军彻底摧毁。
忧忿而死
退守丹阳不久,向荣被革去湖北提督之职,后来因年老多病,加上遭此惨败,忧忿而死。有《向荣奏稿》传世。向荣死后,清廷赏给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并追谥忠武,以表彰他终身征讨的功绩。后其子向继雄将其担任钦差大臣期间的奏折,编纂成《向荣奏稿》十二卷。
人物评价
《清史稿》评价向荣在对抗太平军的过程中,未能与其他将领和睦合作,导致失去战机。尽管他在一些战役中表现出色,如援桂林市、长沙战等,但在规划江南作战时并未能够破解镇江市、瓜洲等重要据点,也未能清除长江上游的敌军,因而未能有效控制敌军的生死命运。数年间他虽然苦苦支撑,暂时保住了孙吴,但军事形势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人物轶事
向荣好勇耐战,多次使太平军陷入苦战。太平军也十分忌惮他。在建都之后,太平天国领导人盲目“畏忌向荣”,甚至不敢和江南大营开战,只是单纯防御,处处显出被动挨打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