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沈鸿烈

沈鸿烈

沈鸿烈(1882年—1969年),字成章,湖北省天门县(今天门市) 人。国民党海军上将,原国民政府山东省主席。

1900年沈鸿烈考中秀才,之后在府学堂教书。1904年沈鸿烈先是进入湖北武备学堂,随后又加入了自强军。两年后,沈鸿烈东渡进日本海军学校,并在留学期间加入孙中山创办的中国同盟会。回国后,沈鸿烈成为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海军部的负责人,先后在海军局任参谋,参加赴欧考察战事代表团,后经美国回国,任总部参谋、军事学校海军教官。之后,沈鸿烈在张作霖部下先后担任东北海军副司令、中国第三舰队司令。1931年,经过“崂山事变”之后,沈鸿烈成为青岛市市长,主政青岛,沈鸿烈主政青岛期间,为青岛建设做出较大贡献。但是沈鸿烈从在主政青岛前期坚决抗日,到后来想要投靠日本,把山东省变成日本的“保护国”,希望破灭之后,沈鸿烈又“收匪反共”,并指使手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博山惨案”。抗战期间,沈鸿烈历任鲁苏战区副司令、山东省主席、农林部长等要职。

抗战结束后,沈鸿烈又担任浙江省主席,考试院叙部长等职。1949年,沈鸿烈去到台湾,后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政策顾问”,于1969年在台湾台中去世。晚年著作《读史答记》《欧战与海权》等作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沈鸿烈是湖北省天门县白湖人,1882年出生,父亲沈知章给他取名鸿烈,取字成章,希望他将来能够光宗耀祖;又因为沈鸿烈出生之年,父亲和母亲的年龄加起来刚好一百岁,所以沈知章给沈鸿烈取乳名为百龄。沈知章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在当地举办了一所学校,沈鸿烈从小就跟着读书。1900年沈鸿烈考中秀才,补生,成为有资格支薪的教师,随后就在府学堂教书。

在府学堂进教书时,沈鸿烈经常阅读一 些日本近代出版的书籍,加上受到当时一些清朝的上层人士大搞洋务运动,提倡强兵富国思想的影响,便产生了弃教从军的念头。1904年,沈鸿先是进入湖北武备学堂,随后又加入了自强军。190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大办海军,并考选具有国学基础的世家子弟,由地方政府出资派往日本留学。沈鸿烈通过考试被选拔,于1906年东渡进日本海军学校。当时孙中山东京集结革命反清力量,沈鸿烈于1906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2年,沈鸿烈成为孙中山在南京成立的临时政府中的一名海军部负责人,掌管海军事务。袁世凯篡夺孙中山的临时总统位置后,沈鸿烈备受排挤,郁郁不得志。之后,沈鸿烈在同乡谢刚哲的提携下,进入海军局任参谋。1914年,他负责考察沿海各口岸及要塞情况。 1916年3月,他作为海军副官参加赴欧考察战事代表团,被派往英国皇家海军。1918年秋经美国回国,任总部参谋、军事学校海军教官。

掌管海军

1918年,北洋政府决定于中俄边境的松花江派驻一支江防舰队,以王崇文为司令,毛仲芳为参谋长,沈鸿烈为参谋,在松花江驻防,沈鸿烈正式走上了从事海军实际业务工作的道路。之后因为毛仲芳、王崇文先后去职,沈鸿烈从参谋一跃成参谋长,再后来成为松花江舰队司令。

1922年,奉系军阀张作霖开始掌控松花江江防事宜,张作霖的属下郭松龄倒戈,张作霖一时措手不及,沈鸿烈乘机针对当时战局, 向张作霖献计派遣使者通好关东军,给张作霖争取时间,调遣各地部队与叛军决战。张作霖派遣沈鸿烈与日军谈判,并取得日军支持,最终打败郭松龄,沈鸿烈也因此赢得张作霖的信任。1923年,张作霖筹建东北海军,任命沈鸿烈为中将,全权负责东北海军。之后,沈鸿烈向日本买进了“镇海”、“威海”、“定海”三艘军舰以及其他中小型辅助舰艇若干艘,编成东北江海防联合舰队。舰队成立之后,张作霖便任命沈鸿烈为该舰队总司令,沈鸿烈却拒之不受,且极力主张让张学良任总司令,自己为副司令。

1923年沈鸿烈创办葫芦岛市航警学校,同年七月,张作霖合并吉黑江防舰队,建立东北海防舰队,委任沈鸿烈为海军中将司令。张作霖在直奉战争中被打败后,沈鸿烈建议张作霖将渤海舰队收回,1927年6月,沈鸿烈在青岛市将内部不稳的渤海舰队,连同东北海防舰只组成“联合舰队”,设海军总司令部,张作霖兼总司令,沈鸿烈任海军上将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1927年7月,沈鸿烈任海军第一舰队司令,11月升任海军副总司令、代总司令。1930年,蒋介石东北海军改编为中华民国海军第三舰队,沈鸿烈被任命为第三舰队司令,自此,沈鸿烈全面掌管海军。

崂山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沦陷,东北海军撤至青岛等地,军费开支遇到极大的困难,军心动摇。以海防第一舰队队长凌霄为代表的东北海军高级将领曾多次向沈鸿烈建议夺取青岛市的行政权,以解决军费来源问题。这个建议深得东北海军将领的赞同。但是沈鸿烈却想借用凌霄等东北海军留日系将领的势力,达到逼使国民政府同意任命其为青岛市长的目的,所以,虽然内心同意,但是沈鸿烈仍然拒绝了凌霄的建议。凌霄等人决定用武力迫使沈鸿烈就犯。1931年12月初,沈鸿烈来崂山区指导舰队训练,凌霄等人乘机将其软禁,并迫其辞职。凌霄等人的举动,引起了东北海军内航警系军官的不满,他们组成了一支敢死队,将沈鸿烈救出。沈鸿烈随即解除了事变的主谋者凌霄等人的职务,并遣送回原籍,从而排除了异己,独揽了东北海军的大权,这就是“崂山事变”。崂山事变还迫使当时任青岛市市长的胡若愚辞职。

主政青岛

1931年12月,沈鸿烈正式兼任青岛特别市市长。沈鸿烈在青岛执政6年,期间,他抓教育、 建学校、定规划、设立民众教育馆、职工补习学校、女子补习学校等,每年均增加必要的教育经费。沈鸿烈认为青岛是一个商港,为华北地区国际贸易的一大吞吐口,必须建设港口,便利航运,以发展商业,繁荣市场。他前后修建了三号码头, 接着又建筑了船坞和海军造船厂。保证了不论商轮还是兵舰都可以在青岛就地检修。不仅如此,沈鸿烈还注重市政建设,除了修建码头之外,还修建了青岛船坞、青岛体育场、青岛市礼堂;扩建和修建了青岛栈桥、薛家岛码头、四川路海军栈桥、小港第二码头;拓宽了崂山的道路,加修了崂山里盘山梯子石阶;整修了市内主要交通道路。此外,还整修了西广场、马虎寓、脏土沟,设立了“救济院”、“习艺所”、“感化院”等。同时,沈鸿烈还宣布了十大施政纲领:整顿吏治,修明内政;厉行自治,充实民力;禁绝恶习,改良风俗;建设乡村, 施惠贫民;普及教育,以求实用;提倡国货,优遇劳工;发展区务,繁荣市场;整顿军警,巩固治安;慎重邦交,保护外侨;力图建设,输入文明。

但在其任期内,沈鸿烈也忠实执行国民党中央反共亲日方针,多次破坏中共组织,逮捕共产党人, 并镇压工人罢工与学生运动。为此,南京国民政府奖许青岛市为“全国模范市”称号。从1935年开始,青岛连续发生对日外交事件,日本人企图借此占领青岛。“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人更是企图不战而侵占青岛,针对沈鸿烈同时采取军事威胁和政治诱降两种方式。沈鸿烈看透日本人的意图,同时也做好了守土抗日的决心和准备,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备战措施,加强青岛的守备力量,使得日本未敢贸然发动进攻。同年9月,日军在青岛制造了“德县路”事件,之后沈鸿烈疏散政府人员及居民,加强战时管理,加速进行爆破日本工厂的准备工作。1937年12月中旬,日寇进犯山东济南市山东省主席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撤兵南逃,沈鸿烈认为济南失陷,于是下令于12月28日晚将四方、沧口区、水清沟日本九家纱厂及沧口日本太阳橡胶厂同时点火爆破,之后带队撤离青岛。

摧残抗日

1938年,韩复因为违令弃守济南,在汉口被蒋介石就地正法。之后,国民政府任命沈鸿烈为山东省主席、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主任委员兼保安司令。台儿庄大捷结束后,抗日战争第五战区自徐州撤退,沈鸿烈奉令深入敌后进行游击战。在国共合作的大好局势下,沈鸿烈也根据中国国民党特别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制定了八条施政方针,当时称为“八大政策”,其中有建设廉洁政府、联合各党派共同抗日、动员民众等内容,受到各方欢迎。

但是接任山东省主席和保安司令之后,因为抗战爆发山东省政府和青岛市的官员都四处逃散,沈鸿烈实际处于无兵无人的境地。沈鸿烈不得不亲自化妆潜往济南市等地联络原行政官员,通过收编各种地方武装,总计获得了3个师、4个游击纵队的保安部队。同时由于日伪军的不断进攻,山东省政府也不得不四处转移,鲁南鲁西地区的大小村镇几乎都留下了沈鸿烈的足迹,沈鸿烈也被因此被称为“游击主席”。

在与日伪进行斗争的同时,沈鸿烈发现共产党在山东的发展也很迅速,对日伪的打击卓有成效。沈鸿烈留日多年,受日本思潮影响颇深,同时也发现共产党势力在山东省的发展远远超出原来预想,因此沈鸿烈在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上开始转向“反共”。他完全奉行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针及《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并且又提出“宁匪化,勿赤化”, “宁亡于日, 勿亡于共”, “日可以不抗,共不可不打”等极端反动的口号,指使部下对八路军和抗日人民采取“见人就抓,见枪就下,见干部就杀”的狠毒手段。1939年4月30日,他指使国民党山东复兴社头目、别动队司令秦启荣,在博山区袭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惨杀干部战士四百余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博山惨案。

在“反共”问题上,沈鸿烈与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矛盾激化,1941年,沈鸿烈计划刺杀于学忠。刺杀计划失败后,于学忠向蒋介石控告沈鸿烈,蒋介石将沈鸿烈调离山东省,任命其为国民党中央政府农林部长。

晚年经历

1942年底,沈鸿烈兼任全国总动员委员会秘书长。1944年8月,改任负责考核中央党政机关工作成绩的考核委员会秘书长,之后又负责掌管中央设计局东北委员会。在此期间他陪同宋子文苏联谈判,于1945年8 月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抗日战争结束后,沈鸿烈任浙江省主席。1948年7月,改任考试院铨叙部长。1949年,沈鸿烈去到台湾,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政策顾问”。1969年,沈鸿烈在台湾台中去世,终年八十七岁。

沈鸿烈在台湾期间担任的职位并无实权,于是他闭门潜心写作,著有: 《读史答记》两卷,《欧战与海权》 一卷,《收回东北航权始末》四卷,以及《五十年间大梦记》《东北边防与航权》《青岛市长》《抗战时期之山东党政军》《抗战时期之农业 建设》 《抗战时期之国家总动员》《浙政两年》《消夏漫笔》以及言论集《政海微澜》等作品。

人物轶事

投笔从戎

1900年,沈鸿烈考中秀才,之后成为一名老师,在府学堂教书。但是他所教的学生都是30岁上下,毫无基础根基,教授起来也非常困难。沈鸿烈因此非常郁闷,但是好在府学堂有很多书籍可供阅读,沈鸿烈日夜研读,思想也慢慢发生了变化,他决定投笔从戎。

不败将军

沈鸿烈身材并不高大,但是在军校学习期间,只要学校组织摔跤课程,他一定会去,并且一定会上场。虽然每次都战败,但是下次他还是会上场,据说当时规定,被摔倒地之后,要在对手身上拍一下,表示认输,但是沈鸿烈每次被摔,就是不拍,反而死缠烂打,让对手不能脱身,所以同学们都称呼他“不败将军”。

后世纪念

沈鸿烈主政青岛市期间,为青岛的市政建设做出很大努力,拓宽了崂山区的道路,加修了崂山里盘山梯子石阶。“斐然亭”就是上海市人士为颂扬当时的青岛市市长沈鸿烈开发崂山而建,该亭取“斐然成章”之意而命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