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弼
富弼(1004年-1083年),字彦国,河南省(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历仕赵祯、赵曙、赵顼三朝,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
富弼年少时好学、有气量,得到大臣范仲淹与晏殊的赏识。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 ,富弼以茂才异等科及第,初仕将作监丞、出知河南府洛宁县(今河南洛宁)。后辞官为父守孝三年,范仲淹因言遭贬,富弼为其辩护,也被贬为州(今新绛县)通判,累迁太子中允,直集贤院。西夏王李元昊称帝后,要求北宋承认其合法地位,富弼上奏《论西夏八事奏》。宝元三年(1040年),富弼担任东京汴梁推官,知谏院,屡屡上谏赵祯。后奉命出使辽朝,期间不顾个人安危,与契丹主耶律宗真几番据理力争,最终成功拒绝契丹割地的要求,并维护了北宋与契丹的和平。庆历三年 (1043年) ,富弼任枢密副使,与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提出多条时政建议,主张革除弊端。最后遭到构陷,出知须昌故城(今山东东平县)、青州市(潍坊市)。河朔地区遭遇大洪灾,富弼救助五十余万灾民,其救灾方法还被全国视为典范。至和二年(1055年),富弼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赵曙即位后,受封祁国公,赵顼一朝又进封常茂,期间富弼以足疾为由,屡辞高官,他还劝谏宋神宗要辨察奸邪、亲近忠良等。熙宁四年(1071年),富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罢免相位,以左仆射之职改判汝州市(今河南省汝州市)。富弼趁势请求退休,以司空、武宁节度使兼中书门下平章事、韩国公之职退居洛阳市。退休期间,富弼仍然关注朝廷大事,并积极谏言。元丰六年(1083年)八月,富弼在洛阳家中逝世,终年八十岁,朝廷赠太尉称号,上谥号“文忠”。元祐元年(1086年)六月,富弼配享赵顼庙庭。
富弼为官期间,政治上参与庆历新政,在河朔救济大量灾民;外交上多次出使契丹,坚持抵御西夏;史学上著有众多史学著作,以供后人参考。著有《富郑公集》留世。淮北师范大学历史学者余敏辉在《三朝宰相富弼的政治风采》一文中指出,富弼“历任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初为谏官,屡次极言进谏,大胆抨击时政;并多次出使辽朝,不辱使命;后与范仲淹倡言新政,保国利民。晚年阻挠王安石变法,称疾引退,不愧为北宋中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史称‘有大臣之风’。”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富弼出生于赵恒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曾祖父富处谦,历任内黄县令,祖父富令荀,任商州马步使,父亲富言,是咸平年间的进士,官至都官员外郎。生母韩桓惠王,富弼是家中长子,另有五个兄弟和三个姐妹。富弼的母亲怀上他时,曾梦见有旌旗、鹤、大雁等祥瑞降落,称此乃上天托生,没多久生下一个男婴,便是富弼。富弼年少时好学,有气量。大臣范仲淹对他十分赏识,称富弼是辅佐帝王的良才,还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同僚王曾、晏殊一同欣赏。晏殊也很看好富弼,将女儿许配给他。
制科入仕
赵祯天圣八年(1030年),宋仁宗赵祯恢复制科取士后,富弼听从范仲淹的建议,通过制科入仕,同年七月,他被推举为茂才异等,考入第四等,登科及第,授官为将作监丞、出知河南府长水县(今河南洛宁)。一个月后,富弼被知河阳军李迪召为签书河阳节度判官厅公事。
天圣九年(1031年),富弼的父亲富言逝世,富弼辞官,为父守孝三年。
积极谏言
明道二年(1033年),富弼三年孝期结束,回归朝堂。恰逢此时范仲淹因为抗议郭太后不当废而遭贬。富弼上书朝廷,称此举“一举二失”,认为皇后不该废,范仲淹是忠臣谏诤,也不该贬。他因此也被贬为绛州(今新绛县)通判。景祐四年(1037年),富弼被召试馆职,升为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后被沂国公王曾辟为郓州(今山东东平县)通判,跟随他到郓州任职。
宝元元年(1038年)十月,西夏王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号“明夏”,史称西夏,并停止向北宋遣使朝贡。次年,李元昊遣使上表,要求北宋承认他的皇帝称号。北宋拒绝其要求,并下诏剥夺李元昊的官爵,斩断和西夏的互市,张榜招人擒杀李元昊。北宋朝廷仓促应对,用人多有失当,富弼上疏《论西夏八事奏》,提出八条建议,包括斩杀西夏来使以扬国威、四方征兵、征调国库钱财以作军用,而非加重赋税、重赏立下战功者等等。
宝元三年(1040年),富弼被召为东京汴梁推官,赐五品服,兼知谏院。此时朝廷在西北集结大量兵备,但在东南九道却没有足够的防守。富弼上谏,请求在每个要道各招募数千士兵,进行训练和布防,以备不测之需;又建议减少军队冗费以作国用,减轻税收施行仁政。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初一,出现了日食现象,富弼上谏,请求撤销宴乐,在别馆中赐下酒饭招待西夏使者。赵祯没有答应,富弼称如果辽朝这样做,则是北宋朝廷的耻辱。后来得知契丹果真撤销宴会,宋仁宗十分后悔。此前,宋仁宗曾因为臣子上谏他的过失,就将那些上谏者贬逐,并下令禁止朝臣越权言事。富弼借日食之事上疏,表明应对天象变化,莫不过广通言路,请求废除越权言事的禁令。宋仁宗允准此事。
富弼又上谏称皇上要批阅的奏章太多,应该选拔侍臣分担批阅,再挑选可用的施行。李元昊进攻延路,攻占北宋金明。辖卢守没有前去支援,将军刘平战死后,内侍黄得和带兵逃走,且诬告他投降敌军。富弼认为刘平一心忠于国家,不可能会降贼,必定是黄得和见战败想要摆脱责任。朝廷于是派人调查,得知刘平果然是被污蔑,黄得和因此被处以腰斩。朝廷任命夏守赟为陕西都部署,任入内都知王守忠为陕西兵马都钤辖。富弼再一次上谏,从唐朝开始朝廷开始猜忌将帅,遂派内臣监军,造成多次战败。如今北宋朝廷任用夏守就已经要被天下人讥笑,又委派王守忠为都钤辖,便是重复唐朝监军的悲剧。朝廷于是罢免了王守忠的职位。
富弼又上谏表示边境事关国家安危,不应专权于枢密院而不让宰相参与,请求让宰相兼领枢密院。此时西夏两位首领前来归降北宋,朝廷将二人补借奉职。富弼提出反对,此二人改过来降,家族必定被诛灭,应当给予厚赏,向他们详细询问西夏的情况,寻求破敌之计,同时还可作为示范吸引其他人来投降。中书省宰相一开始不知道此事,富弼连连叹息,这不是一件小事,宰相怎么能不知情。并极力陈明利害,朝廷最终采纳富弼的建议,将二人任命为左千牛卫将军,各赐丝绸三十匹和茶叶三十斤,将他们派回本族地区防御盗贼。
出使契丹
康定元年(1040年)夏四月,富弼被任命为三司盐铁判官,迁太常丞、史馆修撰,于同年八月为契丹主正旦使,奉命出使契丹。庆历元年(1041年),富弼改任右正言、知制,负责纠察京城的刑事案件,获赐三品官服。当时有堂吏伪造祠部牒假冒僧侣,东京汴梁没有将堂吏治罪,富弼上告宰相吕夷简,要求捉拿伪造者送交刑狱,此事得罪了吕夷简,他从此对富弼怀恨在心。
此时北宋西边与西夏战事不利,困于用兵。趁此机会,庆历二年(1042年)正月,辽朝聚集兵力驻扎在北宋边境,并派大臣萧英、刘六符前来索要关南领土。朝廷认为事态紧急,不断选拔可用来出使聘答契丹的大臣,但是臣子们都怯懦不肯出使。吕夷简举荐富弼,大臣欧阳修提出反对,要把富弼留在京城,吕夷简却没有将他的奏章上报朝廷。赵祯召见富弼,富弼以“主忧臣辱”为由,自愿担当应对契丹的使者。宋仁宗便让他负责接待契丹使者。
庆历二年(1042年)二月,富弼从京城出发去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县),久等,萧英等人才入境。富弼派人前去慰劳萧特末,但萧英声称生病未能出来答谢。富弼不满,以自己即使病卧也会起身拜谢为例,质问未起身的原因。萧英慌忙起身拜谢。富弼每次与萧英见面都开怀尽言,希望能够试探出辽朝的真实想法,萧英十分感动,因此也对富弼推心置腹。他暗中告诉富弼,契丹君主耶律宗真想要的,给得了就给,给不了就搪塞过去,契丹想要休养生息,不想与北宋结怨。富弼将这些消息据实上报。朝廷商议后,决定拒绝割地,答应增加岁贡,并许配宗室女子给契丹梁王以和亲。
唯独富弼对和亲之事提出反对。庆历二年(1042年)四月,朝廷任命富弼为礼部员外郎、枢密直学士,令他出使契丹,将北宋只答应“增币”或“和亲”的两套方案拿去交涉。富弼辞谢了官职,表示国家有难,自己应当唯命是从,无需官职犒劳。随后任他为假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作为使者出使辽朝。抵达契丹后,契丹大臣刘六符在别馆设宴招待他们,富弼因而与刘六符有一番交涉,表明北宋决不割地的决心,如果契丹执意如此,则是契丹破坏了两国和平。等到面见耶律宗真耶律宗真,富弼仍然坚持不割地原则。耶律宗真质问北宋关闭雁门关,又在河北省增建池塘水泊、治理城隍,还召集地方武装是意欲何为。富弼逐条应对,关闭雁门关是为了防备西夏李元昊,修建池塘是在两国签订盟约之前,城隍只是在旧址上修缮,民兵也是按照旧籍补充,这些都不是新增加创立的。
富弼拒绝割地,耶律宗真威胁称要听从众臣的建议,出兵攻打北宋。富弼表示当初北宋与辽朝签订澶渊之盟,两国交好,双方互利,且好处由契丹君主独享,臣下分不到半点。如果发动战争,利益都是臣子的,君主却要承担战争带来的祸患,请耶律宗真谨慎考虑。耶律宗真十分惊讶,询问原因。富弼告诉他,契丹若与北宋开战,无论是否获胜,必遭重大损失,而这损失必定是由君主负责而非臣子。如果两国交好不断,耶律宗真可以得到岁币,群臣却一无所得。耶律宗真认为富弼所言极是。接着富弼又以后晋把卢龙军送给契丹,柴荣攻取关南两件事举例,严词拒绝契丹要求割地的请求。
耶律宗真沉默良久后,又问李元昊是他的的藩属亲戚,北宋加兵,为什么不告知契丹。富弼辩称北宋过去攻打高丽、黑水,也未曾通知辽朝。他指出北宋不知李元昊与契丹的关系,征讨西夏会伤害他们的兄弟情谊,不征讨则会让百姓受害。耶律宗真最终表示李元昊是敌人,契丹不会要求北宋停止对他的进攻。
告别耶律宗真后,刘六符告知富弼,朝廷觉得接受北宋岁币是耻辱,坚决要求割地十县。富弼表示赵祯决心坚守国土,只会以增加岁币代替割地,如果契丹一定要求割地,就是主动破坏澶渊之盟,过错不在北宋。次日,耶律宗真召见富弼,与他一同打猎,途中耶律宗真再次提及割地,称如此便于两国长久交好。富弼反复论证不能割地,并称辽朝将获得土地作为荣耀,北宋必会以失去土地为耻,双方是兄弟之国,不能一国荣耀一国耻辱。事后,刘六符告知富弼,耶律宗真被他说动,不再要求割地,打算商议和亲之事。富弼不赞成和亲,告诉他们,公主出嫁的嫁妆,比不过岁币无穷的利益。耶律宗真最后让富弼回去,等到北宋商议好能接受的条件,再带盟约书来契丹。
庆历二年(1042年)秋七月,富弼返回北宋后,将耶律宗真的要求上报朝廷。赵祯又授其吏部郎中、枢密直学士之职,富弼仍然推辞。很快,富弼再次出使辽朝,带着两份国书与三份誓书,内容大概是商议和亲则不增加岁币;若契丹能令西夏恢复向北宋纳贡,就每年增加二十万金银,反之则只有十万。富弼还在誓书中提出三个要求:一是双方边界水坝不得扩建;二是不得无故增加驻兵;三是不得容留逃亡者。富弼要求将这些条款加入副件,朝廷将其处理好,让中使带着五份函书并副件连夜追上富弼,将其交付。富弼行至乐寿(今河北献县)时,突然意识到新增的三个要求都是之前与契丹约定好的,担心书信内容的差异会引起对方怀疑,于是令副使张茂实拆开查看,发现果然不同,富弼立即赶回京师,请求觐见赵祯,将文件修改好,再带上继续前往契丹。
同年八月,抵达辽朝后,耶律宗真不再提及和亲之事,只提增加岁币,并要求北宋向契丹称“献”或“纳”,表示从属地位。富弼据理力争,不同意称“献”或“纳”,耶律宗真威胁其不同意,就要发兵南下。富弼先是陈述北宋爱好和平,又表示即使要开战,不是自己作为使者所能决定的。耶律宗真屡屡劝解,富弼仍然态度坚决,契丹只好暂停谈判,另派使者去北宋与宋仁宗商议。耶律宗真询问富弼,假如北宋答应契丹的要求,他当如何自处。富弼表示,他会向陛下认罪,承认是自己的过错。耶律宗真反过来安慰富弼,夸他忠心为国,不可加罪于他。
富弼退下后,对刘六符指着前面的高山称,此高山可以翻越,但要北宋称“献”或“纳”则如登天一般绝无可能,即使搭上自己的性命,也不会答应这个要求。辽朝再派枢密副使耶律仁先与枢密使刘六符携带国书前往北宋,表示要增加二十万岁币并向契丹称“纳”,对于富弼此前拒绝之事含糊其辞。很快富弼也返回北宋南雄市,担任接待使,他上报朝廷,自己已经以死拒绝契丹要求称“献”或“纳”,契丹的气焰被压制,无需答应此要求。然而赵祯最终听取晏殊的建议,答应向契丹称“纳”,富弼并未参与其中。
富弼刚开始奉命出使契丹时,一个女儿去世,再次出使契丹,妻子为其生下一个儿子,但是富弼都顾不上回家去看一眼,得到家里寄过来的书信,他不拆开而直接焚烧,称此乃乱他意志之言。庆历二年(1042年)九月,朝廷再一次任命富弼为吏部郎中、枢密直学士,富弼仍然推辞不就。十月,朝廷要升他为翰林学士,富弼还是推辞,称增加岁币的结果他也不认可,只是因为北宋正在攻打李元昊的关键时刻,无心与辽朝较量,他不敢以此领功受赐。
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三月,朝廷任富弼为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富弼推辞不就,于是改为资政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七月,朝廷再次任命他为枢密副使。富弼上谏表示契丹虽与北宋交好,但是还有破坏盟约的风险,希望赵祯不要忘记契丹轻视侮辱北宋的行为,卧薪尝胆、修治朝政。谏书呈上后,该任命被作罢。过了一个月,宋仁宗再次任命他为枢密副使,并让宰相晓瑜,此乃朝廷特地任用富弼,不是因为他曾经出使辽朝。富弼这才接受枢密副使之职。
宋仁宗急于达成“天下太平”的盛世,所以一直督责宰相辅臣们。富弼与范仲淹等人多次被宋仁宗下诏督责,还开启天章阁,让富弼等人写下将要实行的事情。范仲淹奉命主管西部边境之事,富弼则负责北部边境。富弼与范仲淹共同上奏《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条时政建议,富弼还上奏十三条安定边防之策,内容包括任用贤才、撤去无能之辈;罢免侥幸之徒;革除曾经的弊端、裁减各部冗官等等。赵祯此时重用范仲淹等人,他们的建议大多被采纳,这场由范仲淹主导,富弼积极参与的“新政”触犯了许多人的利益,也因此得罪了小人。
后来富弼又提出要健全法律制度,如今北宋法纪混乱、朝廷政令难以下达等诸多弊端,都源于法制不全,请求设立机构,梳理三朝以来的经验教训和可行的文字条例,分门别类编成册,作为法典纲纪。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命令大臣余靖等人编修,富弼担任总领,于次年9月成书二十卷。
庆历三年(1043年)冬十月,赵祯采纳富弼、范仲淹等人建议,通选转运使,兵部员外郎王素等人成为首批被选拔的官员。富弼等人提出的十项建议,被宋仁宗陆续采纳。
李元昊派使者出使北宋,称男不称臣,尊宋仁宗为“父皇帝”。 富弼坚决不同意,他提出西夏已对辽朝称臣,这个事情关系到北宋与契丹关系的定位。宋仁宗采纳其建议,斥退西夏使者,最终西夏向北宋称臣。庆历四年(1044年),契丹在云中受礼,并联合李元昊一起出兵攻呆儿族,逼近北宋山西省地区。赵祯怀疑他们双方联合,意图侵犯北宋。富弼则称此举不太可能,契丹得到北宋交纳的大量岁币,引起李元昊不满,所以在威塞筑城防备西夏,结果却被呆儿族屡屡侵略,契丹怀疑此乃李元昊指使,所以才有了他们联合发动的这场征讨呆儿族的战争。朝廷有人请求调动军队以作防备,被富弼劝阻,请求顺其自然。北宋于是没有发兵,辽朝果然没有侵犯北宋。
臣子夏竦曾在吕夷简被罢免相位时,接替成为枢密使,后来又被免职,由杜衍接替。此时富弼与范仲淹等人主持实行“庆历新政”,担任高官要职,大臣石介创作了《庆历圣德诗》,夸赞他们为贤臣,将夏指为奸。夏竦对此心怀怨恨,再加上仕途不畅,他便构陷富弼等人结为朋党,制造流言蜚语中伤富弼。后来更是模仿石介的笔迹,伪造了一份废除和立新政令的草案,散播流言称富弼,要效仿“伊、霍(光)”之事,即效仿西汉的霍光废掉当时的皇帝(刘贺)另立新皇帝(汉宣帝)。流言传出,范仲淹内心不安,于庆历四年(1044年)六月,请求外出巡守,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同年八月,富弼也自请出任河北宣抚使。
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二十八日,富弼回朝后,被罢去枢密副使,以资政殿学士之官衔改任京东西路安抚使、知郓州(今山东东平县)。同一天范仲淹也被罢免参知政事之职,改任知邠州(今陕西彬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次日,枢密使杜衍被罢为尚书左丞,知兖州(今属山东省)。同年三月,枢密副使韩琦上疏为富弼等人辩护,也被罢免枢密副使,加资政殿学士,知扬州市(今江苏扬州)。至此,主持“庆历新政”的主要人物,全被逐出朝廷。
河朔救灾
庆历五年(1045年)十一月,因又遭谗言诬陷,富弼被罢去京东西路安抚使之职,仍任知郓州。庆历七年(1047年)五月,当初诬陷富弼的谗言没有应验,富弼被加任给事中,迁知青州市(潍坊市),兼任京东路安抚使。河朔(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发生了一场巨大的洪灾,导致数十万百姓流离失所,四处乞讨,涌入富弼管辖的京东路。富弼上任后,不仅呼吁治下百姓捐出粮食,还组织官府供给救济,建立了十余万栋公私庐舍供流民居住,并提供柴火和用水。他还下令给一些官员俸禄奖赏,许诺记录他们的功绩并上报朝廷,安排他们留在流民聚集地,稳定人心。在救灾期间,他每隔五天派人去慰问百姓,并放开山林湖泊,让流民自行获取所需资源。灾难中逝去的人也被集中安葬。直到次年,救灾结束,新种植的麦子成熟,富弼发放粮食让流民各自返回。这次救灾共挽救了超过五十万人,同时招募了多达万人的地方武装。
赵祯得知了富弼的救灾表现后,派遣使者前去表彰并慰问他,并提升他为礼部侍郎。然而,富弼却以救灾是他身为守臣的职责为由,婉拒了这一任命。在此之前,其他官员在救灾时都将百姓聚集城内,给予施粥,结果导致疫情爆发,混乱中百姓互相踩踏,许多灾民饥饿而死。这种救济名为“救济灾民”,实际上是在害死灾民。而富弼的救灾方法简单周全,一传开后,全国都将其视作典范。
平定叛乱
庆历八年(1048年)三月,河北起义兵领袖王则据恩州(今河北清河)叛乱,齐州禁兵马达和张青等人取得军印,准备起兵响应叛变。百姓张握向富弼禀告此事,而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并非富弼的管辖范围,恰逢当时内侍张从训奉宋仁宗之命抵达青州,为避免事情泄露,富弼任用张从训,将此事交托,令他前往齐州,告诉守臣出兵夺取那些军印。齐州禁兵因此兵败,无人逃脱。事后,富弼立即上奏朝廷,请求处罚自己擅自派遣中使的罪责。赵祯对他的表现十分赞赏,不仅没有处罚,又任命他为礼部侍郎,但是富弼没有接受。
平步青云
皇祐元年(1049年)七月,富弼升任为加资政殿大学士。没多久又官拜礼部侍郎,往后几年又陆续调任知郑州市(今河南郑州)、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孟州市(今河南省孟州西),加天和殿学士,迁任户部侍郎。至和二年(1055年),富弼改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市(今山西省太原市),兼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同年六月,富弼被授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与他同时被任命的还有文彦博,当时有许多士大夫互相庆贺。
至和三年(1056年)正月,赵祯在临朝受文武百官参拜时,突然犯病,大臣不能得见。富弼与文彦博率领一众辅臣请求入内侍疾,被内侍以“未有诏旨”制止为由制止。富弼怒斥,哪有宰相一个月不得见天子,径自去拜见,并留宿殿中。自此宫中事无巨细都要禀报给富弼,然后才去实行,宫外因此安然。当时宋仁宗年事已高,却还未册立太子,富弼与其他大臣上谏宋仁宗,请求挑选宗室贤者立储,宋仁宗最终定下了赵曙。
嘉祐三年(1058年),富弼升任礼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他担任宰相期间,遵守礼仪法制,听取众人意见,毫无私心。在他执政时,百官尽忠职守,天下安定。嘉六年(1061年)三月,富弼生母韩氏去世,他辞官守孝。按照惯例,宰相守孝期间都会被起复。赵祯空置相位五次起用富弼,富弼以此为金革变礼,在太平之世不能施行为由,拒绝听从任命。
嘉祐八年(1063年),赵曙即位,是为宋英宗。富弼服丧期满,被召为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迁任户部尚书。过了二年,因为患有足疾,他请求解除任职,被赵曙委任为镇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阳,封为祁国公。
屡辞高官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英宗驾崩,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富弼移任镇武宁军,进封郑国公。富弼多次请求辞去宰相职位,而宋神宗认为富弼辅佐朝廷多年,年事已高且德行崇高,对待他十分虚心。又任命富弼为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集禧观使。但是富弼因为足疾未能就职,推辞不就。宋神宗于是下诏让他以新官之职重新判河阳。
熙宁元年(1068年)正月,富弼徙任判汝州市,诏令其入朝觐见。因为富弼患有足疾,宋神宗特许他乘坐肩舆到达崇政殿门口,还让他的儿子富绍隆搀扶着他进入,无需跪拜。赵顼驾临内东门便殿,与富弼见面,赐他座位,询问治国之道。富弼认为宋神宗果断坚决,于是劝告称君王的喜好和厌恶不可让人预测,对待赏罚更应明晰。宋神宗询问边疆事务,富弼建议广施恩德,施行恩惠,二十年内不要发动战争。两人一直交谈到日落西山才结束,宋神宗还赏赐给富绍隆绯衣银鱼盖,这是近年来其他大臣所未曾得到的礼遇。原本宋神宗打算让富弼留在京城担任集禧观使,但富弼拒绝了,并前往郡县赴任。
劝谏神宗
熙宁二年(1069年)正月,赵顼再诏富弼入朝,并遣使晓瑜,令他不要再谦辞了,尽快克服疾病,来辅佐国家。二月,朝廷下令授富弼司空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赏赐上等府第,他全都推辞不受。朝廷又改任他为左仆射、门下侍郎、平章事。同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议变法,宋神宗赞同,史称“王安石变法”。
恰逢当时有人上奏称灾异都是天数,而非人力能左右。富弼认为此乃奸人邪说,企图动摇皇帝的意志,打压辅佐谏争的大臣。他上疏劝谏,称《春秋》记载灾异是为了警示君主,赵顼一旦听信谗言或心存犹豫,时而懈怠,就会损害圣德。又建议神宗辨察奸邪,别因个人喜好厌恶决定人事任免;不要频繁发布批示,减少错误等。此时国家久旱,群臣请求上尊号和大兴宴乐,宋神宗不允,群臣却坚持要大兴宴乐,因为契丹使者要一同上寿,所以宋神宗尚未做出最终决定。富弼又上谏,称历史上所有灾变都伴随着乐舞,取消上尊号和大兴宴乐是有大有德行的行为,可以此向天下人示之,并请求将上寿之事一并免除。宋神宗听取富弼的建议,结果当天就下了雨。富弼再次上疏劝谏,希望赵顼答谢上天的警戒,作长远考虑,疏远奸邪佞臣,亲近忠良,尊崇上天,以图太平安定。宋神宗亲自回书,对富弼的话语表示认同和赞扬。
反对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担任宰相主持变法期间,一向与富弼不和。富弼顾虑到宋神宗对他的看重,明白自己不可与其争锋,于是打算隐退。他多次上书称自己患病,请求辞官,宋神宗允许其辞官,询问有谁能够接替他,富弼举荐文彦博。宋神宗却沉默不语,良久,问他觉得王安石如何,富弼也沉默没有回答。同年八月,富弼被授职武宁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后改任亳州市(今属安徽)。
熙宁四年(1071年),由王安石主导的青苗法颁布,富弼认为这会使得财富集中于中央,治下百姓人心分散,坚决没有执行。提举官赵济弹劾富弼不肯执行青苗法,侍御史邓绾将他交付有关部门审问,最终富弼被罢免相位,以左仆射之职改判汝州市(今河南省汝州市)。王安石却不满意这个判决,上书赵顼,称富弼所犯罪行,只是罢免相位远远不够,要求将他或诛杀或流放,宋神宗没有答应。富弼上书表示他不知道什么新法,所以不能用在他的郡县实行,请求回洛阳市养病。宋神宗允许其请求,这年冬天,富弼退休,加拜司空,担任武宁节度使兼中书门下平章事,封为韩国公。
晚年生活
富弼退休洛阳后,与文彦博、司马光等十三人,置酒赋诗相互取乐,只以年龄大小论长幼,而不以职位高低排名位,称为“洛阳耆英会”,好事者都很羡慕。期间富弼仍然关注朝廷大事,并积极谏言。例如大将郭逵讨伐安南,富弼建议朝廷诏令郭逵自行选择进退,以保全军队;辽朝与北宋争夺河东地界的事,富弼向朝廷进言不能答应。此外,星象出现变化时,富弼建议畅通言路,并请求迅速改变新法,以解决一些县城的紧急问题。这些建议赵顼虽然不会完全采纳,但对富弼的尊敬待始终如一。某次王安石有所提议,宋神宗表示富弼曾手书称“老臣无所告诉,只能仰望屋顶叹息”,现在就将是这样的情形,以此拒绝。
逝世
元丰三年(1080年),神宗推行“元丰改制”,富弼的官职被改为开府仪同三司。后来前任宰相王尧臣的儿子王同老告诉宋神宗,当初赵祯身体不适之时,自己的父亲曾与富弼等人建议立储,偏巧第二天仁宗就病重,此事便作罢。宋神宗以此询问文彦博,得知确有此事。富弼本人不愿自夸,赵顼对此十分赞赏,拜其为司徒,并任命他的儿子富绍京为阁门候。富弼虽然已经隐退,但是朝廷仍会下诏向其咨询大事,暗中的奏章也不断。
元丰六年(1083年)八月,富弼在洛阳市家中逝世,终年八十岁。他去世前亲手封存遗奏,让他的儿子富绍庭敬献给朝廷,大致内容仍是劝谏宋神宗,请求他停止战争,让关、陕之间百姓休养生息,并对陕西省乱民施以怀柔安抚。宋神宗看完其遗奏,震惊痛悼,为他辍朝三天,并由宫中发布祭文致以祭奠,赠太尉称号,上谥号“文忠”。同年冬十一月,富弼被安葬在河南府河南县金谷乡南张里(今河南省洛阳西郊史家屯村)。
元祐元年(1086年)六月,富弼配享赵顼庙庭,赵煦赵煦亲自为他篆碑首“显忠尚德”,由学士苏轼撰文刻写。次年,富弼又被加赠太师。绍圣三年(1096年)二月,宰相章惇执政,进言称富弼曾得罪宋神宗,朝廷于是下诏免除他配享神宗庙庭的待遇。靖康元年(1126年),赵桓赵桓又恢复了富弼配享庙庭的资格。
宝庆二年(1226年),赵昀下令画就二十四功臣神像挂于昭勋阁,富弼位列二十四功臣之一。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清廷朝臣建议增祀四十名历代功臣于历代帝王庙,其中就有富弼,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下令允准实行。
人物作品
富弼著有《文集》八十卷,《天圣应诏集》十一卷,《制草》五卷,《奏议》十三卷,《表章》三十卷,《谏垣集》二卷,《河北安边策》一卷,《奉使录》四卷,《青州振济策》三卷。其大多作品均已失佚,现存有《富郑公集一卷》,传世墨迹《与君谟帖》等。
人物成就
政治
参与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富弼与范仲淹等人执政,在赵祯的支持下,力主变革,革除弊端,史称“庆历新政”。在推行新政期间,富弼以国家安危为己任,被那些支持新政的人称为卓尔不群的贤臣。
救济灾民
后来庆历新政因保守势力进献谗言失败,富弼任职知青州,兼任京东路安抚使期间,河朔地区发生巨大洪灾,数以万计的百姓受害,在富弼的种种救灾举措之下,活下来了五十多万灾民,还招募了数万流民作为士兵。他的救灾举措因为“简便周至”,被供以天下作为典范。这也为未来历代的灾害救济树立了榜样,警示那些对待流民像对待敌人一样畏惧的地方官员。
外交
出使契丹
庆历二年(1042年),趁北宋与西夏边境作战不利,契丹派遣使者索要北宋关南十县,在这种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富弼奉命出使契丹。他与契丹使者刘六符和契丹国主耶律宗真几番交谈,唇枪舌战,没有退让一步,面对耶律宗真要求北宋称“纳”或“献”的要求,他以不惧死亡明志。最终北宋成功拒绝割地,只每年增加二十万岁币。富弼出使契丹,展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情感,成功解除了西夏和契丹的联合进攻,为北宋与契丹关系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和平共处时期。
抵御西夏
除去几次出使辽朝之外,在北宋和西夏的外交关系上,富弼也有所参与。富弼在面对李元昊称帝及西夏威胁北宋边境的挑战时,展现了对国家安全的关注和明智的外交战略。他主张与西夏议和,保持良好关系,同时也培养军事实力,做好抵御西夏的准备。但是这一处理外患问题的方针,在赵顼时期没有得到采纳。富弼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并对北宋的外交政策产生了一定影响,尽管并非所有建议都被采纳,但他为维护北宋利益和稳定局势做出了不懈努力。
史学
富弼一生著述丰富,其中以史学领域的作品最为广泛。他的史学著作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为记录出使经历,其二为呈递的奏疏和建议,其三为撰述的专著。富弼曾奉命几次出使契丹,其所作《契丹议盟别录》五卷,记载了宋朝与契丹结盟的历史事件。而他为官生涯中提出的建议和奏疏都被收入《富弼奏议》十三卷,内容广泛,涵盖宋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同时,他还勤于著述,创作了《三朝政要》二十卷,又名《太平故事》。在庆历三年(1043年),富弼担任枢密副使时,提议选编官吏的设立机构事宜,将赵匡胤、赵光义、赵恒三朝的典故分类编纂成一部书,由富弼总领,最终成书二十卷,作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人物评价
北宋政治家、词人韩琦认为,富弼为人端厚,沉着正直,处理事务慎重。国家政务必须熟谋周全,没有完备就不会轻举妄动,接待士大夫时尽诚待人,尊重礼节,即便是平民也会尊重对待,不轻视笑谈。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认为,富弼与韩琦、范仲淹、杜衍四人,是众所周知的有才干可用之人,却无人听说过他们有犯下足以被罢官的罪行。古往今来,小人常常通过诽谤来害忠良之士,他们都是被诬陷的。
北宋文学家苏轼认为,富弼心怀坦荡,善于理解宽恕,行事方法高明远见。他历经三代,始终考虑国家社稷的安宁。在熙宁年间,得到特别看重和待遇优渥。富弼谦恭而正直,以道义为准则,无论是进取还是退让都遵循着原则。对国君的爱忠诚不曾消减,即使身处逆境也不会忘记。
《宋史》记载,富弼生性至孝,尊重父母,为人恭俭,好修德行。他与人交流时总是充满尊敬,无论对待官员还是普通人,都给予同样的尊重,态度庄重肃穆,从不露出喜悦或愠怒之色。他热衷于行善,对邪恶行为则心存嫉恶,这种善恶之心是与生俱来的天赋。
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富弼并非怀有异心,但观察其一生经历,他总是谨慎防备,避免过失和陷害。比如在外出使命时,他在出发前会审视国书,以避免落入吕夷简的陷害。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对待君主强硬,打击奸邪之人,这些都不是富弼所能做到的。他心怀不满,自觉不如君子。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学者余敏辉在《三朝宰相富弼的政治风采》一文中指出,富弼“历任赵祯、赵曙、赵顼三朝宰相,初为谏官,屡次极言进谏,大胆抨击时政;并多次出使辽朝,不辱使命;后与范仲淹倡言新政,保国利民。晚年阻挠王安石变法,称疾引退,不愧为北宋中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史称‘有大臣之风’。”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喜善嫉恶
富弼天性喜欢行善,憎恶邪恶,他有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君子与小人共处,结果必然是君子受挫。君子遭受挫折时,会保持身份退让,快乐地追求正道,不感到烦闷。小人受挫时,则结交结党,想方设法,必须获胜才罢休。一旦他们得志,就会向善良之人施展恶毒,想要实现天下太平,却做不到。"富弼的一生都贯穿着这种思想。
颇受赏识
富弼初次参加参加乡试,文学家穆修对他说:“进士并不能充分展现你的才华,你应该有更大的科举成就来名扬于世。”结果,富弼果然在礼部考试中落榜。他返乡途中在陕西省逗留,时任开封府尹的范仲淹派人追上富弼,告诉他朝廷有意要选拔大科人才,让他赶紧回来。于是富弼再次前往京师,见到范仲淹,辞称自己未曾学习过这种科目。范仲淹告诉他,自己已经与其他官员一同推荐了他,还给他准备了一间房,里面都是文书供他学习。当时晏殊担任宰相,向范仲淹求择一佳婿。范仲淹向他推荐富弼,并称如果要找国士,没有比富弼更好的人选了。晏殊一见到富弼,深感喜爱和尊重,于是双方定下亲事。
富弼拒赏
富弼担任枢密使时,当时赵曙刚刚登基,赐予大臣永昭陵遗留的物品,以收买人心。事后单独把富弼留下来,还要额外赐予他一些器物,富弼极力推辞。朝廷派遣小黄门来晓瑜富弼,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物品,何须推辞,富弼的家人也认为接受了也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富弼还是屡次推辞,他认为这些东西确实微不足道,但却是例外,如果臣子不拒绝,万一君主也效仿例外处事,就无法阻止了。因此,富弼没有接受赏赐。
官民爱戴
富弼退隐洛阳市后,有一次准备前往老子祠,恰逢他乘坐小轿经过天津桥时,洛阳府的市场正好被迁至桥边。市民们欣喜地看到富弼,纷纷追随着轿子想要一睹真容,以致安门市一下子变得空无一人。可见其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后来,富弼穿着朴素,骑驴出城郊游。路上遇到水南巡检,出行威仪显著,巡检的士兵喊道:“下驴。”富弼挥动鞭子促驴前行,不作理会。士兵声音更严厉:“要不下驴,就请说出官职。”富弼只说了一个字:“弼。”士兵不解,向长官汇报,前面有一个骑驴者,询问官职,说‘弼’。长官恍然大悟,那是富弼,立刻下马拿刀,向左跪拜,同伴唱喏:“水南巡检行礼了。”富弼则挥鞭继续前行。
墓葬信息
富弼墓
富弼墓位于河南省洛阳西郊史家屯村,乃是其与妻子晏氏的合葬墓,富弼家族墓地都在附近。富弼墓坐南朝北,是一座圆形砖室石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陪葬遗物之发现了一方墓志和一枚铜钱。富弼墓志被发现时位于甬道与墓室口处,主体是青石结构,盖方形,边长1.41米、厚30厘米,墓志顶部刻有“宋开府仪同三司守司徒致仕韩国公赠太尉谥文忠富公墓铭”大篆体书字样,墓志全文刻有6595字楷书,由当时的端明太学士司马光篆盖,资政殿学士韩维撰文,大致介绍了富弼的生平事件。富弼墓的发现为研究北宋墓葬形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清平乐.豆瓣电影.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