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阿若憍陈如尊者

阿若憍陈如尊者

阿若憍陈如尊者,梵语名为कौण्डिन्य(Kaundinya),巴利语名为Añña Koṇḍañña,又称阿耶那阿若憍陈如,是佛陀在鹿野苑初转佛法时所度的五比丘之一,也是最早成就阿罗汉果位的人。他是佛陀最初的弟子,亦是佛陀最初五位弟子中的首要人物,后来在印度传播佛法。阿若憍陈如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的北印度,即今天的北阿坎德邦比哈尔邦。他最初是萨迦国王须达多那的王室学者,在迦毗罗卫国成为知名人物。他预言了释迦牟尼佛未来成为开悟的导师,并发誓成为他的弟子。在悉达多放弃苦行后,阿若憍陈如与其他四人离去,但在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他们受到佛陀的教化。阿若憍陈如是第一个理解佛陀教义的人,因此成为了第一个比丘和阿罗汉。他的侄子普纳是他的著名门徒,佛陀承认普纳是最优秀的佛法传播者。阿若憍陈如在晚年退隐到喜马拉雅山区,并在佛陀之前去世。

人物介绍

阿若,意为了解,或译初知、已知、了教、了本际、知本际、无智;憍陈如,为其姓,意为族者。《佛所行赞转法轮品》:“以彼知法故,名阿若憍怜”。尊者最初乃是佛陀为太子时的五位侍从之一。太子出家求道之时,他与其它四位侍从奉净饭王之命,亲伴太子在林中苦行修道。后见太子废苦行,逐与其它四人离去。佛陀成道后,访憍陈如等于波罗奈之鹿野苑。五人见其来也,初以其退失净行,相约勿为礼;佛至,不觉肃然致敬。佛告以「我即是佛,具一切智,寂静无漏,心得自在。汝等须来,当示汝法,教授于汝。汝应听说,如说修行,即于现身得证诸漏」。五人乃执弟子礼,即所谓五比丘是。五比丘以佛之舍苦行为疑,佛乃进而教之曰:「有二种障:一者、心着欲境而不能离,是非禅定之因。二者、不正思惟,自苦其身而求出离,永无解脱。离此二边,乃为中道,精勤修习,能至涅盘」。此中道云者,即八正道,为佛教精义所在;自利、利他,悉应于此中求之。此就教授之中心立言,若详示生死流转之苦痛及原因,解脱生死之圣境,离苦得乐之正道,即四谛是,有『转法轮经』等载之。闻法已,憍陈如首先悟入正法,因得「阿若憍陈如」之称。

人物生平

阿若憍陈如,又译作阿若多憍陈如、阿惹憍陈如、阿惹憍陈如、阿惹憍邻、阿若拘邻、阿若俱邻、憍陈如、憍陈那、拘邻那、枸邻、俱邻、居邻、居伦等。这位尊者位于五百罗汉之首,是佛祖早期追随者之一。他体貌丰满魁伟、神情沉静安详,信仰坚定,佛理渊深。

悉达多(即佛祖释迦摩尼)还是净饭王太子的时候,面对众生的生、老、病、死和世事的无常,为了禅定世间一切苦难,毅然决定放弃高贵的王位和奢华的生活,远离家乡进行修行。他的父亲净饭王无法改变他的意志,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只好从亲族,大臣中挑选出阿若憍陈如等五人陪他同行。

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先后访问了许多著名的修行者。后来悉达多找到一处僻静的所在,舍弃了宝马和华贵的衣衫,开始了艰苦的修行。悉达多身穿破衣烂衫,每天只吃一顿粗饭,并对自己的肉体实施种种苦刑,以寻求渡越“生死大海”的真谛,他的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以致肋骨毕现。

一晃六个年头过去了,悉达多的修行毫无结果。他只是越来越感到:人世间的所有烦恼,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心地不净,而要清除人们心灵中的污垢,仅靠年复一年的苦修根本不可能的。经过痛苦而认真的反思,他决定放弃这种毫无希望的苦修生活,便离开茅舍到河中洗浴,并喝下了牧女善生送给他的牛奶。

阿若憍陈如等人认为悉达多这样做是背弃了原来的信念,不值得他们继续追随。于是,他们离开悉达多到别处继续苦修。

不久,在经过多年的修炼和苦苦思索之后,悉达多终于在一棵菩提树下证悟大道,大彻大悟,摆脱了痛苦的缠扰,揭开了终极真理最后的那层面纱。成佛之后,释迦摩尼找到阿若憍陈如等人,向他们传授了佛法的基本原则——四谛(苦、集、灭、道)和八正道。

在悉达多的教导之下,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很快获得彻悟,从此一心一意皈依佛教,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佛法之中,并成为佛祖最初的弟子。

尊者法相:

尊者法相所现为肃然静坐,左手执法器,右手结印,面貌慈善而威严,其神态为于定静中思索。尊者为宽仁博识,教化众生,有“悟性第一”之誉。

禅诗:

骨相清奇性坚定,安东尼·戴维斯锐目才赋敏。

面慈心善心真纯,位居五百第一尊。

偈解:

骨相清秀禀性坚定,浓眉锐目才思敏捷。面善心善心地纯真,当居五百罗汉第一尊。

得此偈者,颇具灵气,风骨神采也定能与众不同,内在潜质极大。如果能择善而行,宽厚仁慈,便会早于他人获得成功,但命途也不完全由骨相决定,骨相不佳之人通过后天的修炼如重塑,也能逐渐开悟。

佛教中的地位

阿若憍陈如尊者在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五百罗汉之首,是佛祖早期追随者之一。他的形象通常被描绘为体貌丰满魁伟、神情沉静安详,信仰坚定,佛理渊深。

参考资料

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阿若憍陈如尊者(001).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阿若憍陈如尊者(001).202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