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净饭王

净饭王

净饭王,生卒年不详,又称为白净王、真净王,本名乔达摩·首图驮那(巴利语:Śuddhodana·Gautama),释迦族,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巴利文: Kapilavastu,今尼泊尔境内)国王,也是佛陀乔达摩·悉达多之父。

净饭王生活在约公元前6世纪,他出身释迦族中的刹帝利贵族,其父是狮子颊王(巴利文:Simhahanu),母亲是迦哲娜(巴利文:Kaccanā),经过选举称为迦毗罗卫国国王。后来娶大: Māyā)及大爱道(巴利文: Mahāpajāpatī)为妃,乔达摩·悉达多即大摩耶所生。悉达多太子出生后,阿私陀仙人预言太子将成转轮王,抑或出家成佛。因此净饭王百般努力,想使太子继承王位,并曾试图阻止太子出家;太子出家后,净饭王又数次派遣侍从请他回宫未果。悉达多太子成道之后,回迦毗罗卫国说法,净饭王聆听佛法后初证佛果,大力支持佛陀的弘法事业,虔诚皈依佛陀,成为佛陀及其弟子的外护者。净饭王临终之前,佛陀前往迦毗罗卫国王宫为其说法,最终证得阿罗汉果。

据《佛说净饭王般涅经》载,净饭王生性善良,不喜作恶,积德行善,爱护百姓,使一方安定,美名远播十方。因此,在其病重之时,迦毗罗卫国国民皆悲伤恸哭不能自已;逝世之后,其舍利塔上,经幡华铃供养不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净饭王姓乔达摩(Gautama,或译瞿昙),是“最好的牛”之意,名为首图驮那(梵语:शुद्धोदन;巴利语:Suddhōdana),或译图驮那、输头檀那、阅头檀、悦头檀),意为“种纯净稻米的人”或“纯净的稻米”。他是释迦族(梵文:ाक्य;巴利文:Sakya)出身,释迦族是住在尼泊尔与印度的国境附近的小部族,都城是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似是刹帝利(战士)族,但从事农业,以稻作为主。

据《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净饭王还为师子颊王的太子的时候,先娶善悟王(即善觉长者)长女大幻化(即大摩耶)为妃。在师子颊国的附庸国茶婆发生了叛乱,临近的释迦族人苦不堪言时,师子颊王答应派净饭太子前去平叛,但前提是众人需要满足净饭太子的一个愿望。双方协商同意之后,净饭太子奉师子颊王之命带领军队出发,他的队伍所向披靡,叛乱的贼众或死或被俘。凯旋而归之后,师子颊王说他希望可以打破释迦族“一王不娶二妻”的传统,使净饭王子可以娶两位妻子。随后,净饭太子又迎娶了善悟王之女幻化(即大爱道)为妃,不久后师子颊王逝世,他成了新一任国王。

迦毗罗卫国采取部落共和制,因此,净饭王虽然可称为迦毗罗卫国的国王,但他实际是从释迦族中剎帝利贵族经由选举而产生的领袖,而不是世袭的国王。

太子降生

净饭王与摩耶夫人成婚后许久都没有孩子,在摩耶夫人约40岁时。《过去现在因果经》《佛本行集经》等载,当善慧菩萨从兜率天宫降生母胎时,摩耶夫人于眠寤之际见菩萨乘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胁入,夫人顿觉体安欣乐,如服甘露。这时即怀娠。

摩耶夫人怀孕菩萨,将满十月,快要生产时,善觉长者按照当地礼俗遣使迎接夫人返回娘家。回家途中,路过蓝毗尼园时,摩耶夫人从宝车上下,在园中波罗叉树下举起右手,悉达多太子便诞生在夫人右胁下。生下太子七天后,摩耶夫人命终。净饭王召集释迦族中的长者,经过商讨后,将悉达多太子交由其姨母大爱道抚养长大。

阻佛出家

《过去现在因果经》等经典皆载,悉达多太子出生之时,有位来自喜马拉雅山脉的阿私陀仙人(Asita)出现,替太子占面相,并预言说:“这婴儿的前途只有两条路:在家继承王位的话,将成为统一全世界的转轮王;出家的话,则必定成佛。”但净饭王表示自己已经年迈并且后继有人,可以安心修道,但悉达多必须成为转轮圣王。

为确保悉达多太子留在世俗之中,净饭王以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太子封闭在宫廷之内,不与世间外界接触。《佛本集行经·卷十二》中提到,净饭王还特别为太子造了三时殿:一是暖殿,在隆冬使用;第二凉殿,用于夏暑;其第三殿,用于春秋两个季节。并供给太子以锦衣玉食、声色伎乐,以羁绊其身心。而且敕令诸大臣等,于太子成年后绝对得对其述说阿私陀仙人预言之事。净饭王还安排太子娶了一位优雅美丽的年轻女子耶输陀罗((梵语:यशोधरा;巴利语:Yasodharā))为妻。

尽管如此,当悉达多太子仍在年满29岁走出宫门,参观外面的世界并最终走上了出家之路。净饭王派出五位侍从追随太子出家,这五位侍从是阿若憍陈如尊者(Koṇḍañña)、跋堤(Bhaddiya)、跋波(Vappa)、摩诃男(Mahānāma)和阿说示(Assaji),后来这五位侍从成为第一批的僧团,称为五比丘。

迎佛回国

在悉达多太子出家后,净饭王数次派侍从前去请佛陀回宫,却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净饭王请老侍从克鲁德亚(Kāludāyi)前往舍卫城祈园精舍再请佛陀,两个月后、佛陀率领僧团回到迦毗罗卫国,向包括净饭王在内的家人和朋友教导佛法。

听闻悉达多太子即佛陀要回迦毗罗卫国,净饭王接受了国中贤者的建议,要求各家布施一名年轻有为的人,追随佛陀修行 ,以庄严佛门。净饭王还准备王宫珍稀七宝,率领王卿贵族出城亲迎佛陀。

当佛陀回国时,因挨家挨户化缘而令净饭王感到很震惊,带着使臣来到佛陀跟前质问佛陀为什么要沿街乞食,佛陀在街头劝说净饭王:“正念乞食,正法行事,善行之人,此彼得乐。”净饭王一听完此偈同时即证初果。他赶忙接过佛陀的钵,领着佛陀及僧团到王宫受用佳肴。饭食之后,佛陀再次告诫大众:“正法善行,勿作恶业,如此贤者,此彼得乐。”净饭王当下证二果,其妻大爱道也于此时证初果。

晚年去世

约于佛陀首次返回迦毗罗卫国说法之后四年,净饭王病重,寻遍国中名医无果。《佛说净饭王般涅槃经》载,临终之前,净饭王告诉他的兄弟斛饭王等,自己唯一的愿望就是能见到自己的儿子悉达多、难陀,侄子阿难陀以及孙子罗睺罗。佛陀也预感到自己在俗世中的父亲—净饭王命不久矣,于是前往相见,难陀、阿难陀和罗罗与佛陀同行。在病榻前,佛陀为净饭王说法,并躬身礼敬,厚表孝意。净饭王也因得听佛说法,于临终前最终证得阿罗汉果。净饭王病逝后,佛陀亲自为净饭王担棺。遗体火化之后诸王收骨于金函内,并在金函上造塔,悬挂经幡、华盖及铃等供养此塔。

相关争议

血统和身份争议:净饭王在迦毗罗卫国应被称为“国王”,抑或“城主”“首领”尚存争议。正如学者瓦尔特(Walters, Jonathan S)所言,较早的佛教文献并没有将净饭或他的家人视为皇室成员,在后来佛典及相关研究的翻译中,可能存在对巴利语rājā的误解,该词可以表示国王、王子、统治者或总督。学者平川彰亦指出,净饭王虽是刹帝利出身,但释迦族内部似乎没有四姓的区别。虽然不能确证他们是雅利安系的种族,但也无法断定他们是属于亚细亚系的民族。释迦族首长是以交替制来选拔的,被称为rājan;国政是刹帝利的寡头贵族制。尽管rājan在迦毗罗卫国拥有相当大的权威,但并未实行独裁统治,重大的问题由议会商讨决定。此外,释迦族虽然被认可自治,但并未完全独立,而是附属于南方的萨罗国。学者南华瑾提出释迦这一宗便是迦毗罗卫城的城主,依据印度上古的习惯,也可称它为国王。因此,经典和现今的研究中,“国王”“城主”等种称呼都有沿用。

相关经典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祀神求子

敦煌遗书中有《太子成道经》记载,净饭王与摩耶夫人婚后久未生子,因此郁郁寡欢。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下双陆頻繁输的人。第二天净饭王请大臣解梦,大臣说是因为宫中无太子,所以会做这样的梦。净饭王又追问如何才能求得太子,大臣告诉他要在城南满江树下,天祀神处,进行祭祀求子。于是净饭携摩耶夫人,带领仪仗队伍亲自前往天祀神所在的地方求子。净饭王与摩耶妇人在红日初升时出发,到了天祀神边举行了求子祭祀的仪式,还请天祀神预测胎儿的性别。祭祀回去后不久,摩耶夫人梦到一个孩子乘骑六牙白象从右胁而入。大臣又解梦说太子将要降生的征兆。果然不到十来天,摩耶夫人便查出有孕。

净饭圣王

《过去因果经》中说道,善慧菩萨在兜率天住了四千岁,期运已满,即将下生人间示现作佛,当时有五种瑞相出现:一、自身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二、大地十八种相动;三、魔宫隐蔽不现;四、日月无光;五、天龙八部俱受震动,不能自禁。善慧菩萨又观察五事:一、观察众生得度机缘已熟;二、观察于此时节度化最为适宜;三、观察哪个国土最为优胜;四、观察哪个种族最为尊贵;五、观察过去因缘,谁最真正应为父母。经过慎重考察之后,作出结论;娑婆世界摩竭提国的皇后虽然贤良,国王却心术不正;和沙国儒弱无能,受他国挟制;维耶离国人民好争强斗胜;树国人民举动皆妄,其余国家皆属边地,不宜受生。唯有迦毗罗卫国,地处世界之中;在诸种姓中,刹帝利最为尊贵,因为他们是瞿昙苗裔、圣王的后代,而此时国主净饭王,性行仁慈,所作清净,英明聪慧;摩耶夫人贤德无双,这对夫妇才真正堪为父母,于是决定托生于净饭王之家。

饭王应梦

一天晚上,净饭王连做七个梦:一、梦见有无量人天,举帝释幢从城东门出;二、梦见太子乘大白象从城南门出;三、又梦太子驾驷马车从城西门出;四、梦见一大车轮,具足诸宝庄严,从城北门出;五、梦见太子在街市中心,手执一槌,挝打大鼓;六、梦见太子坐在高楼之上,散施珍宝,而有无量人民接受太子所施珍宝,欢喜而去;七、梦见城外有六人抱头痛哭,伤心欲绝。

净饭王一觉醒来,追忆梦中所见之事,心大惶怖;天亮急召占梦师,问夜间所梦之相的吉凶。众占梦师琢磨良久,皆答不知。净饭王心中更加忧愁不安。这时作瓶天子化作婆罗门来到皇宫门外,对门人说自己能为净饭王解梦。于是门人进入通报,国王召婆罗门入宫,请为决断。婆罗门说:第一种梦境是预示太子将来必定出家之瑞相;第二梦境预示太子出家必证圣果;第三梦境预示太子出家证一切智,具足十力、四无所畏;第四梦境预示太子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第五梦境预示太子成佛后,转大法轮;第六梦境预示太子成佛后,以三十七道品等种种法门度化无量众生;第七梦境预示太子成佛,以正知见降伏外道六师,致令六师生大忧恼。作瓶天子为国王一一详加解释后,又对国王安慰说这七种梦境都是好预兆,是大吉祥,将来必获大善果报。大王须自庆幸,应生欢喜,勿怀恐怖,忧愁不乐。净饭王听后,因害怕太子出家成佛更加郁郁不乐,认为现在唯一能解自己忧愁避免的方法,只有让太子过着更加适意快乐的生活,染著世间五欲,心生爱恋。

饭王得病

净饭王年老后忽患重病,全身骨节各部位都如被分解一般的痛苦,喘息不定,自知不久将死。对诸王弟说自己不以终将逝世为苦,但以逝去之前见不到自己的悉达多、难陀、阿难陀以及罗睺罗等为苦。假若能在临死之前得见他们,便再无遗憾。这时白饭王对净饭王说:“听说世尊即悉达多在王舍城灵山中,离此二千余里,王兄现在身体这么羸弱,即使派人去通知,这么遥远的路程,恐怕也来不及了。所以,唯愿大王宽心,不必牵挂悬念诸子。”净饭王说:“我子孙侄儿,虽然离此遥远,但心意相通,我子成佛,以大慈悲,恒以神通,天眼彻视,天耳洞听,救度众生。应可度者,即以慈心而度脱之。譬如有人为贼所困,或遇怨敌,恐惶无计,自知脱困无望,唯一办法就是希望依仗有势力的人而求救护,得以解脱。又如病重的人,唯望能遇良医以疗其疾。我今盼望得见世尊的心情,也是这样的急切啊。”​​​​

饭王逝世

净饭王命尽气绝时,佛陀的众弟子以种种香水洗浴王身,盖上细软的白布,而后敛于棺中。其时佛陀顾虑到当来世时,人民凶暴,不报父母养育之恩,成为不孝的罪人。为了使当来世众生懂得做人应该遵从礼法,于是以身教作示范,要亲自抬父王之棺。当时四天王也来赴丧,即向佛陀长跪请求说:“愿如来允许让我们代佛抬父王棺。”佛陀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四天王即各变成普通人的模样,以手擎棺,担于肩上。佛陀亲自手执香炉,走在棺前引导,来到火葬所。

佛陀与众人共积香薪,把棺木置在香薪之上,即举行焚化,这时举国人民无不悲痛哀悼。于是佛对大众说:“世间皆是无常、苦、空、无我,无有坚固。如幻如化,如热如焰,如水中月,命不久居。你等诸人,当勤精进而自勉励,永离生死,乃得大安。”说罢,佛陀举火焚烧父王身。焚化毕,诸王各持五百瓶香水,用以灭火,火灭之后,众人一齐收捡骨骸,装入金函,然后起造塔庙,把净饭王遗骨藏入塔中,以种种缯幡宝盖宝铃供养塔庙。

人物形象

石刻

印度桑奇大塔,公元前3世纪。图中浮雕一组净饭王带领游行队伍,出发迎接佛陀的图像(见图一)。

重庆大足石刻,南宋。大佛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主尊下方雕刻一组图像,其中有净饭王重病时,佛陀前往探望,为佛说法的场景(见图二)。

犍陀罗地区出土,2-3世纪。阿私陀仙人(Asita)怀抱婴儿即悉达多太子位于图像最左侧(有残缺),净饭王和摩耶夫人位于图中,周围有侍从环绕(见图三)。

壁画

四川剑阁觉苑寺,明代。壁画保存在觉苑寺大雄宝殿内,图中左侧描绘了净饭王重病躺卧床上,右侧有三位侍从为其煎药的场景(见图四)。

山西太原多福寺,明代天顺二年(1458年)。壁画保存在多福寺大雄宝殿内,图中描绘了悉达多太子诞生后,净饭王请阿私陀仙人为太子观相之事,净饭王坐于殿堂中心,周围侍从环绕(见图五)。

绘画

ManMaskey绘,1941年。图为《SugataSaurabha》书中插图,净饭王侧卧榻上,身后供有六臂神像,面前两位侍女正在献上水和鲜花蔬果(见图六)。

吴道子绘,唐朝,现藏于大阪市立美术馆。据《瑞应本起经》绘,图中取第三部分,描绘了净饭王抱着悉达多太子稳步前行,摩耶夫人拱手紧随其后,二人身后还有一侍从手持仪仗相随的场景(见图七)。

明代成化时期内附刊本插画。图中描绘净饭王坐于左下,面前摩耶夫人携侍从前来禀告梦太子乘六牙白象从右胁入之事;图右侧即为摩耶夫人在屋中小憩,太子乘六牙白象入梦的场景(见图八)。

影视

在印度电视剧《佛陀(Buddha—RajaonKaRaja/—TheKingofKings)》中萨米尔·达尔马迪卡里(Sameer·Dharma·dhikari)饰演净饭王。

参考资料

人名规范资料库.佛学规范资料库.2023-12-04

平川彰:《释迦牟尼生平考》.澎湃新闻.2023-12-04

..2023-11-30

Gotama.Palikanon.2023-12-11

rājā.Pali dictionary.2023-12-04

《佛本行集经》.佛书解题资料库检索系统.2023-12-21

A SCHIST PANEL DEPICT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PRINCE SIDDHARTHA'S HOROSCOPE.BONHAMS.2023-12-11

巻一第二話② シッダールタ「目的を達成した人」と名づけられた(釈迦伝03).今昔物语集.2023-12-11

《佛陀》.豆瓣电影.2023-12-04